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江苏省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礼记》有“天下为籍千亩”“天下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盛”的记载,《礼记》有仲春“后率外内命妇始蚕于北郊”的记载。汉朝以后逐步形成一种国家礼仪,皇帝和皇后常常在春季举行“籍田礼”和“亲蚕礼”,这表明

A. 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B. 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

C. 统治者常能与民同乐

D. 统治者“以民为本”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吕氏春秋·任地》载:“五耕五耨(锄草),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滋润的土壤)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害虫)。”材料说明中国古代农业哪一特点

A. 精耕细作

B. 男耕女织

C. 自给自足

D. 土地私有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城市内手工作坊很多,街道两旁商店、客栈、货摊林立、熙熙攘攘,十分热闹。营业时间不受限制,有“白市”、“夜市”和“晓市”,许多交易数额巨大,“动即千万”。本段话描述的现象最早出现在

A. 汉代长安

B. 唐代洛阳

C. 北宋东京

D. 元朝大都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朝奉”本为官名,有些徽商是由仕而贾的,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而代之为“朝奉”。久之,到明末,世人统称徽商为“徽州朝奉”。徽商不愿被称为“老板”,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A. 徽商的谦虚

B. 徽商已走上了官商结合的道路

C. 政府对商人的压制和歧视

D. 徽商的虚伪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全体国民所有

B. 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改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C. 战国时代的各国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D. 均田制从北魏至唐代前期实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李鸿章说:“中国积弱,由于患贫。必须先求富,而后才能自强。”下列企业中能体现洋务运动“自强”思想的是

A. 创办开平煤矿

B. 开办安庆内军械所

C. 创为汉阳铁厂

D. 创办湖北织布局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轮船减价货争装,局设招商是保商。不让外人专垄断,经营经济策都良。”这首近代上海的竹枝词反映的是

A. 洋务运动发昌机器厂

B. 洋务运动轮船招商局

C.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福州船政局

D.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大生纱厂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搜集了荣氏企业发展的一些史料,来探究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其中将时代环境与发展状况对应错误的同学是

 

发展状况

时代环境

甲同学

1900年创办保兴面粉厂

甲午战后列强争相对华资本输出

乙同学

1915年创办申新纱厂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丙同学

1917年并购日资纱厂

人民群众开展了抵制洋货运动

丁同学

1936年面粉厂增加到12家

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A. 甲同学

B. 乙同学

C. 丙同学

D. 丁同学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据北洋军阀政府农商部统计,1914年业企业注册资本是6200万元,1920年增长为15500万元,增加150%;同时,资本在50万元以上的大企业,1914年只占总数的4%,1920年增长到14%。这一时期

A. 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B. 纺织和面粉业发展最为迅速

C. 欧美列强加大对华资本输出

D.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得以开展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高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这“三次高潮”都得益于

A.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限制

B. 欧洲列强忙于一战

C. 近代民族资产阶级政治地位高

D. 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目睹过汽车生产制造的过程,仍然乘坐着苏联提供的轿车的毛泽东,看着流水线上一辆辆下线的汽车,对身边的陪同者说:“‘我们也要有这样的汽车厂’。”这一理想的最初实现是在

A. “文化大革命”时期

B. “大跃进”时期

C. 人民公社化时期

D. “一五”计划期间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1952年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一副宣传画《苏联农民的今天就是中国农民的明天》。以苏联为榜样,中国在随后的农业方面采取的措施是

A. 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B. 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C. 推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中共某次会议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社会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大会在总结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这次会议是

A. 中共八大

B. 八大二次会议

C. 十一届三中全会

D. 中共十四大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2015年7月15日,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同志因病逝世于北京。安徽凤阳小岗村村民送来挽联“想吃米,找万里;小岗人,怀念您”“万书记,你让父辈吃饱了饭”。小岗人这么深情悼念万里同志,是因为他曾以非凡的胆识支持的农村改革

A. 实现了土地集体所有向私有的转变

B. 让农民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

C. 完全冲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D. 使农民获得了生产与分配的自主权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1990年邓小平视察上海时指出;如果像深圳经济特区那样,早几年开发就好了。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也要这样搞。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那要好多年以后,但现在就要做起。据此,中央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A. 建立上海经济特区

B. 设立上海为沿海开放城市

C. 在上海设立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

D.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邓小平从列宁那里找到了新思路,给中国改革开放找到了新航向。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实际上邓小平对新经济政策有继承也有超越,“超越”主要表现为

A. 利用市场手段使国民经济起死回生

B. 提出适合自己国情的改革开放之路

C. 把解决农民问题放在突出位置

D. 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说:“在约14001550年这150年间,……人类的足迹几乎踏遍了所有大洋之滨,人类文明世界的范围突然间扩大了。”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文艺复兴

B. 工业革命

C. 新航路开辟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船队进入今肯尼亚的马林迪,在这里雇了一个阿拉伯水手引航,横渡印度洋,(返回之时)买进胡椒、肉桂等东方物品,这批货的卖价,为这次航海费用的60倍。这是人类史上第一次完成从西欧绕非洲来到东方的航行,从而开创了东西方之间最短的海上航路。率领这支船队的航海家应是

A. 迪亚士    B. 达·伽马    C. 哥伦布    D. 麦哲伦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为纪念荷兰辉煌的航海历史和传统,自1975年开始,阿姆斯特丹每五年举行一次航海节。网友评论:“荷兰人总是拿逝去的辉煌年代说事儿。”请问,“逝去的辉煌”是指荷兰

A. 16世纪开辟至好望角的航线

B. 17世纪成为“海上马车夫”

C. 18世纪确立世界殖民霸主地位

D. 19世纪成为“世界工厂”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阿萨·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记述:“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从20%上升至51%,……从1820年到1830年,曼彻斯特、伯明翰等主要工业城市的人口增长达40%以上,是增长最快的10年”。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殖民扩张    B. 奴隶贸易    C. 工业革命    D. 交通发展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下图反映了1854—1856年英国进出口贸易状况,该图信息表明

 

A. 英国向海外大量销售原料

B.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C. 工业革命扩展到世界各地

D. 工业革命影响英国贸易需求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有学者在论述科技发展时说“知识边疆的自主扩张不仅产生了各种各样无法想象的实际成果,而且工业界现在可以作为客户从实验室订购迫切要得到之物,就像工厂发货一样。”这种现象的普遍出现始于

A. 工业革命

B. 第二次工业革命

C. 第三次工业革命

D. 知识经济时代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不同的经济时代由于生产模式的不同,导致生产组织形式也有所不同。14——15世纪的手工工场、19世纪中期的英国工厂、19世纪末的垄断公司反映了14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对其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B. 蒸汽革命催生了垄断组织

C. 工业革命促进了工厂制推广 D. 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自1825年英国第一次爆发普遍的经济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经济从未摆脱过经济危机的冲击。请指出1929—193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A. 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

B. 美国经济的虚假繁荣

C. 美国国内的生产相对过剩严重

D. 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美国经济危机期间俄亥俄州的示威者喊出了“我们必须夺取政权,建立工农共和国”的口号。这最能说明这次危机

A. 对经济的破坏十分严重

B. 使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C. 引起了政治危机

D. 促使政府调整政策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全球通史》中写道:“大危机中境况最惨的还是农业,农产品大量滞销,农民负债累累,农产品价格已跌到历史最低点,猪肉三分一磅,牛肉五分一磅,一只肥羊卖不到一元钱。”罗斯福新政措施中,能够直接改变这一状况的是

A. 减耕减产和调整产品结构

B. 控制物价与“以工代赈”

C. 实行救济和保护劳工权利

D. 增加工资与调整劳资关系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罗斯福说:“低收入的工人是我们人数最多的消费集团,可是今天他们却无法维持像样的生活水准,不能购买食品、衣服和其他必需品以保持我们的工厂和农场充分运转。”为此,罗斯福采取了

A. 整顿银行,统制货币

B. 以工代赈,规定最低工资标准

C. 调节农业生产

D. 降低生活用品价格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1981年里根上台后,美国经济已经陷入衰退。里根政府强调国家已做好准备,把经济政策更加彻底地向右转。这里右转的意义是 ( )

A. 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 加大社会福利资金的投入 D. 增加国有制经济的比重

 

详细信息
29. 难度:简单

有学者指出:“美国思想体系的传统,任何时候都不会转变为僵死的教条,而是在每一新的历史阶段,为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20世纪90年代,美国“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的表现是

A. 初步建立福利国家

B. 实行改革开放

C. 出现新经济

D. 整顿金融体系

 

详细信息
30. 难度:简单

列宁发现“农民并非受人蛊惑,‘自觉地’进行反布尔什维克党的活动,而是感到切身利益受到损害,‘本能地’起来反对苏维埃”。使农民“切身利益受到损害”的原因是

A. 斯大林模式的实行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C.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D. 帝国主义对十月革命的破坏

 

详细信息
31. 难度:简单

列宁于1921年指出:“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当时苏俄实行了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重商主义政策

D. 自由主义政策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俄国现代化的曲折历程》指出:“衡量一种现代化方式是否成功,不能只看几项指标和集中力量办的几件大事,更应该看这些措施是否惠及百姓,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是否在推动社会向自由王国前进。”据此种衡量标准,斯大林模式

A. 农业集体化能推动现代化

B. 忽视民生不利于现代化

C. 苏联已经实现全面现代化

D. 成就显著并未阻碍现代化

 

详细信息
33. 难度:困难

英国学者霍布斯鲍姆指出:“虽然苏联经济的落后和低效、斯大林集体化和大规模镇压的残暴与无情也引人注目,但这些都不及苏联经济不受萧条影响的成就让人印象深刻。……一时间模仿苏联五年计划之举纷纷出现,‘计划’和‘规划’成为政坛术语。”据此可知,该学者

A. 肯定计划经济体制的完美无瑕

B. 否认苏联经济存在的诸多问题

C. 认识到斯大林体制的可取之处

D. 坚信社会主义将取代资本主义

 

详细信息
34. 难度:中等

有人评价赫鲁晓夫:“他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优,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源之中而不能自拔。”其中“在旧时代的泥潭之中而不能自拔”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

A. 未改变工业发展落后的局面

B. 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C. 未改变苏联原来的社会制度

D. 未突破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

 

详细信息
35. 难度:中等

小王在课外阅读的时候,在一篇文章中看到,像罗斯科学院一名院士说“将苏联送进停尸间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苏联人自己”。那么,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A. 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

B. 西方“和平演变”政策

C. 民族矛盾尖锐

D.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

 

详细信息
36. 难度:简单

安格斯·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推出:“世界经济在1950~1973年间比任何时候增长都要快,这是一个无与伦比的黄金时代……,其原因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创造了一种新型的自由国际秩序。”下面属于“新型的自由国际秩序”内容的是:

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②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③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④世界贸易组织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详细信息
37. 难度:中等

英国曾经于1961年、1967年两度提出加入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提案,均遭否决,最终在1973年成功加入欧共体。但2016年英国经过公投,成为第一个退出欧盟的国家。以上史实表明

A. 英国政府奉行孤立主义

B. 英国与其他国家矛盾加剧

C. 英国意图摆脱美国控制

D. 欧洲一体化进程较为曲折

 

详细信息
38. 难度:中等

下图反映了1994年成立的某区域经济集团,该集团规定各会员国彼此必须遵守协定规定的原则和规则,如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及程序上的透明化等来实现其宗旨,藉以消除贸易障碍。据此判断,该区域经济集团指的是

A. 欧洲联盟

B. 北美自由贸易区

C. 亚太经合组织

D. 东南亚国家联盟

 

详细信息
39. 难度:中等

2014年中国消费者贡献了苹果公司80%的销量增长。中国也是苹果系列产品重要的装配基地,但是中国只能分享3.6%的价值,按零售价计算还不足2%,在苹果产业链中处于最低端的位置。这种现象

A. 加速了国际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B. 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C. 推动了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D. 加大了世贸组织在各国的作用

 

详细信息
40. 难度:简单

十年间,中国平均关税从2001年的15.3%降到了9.8%,并且进一步简化进口管理,进一步完善进口促进体系,进一步提高贸易便利化的程度,基本上取消了进口配额管理。导致以上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 中国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B.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C. 中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后,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

D.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临压力和挑战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41.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乡,去城二十五里。在昌江之南。故称昌南镇。……至宋景德年,始置镇,奉御董造(奉皇帝之命督造)。因此,改名景德镇。

——(清)蓝浦撰、郑廷桂补辑《景德镇陶录》卷八《陶说杂编上》

材料二  景德镇所在的浮梁县境内之麻仓山和湖田,蕴藏着丰富的制瓷原料。而且附近的余干、婺源等地也是制瓷原料的生产地,从输送路途上看,距离较近,获取原料非常方便,成本亦极其低廉。另外,景德镇又四面环山,怀玉山脉就绵亘起伏于浮梁县境,山区多产松柴,这是用于烧瓷的重要燃料。同时,景德镇还位于昌江与其支流西河、东河的汇合处,具备优越的交通条件,不仅可以通过昌江及其支流将附近地区的制瓷原料和烧窑燃料航运到景德镇,而且可以将生产的陶瓷产品方便地输送到鄱阳湖,转由当时重要的通商口岸九江,远销全国各地。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昌江的水力设置水礁,以粉碎瓷土。当然,河水还可以用来淘洗瓷土。

——李希凡主编《中华艺术通史·明代卷下编》

材料三  嘉靖二十一(1542年)时,景德镇从事瓷业的工场主、雇工,瓷商等人数已达10万条人。

明万历年间人王世懋所著《二酉委谭》中描述:“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炸天,夜不能初始。戏呼之日四时宙屯镇。”

——李希凡主编《中华艺术通史·明代卷下编》

请同答:

(1)据材料一,解释“景德镇”这一地名的由来。

(2)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景德镇制瓷业迅速发展的诸多有利条件。

(3)据材料三,说明明清时期景德镇瓷业发展的突出特点

 

 

详细信息
42. 难度:中等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琼州附近的文昌,在1882年,由于廉价的印度棉纱的大量进口,使得本地的手工纺织业破产了。“文昌女工既失其纺纱职业便转入织布”了。1893年《益闻录》记载;江苏睢宁县,也由于“洋纱盛行,村人均有抱布之乐,户户织棉,轧轧机声”。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

材料二:1887年,他(严信原)在宁波北门外湾头,创设了通久源机器轧花厂。初创时,资本5万两,从日本购入蒸汽发动机、锅炉和40台新式轧花机,雇用工人三四百人,并聘用日本工程师和技师……到1897年,据9月21日《中外日报》称,该厂“开设有年,生意亦畅,现因新添纺织机器,所有前次所用女工,不敷工作,因此招募女工……闻近日女工向该厂报名者颇多”,这表明该厂发展较为顺利,以后续有扩大。

——赵世培等编《浙江近代史》

材料三  1897年4月,湖广总督张之洞上奏,在概述数年以来中国新式工业兴办情况后,接着指出:“洋商见我工商竞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计阻抑,勒价停市。上年江浙湖北等省缫丝纺织各厂,无不亏折,有歇业者,有抵押与洋商者。以后华商有束手之危,洋商成独揽之势。”张之洞此奏是对全国情况的综论,具有普遍性。

——金普森等《浙江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文昌当地手工纺织业破产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通久源机器轧花厂是什么性质的企业?这种性质的企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影响近代中国企业发展的因素。

 

 

详细信息
43.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当年走出大萧条靠的是罗斯福新政,而罗斯福新政的另一面就是中国的白银危机和严重的经济危机。……新政直接导致了世界白银市场的价格大涨,白银每盎司价格从1932年的0.27美元涨到1933年4月的0.45美元,到1935年更升至0.67美元。

——摘编自郎咸平《新帝国主义在中国》

材料二  面对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金融体系的混乱,各国汇率的任意波动,各个国家更加怀念传统的国际金本位制。……1943年9月至11月,英美两国代表在华盛顿就战后货币体系问题进行会谈。由于英美两个国家经济、政治实力相差悬殊,双方会谈的结果是采用美国的“怀特计划”,吸收英国“凯恩斯计划”中的一些成分。

——李增刚《国际货币体系演变及现实困境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材料三: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意味着国际货币金融关系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一直动荡不安的局面的终结和新的国际货币金融格局的形成,……《布雷顿森林协定》的签订也标志着战后以美国霸权为基础的世界经济体系的初步形成,在世界经济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布雷顿森林协定》的许多规定均大大有利于形成和维护美国在世界事务中的霸权地位,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布雷顿森林体系是维护美国霸权的重要机制。

——洪国起等《人权·主权·霸权:透视美国人权外交》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中“导致世界白银市场价格大涨”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世界货币体系建立的原因有哪些。

(3)结合材料三,全面评价布雷顿森林体系。

 

三、简答题
详细信息
44. 难度:中等

问答题

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放任”模式和以苏联、中国为代表的“计划经济”模式,都可能使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经济转型,但这两种模式走向极端和僵化后,也会造成严重弊病。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以美国和苏联为例,分别说明“自由放任”模式和“计划经济”模式产生的消极影响。

(2)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起点,西方国家通过何种方式突破“自由放任”模式?

(3)为修正“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从思想和实践上全面突破“计划经济”模式的表现分别是什么?

(4)纵观中美两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