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吕氏春秋·上农》载:“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於农。民农非徙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据此可知,古代统治者“重农”意在 A. 加强农业管理 B. 增加财政收入 C. 保障百姓安居 D. 稳定社会秩序
|
2. 难度:简单 | |
“春初砍山,众木尽噘。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这种耕作方式开始被取代是在 A. 商代 B. 西周 C. 春秋战国 D. 西汉
|
3. 难度:简单 | |
元朝王祯在《农书》中提出农业生产包括垦耕、耙劳、播种、锄治、粪壤、灌溉、收获等活动。这表明我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是 A. 注重农时 B. 因地制宜 C. 男耕女织 D. 精耕细作
|
4. 难度:中等 | |
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 A. 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 B. 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 C. 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 D. 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
|
5. 难度:中等 | |
武则天在位期间,十分重视农业生产,认为“建国之本,必在于农”“家足人足,则国自安”。她还命人撰成农书《兆人本业记》,颁行天下。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准确信息是 A. 体现了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 B. 武则天时期实施重农抑商政策 C. 唐朝加强对农业的技术指导 D. 古代农业在唐朝已经基本定型
|
6. 难度:中等 | |
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民窑不过20座,但是,到明末民窑已达到二三百座,并且“官搭民烧”现象逐步增多,这反映了 A.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B. 私营手工业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C. 官营手工业已经破产 D. 皇室贵族瓷器需求量日益减少
|
7. 难度:中等 | |
宋代官田招佃,往往张榜招募流民,采取自愿原则,并订立租佃契约,同时规定如果佃农不愿继续承佃,要求退佃和迁徙,官府不得无理阻拦。据此可知当时 A. 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松驰 B. 中央对地方权力失控 C. 租佃双方毁约现象严重 D. 土地兼并现象的严重
|
8. 难度:简单 | |
按明代规制,地方四品以上官员禁止经商。然而明代中叶以后,地方臣子们纷纷“下海”。嘉靖时,首辅徐阶就在老家华亭蓄养了许多织妇,做起了纺织生意。这说明,明代中叶以后 A. 轻商意识淡化 B. 经济模式变化 C. 内阁地位上升 D. 吏治渐趋腐败
|
9. 难度:中等 | |
意大利的威尼斯商人到东地中海组织货源,但发现已经没有什么香料了,而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却成为东方商品的仓库。葡萄牙在印度购买一公担胡椒不到3杜卡特,在里斯本却以40杜卡特出售,此现象最可能出现在 A. 新航路开开辟后 B. 第一次工业革命 C. 第二次工业革命 D. 一战时期
|
10. 难度:中等 | |
据统计,1400年拉丁美洲的人口大约是3600万,到1600年降到1000万左右,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 B. 奴隶贸易的盛行 C.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扩展 D. 工业革命的开展
|
11. 难度:中等 | |
18世纪80年代初,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只有两家棉纺厂。进入19世纪后发展迅速,1802年有52家,1809年有64家,1830年有99家。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电力广泛应用 B. 蒸汽动力推广 C. 铁路时代到来 D. 新航路的开辟
|
12. 难度:中等 | |||||||||||||||||
下表是16至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圈地运动的影响 B. 工业革命的进行 C. 自由贸易的发展 D. 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
13. 难度:中等 | |||||||||||||||||
如表是全球能源结构变化图,造成煤炭与石油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电气时代电力资源取代了煤炭资源 B. 内燃机的大规模应用 C. 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新能源的运用 D. 蒸汽机得到广泛运用
|
14. 难度:中等 | |
欧洲资本主义的发生与发展大致经历了资本原始积累、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对外经济扩张方式各有侧重,以下能对应的是 A. 商品输出→资本输出→早期殖民 B. 早期殖民→资本输出→商品输出 C. 早期殖民→商品输出→资本输出 D. 商品输出→早期殖民→资本输出
|
15. 难度:中等 | |||||||||||||||||||||||||||||
下表是某学者统计的1895—1911年间国内开设厂矿企业的情况,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A. 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 B.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彻底解体 C. 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产生 D. 西方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
16. 难度:简单 | |||||||||||||||||||||||||||
下表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促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
A.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限制 B. 辛亥革命与社会习俗改革推动 C. 欧美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D. 国民政府颁布发展经济的措施
|
17. 难度:中等 | |
《晚清上海的新知识空间》一书中记载:“在通商以后的上海,随着大量新事物的涌入,出现了一些新词语,如洋行、洋布、洋油、洋铁、洋火、洋车等。它们日益流行,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用语。”这反映出 A. 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 中国传统服饰退出历史舞台 C. 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 百姓衣食住行完全走向西化
|
18. 难度:中等 | |
据载,江苏宜兴“民国以来……新郎之戴顶履靴者仍属有之。然亦有喜学时髦,著大礼服,戴大礼帽,以示特别开通者”。这说明宜兴 A. 民众思想保守 B. 新旧婚俗观念对立 C. 婚俗变革剧烈 D. 社会风气渐趋开放
|
19. 难度:简单 | |
1932年胡佛在竞选总统的演说中说:“我国今后一百年往哪里走,关键在于恪守美国传统,而不是乱搞什么新花样。联邦政府不能成为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参加者。”这里的“传统”指的是 A. 重商主义 B. 自由主义 C. 凯恩斯主义 D. 孤立主义
|
20. 难度:中等 | |
1932年12月4日的美国《纽约时报》报道:“在现有谷物价格的条件下,家庭和机关中利用谷物作燃料,要比用煤砖更合算。”这反映了当时 A. 胡佛政府开始干预农业经济 B. 罗斯福政府推行减耕减产政策 C. 出现农产品严重过剩的现象 D. 煤炭资源不足的危机暴露出来
|
21. 难度:中等 | |
罗斯福新政时期,曾颁布某项法案,通过该法案的实施,到1935年初“它使大约200万失业者有了工作;它帮助制止了通货膨胀的重新加剧;它有助于促进企业道德和提倡文明竞争……它在很大程度上取消了童工和血汗工厂”。该法案是 A.《全国工业复兴法》 B.《紧急银行法》 C.《联邦紧急救济法》 D.《公平劳动标准法》
|
22. 难度:困难 | |
当人们质疑罗斯福推出完全不利于经济增长的所得税方案以实施社会保障计划时,罗斯福说:“这些税从来不是一个经济学问题,它们始终都是政治问题。”罗斯福这一论断是基于新政 A. 推动了政府机构改革 B. 开启资本主义新模式 C. 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D. 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
23. 难度:简单 | |
19世纪上半叶英国大幅度降低关税,进口关税率由1820年的45%—55%降到19世纪中期的零关税。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中,美国等七十多个国家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率,与1929年相比提高了60%—100%.英美各国的做法 A. 有利于国家贸易的自由化 B. 有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 C. 促进世界市场协调的发展 D. 有利于国内市场的发展
|
24. 难度:中等 | |
1970~1973年,法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5.8%。但是1974~1980年最髙的年增长率也仅为4.6%,其中1975年还出现0.3%的负增长。1973年以前,法国的通胀率一直被控制在10%以内,但在1974年首次突破两位数达到15.2%,此后直至1981年,这一数字基本均在10%以上。这表明20世纪70年代法国 A. “福利国家”制度弊端日显 B. “通胀”状态长期存在 C. “混合经济”效果逐渐降低 D. 步入“新经济”转型期
|
25. 难度:简单 | |
1981年里根上台后,美国经济已经陷入衰退。里根政府强调“国家已做好准备,把经济政策更加彻底地向右转”。这里“右转”的意义是 ( ) A. 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 加大社会福利资金的投入 D. 增加国有制经济的比重
|
26.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蚕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弛商贾之律,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汉武帝时,令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一人有市籍,则身及家内皆不得有田,犯令者,没入田货(货指田中所出)。农商之分,实自此始。 ——据司马迁《史记》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的主要经济政策及其措施。 材料二 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六典》 宋代的“市”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都城之夜市,酒楼极繁华处也人物嘈杂,灯火照天,每至四鼓罢…… ——吴自牧《梦良录》 (2)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与唐朝相比,宋朝商业发展呈现出哪些新变化? 材料三 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都可能出现在市场之上。不过,从远途贩运的角度来看,除属于国家专控商品的盐和茶之外,流通量和交易额最大的商品是粮食、棉花、棉布、丝和丝织品。 ——朱绍侯、龚留柱《中国古代史教程》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代商业呈现的特点。
|
27.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替英国商业开辟了中国市场。1845年因洋布的输入而使……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渐之土布、土棉,遂亦因之壅(yōng,堵塞)滞不能出口。……自从根据1842年的条约而开放中国市场以来,中国出产的丝茶向英国的输出额不断扩大,丝、茶等农副产品经海上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输入西方。 ——摘编自王方中《中国近代经济史稿》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发生了哪些变化? 材料二 鸦片战爆发后,在西方坚船利炮的逼迫下,中国开始艰难地近代化的探索。…… 在办洋务的封建官僚们主持下,中国开始有了一批官办的企业。这些企业因为是使用新式机器,雇佣了大量工人,大体上按照西方的机器工厂的组织形式来进行生产,但这些企业中很大部分是军事工业,它们的产品供应给国家和军队,并不作为商品而出售,更不投放到市场上去。这些企业不但为封建官僚所控制,而且对外国资本帝国主义有很大的依赖性。……洋务运动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开。 ——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工业化起步阶段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所学分析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工业化的推动作用。
|
28.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遭到了严重的失败,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选集》 材料二 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列宁全集》 材料三 1928年,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时,工业领域的所有制改造已经基本完成,……农业集体化运动用强制的手段和“阶级斗争”的方式完成生产关系的变革,使苏联建构起完整的计划经济体制。从此,国家对农民有了强制征粮的稳定机制,以农民“贡税”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求。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1)据材料一、二指出苏俄经济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2)“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这是邓小平对材料二政策的评价,结合苏俄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3)据材料三指出苏联是如何处理农业与工业发展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弊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