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福建省福州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史的日期只在公元前841年之后才能确定无误。因为自此以后,古书里提及天候星象的变化,可以和外界的记录对照。公元前841年前的日期带有推算性质,不能视作绝对的可靠。该学者意在说明

A. 远古史料需要佐证

B. 古史具有推算性质

C. 古代史实不可全信

D. 远古史实虚构较多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先秦时期实行爵禄制,有爵即有禄,采邑或禄田世袭领有。秦汉时期实行爵禄分离的爵秩制:爵级用以保证贵族身份和维系政治忠诚;禄秩则用以录人用事,有职方有禄,职高则禄重,按劳取酬。这一变化表明秦汉时期

A. 贵族政治的影响仍存在

B. 官僚政治制度尚未确立

C. 封建等级制度趋向瓦解

D. 选官用人制度日益成熟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西周时期的农具见于古代文献的有耒、耜、钱、镈、铚等。现在已经发现的西周时期青铜镈等农具数量极少,绝大部分农具是用木、石、兽骨、蚌壳制作的。这表明西周时期

A. 农业生产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B. 农业生产未出现实质性进展

C. 农业生产仰赖于夏商的技术

D. 青铜农具的铸造技术不成熟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秦置尚书于禁中,掌通章奏而已;自汉武帝后,尚书职权逐渐提高,但终两汉之世,尚书还是少府的属吏,其位秩不过千石;到隋唐,尚书省已是政府里最高最大的行政机构了。尚书省的演变历程表明

A. 中枢权力机构的逐渐成熟    B. 皇权相权的矛盾尖锐

C. 古代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 专制皇权的高度发展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集中反映了当时秦朝官吏职业规范的基本要求:忠信敬上,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恭敬多让。由此看出秦朝官吏职业规范遵循

A. 法家的治国理念

B. 道家的思想观念

C. 墨家的思想观念

D. 儒家的思想原则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汉武帝元朔五年创建太学。太学建立博士弟子制度,博士弟子的选送,一是由太常直接选补,二是由地方官选补。由此可见当时

A. 太学生经考试合格才可到政府任官

B. 选拔太学生的权力由官方掌握

C. 太学生的教育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

D. 太学生拥有一定政治经济特权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公元200年,曹操在部分地区按户征收绵、绢等即户调,此后户调成为国家的正式赋税。据此推测,户调制度

A. 导致官营丝织业日益萎缩

B. 使自然经济出现瓦解趋势

C. 遏制了丝织生产的商品化

D. 推动了家庭丝织业的发展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按照以政治权力、经济财富和文化名望这三种主要社会资源的分配作为划分社会形态的标准,尤其是权力分配的标准,魏晋南北朝的社会还是应被称之为世袭社会……从秦汉至晚清两千多年的社会发展趋势看,最终是走向了一个选举社会。”该材料的依据应该是

A. 秦汉时期郡县制和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B. 魏晋九品中正制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

C. 汉朝的察举制度和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D. 汉朝的察举制度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下图为东晋至清各朝每百年内太湖地区水旱灾害次数比较表,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据此可推

 

 

A. 农耕经济发展致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B. 隋唐政治制度完善导致水旱灾害较少

C. 两宋时期水旱灾害较多导致经济倒退

D. 经济发展水平与水旱灾害次数成正比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有学者对《新唐书》列传中1443名官员的来源进行分析如下:

 

入仕途径

科举制入仕

胥吏出职等杂色入仕

开国功臣与降归入仕

门荫入仕

入仕途径不详

人数

540

344

162

92

306

比例

37%

24%

11%

7%

21%

 

 

这说明

A. 唐代“文官政治”特色明显

B. 门阀政治彻底被科举政治取代

C. 唐代政治具有一定开放性

D. 选官制度受到佛道思想的冲击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朝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以推知

A. 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

B. 土地的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护

C. 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D. 政府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2019年4月1日,日本公布了新天皇年号“令和”,该年号出自日本诗集《万叶集》:“初春令月,气淑风和,梅披镜前之粉,兰熏佩后之香”,日文写法为“初春の令月,気淑く风和ぐ,梅は镜前の粉を披き、兰は珮後の香を薫らす。”日文的写法除有完整的汉字外主要仿自中国某种书法字体。唐代擅长这一书体的书法家是

A. 王羲之

B. 颜真卿

C. 柳公权

D. 怀素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下表反映的是唐代文艺领域呈现的新现象。据此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唐代

 

现象一

元(稹)白(居易)浅俗的诗歌风靡朝野内外

现象二

散文以散化骈,接近口语,易懂实用。

现象三

大量表现城市生活而迎合市民心理的传奇和词崛起。

现象四

骈文俗讲、绝句和词为伶伎、僧俗广泛演唱。

 

 

A. 文艺呈现出世俗化的倾向

B. 佛教世俗化的程度不断提高

C. 士人与平民文艺分野消失

D. 商品经济发展导致文艺低俗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宋代读书人只有参加“发解试”(宋代科举考试中的初级考试)合格,才有机会参加省试,而考试的名额是基本固定的,并根据各地区情况进行分配。下表反映的是宋代部分地区“发解试”合格者占赴试者(终场者)的比例,这反映出宋代

 

地区

时间

赴试人数

分配名额

录取比例

平江府(苏州)

庆历中

200

4

50:1

绍兴二十六年

2000

13

154:1

福州

绍兴二十六年

3400

62

55:1

淳熙十年

15000

62

242:1

开接年间

18000

54

333:1

 

 

A. 南方成为经济重心和文化中心

B. 政府意在优化官僚体系的结构

C. 科举考试失去笼络士人的作用

D. 教育发展难以满足人口增长需要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按照宋朝的户籍制度,客户直接编入户籍,成为国家的正式编户,并承担某些国家赋役,而不再是地主的“私属”。地主与客户的关系主要是土地租佃关系,还有部分雇佣关系。在土地租佃关系下,佃户(即客户)只需按契约向地主交纳地租,而不必承担其它方面的义务,地主也无权再向佃户提供任何形式的荫庇。由此可知当时

A. 土地租佃关系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B. 户籍制度把客户进一步固着在土地上

C. 客户的人身自由得到了法律上的确认

D. 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农村已经产生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南宋时期曾出现这样的现象:杭州的茶贩与常熟县和苏州的茶贩合伙;一个来自福建长乐县的商人向北航行至浙东路,与其他想要将布卖到福州的商人合伙。这说明当时

A. 商帮行会组织的发展

B. 长途贩运的兴盛发达

C. 商业贸易范围的拓展

D. 商业领域管理的混乱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元代行省重大事务的议事程序如下:长官拟定所议之事;官员同堂议论;长官综合所议作出裁决;所有议事官员联名签字画押。这一做法

A. 体现行省权力大而不专

B. 避免了官僚之间的内斗

C. 提高了行省议事的效率

D. 削弱了中书省的权威性

 

详细信息
18. 难度:困难

2017年4月1日,中央设立河北雄安新区,其“副首都”的城市定位使京津冀一体化取得重大进展。追溯历史,元明清三代都对京津冀实行中央政府直接管辖。元代河北为腹里之地,明清此地区为北直隶辖地,承担了首都的部分政治和社会管理职能。该历史现象表明

A. 历史发展具有区域差异

B. 城市发展受制于行政因素

C. 地方行政区划一脉相承

D. 地理环境决定城市的发展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明朝地方设“三司”,互不统属。清朝固定督抚制度,十八省均设巡抚,为一省之长,每两道三省设总督一名,相当于大军区长官。不再设立巡按御史,。清朝行政机构的调整

A. 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B. 违背了中央集权制原则

C. 有利于地方事权的统一

D. 从根本上防止吏治腐败

 

详细信息
20. 难度:困难

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逐渐合法化。老百姓“富家以财,贫人以驱,输中华之产,驰异域之邦,易其方物,利可十倍”。而月港“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其殆天子之南库也”。据此可知

A. 明朝始终奉行鼓励对外贸易的政策

B. 对外贸易有利于改善国计民生状况

C. 福建地区是明清对外贸易主要通道

D. 私人海上贸易造成了贫富分化加剧

 

详细信息
21. 难度:困难

在明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图书市场日趋饱和,利润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书坊重新对市场进行定位,选题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传统的经典读物越来越少,戏曲、小说、生活用书的比重越来越大,适应了大众的消费需求。据此可知

A. 古代文化传承与创新依赖于印刷术

B. 传统经典文化逐渐被通俗文化取代

C. 印刷术的发展推动了通俗文化发展

D. 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传统社会转型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下表是清朝部分年代军机大臣人数统计情况表。据此推知,清代军机处

A. 权力稳固

B. 精干高效

C. 机构健全

D. 保密性强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有人指出:明清以来,商人总是或热衷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这主要反映了

A. 商人积累财富主要用来买地

B. 商人以入仕来推动商业发展

C. 中国古代商业长期停滞不前

D. 传统经济影响商人的价值观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下图是中国某传统戏曲中的脸谱,它是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造型艺术,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使观众能目视外表,窥其心胸。由此可知,该戏曲脸谱艺术

A. 折射出社会伦理秩序

B. 标志着戏曲艺术成熟

C. 注重人物的心理变化

D. 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日本、朝鲜来华的遣唐使,通过贡赐关系与中国建立了变相的官方贸易往来。海上民间贸易也日益发展。唐代地理学家贾耽说,中国海船从广州经南海到波斯湾的巴士拉港,全程需三个月。这条航线把中国和以室利佛逝(今苏门答腊)为首的东南亚地区、以天竺为首的南亚地区、以大食为首的阿拉伯地区,通过海上丝绸贸易连接在一起。宋朝的泉州商人李充,就曾“自置船一只携带各种丝绸和瓷器到日本贸易”。为了管理海上贸易,从唐朝开始专门设置了市舶司。到了宋代,市舶司的收入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建炎二年(1128年),市舶司的收入占国家总收入的20%,“江海求利,以资国用”成为两宋时期海外贸易的基本国策。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齐涛《朝贡外交和朝贡贸易》

材料三  相对于我国古代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而言,海外贸易的发展是十分有限和迟缓,经济文化总体发展水平与海外贸易发展规模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反差,海外贸易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也十分有限。

——(英)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宋时期中国海外贸易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明清与唐宋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材料中的历史现象的原因。

 

 

三、论述题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正如汉初黄老自学并非先秦道家的简单翻版一样,汉武帝“独尊”的儒术,也在一些方面与先秦儒家不尽相同。董仲舒发挥先秦儒家的伦理观将其概括为“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又特别阐发了《公羊春秋》的“大一统”思想。董仲舒学说当中的神秘主义倾向十分浓重,大量借用了阴阳家的思想因素,这尤其表现在其“天人感应”理论上。他将天塑造为一个具有人格神秘色彩的宇宙最高主宰,主张天人合一,天的喜怒哀乐会通过人世间很多自然现象体现出来。君主受命于天,统治百姓,百姓如违抗君主,即是违逆天意。同时君主也要小心谨慎,顺天之命(亦即儒家的基本伦理、政治原则)而行事,如无道妄为,天就会降灾异以警示,终致大乱。这样他既以天保护皇权,又用天约束皇权,“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根据材料提炼出作者的一项认识并结合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情况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四、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大蒙古国时期,推行成吉思汗确立的分封采邑制,致使大蒙古国出现许多国中之国,彼此各自为政,设官分职,大汗不予干涉,中原地区随着蒙古势力的南下亦行分封。造成“自一社一民,各有所主,不相统属”的局面,“凡事干其城者,各遣断事官自司。”分封势力“擅自征敛”,“私置牢狱”,广大人民怨声载道,哭诉无门。

忽必烈即位后重用史天泽,“置之相府,授以政柄”。“内立省部,以杜绝政出多门、斜封墨勒之权;外设六道宣抚司,以削夺郡县官吏世袭专擅之弊。给百官俸禄,使在官者有以自赡,而得保清廉之节。”至元元年(1264年),下令实行州县官员调动的政策,即所谓“迁转之制”。至元二年,“罢州县官世袭”,并任命了一批有远见的官吏,如以张德辉为河东南北路宣抚使“击豪强,黜脏吏,均赋役”。

——摘编自曹大为总主编《中国大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分封采邑制带来的主要问题及忽必烈的调整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蒙古族政权实行的分封采邑制。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耶律楚材(1190——1244),字晋卿,号湛然居士,出生名门,是辽朝皇室后裔。他“三岁而孤”,在家中接受教育,“母杨氏教之学”。耶律楚材天资聪颖,受过系统的儒家传统教育,从小树立了“以儒治国”和“致君泽民”的志向和抱负。耶律楚材崇尚儒学,为官后多次向统治者推荐儒士。他还建议修复孔庙,设立编修所和经籍所,召名儒译经。后人这样评价他:“观居士之所为,迹释而心算,名释而实儒,言释而行儒,术释而治儒,彼其所挟者,善有道矣。”耶律楚材援引饱学的儒家之士入朝做官,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元朝最高统治者一味倚重武人,鄙视儒士的做法,“振兴儒教,进用士人,以救偏任武夫及色目种人之弊。”后元人评价这一功绩时说“国朝之用文臣,盖自公发之。”耶律楚材被誉为元代第一贤相。

——摘编自梁慧《慧眼识才的政治家耶律楚材——论耶律楚材的人才观》

(1)根据材料,概括耶律楚材为实现其人才观而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耶律楚材的人才观。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