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困难 | |
黍和稷为同一类作物,黏性的叫黍,不黏的称稷。商代甲骨文中黍字出现300多次,稷字出现40次;周代《诗经》中提到谷物最多的也是黍和稷,分别达到28次和10次。由此,可能作出的判断是 A. 古代中国是世界上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 B. 甲骨文是研究精耕细作农业的重要资料 C. 《诗经》记载次数减少反映了井田制衰败 D. 黍和稷是商周时期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
|
2. 难度:简单 | |
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这说明 A. 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生活规律 B. 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 C. 古代妇女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 D. 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
|
3. 难度:中等 | |
下列对汉代田庄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田庄内的個户和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比较松弛 B. 田庄内各生产部门基本具备,可以说就是一个完备微型的社会 C. 田庄内基本上可做到自给自足 D. 田庄内的僮仆除了为主人劳作外还必须承担护卫田庄安全的责任
|
4. 难度:中等 | |||||||||||||
下面是唐代户口数量变化表。据表可推知当时
A. 农田荒芜土地兼并严重 B. 计口授田难以维系 C. 自耕农的数量大量增加 D. 铁犁牛耕技术成熟
|
5. 难度:困难 | |
按照明朝的法律,屠宰耕牛是犯罪行为。“凡故杀他人马牛,杖七十徒一年半;私宰自己马牛,杖一百;耕牛伤病死亡,不报官府私自开剥,笞四十。”这些法律规定反映出当时 A. 小农经济出现衰退现象 B. 政府严格控制民间经济活动 C. 农用动力没有实质变化 D. 民间屠宰耕牛现实普遍
|
6. 难度:简单 | |
造成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 B. 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 C. 政府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 D. 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
|
7. 难度:中等 | |
苏轼曾经指出:“民庶之家,置庄田,招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苏轼的这句话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A. 宋代佃户租种土地有较大的选择权和自由度 B. 宋代地主具有幵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 C. 从宋代幵始农村出现以租佃关系进行土地经营 D. 宋代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
|
8. 难度:中等 | |
元朝时,将民间工匠强制征调,为官府服务,编入“匠籍”;清初宣布废除“匠籍”,工匠在法律上获得了一般民户的地位。这一变化 A. 打破了官营手工业的垄断地位 B. 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 C. 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 促进了私营手工业发展
|
9. 难度:简单 | |
学界常用“南青北白”来概括唐代的制瓷业特点。两者的兴盛时代不一致,邢窑白瓷主要繁荣时期是初唐和盛唐,安史之乱后衰落;而越窑青瓷的兴盛则在中晚唐。这一现象说明 A. 社会动乱阻断南北交流 B. 北方地区手工业的全面衰退 C. 南方经济实力逐渐增强 D. 休养生息政策利于经济发展
|
10. 难度:中等 | |
清代康乾时期,广东地区种植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的农户,在“东家夸三月之青,西家矜四月之红,各以其先熟及美种为尚”的相互竞争下,弱者被排挤而日益贫困以至破产沦为雇工,强者则成为“家有荔枝千枝”的大户,甚至雇工经营。这表明当时的广东地区 A. 新的经济因素向农业领域扩散 B. 农业和商业发展相互促进 C. 农产品的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 D. 传统的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
11. 难度:中等 | |
明代法律规定:“凡私放钱债及典当财物,每月取利,并不得过三分。”对官吏放债、豪民逼债等行为也有种种禁令。但在“民不举官不究”的前提下,高额利率、官员放债等违禁取利”比比皆是。这表明明代 A. 金融市场混乱,经济管理松懈 B. 民间因需求对国家政策的反抗 C. 商业环境宽松,商品经济发展 D. 资本主义萌芽对资金需求增加
|
12. 难度:中等 | |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苏州税监向商人和机户加征商税和织机税,导致“吴中之转贩日稀,机户之机张日减”,继而发生了织工暴动,殴杀税务官,捣毁税监署。此次织工暴动反映的时代背景是,当时苏州 A.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 自由手工业者日益增多 C. 地方政府腐败无能 D. 机户对织工的剥削严重
|
13. 难度:中等 | |||||||||
下表为历史典籍中关于宋代社会生活的一些记载。这些记载表明宋代
A. 政府对重农抑商政策作出重大调整 B. 商税成为政府收入的重要来源 C. 城市与乡村的发展差异进一步扩大 D. 商品经济较前有了明显的发展
|
14. 难度:中等 | |
1573年,两艘载有中国商品的大帆船从菲律宾马尼拉成功地航行到墨西哥阿卡普尔科,标志着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正式开始。一时间阿卡普尔科云集了“东方的丝绸、香料、细棉布……返航时则运回水银、可可和银币”。大帆船贸易使中国 A. 远洋贸易迅速发展 B. 朝贡贸易逐步解体 C. 外贸由入超变出超 D. 货币流通受到影响
|
15. 难度:中等 | |
“英国和荷兰商人组织了两个非常强大的股份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0年,荷兰的联合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2年。政府特许状赋予公司买卖和建立商埠的权利,为了公司的利益甚至有权发动战争。”这表明当时的股份公司 A. 政府建立进行垄断经营 B. 仍不具备资本主义性质 C. 阻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D. 是西欧殖民扩张的工具
|
16.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说:“毫无疑问,商人在树立英国国旗,而不是仅仅跟随国旗走,他们在已知世界的大部分地方前进,定居或建立殖民地。”该学者强调 A. 商业力量在对外扩张中的作用 B. 政府行为主导了海外殖民活动 C. 英国海外殖民扩张的合法性 D. 商业活动推动新航路的开辟
|
17. 难度:中等 | |
17世纪以来,当欧洲近代国家对特权、专制主义和金银货币输出这些现象和理论进行理性思辨时,这些理论和制度在西班牙以及西属拉美地区却得到了加强。西班牙的这些做法导致了 A. 世界贸易中心向大西洋的转移 B. 商业革命在欧洲范围内的扩展 C. 殖民扩张争夺的格局发生变化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
18. 难度:中等 | |
威廉·伊斯特利和罗斯·莱文撰文宣称,欧洲人在殖民活动中非正式的规范和文化、法律规范、政治制度、具体的技术等等,在塑造经济发展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任何地方只要存在欧洲人,无论人多人少,也不管他们来自欧洲什么地方.都会对经济绩效产生强大而积极的影响。该观点可以用来揭示 A. 欧洲文明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B. 欧洲殖民以传播先进制度和技术等为目标 C. 欧洲殖民活动在客观上有利于当地发展 D. 整个欧洲地区在当时处于世界最先进地位
|
19.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认为,在英国殖民扩张的过程中,英语也许是过去三百年中最重要的一项出口。但在近代英语中同时也汇集了大量来自加勒比地区、印度以及非洲的词汇。这主要说明 A. 英国文化殖民成效显著 B. 世界文化交流具有互补性 C. 英国语言具有先天优势 D. 自由主义推动了社会进步
|
20. 难度:简单 | |
1904年,德国讽刺画报刊登了这样一幅漫画:非洲土著被商人灌酒,后被士兵放到滚压机下,碾轧成一枚硬币,而站在一旁的传教士正在向非洲土著布道。这幅漫画讽刺的是 A. 价格革命 B. 殖民掠夺 C. 商业革命 D. 第一次工业革命
|
21. 难度:中等 | |
1884年12月,《伦敦新闻画报》刊登了一条推销“新世界专利”的广告,其大意是:佩戴WOLF清新空气呼吸器,人们甚至在冬季室内门窗紧闭时,也可以不间断地呼吸到清洁、新鲜的空气,它不但可以让人们免受粉尘的侵害,而且不会给看书、写作或睡眠带来任何不便。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 技术革命化解了环境危机 B. 环境问题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C. 工业化导致环境问题凸显 D. 环境污染比其他国家更加严重
|
22. 难度:简单 | |
斯塔夫里阿诺斯写道:“工业所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他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楼阁和作坊。”他所描述的现象反映了: A. 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 B. 垄断促进科学技术进步 C. 国家全面干预科学研究 D. 技术来源于工匠经验
|
23. 难度:中等 | |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工业、运输业和城市公用事业的托拉斯(垄断组织)总共达到445个,他们合并了近8700家公司,拥有资本203.79亿美元,控制着1528个大企业。全部产值的50%左右集中掌握在只占企业总数1%的3060个大型企业手里。这一现象 A. 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调整 B. 维护了美国市场自由竞争的秩序 C. 适应了美国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 D. 直接导致了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
|
24. 难度:中等 | |
著名学者彭慕兰认为,与其说工业革命创造了新的财富,不如说新的财富的发现导致并推动了工业革命,因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来源于两个方向的驱动:“向下”和“向外”。“向下”是指挖煤,“向外”是指 A. 拓展殖民地市场 B. 贩卖黑奴 C. 传播基督教思想 D. 输出机器
|
25. 难度:中等 | |
茅盾的小说《春蚕》写到:“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以下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农经济受到沉重打击 B. 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 C. 中国的自然经济彻底瓦解 D. 列强凭借特权打开中国市场
|
26. 难度:中等 | |
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割断了农业小生产的命脉,这种小生产正在无法挽救地走向死亡和衰落。”对于近代中国来说,这种“割断”的出现,是由于: A. 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B. 资产阶级发起“实业救国” C. 资本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 D. 封建主义、官僚资本的挤压
|
27. 难度:中等 | ||||||||||||||||||||||
观察下面的江南制造局支出(1867〜1894年)表,从中可知江南制造局
注:根据魏之荣《江南制造局记》卷四的有关材料计算编制 A. 管理上以洋为师 B. 对外商依赖严重 C. 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D. 经营上入不敷出
|
28. 难度:中等 | |
我国早期的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这从客观上反映出 A. 这些地方地理位置的优越 B. 清政府对近代企业的扶植政策 C. 外资企业、洋务企业的刺激作用 D.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自身的局限性
|
29. 难度:中等 | |||||||||||
下表为近代中国某省(区)民族工业发展状况统计表,根据所学知识推断,空缺部分的数字最可能是
A. 0.3 B. 4 C. 6.5 D. 12
|
30. 难度:简单 | |
历史上我国农村土地制度长期实行土地私有制,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所有权与极其分散的租佃关系并存的小农经济格局,严重束缚了农业生产力,造成旧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停滞。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土地改革、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等方式改造小农经济,其现实目的是 A. 遏制农村资本主义发展趋势 B. 弓}导农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C. 保障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进行 D. 发展农业生产满足工业化要求
|
31. 难度:简单 | |
北京是中国最具创新力的大城市之一,创造了许多第一(见下图)。对创新成就取得原因解释准确的是
A.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B.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确定 C.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贯彻 D.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
32. 难度:中等 | |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这是党在农业问题上的一个重要决策。纵观历史,我国农村经济形式的变化总趋势是 A. 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集体公有制 B. 封建土地所有制→合作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封建剥削制度→个体小农经济→土地包给个人自负盈亏 D. 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生产→人民公社化
|
33. 难度:中等 |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相同点是 A. 市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 B. 企业参与市场竞争 C. 形成过程具有自发特点 D. 劳动产品分配制度
|
34. 难度:简单 | |
中共八大提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依据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其主要依据是 A.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C. 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 D.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提出
|
35. 难度:中等 | |
1982年,可口可乐公司在北京各大商场展开产品促销,这是中国当代市场上第一次卖场促销活动。对此,北京各大报做出激烈反弹,如《北京日报》发文认为引进可口可乐浪费国家大量外汇资源。外经贸部也做出停止可口可乐内销的决定。这表明 A. 百姓缺乏正确的消费观 B. 市场经济未被普遍认可 C. 政府机关权力意识浓厚 D. 阶级斗争思维仍然存在
|
36. 难度:困难 | |||||||||||||||||||
下面是中国某一时期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单位:%)。
该表反映了我国 A. 彻底消除了私有制经济 B. 逐步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 C. 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结构基本建立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
37. 难度:简单 | |
为了更全面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变迁状况,某学者根据1981—2015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有关城镇居民住房消费支出的数据绘制成下图。能正确反映下图信息的一项是 中国城镇居民居住消费支出比重变化
A. 城镇居民居住消费支出呈逐年上升趋势 B. 需求增加对住房消费变化起决定性作用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基本达到 D. 改革开放后住房商品化趋势的日益加强
|
38.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指出: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下列史实中,最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 ) A. 发动农业合作化运动 B. 农业生产责任制萌发 C. 确立了人民公社体制 D. “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
39. 难度:中等 | |
20世纪90年代,“基本上是摆个地摊就能发财的年代,敢下海就能淘来第一桶金。”大量公务员“下海”经商,社会上出现了“下海潮”。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 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正式确立 B. 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变革 C. 政治体制剧变引发经济变革 D. 国内供需矛盾较为突出
|
40. 难度:中等 | |
1983年中国政府推出了“以税代利”政策:大中型企业要求将其55%的利润交作税收,小企业则按照分成八个等级的税则表纳税,这样就切断了国营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直接联系。这样做有利于 A. 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B. 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 C. 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41.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禁海南北物资交流主要依赖京杭大运河;清代随着海禁开放和长江中上游诸省的经济发展沿海、长江航运逐渐取代运河成为全国最主要的流通干线沿海、沿江一批重要的流通枢纽城市迅遮崛起。在广大农村一个具有相当密度的集市网已形成这一集市网与流通干线上的商业城镇相联系使商品流通几乎可覆盖每一州县、村落将各经济区域联结成一个整体。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经济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没有重大突破的条件下仍保持着内在的动力与活力主要就是市场机制在起作用。 ——摘编自许檀《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轨迹探讨》 材料二 伴随着城市经济的扩张城市资本向农村的渗透农村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方式迈进以及乡村工业的商业化和交通运输的改善16—18世纪英国国内市场向纵深方向发展大宗商品在国内市场上大规模地跨区城流动统一的国内市场最终形成。 对外贸易领域空前广阔主要贸易区由最初的欧洲拓展到东印度和美洲。交易模式由主要向欧洲市场出口呢绒进口奢侈品转为由东印度大量进口生丝、香料、棉织品等贵重物品和由美洲殖民地进口烟草蔗糖等当地产品然后再输出或加工再输出至欧洲或亚洲。到18世纪英国对外贸易已遍布全球各地。 ——摘编自王瑞红《转型期英国商业发展及对商人的挑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商品流通发展变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英国相对于中国商业发展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
42.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7年5月14日至15日在中国北京举行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高峰论坛开幕式,发表了题为《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旨演讲。 材料一 汉代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汉书·地理志》载,汉代商人的海上贸易已包括了全部南海诸国和整个印度洋区域,并远伸到西亚乃至欧洲。隋唐时期全国统一,陆路丝绸之路除沿袭汉魏时的南路、北路外又增加新路,并出现了登州、扬州、明州等著名港口。唐朝在广州首次设市舶使管理海外贸易。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强大,宋政府对海上贸易采取支持、鼓励的态度,与宋朝有海上贸易往来关系的国家多达60个以上。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 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材料三 有人描述19世纪上半期的英国时写道:“现在看得很清楚,我们可爱的国家——大不列颠已经被分配承担为她的姐妹国家制造商品的崇高使命……印度替我们种植棉花……俄罗斯为我们的工厂和作坊贡献他的大麻、亚麻和铁矿石。我们熟练的机械工和技工制造必要的机器,把这些原料制成精美的布匹销往各国……我们的船只满载着原料归来,又将满载着制成品返回地球的各个角落。” ——摘编自《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2)据材料二,分析新航路开辟使西欧“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结合材料一指出在中国宋朝没有出现同样作用的根本因素。 (3)根据材料三,指出19世纪上半期世界市场的基本状况。结合材料中的史实说明英国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 (4)综上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的有利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