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困难 | |
《春秋》载,公元前651年,因周王力不能及,齐桓公乃召集诸侯盟誓:不得修筑有碍邻国的水利,不在天灾时阻碍谷米流通;《孟子》中提到治水的有11次,其中有一段直接指责当时人以洪水冲刷邻国的不道德行为。这些史实反映了 A. 王权衰微分封制被破坏 B. 建立统一国家的必要性 C. 农业稳定发展的重要性 D. 儒家学者高度关注民生
|
2. 难度:困难 | |
关于“对人私犯”的制裁,《十二表法》规定严重伤害保留同态复仇,较轻伤害支付固定罚金。但到查士丁尼时期,取消了同态复仇,无论是较重的或较轻的侵害,一律改为罚金制裁。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 A. 法律体系的形成 B. 社会文明的进步 C. 人文主义的传播 D. 阶级矛盾的缓和
|
3. 难度:困难 | |
武昌起义时,武汉新军以“铁血十八星旗”作为革命的标志,其中“十八星”代表汉族聚居的十八省。但该旗帜在中华民国成立时并未获选成为中华民国国旗,取而代之的是象征“汉满蒙回藏”等五大民族共和的“五色旗”。辛亥革命时期旗帜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A. 中国恢复主权完整的独立国家地位 B. 孙中山放弃了多民族国家统一的追求 C. 辛亥革命以民族平等、团结为目标 D. 革命党人为维护主权改进民族主义思想
|
4. 难度:困难 | |
马克思、恩格斯作于1845-1846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系统阐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等基本原理。这 A. 直接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秘密 B. 明确肯定了阶级斗争推动历史的作用 C. 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D. 说明资本主义制度不能容纳生产力发展
|
5. 难度:困难 | |||||||||||||||||
下表是部分国家与中国建交的时间,导致这种情形出现的关键因素是
A. 中国重返联合国 B. 中美两国关系的缓和 C. 中苏关系正常化 D. 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
6. 难度:困难 | |
20世纪60年代的不结盟运动发展了万隆精神,团结了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1974年,几乎所有的第三世界国家都出席了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上述现象 A. 说明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B. 导致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发生质变 C. 表明国际上意识形态分歧的弱化 D. 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
|
7. 难度:中等 | |
下表是宋代书院及宰相籍贯分布情况统计。 从中可以得出,宋代 A. 科举录取人数南北差距明显 B. 思想文化的地域性色彩突出 C. 中原地区的文化中心地位优势渐失 D. 南方地区在学术领域占据统治地位
|
8. 难度:困难 | |||||||||||||||||||
下表是洋务企业部分决策者的职衔背最,据表中信息解读合理的是,这一时期
——(据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整理) A. 政府官员有效促进企业的发展 B. 洋务企业摆脱了列强经济控制 C. 官督商办成为主要的管理方式 D. 洋务企业缺乏近代化管理经验
|
9. 难度:困难 | |
近现代很多学者认为“孔门论学,主要在人心,归本于人之性情”“人道本于人心,而人心始于人情,自然可言五伦皆本于情。五伦如此,五常之德亦如此”。这说明孔子创立的儒学 A. 旨在探究人之性情 B. 蕴含着一定的人文精神 C. 具有浓厚的思辨性 D. 注重讲求人的政治事功
|
10. 难度:困难 | |
清代帝王多有禁查小说之举,嘉庆皇帝曾晓谕内阁:“愚民之好勇斗狠者,溺于邪慝,转相慕效,纠伙结盟,肆行淫暴,概由看此等书词所致。”道光皇帝也曾指出:“刑讼之日繁,奸盗之日炽,未必不由于此。”这从侧面说明 A. 清代小说冲击了理学的正统地位 B. 通俗小说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日增 C. 小说是导致社会混乱的主要原因 D. 文化专制阻碍了清代小说的发展
|
11. 难度:困难 | |
“在经济上,赫鲁晓夫建立了地区经济委员会,给工厂管理者赋予更大程度的自主权,并激励他们提高效率和利润,以求放松集中化的经济管制。”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 A. 系统纠正了斯大林体制弊端 B. 深刻改变了经济体系的缺陷 C. 根本上突破了原有经济体制 D. 一定程度上运用了经济手段
|
12. 难度:困难 | |
197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发达国家出现了经济增长显著下降、通货膨胀加剧等长期并存的局面。美国经济“滞胀”持续时间长达10年,供给学派应运而生,并盛行于80年代,它强调 A. 控制货币发行量,反对过多干预经济 B. 扩大政府开支,增加政府预算赤字 C. 供给应适应需求,重点是扩大需求 D. 减少税收和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管制
|
13.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汉朝以前,三公的办公场所称为“府”,是当时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到了汉成帝时,开始了机构改革,三公行政级别平行,联合执政,大大削弱了丞相的权力。在三公之下,又设置了太常等9个“卿级”官员,卿的办公场所称为“寺”。“九寺”是汉代的九大部委,综合了现今国务院各个部委。九寺中的太常寺,相当于现代文化部、教育部、科技部、卫生部、药监局、气象局。一直到明清时期,也都有不断的机构改革。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创设“四辅官”,几个人共同为皇帝出谋划策,延续到了清朝。 ——《中国古代历次机构改革》 材料二 亨利八世从1519年起,连续八次、历时七年,以宗教改革为主题召开议会,颁布了一系列重要法案,使英国摆脱了教皇的神权控制,成为完全的民族国家,直接推动了国家机构改革。都铎时期,英国国家机构由国家元首——英王、立法机关——议会、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组成,它们在开始分权的同时,事实上已形成了相互制约的关系。都铎君主审时度势,提高议会地位;改组政府机构;分立法庭专司审判,明确国家机构各机关职责。 ——《都铎时期英国国家机构的变革》 材料三 1906年6月,编制馆在载泽的主持下拟定改革方案:“一、宜仿责任内阁之制,以求中央行政之统一。二、宜定中央与地方之权限,使一国机关运动灵通。三、内外各主要衙门,皆宜设辅佐官,而中央各部主任官之事权尤当统一。四、中央各官宜酌量增置、裁撤、归并。”其中,归并工商二部为工商部;更户部为度支部,刑部为法部;分兵部为陆军、海军二部。 ——《晚清丙午中央官制改革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中英机构改革的差异,并说明英国机构改革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丙午中央官制改革的原因。
|
14.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等 以上表格中的历史事件体现出了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发展变化的诸多趋势,请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趋势并结合所学的世界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
15. 难度:困难 |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新中国的农村教育先后经历了“向工农开门”“农村全面识字运动”“半农半读”“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等阶段,既有发展,也有教训。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长期的社会大动乱,农村教育也和其他各项事业一样得到迅猛发展,中央从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出发,肯定了农村教育在农村建设中的战略地位。从1979年开始,全国许多农村开始试办农业中学、农村职业中学,着重培养农村急需的中等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中级技术工作和各类农村从业人员。1980年,国家教委提出“农村教育要转到着重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轨道上来,通过发展和改革农村教育,增强农村吸收和堆广科学技术的能力,从而更好地促进农村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1985年,中共中央明确提出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农村乡镇一般都建立起专门的教育管理机构,农村教育事业真正纳入到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中去。我国《义务教育法》于1986年4月12日通过,国家教委确定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规划应具体至乡,各地乡镇分别进行了六年制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分阶段规划,通过省级人民政府检查验收。 ——摘编自顾建军《建国以来我国农村教育发展与改革历程的回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如识,说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农村教育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农村教育改革的影响。
|
16. 难度:困难 |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施里芬(1833—1913)曾作为下级军官参加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对当时指挥作战的总参谋长毛奇等人运用的集中优势兵力、实行速决战的战略战术原则有深切的理解。数年之后,他在回忆中还说:“能参加普鲁士军队经历这一伟大的战役,赢得辉煌的胜利,目睹无与伦比的欢呼场面,我感到是多么幸福啊!” 1891年,施里芬担任了德军总参谋长,他遵从德皇威廉二世的旨意,致力于德军的组织建设和军事训练,为德国将要进行的战争作了战略和战术准备,到1905年最终形成了“施里芬计划”。该计划的核心是集中强大兵力于西线,通过比利时、卢森堡和荷兰,从侧翼包围法国,采用歼灭战,闪电战的战略,先发制人,一举彻底打败法国,然后挥戈东向,对付俄国,迫其缔结和约。施里芬的战略思想除了源于毛奇的战略原则外,还受德国著名军事战略理论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的影响。克氏曾断言“法兰西王朝的心窝在巴黎和布鲁塞尔之间”,这成为德军选择战略方向的依据。 施里芬的战略学说是以单纯军事观点为基础的。他无视经济实力对速决战的影响,也不顾其他国家对德国的公愤,认为“谁抓紧时机首先占领布鲁塞尔,并征收几十亿战争税,谁就有优先权”。这样做,德国必然首先撕毁国际法,破坏比利时等国的中立,在外交上处于被动。加之,战争开始后法国的坚决抵抗与俄国迅速完成战争动员,这些都加速了施里芬计划的破产与失败。 ——摘编自(德)史蒂文奥茨门特《德国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施里芬计划出笼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施里芬计划制定的主要依据,你如何看待施里芬计划破产这一史实?。
|
17. 难度:困难 |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张謇出身于江苏海门农家,青年时忙于科举,经过26年努力,于1894年状元及第。甲午战争后,张春向时任两江总督张之洞提出实业救国的主张,被委派创办通州实业公司。张謇主张依靠棉纺织业和冶铁业发展国民经济。他兴办纱厂,开办垦牧公司、冶铁厂、纸厂、火柴厂、盐业公司等。他用企业利润兴办公益事业,在江苏南通开办370所小学、6所中学和3所高等学校,还设立了育婴堂、养老院、济贫院、女红传习所……甚至还修了700余里的马路。由于逐年亏损和负担过重,张謇于一战后破产。他晚年叹息:“幸哉一隅地,假息得苟全。太平在何时?今年待明年。呜呼,覆巢之下无完卵,野老洒泪江风前。” ——摘编自章开沅《张謇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张謇创办实业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謇创办实业失败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