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鲁公伯禽封到鲁地,三年之后到周向周公“报政”,周公问何以如此之晚,伯禽说:“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所以晚”。这表明分封制 A. 扩大了周政权的统治区域 B. 推动了周文化的族群认同 C. 导致了诸侯国的地方割据 D. 确立了周天子的天下之主
|
2. 难度:中等 | |
魏晋时期,儒家知识分子对先秦经文的注疏多有相互攻讦之处。唐代以降,政府下令编纂《五经正义》,去“异端邪说”,并将其列为科举考试的内容。这一变化 A. 有利于儒学融合其他学说 B. 推动儒学政治地位提升 C. 有利于扩大唐代统治基础 D. 导致后世儒学发展僵化
|
3. 难度:中等 | |
据《宋会要》记载:宋代对外贸易港口有20余处,设有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5个市舶司,市舶司下有的还设有市舶务、市舶场等下属机构。这折射出宋代 A. 外贸收入成为政府重要财源 B. 航海和造船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C. 传统的经济思想发生了质变 D. 对外贸易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
|
4. 难度:简单 | |
顾炎武在提出以经学取代理学的同时,始终关注“国家治乱之原,生民根本大计”。对那些不关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要“一切不为”。据此可知,顾炎武 A. 主张学术研究应回归儒家原典 B. 挑战理学的正统地位 C. 倡导用六经解决一切现实问题 D. 强调研究经学要务实
|
5. 难度:中等 | |
近代某全国性咨询议政机构获准成立后,上呈公文,请求将北京原用于科举考试的贡院改为其办公地。公文中有“仰慕天恩,准予改拨”等语。该公文应出现于 A. 洋务运动时期 B. 戊戌变法时期 C. 预备立宪时期 D. 中华民国初期
|
6. 难度:中等 | |
鸦片战争后,上海广告载体越来越多,从报纸广告发展到杂志广告、路牌广告,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东方杂志》《妇女杂志》刊登了不少外商广告。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民众的消费观念发生改变 B. 近代上海报刊业迎合民众需要 C. 近代上海广告业发展迅速 D. 开埠后上海商业得到迅速发展
|
7. 难度:中等 | |
1945年10月17日,毛泽东从重庆回到延安以后,在延安干部会上作了《关于重庆谈判》的报告。指出:“谈判的结果,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这样很好。国民党再发动内战,他们就在全国和全世界面前输了理,我们就更有理由采取自卫战争,粉碎他们的进攻”。材料体现了重庆谈判的主要意义是 A. 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 B. 增强了中共消灭国民党的实力 C. 国民党没有理由发动国内战争 D. 使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
|
8. 难度:简单 | |||||||||||||
下表中的数量变化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统计表
A. 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B. 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打破了西方的封锁政策 D. 取得了巨大的外交成就
|
9. 难度:中等 | |
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高度繁荣,城邦大量职务以抽签的方式在公民中产生,但部分职务在任职期间的所有费用需自己负担,因此长期被城邦富裕阶层把持,这说明古代雅典 A. 财政困难制约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B. 经济能力影响公民的参政程度 C. 工商业发展加剧城邦的贫富分化 D. 公民难以参与城邦事务的管理
|
10. 难度:简单 | |
在美国1787年宪法的讨论中,很多代表主张联邦政府享有最高权威,试图在宪法中加入国会有权否决各州立法的条款。这一主张 A. 赋予了中央政府较大的司法权力 B. 在美国宪法中基本得到落实 C. 体现了美国加强中央权力的渴求 D. 根植于美国久远的历史传统
|
11. 难度:简单 | |
“他想要同斯大林主义分手,但不是同这种制度分手。他虽同这种制度的创造者决裂,可是他崇拜由这位创始者所创造的世界。”这里的“他” A. 用市场调节的方式管理经济 B. 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C. 以渐进方式向社会主义过渡 D. 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
12. 难度:中等 | |
《全球化:起源、发展和影响》一书指出,“当发展中国家的移民涌入纽约那样的全球化城市”,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人“再也没有办法互相忽略了”,“人们可能开始对自己的政治和社会上的效忠对象产生迷惑”。这表明 A. 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日益落后 B. 全球化使移民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C. 全球化会改变人们的意识形态和观念 D. 全球化助长了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
13.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开启了海洋知识积累和传播的新时代,形成了综合运用牵星术、地表目标、水情导航的成熟的导航技术,首次将指南针运用于导航。宋代近海贸易的发展促成了近海区域市场的形成,加强了近海地区的市场联系,推动了海洋性地域特点的形成,为远洋贸易及其与内地市场的联系奠定了新的运行机制。水上信仰有了巨大发展,形成了完整有序的水上神灵信仰体系,催生出圣妃信仰等若干新的信仰因素。宋人对亚洲海域的地理方位、航路、季风、潮汐等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在宋人的观念中海洋不再是虚幻的神仙世界,而是充满风险和财富,可生财取利的生存空间。 ——选编自黄纯燕《造船业视域下的宋代社会》 材料二 14世纪,鼠疫席卷欧洲,带走了2400多万人的性命。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欧亚商路关闭,奥斯曼土耳其人在之后不到50年的时间理,将自己的国土推进到了欧洲的中心维也纳。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宗教斗争几乎在争夺土地的过程中同步打响。幸运的是,体魄强健、免疫力强大的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在鼠疫流行的灾难中受到的损失远小于其他欧洲各国。在伊比利亚半岛上,人口急剧膨胀,各种奢侈品和日用品的价格高涨起来,黄金供应的不足,使得市场上货币成色下降,信用降低,国内矛盾都开始激化。生产力的水平与稀缺的资源已经无力在内部解决整个国家出现的危机。此时的欧洲,文艺复兴带来了经济、艺术上的复苏和思想上的解放;地圆说的出现,让航海家和水手们不再担心向着大海航行最终会掉进地狱;在从阿拉伯人和中国人那里学到一些航海技术的同时,欧洲人自己在船舶制造和航海仪器的发明上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仅1200年至1500年间,欧洲普通船舶的吨位便整整增加了两倍;罗盘、直角仪、海图、三角帆、艉舵也相继出现。恰在此时,西班牙和葡萄牙的造船家发明了三桅帆船。 ——选编自《大航海时代:1434—1644》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航海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4世纪欧洲社会面临哪些历史机遇和挑战? (3)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世纪晚期,东西方社会的发展对人类命运产生的共同影响。
|
14. 难度:简单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材料涉及到关于“自由”的诸多探讨。请选择其中一个观点进行概括,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析。(要求:概括准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
15. 难度:简单 |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1935年11月3日,国民政府发布《财政部关于施行法币布告》: 一自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1936年又增加中国农民银行)所发行之钞票定为法币。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 二、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以外,曾经财政部核准发行的银行钞票,现在流通者,其照常行使。但不得增发,逐渐用中央钞票换回…… 四、凡银钱行号、商店及其他公私机关或个人,持有银本位币或其他银币生银等银类者,应自11月4日起,交由发行准备管理委员会或其指定之银行兑换法币。除银本位币按照面额兑换法币外,其余银类,各依其实含纯银数量兑换…… 六、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自由买卖外汇,稳定法币汇率。 材料二 法币改革后,中国摆脱了世界银价波动给国内经济造成的干扰,南京国民政府大大加强了对当时中国经济的掌控。……国民政府在货币和金融体系中的地位被大大提升,也为日后大搞通货膨胀埋下了隐患。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白银时代“的终结:国民政府法币改革始末》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法币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民政府法币改革的历史影响。
|
16. 难度:简单 |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据统计,(一战期间)在欧洲的华工总人数达到14万……他们都被分配到直接与军事相关的铁路、公路、船坞、兵工厂、军火库、草料厂等部门工作,有些华工则直接参与军需物资的装卸运输,更有一些华工被安置在战争前线从事挖战壕、修筑工事、野战救护、战地通信、掘埋尸体、装卸给养……但凡战争所需,几乎无处不往、无所不为……一战死在欧洲的华工至少有4000人。 ——摘编自吴琼的《一战华工:中国走向世界的先驱》 材料二 据法国《欧洲时报》报道,当地时间12月10日上午,在法国的北方重镇阿拉斯(ARRAS)市的中心花园圣﹣瓦斯特(SAINT VAAST),军号声、中法国歌先后响起,中法国旗迎风飘扬,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劳工树立纪念碑的仪式,在风雪中启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劳工赴欧参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劳工赴欧参战的看法。
|
17. 难度:简单 |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905年11月2日,清朝政府勾结日本政府文部省发表《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要求中国留学生对在日学习活动、与国内通信要在清朝政府驻日公使和日本学堂登记,而且只能住在留学生学校宿舍。 这个规则出台后,引起了广大留日学生的抗议。但是在该如何具体应对这场斗争的方式上,留学生们出现了严重分歧。一派以秋瑾和宋教仁为代表,主张全体同学罢学回国;一派以汪兆铭和胡汉民为代表,主张忍辱负重留在日本继续求学,两派发生了激烈争吵,甚至到了水火不相融的地步,以至最后留日学生总会的干事们不想承担责任,纷纷辞职不干了。这种情况让日本报纸幸灾乐祸,描述中国留学生是“乌合之众”,1905年12月7号的《朝日新闻》甚至干脆说中国留学生是“放纵卑劣”的一群,挖苦中国人缺乏团结力,陈天华就是在看了这张报纸后的当夜,连夜手书了一封被后世人称为“绝命辞”的信,第二天就赴海而死。 ——选编自《百度百科:陈天华》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天华“蹈海赴死”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陈天华“蹈海赴死”这一历史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