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一个充满着部族迁徙、分合和冲突的动态历史过程。此过程中的核心地区位于 A. 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 B. 长江流域的太湖地区 C. 辽河流域的东北地区 D. 珠江流域的华南地区
|
2. 难度:中等 | |
西汉政府为加强天山南北地区与内地的联系,设置了 A. 河西四郡 B. 北庭都护府 C. 安西都护府 D. 伊犁将军
|
3. 难度:简单 | |
下图为魏晋墓室壁画描绘的汉族士人食用烤肉串的情景。这可以直接反映
A. 胡族生活习俗同化汉族 B. 汉族官僚制度改变胡族 C. 北方少数民族迅速汉化 D. 汉族生产技能影响胡人
|
4. 难度:中等 | |
“总结唐以前史学问题,评论史书体例与编撰方法,论述前人修史之得失”。此著作是 A. 《史记》 B. 《史通》 C. 《资治通鉴》 D. 《文史通义》
|
5. 难度:中等 | |
“公姓井,字真成,国号日本。才称天纵,故能(衔)命远邦。开元廿二年正月,终于官弟。”据此推测,其“墓志铭”主人的身份是 A. 遣唐使 B. 商人 C. 传教士 D. 僧侣
|
6. 难度:中等 | |
“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此主张反映的制度是 A. 世卿世禄制 B. 推举制 C. 军功授爵制 D. 科举制
|
7. 难度:中等 | |
宋儒在学术上坚持求新,把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建立理学体系。其代表人物是 A. 孔子 B. 孟子 C. 董仲舒 D. 朱熹
|
8. 难度:简单 | |
下列结构图反映的是哪一朝代的政治制度?
A. 汉朝 B. 宋朝 C. 明朝 D. 清朝
|
9. 难度:中等 | |
下图是葡萄牙纪念15至16世纪航海时代的“发现者纪念碑”,以下历史人物应出现于碑上的是
A. 但丁 B. 马丁路德 C. 麦哲伦 D. 圣西门
|
10. 难度:中等 | |
他是启蒙运动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他”是 A. 培根 B. 洛克 C. 卢梭 D. 康德
|
11. 难度:简单 | |
威廉三世于1689年签署的《国民权利与自由和王位继承宣言》奠定了下列哪一政体的理论和法律基础 A. 君主专制 B. 民主共和 C. 君主立宪 D. 开明专制
|
12. 难度:简单 | |
下图反映的历史现象最有可能发生在 《童工阿姆斯特朗的生活与冒险》(1840年)
A. 手工工场时期 B. 现代工厂时期 C. 垄断组织时期 D. 网络经济时期
|
13. 难度:简单 | |
与下图片信息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 戊戌变法 B. 明治维新 C. 南北战争 D. 德国统一
|
14. 难度:简单 | |
下面书刊发行于
A. 鸦片战争时期 B. 洋务运动时期 C. 戊戌变法时期 D. 清末新政时期
|
15. 难度:简单 | |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开始认识到维护世界秩序稳定的重要性,由此诞生的国际组织是 A. 国际联盟 B. 联合国 C.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D.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
16. 难度:简单 | |
下图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某次重大事件的军队进军路线。据此判断,此事件是
A. 南昌起义 B. 秋收起义 C. 红军长征 D. 百团大战
|
17. 难度:简单 | |
叶圣陶在1949年9月29日日记中写道:“此为重大事件,今后之立国原则与设施要点,俱在此中也。”日记中的“重大事件”是指 A. 《论联合政府》 B. 《双十协定》 C. 《共同纲领》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18. 难度:中等 | |
对联往往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的风貌。下列对联反映改革开放的是 A. 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B. 抗美援朝万民一心,保家卫国众志成城 C. 人民公社长青藤,贫下中农向阳花 D. 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桥
|
19. 难度:中等 | |
要解开雅尔塔会议上签订的《雅尔塔秘密协定》的谜团,最可靠的证据是 A. 《丘吉尔回忆录》 B.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C. 美苏英解密档案 D. 《罗斯福日记》
|
20. 难度:简单 | |
20世纪90年代以后,推动经济活动方式创新,驱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的是 A. 蒸汽动力革命 B. 电力革命 C. 航空技术革命 D. 信息技术革命
|
21. 难度:简单 | |
时空中的“20世纪世界格局” “1919年到1949年,是国际格局裂变与重组时代,也是中国内部在政治、社会、思想等领域发生巨大变化的三十年。” (1)完成下列结构图。(将下列选项填入相应的空格中)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B.抗日战争C.五四运动D.美苏冷战E.罗斯福新政 (2)如果要对上面结构图中的“A”事件进行研究,下列可供选择的原始史料是(填写字母)
|
22. 难度:中等 | |||||||||||||||||||||||||||||||||
不同视野下的康乾盛世康雍乾三朝在我国历史上是颇具争议的一个时期,学界对“康乾盛世”是否真的存在尚存争议。 材料一:“不管是在舟山还是在去京城的三天里,没有看到任何人民丰衣足食、农村富饶繁荣的证明……房屋通常都是泥墙平房,茅草盖顶。……不管是房屋还是河道,都不能跟雷德里夫和瓦平(英国泰晤士河边的两个城镇)两岸的相提并论。事实上,触目所及无非是贫困落后的景象。” ——《我看乾隆盛世》(1804年)马戛尔尼使团成员约翰·巴罗著 材料二:乾隆时代,民众吃糠咽菜的记载比比皆是。据介绍,普通英国农户一年消费后,可剩余11镑,约合33~44两白银。而一个中等中国农户一年全部收入不过32两,而年支出为35两,也就是说,辛苦一年,还要负债3两,才能过活。所以一旦遇到饥荒,普通人家会立刻破产,卖儿卖女的情况十分普遍。 ——徐浩《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农民卷》(1999年) 材料三:国内外经济学家采用不同的方法,对18世纪的经济数据进行了估算,结果如下。 中国与英国(欧洲)18、19世纪人均国民收入对比
——李强/徐康宁/魏巍《“康乾盛世”真的存在吗?——基于经济数据测算的分析》《北京社会科学》2013年1期 问题: (1)上述材料分别是从什么视角看“康乾盛世”的。 (2)从材料三的经济数据中,你可以对18世纪的中、英两国经济得出什么结论? (3)经济学家对18世纪的经济数据估算为何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4)对于上述材料料中的“康乾盛世”,你是如何理解的?
|
23. 难度:简单 | |
中国民主革命的分水岭作为具体的政治历史事件的“五四爱国运动”最足以构成新文化运动前、后期的分水岭,从这一事件开始,新文化运动事实上从比较广义的文化运动的范围中发生某种突破。 材料一 材料二:清末革命的时候,人人都以为从此安宁了,不料袁世凯秉政结果,反而不好。……现在的段祺瑞、徐世昌执政,国事更加不好。这个时候,中国人因为对于各方面的失望,大有坐以待毙的现象。自从德国大败、俄国革命以后,世界上的人思想多一变。于是,中国人也受了两个教训:一是无论南北,凡军阀都不应当存在;一是人民有直接行动的希望。五四运动遂应运而生。 何以社会上对于五四运动无论是赞美、反对或不满足,都有种新的和前者爱国运动不同的感想呢?他们所以感想不同的缘故,是五四运动的精神,的确比前者爱国运动有不同的地方。这不同的地方,就是五四运动特有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一)直接行动;(二)牺牲精神。 ——陈独秀:《五四运动的精神是什么》(1920年4月22日)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文化运动在空间上的特点。 (2)“清末革命”、“德国大败”、“俄国革命”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 (3)你如何认识新文化运动发生的“某种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