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这表现在 A. 重视法制与规则意识 B. 注重个体自主意识与平等权利 C. 婚姻中的“门当户对” D. 家族中的“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
|
2. 难度:中等 | |
考古资料表明,西周时期,一些异姓诸侯国虽然远离王畿地区,但是其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风格上也都与周王朝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这主要说明当时 A. 礼乐制度日渐受各诸侯的冲击 B. 工官制实现了礼器标准化生产 C. 分封制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 D. 华夷观念推动民族间文化交流
|
3. 难度:简单 | |
周代冕服、弁服的色彩是体现服饰等级的重要标志,以正色(青、赤、黄、白、黑)为贵,以正色相杂而生的间色为卑。春秋战国时期,作为周代“间色”的紫色成为齐国上下推崇的颜色,这说明 A. 礼乐制的崩坏 B. 齐国独立于周王室 C. 权力高度集中 D. 分封制得到有效维护
|
4. 难度:简单 | |
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分封制的加强 B. 宗法制的衰落 C.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 井田制的推行
|
5. 难度:困难 | |
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 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 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 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D. 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
6. 难度:简单 | |
秦朝在中央设置奉常主管宗庙礼仪和教育,设置郎中令主管宫廷警卫,设置少府主管皇室财政,设置宗正主管皇室事务,设置卫尉主管宫门屯卫。这些举措体现的核心政治理念是 A. 天下为家 B. 教化至上 C. 天下为公 D. 分权制衡
|
7. 难度:中等 | |
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关于第一个“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B. 其内涵是封邦建国,以藩屏周 C. 指的是中央集权制度 D. 指的是郡县制
|
8. 难度:简单 | |
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A. 宣扬托古改制 B. 承袭华夏传统 C. 标榜君权神授 D. 突出个人功业
|
9. 难度:简单 | |
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史家常以“汉承秦制”作论。下列项中能体现该论断的是 A. 郡县制与刺史制 B. 皇帝制与郡县制 C. 皇帝制与封国制 D. 丞相制与刺史制
|
10. 难度:简单 | |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 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 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C. 制度法令的统一 D. 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
11.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周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 A. 礼仪与政治分离 B. 从人治走向法治 C. 国家管理制度化 D. 为民主政治奠基
|
12. 难度:简单 | |
某人为了让弟弟顺利取得任官的机会,故意在分家时,将优厚的部分归于自己,让弟弟取得贫瘠的土地。乡里民众因此盛赞其弟“能让”,推荐这位弟弟参加政府的任官考试。这个故事里的选官制度最可能出现在哪个朝代 A. 秦朝 B. 两汉 C. 魏晋南北朝 D. 唐宋
|
13. 难度:中等 | |
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 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 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D. 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
14. 难度:中等 | |
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 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 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 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D.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
15. 难度:简单 | |
唐宪宗元和十三年,户部侍郎皇甫铸“以巧媚自固,奏减内外官俸钱以赡国用。敕下,给事中崔祜封还诏书,其事方罢”。根据所学知识,给事中崔祜应任职于 A. 门下省 B. 中书省 C. 尚书省 D. 枢密院
|
16. 难度:中等 | |
《中国古代职官》中总结到:两宋时期50%以上的进士出身平民,明清时43%的进士出身贫寒家庭,这反映了科举制度 A. 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B. 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观念 C. 促使部分社会阶层变动 D. 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
|
17. 难度:中等 | |
唐朝六部尚书不能参与决策,仅作为尚书省下执行机关的首脑,而明朝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明朝 A. 中央政府精兵简政 B. 君主专制的加强 C. 宰相的权力被削弱 D. 国家权力的下移
|
18. 难度:简单 | |
“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A. 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 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 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 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
19. 难度:中等 | |
历史学家钱穆认为,如果说中国传统政治是皇帝的独裁专制,那么只有明、清时期才符合这种说法。其主要依据是 A. 废除了宰相制度 B. 官员管理规范化 C. 内阁掌握决策权 D. 根除了割据势力
|
20. 难度:中等 | |
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本质上反映了 A. 皇权至高无上 B. 君主权力受到挑战 C. 中央集权体制破坏 D. 君主专制被推翻
|
21. 难度:简单 | |
(题文)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问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 A. 清朝内阁权利得到加强 B. 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C. 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 D. 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
|
22. 难度:困难 | |
梭伦在当选执政官之前,曾经赋诗说:“我注目凝视,悲哀充溢着我的心,这爱奥尼亚古老的地方,竟至陷于绝境”。梭论说雅典“陷于绝境”主要是指 A. 奴隶的反抗斗争 B. 奴隶主内部争权夺利斗争 C. 工商业奴隶主的挑战 D. 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斗争
|
23. 难度:中等 | |
雅典城邦平民能在反对贵族的斗争中取得胜利,最重要的社会因素是 A. 平民开展暴力斗争 B. 代表平民利益的领袖不断改革 C. 平民中不再有债务奴隶 D. 平民中新兴工商业者力量壮大
|
24. 难度:简单 | |
梭伦改革确定财产等级制、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其共同的作用是 A. 强化了君主的权力 B. 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C. 打破了贵族世袭特权 D. 奠定了民主政治基础
|
25. 难度:简单 | |
“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 A. 分散宰相权力 B. 加强皇权 C. 加强军事实力 D. 增加财政收入
|
26. 难度:中等 | |
陈旭麓认为:“近代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是由中日甲午战争引发的。”这次“反思”使先进人士认识到必须 A. 唤醒民众进行反侵略斗争 B. 彻底批判儒家传统思想 C. 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 D. 进行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
27. 难度:中等 | |
《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运动 A. 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B. 改革了君主专制体制 C.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
28. 难度:中等 | |
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开国制思想界”。这主要指的是梁启超宣传了 ( ) A. 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B. 民主共和,主权在民 C. 托古改制,变革维新 D. 开设议院,变法图存
|
29. 难度:中等 | |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天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 A. 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性 B. 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C. 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D. 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
30. 难度:简单 | |
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A. 揭露历史真相 B. 引介西方理论 C. 倡导维新变法 D. 颠覆孔孟学说
|
31. 难度:中等 | |
我国疆域辽阔,历代中央政府都重视对地方的管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汉兴,把秦郡划小,将一郡分成数郡。汉武帝时,在郡级政区之上设立了十三个监察区,监察地方高级官员。东汉末年,为了镇压黄巾起义,授予监察区长官州牧兵权、财权和政权,州变成了郡以上的一级政区,州牧渐成割据独立之势。坚持二级制政区是统治者的愿望,所以隋统一后,撤销郡级政区,重新简化为州县两级。唐承隋设两级政区,但安史之乱以后,作为监察区的道和藩镇结合,又形成州以上的一级政区。 材料四 为避免重蹈前代覆辙,宋初将地方政府恢复到州县两级,但同样陷入管理幅度太大的困难。为此,宋代统治者设置了高层政区——路,但不设路一级的单一长官,把路虚化。路、州、县的官员由中央官员担任,宋代行政区划变成中央官员的分治区域,而不是地方官员的行政区域。元明清三代都是国土广袤的大帝国,只能采用多级制的地方政府,如元代就形成了最多达五级的行政区划,但结果仍能维持高度中央集权。自宋以后,古代中国历史上不再出现因割据而产生的分裂局面。 ——以上材料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大居正之制度”是指哪一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制度产生的积极作用。 (2)据材料二,指出“新皇帝”在地方上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它与材料一所述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与秦朝相比西汉地方行政区划有哪些变化? (4)据材料四,指出宋代行政区划的创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能维持高度中央集权”的原因。 (5)综合上述材料,谈你对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认识。
|
32. 难度:中等 |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面对不断加紧的民族危机,清政府开始了长达10年的清末教育改革。1901年清政府下诏,改书院为学堂,诏书中明确指出造就“究心经济,力戒浮嚣”,“博通时务,讲求实学”之人。1903年清政府颁布《癸卯学制》,规定其办学宗旨为,“无论何种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吏之学为基”。1904年颁布的《初等小学章程》规定“绅董能捐设或劝设公立小学堂及私立小学堂者,地方官奖之:或花虹、或匾额”。1905年,清政府下令废除科举制,成立学部,作为统辖全国学务的正式教育行政机构。在建立的近代学制体系中,有普通教育,也有专门教育,有高等教育,也有简易识字教育,有正规教育,也有业余教育。 清政府的教育改革初步建立了中国近代教育体系。据估计,到辛亥革命前夜,新式学堂学生约有200万左右,留学生2万上下,1905年在东京成立的中国同盟会即以留日学生为主体。 ——摘编自马泽民《论清末教育改革的实用特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教育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教育改革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