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安徽省马鞍山市2018-2019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中素质测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春秋中后期,在卿大夫家族内部,一些庶蘖小宗开始对抗大宗,并争夺权益,如鲁国的臧会跟臧氏大宗臧昭伯闹得势不两立,一怒之下臧会投靠了季氏。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风气日趋败坏

B. 传统宗法关系难以维系

C. 贵族之间斗争激烈

D. 小宗的经济独立性增强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楚武王命斗缗(王族)管理征服的权国,后来斗缗反叛被平定,楚王改权国为权县,派县尹管理,赋税和军队由楚王管控。此后,楚多次灭国设县,最终问鼎中原。楚“灭国设县”

A. 加速了兼并战争的进程

B. 健全了国家机器职能

C. 标志着官僚制度的确立

D. 瓦解了旧的宗法制度

 

详细信息
3. 难度:困难

(题文)东汉光武帝设立“举谣言”制,将民谣纳入行政监督体系,以反映地方官吏为政善恶的歌谣来决定官吏的升黜,东汉出现了一系列因“谣言”而黜陟的官吏。这反映出东汉时期

A. 社会舆论决定官吏升黜

B. 监察体系臻于完备

C. 儒家思想影响政府决策

D. 选官标准发生变化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唐代实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这种“宰相一致原则”

A. 体现了相权的制衡性

B. 削弱了宰相的决策权

C. 旨在制约皇权的滥用

D. 提高了行政决策效率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唐玄宗天宝年间,由于高门士族长期以来对官学的垄断,加之通过“权贵请托”等制度外因素得到科举及第,高门士族子弟在科举录取上形成垄断性态势。这说明科举制度

A. 没能打击士族门阀的权力垄断

B. 需要配套的制度建设保障执行

C. 影响了选官程序的公平与公正

D. 保障了封建官僚队伍素质较高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下面是唐朝官修六史及主要作者简表。据此可以推断出

 

史书

《晋书》

《梁书》

《陈书》

《北齐书》

《周书》

《隋书》

主要作者及官职

房玄龄(中书令)令狐德棻(秘书丞)

姚思廉(著作郎、弘文馆学士

姚思廉(著作郎、弘文馆学士

李百药(中书舍人、散骑常侍)

令狐德棻(秘书丞)

魏征(侍中)房玄龄(中书令)

 

 

A. 官修史书反映真实客观的历史

B. 官修史书利于修撰规范多样

C. 统治者通过官修史书借鉴历史

D. 官修史书促成社会重史风尚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宋太祖想任命赵普为相,但在颁发任命诏书时碰到了程序上的麻烦,诏书必须有宰相的副署才能生效。而当时宰相已辞职,宋太祖想代替宰相在诏书上副署,赵普却说“此有司职耳,非帝王事也”。此事反映了

A. 宰相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B. 宋代皇权受到极大的削弱

C. 官僚政治传统影响君主行为

D. 宋初皇权被相权基本架空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至元元年(1264年)十二月,元世祖忽必烈罢除各地管民官世袭,制定迁转法,收回世侯符节,易地为宜;死后,其子孙按荫叙法授官而不再承袭父职。忽必烈采取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 废除世袭制度

B. 抑制割据势力

C. 加强军事控制

D. 控制官吏任免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1301年徐元瑞《吏学指南》称行省为“分镇方面”;但时至元末,柳贯则云“行省得画地统民”,与柳贯同仕于顺帝朝的湖广行省平章星吉也自称:“吾受天子命为藩大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元朝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 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非常完善

C. 行省逐渐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

D. 行省实际上成为割据一方藩镇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中国古代为监察和约束官员而设计出了相应的制度。以下官职的设置能体现此目的的是

A. 秦朝丞相;汉朝中书令

B. 秦朝太尉;唐朝节度使

C. 秦朝御史大夫;宋朝通判

D. 宋朝枢密使;元朝枢密院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春秋时期,管仲提出“四民分业论”,即“士农工商”四种身份的人分开居住,分别培养工匠(手工业者)聚集在一起,“相语以事,相示以巧,相陈以功“。这做法

A. 提高了工匠社会地位    B. 促进了手工技术发展

C. 固化了社会阶层等级    D. 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汉武帝时期,改变了过去郡国贡献各自为政的办法,统一派遣官吏将所要征收的贡赋折成当地出产丰饶的土特产品收上来,一部分运往京师供应朝廷,另一部分像商贾那样运往需要这些物品的地区转手获利。这一指施

A. 解决了封国对中央的威胁

B. 体现了政府的专卖政策

C. 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 体现了政府的抑商政策

 

详细信息
13. 难度:困难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为三十多位大商人立传,并提出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的原则。据此可知,司马迁

A. 赞同汉武帝的商业政策

B. 反对逐利致富的社会风气

C. 强调商业发展顺其自然

D. 颠覆了儒家推崇的义利观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南朝大族谢灵运的《山居赋》中写道: “田连冈而盈畴,岭枕水而通阡。”以致朝廷作出规定:第一、二品官占山三顷,三、四品二顷五十亩……先占者不得更占。据此可知当时

A. 政府对庄园经济的否定    B. 士族阶层力量的迅速壮大

C. 政府鼓励士族广占田园    D. 政府限制土地的过分集中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据《全唐文》载,歙州祁门县,“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由是给衣食,供赋役,悉恃此”。由此可见唐代(  )

A. 经济重心已经呈现南移的趋势

B. 某些经济作物已出现专业化生产

C. 经济作物种植已主导农业生产

D. 精耕细作农业技术已传播到江南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俞森的《荒政丛书》卷5中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古代中国

A. 重农抑商政策已有所改变

B. 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 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的

D. 农业是财政收人的主要来源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两宋时,风翔府(今属陕西)洪州府(今属江西)温州府(今属浙江)均为产纸重地。当地纸户常以纸换钱交纳赋税或直接纳纸代赋,温州府纸户还得以用纸代役。这表明两宋时

A.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B. 工商业进一步发展

C. 货币税取代实物税

D. 抑商政策略有松弛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南宋政府曾三令五申禁止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围湖造田之风,但这些政令如一纸空文。太湖流域“涝则水增溢不已,旱则无灌溉之利”。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 湖田垦种成本低且收益大    B. 吏治败坏使政府职能降低

C. 赋税的繁重加重民众负担    D. 人口压力使人地矛盾尖锐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据《左传》载,“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民……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礼记》中说:“礼乐刑政,其极一也。”这两则材料反映了“礼”主要的社会功能是(  )

A. 端正民心的工具

B. 凝聚家族的手段

C. 维系等级的套路

D. 齐家治国的方式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下图为西周康王时期的青铜器大盂鼎、大盂鼎铭文拓片及其部分译文,联系商周历史,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A. 西周的青铜铸造以煤炭为燃料

B. 铭文字体为统一的隶书

C. 拓片部分内容为战争卜辞

D.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属于第一手史料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董仲舒认为,天是宇宙间的最高主宰,“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因而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董仲舒这一思想

A. 神化皇权并力图使之受制约

B. 确立了儒法合流的治国方略

C. 否定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D. 使神权与王权开始走向结合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学者何新在《哲学思考》中提到:儒教有两个发展阶段,在夏商周,是敬祖事天的原始儒教:……以后,是敬祖事天尊孔的国家宗教,在这种国家宗教中,孔子由一位学者、思想家而被教主化、神圣化了。材料观点反映了

A. 中央集权逐渐强化

B. 儒学思想出现质变

C. 儒家的政治化趋势

D. 儒学的不断世俗化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东汉章帝初年,“有人侮辱人父者而子杀之,肃宗贳(赦免)其死”,这种做法此后便作为司法断案可以比附的典型案例——“决事比”,直到汉和帝时被整理成《轻侮法》,对类似复仇规定了从轻处罚的条款。在以后的复仇判决时,地方官吏往往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减免其死刑。汉代的做法从本质上反映出

A. 儒家伦理已渗透到法律

B. 中央集权在不断加强

C. 君主专制影响政治生活

D. 司法程序已日渐完备

 

详细信息
24. 难度:困难

南北朝时期,城隍是城市居民守御城池、保障治安的守护神。隋唐时期,城煌职掌又增加了雨早丰歉、功名利禄、吉凶祸福、冥籍诸事等。这说明

A. 儒教正统地位受到严重冲击

B. 城隍崇拜扩大了部分行政职的

C. 官府借助城隍信仰加强统治

D. 城市发展拓展了城隍信仰空间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孟子称:“孔子成《春秋》,乱臣贼子惧。”朱熹则说:“圣人作《春秋》,不过直书其事,善恶自见。”这反映出

A. 仁政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B. 历史评判会影响政治行为

C. 儒家干政成为治国秘诀

D. 重史传统促成了社会凝聚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英国汉学家李约瑟撰写的《中国古代科技史》一书首次对“中国四大发明”给予了世界性高度评价。然而,余秋雨却对“四大发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中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农耕文化的民族,天文历法理应是第一发明;而中医中药对于中国这个人口最多的民族而言,重要性也非同一般,应排在第二位,中国的四大发明应首先考虑这两项。这反映

A. 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贡献巨大

B. 中华文明在很长一段时期领先世界文明

C. 深入研究历史可以还原历史真相

D. 从不同角度研究历史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唐后期著名诗人元稹为白居易《长庆集》所作序言中说,白诗被“缮写模勒(仿照原样雕刻),卖於市井,处处皆是……自篇章己来,关有如是流传之广者。”由此可见

A. 白诗关注民生最为流行

B. 民众商品意识普遍增强

C. 政局变动刺激文学繁荣

D. 技术进步有益文化传播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宋代的“说话”上承唐代而来,日益兴盛,“说话”分为四家:小说(以灵怪、传奇、公案等故事为主)、说经(演说佛书)、讲史(讲述前代兴废争战之事)、合声(演出者随兴“指物题咏”)。材料表明了宋代

A. 市民文化有了较快的发展

B. 世俗文学成为了文化主流

C. 儒释道三教已完成了融合

D. 城市的经济功能日益增强

 

详细信息
29. 难度:困难

南宋永嘉学派代表人物叶适针对朱熹等人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思想,提出了“功利之学”,认为“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这反映出

A. 理学有理性空谈倾向

B. 叶适否定了“道义”之学

C. 南宋商品经济的繁荣

D. 理学已经不适应社会现实

 

详细信息
30. 难度:困难

中国古代天文机构是政府的重要部门,从事天象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官员,甚至有人担任高官并拥有特殊的政治地位。民间私藏和研习天文学书籍被严厉禁止。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  )

A. 造成古代天文学研究长期落后    B. 天文知识有助于发展农业生产

C. 观测天象会打破对君权的迷信    D. 统治者信奉君权神授维护统治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梁启超认为,秦代实行专制,与秦始皇“夷六国”“扫封建”而设郡县密切相关。“有郡县,然后土地、人民直隶于中央政府,而专制之实乃克举。亦惟以如此广漠辽阔之土地,而悉为郡县以隶于中央政府,则非大行专制不能为功。中国自周末贵族政治撕灭,失去限制君权的阶级,致使专制政治不断得到加强。权臣于国有利有病,但对于君主则病多于利,故欲行完全专制政体之君主,无不摧灭之”。

——摘编自张昭军《“中国式专制”,抑或“中国式民主”》

材料二  自武帝以来,中国政府之组成,既不在于贵族,亦不出于军人,而为一种建立于民众信托之上之“文治政府”。盖操之于非宗教、非封建、非专制、非商业资本之另一中层阶级之手。此即后世之所谓“乡绅”与读书人,此即封建时代“士”者之化身。

——《钱宾四先生全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认为中国古代实行君主专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众信托之上之‘文治政府’”的含义及形成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治政府”对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交换的发达,促进了货币流通量的增加,北宋除铜、铁钱外,金银也作为半流通性货币,租税的征收、官俸的发给和对外贸易都使用银两。北宋的铜钱尽管铸造的比过去多,但“钱荒”却十分严重。为此,政府规定四川等地只能用铁钱流通。由于携带不方便,10世纪末,成都出现了所谓的“交子铺”,发行纸币代替铁钱。1023年,北宋政府看到发行交子有利可图,遂正式立“交子务”,改交子为官办,以36万贯铰钱作准备金,定期发行,限额125万余员,流通区域仍限于四川。

——摘编自朱绍候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中国古代货币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和纸币时期。纸币的出现和发展是货币发展历史上一次史无前例的变革。中国古代纸币由维形发展到成熟,纸币本身的型制、大小、轻重、颜色都体现出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艺术等各个领域的风貌和影响。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对商业发展起了较大作用。

——摘编自徐玲《论中国古代纸币的设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时期“交子”出现的原因。

(2)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的相关史实,例证所提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论述符合史实依据,史实运用准确。)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