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白虎通义》记载:“古之人民皆食兽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神而化之,使民易之,故谓神农也”。反映了这一时期 A. 人们以采集经济为主 B. 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 C. 原始农业的出现 D. 个体小农经济的产生
|
2. 难度:困难 | |||||||||||||
下列表格数据反映的经济现象会导致哪一结果
A. 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 B. 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 C. 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 D. 铁犁牛耕在江南开始推广
|
3. 难度:中等 | |
《管子·大匡》载:“赋禄以粟,案田而税,二岁而税一,上年什取三,中年什取二,下年什取一,岁饥不税。”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 B. 赋与税都是以田为征收对象 C. 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D. 改革赋税制度发展农工商业
|
4. 难度:简单 | |
明朝时“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地主与佃农之间,“交租之外,两不相问”。此种现象反映出当时 A. 地主与佃农间存在雇佣关 B. 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分离 C. 佃农有较大的生产自主权 D. 租佃制抑制了佃农的生产积极性
|
5. 难度:困难 | |
纸币在中国出现较早,但直到明清时期纸币也未能取代金银而成为主要货币。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明清时期 A. 商品市场发展程度不够充分 B. 大量国际金银流入中国市场 C. 民众缺乏对纸币价值的认可 D. 纸币容易因通货膨胀而贬值
|
6. 难度:中等 | |
《汉书》载:“故时齐三服官输物不过十笥(sì,盛衣物或饭食等的方形竹器),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材料反映汉代 A. 官营纺织业技术水平高超 B. 政府鼓励民营手工业发展 C. 官营纺织业规模大耗资多 D. 手工业产品大量投放市场
|
7. 难度:中等 | |
元朝人曾作《木棉歌》:“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作机中布。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半拟偿私债,半拟输官赋。”下列描述与材料不相符的是 A. 农户种棉日益普遍 B. 农民负担沉重的债务和赋税 C. 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D. 家庭手工业超过民营手工业
|
8. 难度:中等 | |
"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 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 B. 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 C. 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 D. 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
|
9. 难度:中等 | |
《覆园丛话·产业》中记载明清时期:“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主,市廛(商品交易)次之,典与铺又次之”。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封建地租重 B. 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 商品经济繁荣 D. 政府实行闭关政策
|
10. 难度:简单 | |
(题文)明朝成化年间,徽州人江才3岁丧父,家道中落,13岁时与其兄奔走于青齐梁宋之间, 贩运商品,牟取厚利。发迹后,荣归故里,广置田园,大兴宅地。此举反映了 A. 小农意识根深蒂固 B. 政府鼓励商业发展 C. 徽人独具商业传统 D. 农产品商品化增强
|
11. 难度:简单 | |
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材料反映了 A. 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 B. 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 C. 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 D. 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
|
12. 难度:简单 | |
1584年,英国地理学家理查德·哈克卢特发表《论西方发现》,指出殖民地即使不能直接找到黄金、白银,也肯定能给英国带来财富,新市场将大大刺激英国工业的发展;英国的雇佣机会将增多,许多流民将成为繁忙的工匠,为英国解决人口失业的一大社会问题。据此可知 A. 殖民地是英国财富的主要来源 B. 殖民扩张便于英国维持社会稳定 C. 工业革命急需广阔的海外市场 D. 工业生产有利于殖民地人民就业
|
13. 难度:简单 | |
我们认为新航路开辟是世界市场联系之路,其主要依据是 A. 引起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也意味着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 B. 价格革命引起的社会分化 C. 揭开了殖民扩张之路 D. 冲击了欧洲思想文化领域
|
14. 难度:简单 | |
从人类发展的角度看,殖民扩张在客观上的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 A. 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B. 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 C. 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D. 促进了世界各地的平衡发展
|
15. 难度:中等 | |
据统计,麦哲伦船队船员来自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其中葡萄牙人37人,意大利人30多人,法国人19人,此外还有佛兰德(今属比利时)人、德国人、英国人等。这表明当时 A. 葡意法成为航海活动的领导者 B. 各国间加强了航海方面的合作 C. 航海活动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D. 地圆学说的科学性已得到证实
|
16. 难度:中等 | |
史料记载:“(甲午战争后)随便走进哪一家农户,人们都可以看到,曾经是不可缺少的纺车,都蒙上了尘土,被人遗忘了。一捆捆机器压的孟买棉纱似乎使人注意到手纺车已经不合时宜了。”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民族工业举步维艰 B.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C. 手摇纺车效率低下 D. 孟买棉纱质优价廉
|
17. 难度:中等 | |
下列企业都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是 A. 继昌隆缫丝厂汉阳铁厂 B. 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 C. 发昌机器厂大生纱厂 D. 贻来牟机器磨坊江南制造总局
|
18. 难度:简单 | |
近代上海曾流行一首歌谣:“乡下小姑娘,要学上海样,学死学煞学不像,等到学来七分像,上海已经换花样”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 近代上海引领全国时尚 B. 近代上海时尚变化快 C. 近代社会生活城乡存在明显差异 D. 近代中国农村姑娘都崇尚洋气的社会生活
|
19. 难度:中等 | |
我们习惯上称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开辟的时代分别为“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这样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A. 主要动力不同 B. 建筑材料不同 C. 机械特色不同 D. 交通工具不同
|
20. 难度:中等 | |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但主要分布在上海、广州等沿海城市。这在客观上反映出 A. 上述地方地理位置优越 B. 清政府大力扶植沿海企业 C. 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作用 D. 受西方入侵最早,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较深
|
21. 难度:简单 | |
1938年,地处长江三峡的湖北宜昌,由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指挥船队,抢运战时物资和人员到四川,亲历了宜昌大撤退的晏阳初说,“这是中国实业史上的‘敦刻尔克’,在中外战争史上,这样的撤退只此一例。”可见,“宜昌大撤退”的作用在于 A. 增强了国民党军队围剿红军的实力 B.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C. 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保存了物质力量 D. 阻滞了日军对沿海地区的侵略
|
22. 难度:简单 | |
文绣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1931年由于不堪忍受溥仪的凌辱,要求法院出面调解,并于同年10月22日正式与溥仪解除婚约。这件事震惊社会,被称为中国千年未有的奇事。这件事充分说明了当时社会 A. 清王朝已经彻底没落了 B. 中国女性逐渐摒弃了落后的封建观念 C. 法院的权力已经高于皇权 D. 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的制度已经确立
|
23. 难度:中等 | |
按照列宁的说法,1921年的新经济政策是从“战时经济”退却,进入“国家资本主义”阶段。这一政策的特点是 A. 国家放弃了对经济的干预 B.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C. 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市场机制 D. 实行必需品配给制
|
24. 难度:简单 | |
一战后,英国自由党在选举中受挫,胡佛竞选美国总统连任失败。这些都说明 A. 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经济思想过时 B. 经济衰退使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剧 C. 垄断资本家加强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干预 D. 劳动人民对贫富差距过大深表不满
|
25. 难度:中等 | |
罗斯福新政期间,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要求各工业企业制定并遵守公平经营章程,这实质上是( ) A. 限制工业企业进行自由竞争 B. 由国家干预经济 C. 工业企业按国家计划进行生产 D. 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
|
26.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 材料二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材料三 被誉为“现代市场经济理论之父”的英国学者亚当·斯密,最早提出了中国的“停滞性”问题:“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劳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处于停滞状态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中国文明终于成型”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体现。 (2)材料二中,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其泛起“微澜”的表现。 (3)试以明清时期的史实论证材料三中亚当·斯密关于中国经济“停滞性”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
27. 难度:中等 | |
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学者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展的市场……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作工业革命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瓦特机发明前,英国工业生产动力主要是水力……这样的动力缺陷是明显的。煤炭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动力来源……(大不列颠拥有)“供应不会枯竭的优质煤炭”。(引者按:若干代以后真的还是“供应不会枯竭”吗?)英国工业革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一些学者已经为工业化对环境的影响感到不安了。1827年,法国数学家富里埃提出二氧化碳的排放会使大气变暖。在他以后,瑞典学者阿伦尼乌斯提出了“温室效应”。 ——德尼兹·加亚尔等《欧洲史》 请回答: (1).概括该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的爆发首先需要满足的三项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满足这三项因素,从而促成了工业革命的首先爆发。 (2).指出近代蒸汽动力技术产生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蒸汽机的创制对历史发展的直接影响。
|
28. 难度:简单 | ||||||||||||||||
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作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部分)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事记(节选) 1928年,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建立。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1930—1931年,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三次“围剿”。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 1933—1934年,蒋介石派兵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五次大“围剿”。 1945年,陈立夫、陈果夫控制的中国蚕丝公司在上海设立。 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分析此时民族企业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不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内外因素有哪些。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旧中国的历史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