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它不仅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也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2000多年来 一直发挥着巨大效益,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它指的是 A. 大运河 B. 郑国渠 C. 都江堰 D. 赵州桥
|
2. 难度:简单 | |
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 A.抵制土地兼并 B.促进人口增长 C.增加财税收入 D.稳定个体小农
|
3. 难度:中等 | |
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 A. 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B. 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 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 D. 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
|
4. 难度:中等 | |||||||||||||||||
下面的郡县增置表可以反映出 汉至唐前期东南三区的郡县增置
A. 江南地区不断得到开发 B. 江西受隋末战乱影响最大 C. 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南方 D. 福建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
5. 难度:中等 | |
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 A. 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 B. 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 C. 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D. 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
|
6. 难度:简单 | |
据《史记》记载,汉中期以前,江南“地广人稀”,百姓“无积聚多贫”,而据《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江南优越的自然环境 B. 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 C. 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 D. 江南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
7. 难度:中等 | |
唐朝长安城内宣阳坊里开设有彩撷铺,延寿坊里有金银珠宝店,丰邑坊有出租丧葬用具的店铺。这表明当时 A. 宅第逾制现象明显 B. 市民的商业观念发生了改变 C. 坊市分离制度难以维持 D. 工商业者与政府的矛盾比较突出
|
8. 难度:中等 | |
唐宋之际,城市商业、手工业者职业分工更加细化,从事服务业、娱乐业的社会群体逐渐扩大,游手、闲汉、乞丐等无业人员活动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这表明当时的城市 A. 经济功能明显增强 B. 坊市制度已被打破 C. 居民贫富分化加剧 D. 人口增多规模扩大
|
9. 难度:简单 | |
宋代没有田产的客户(即佃户)不会被束缚在土地上,按宋代法律,客户退佃离开时,地主不得阻挠。这表明宋代 A. 政府户籍管理松散混乱 B. 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 C. 租佃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 D. 地主对农民的封建剥削减轻
|
10. 难度:简单 | |||||||||||||||||||
下面为中国古代某时段的商税简表。
它反映出 A. 唐朝贯彻重农抑商政策 B. 宋代对商业活动课以重税 C.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 宋代时商业活动繁荣
|
11. 难度:简单 | |
明朝万历年间的《帝乡纪略》卷5《风俗·女仪》中记载:“今男人不勤农业,而专以耕事责之妇人,妇人不习纺织,而专以体肤勤之田亩……”这表明当时在中国某些地区 A. 男女双方社会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已经趋于解体 C. 男耕女织的经济模式发生了变化 D.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已经出现
|
12. 难度:简单 | |
从经济文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 “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B. “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廛” C. “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D. “借问屋中人,尽去做商贾”
|
13. 难度:简单 | |
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设置专门机构垄断食盐经营。清政府采取“引岸制”的食盐运销体制,赋予一些商人食盐营销的垄断权,国家只对盐商进行管理和征税。这一变化表明 A. 政府放弃盐业专卖制度 B. 民营商业遭到政府打击 C. 抑商政策执行有所松动 D. 富商大贾势力受到抑制
|
14. 难度:简单 | |
读下图,从中我们可直接得到的信息包括
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 ①农业税相对稳定 ②工商杂税逐渐增长并超过农业税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
|
15. 难度:简单 | |
江浙地区,唐宋时期“所种惟稻”,明朝中后期“郊原四望,遍地皆棉”。这种变化造成的影响是 A. 重农抑商政策被废除 B. 民众衣食结构彻底改变 C. 导致生态环境遭破坏 D. 农村经济结构有所调整
|
16. 难度:简单 | |
两宋时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而到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苏湖地区指江浙地区,湖广地区指洞庭湖流域)。这种变化说明 A. 江浙地区农村经济结构出现转型的趋势 B. 江南地区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 湖广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之地 D. 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
|
17. 难度:简单 | |
据统计:16—18世纪,中国向全世界出口的商品约有236种之多,其中手工业品有137种……世界各地的白银源源不断流入中国。据此分析这一时段的中国: A. 闭关锁国政策名存实亡 B. 官营手工业发展迅速 C. 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D. 存在着走向世界的动力
|
18. 难度:简单 | |
一位历史学家写道:“在欧洲的海外殖民扩张中起最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材料意在说明 A. 企业家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重要的财政支持 B. 企业家在远洋航行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C. 企业家是鼓吹“寻金热”的主要代表人物 D. 工商业的发展是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
|
19. 难度:中等 | |
“即使哥伦布没有发现美洲大陆,达·伽马没有绕好望角航行,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其他人也会这么做。总之,西方社会已经达到起飞点,即将起飞;而它一旦起飞,必将扫清海路,不可阻挡地向全球扩张。”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 哥伦布、达·伽马发现新航路的历史不可信 B. 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C. 欧洲向全球扩张的目的是为了“扫清海路” D. 新航路的开辟对西方经济起飞的作用微乎其微
|
20. 难度:简单 | |
从全球史观的角度看,新航路开辟的重要意义在于 A. 促进资本原始积累 B. 刺激殖民扩张不断加剧 C. 导致欧洲社会变革 D. 推动人类走向整体世界
|
21. 难度:中等 | |
西班牙的物价在16世纪中叶开始上涨,17世纪初上涨四倍。英法的物价上涨晚于西班牙五十年,到17世纪中叶达到顶点。中国物价的上涨,比英法又慢一百年。与上述历史现象直接相关的是 A. 工业革命在世界的扩展 B. 世界性大国的兴衰更替 C. 闭关锁国政策带来的恶果 D. 白银在世界市场的流动
|
22. 难度:简单 | |
18世纪的英国,只有国王和议会才能够授予公司特许……但是,19世纪中叶以后,国家对企业的设立逐渐摒弃特许主义,企业的设立已经相当自由,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不需要任何机关的审批或核准,企业就可以设立。这反映了 A.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竞争加剧 B. 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组织形式演变 C. 工业革命推动经济思想变化 D. 科学技术进步改变了国家经济职能
|
23. 难度:中等 | |
西方史学家指出“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对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完全入迷了”。然而到了“18世纪末,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与西方人兴趣变化直接相关的是 A. 中国资源的丰富 B. 新航路的开辟 C. 工业革命的需求 D. 世界市场的形成
|
24.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表《1870-1900年美、德、法、俄在世界制造业产品中的比例(单位:%)》,数据说明,这一时期:
A. 美国是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 B. 德国的增长速度始终要低于美国 C. 俄国已经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 D. 法国的经济已经出现严重负增长
|
25. 难度:简单 | |
在中国近代史上,出现了一个特殊的阶层——“买办”。此词是葡萄牙语(Comprador“康白度”)的意译,原意是采买人员,中文翻译为“买办”。他的出现反映了 A. 瓦解了传统社会经济结构 B. 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C. 西方对中国进行殖民侵略 D. 背离了中国传统文化
|
26. 难度:简单 | |
洋务运动期间,李鸿章等人大量购买外国装备来搞中国国防。原因有二:一是采购大吃回扣……二是人力成本高……很多有关系的中国人想方设法挤进“有钱途”的洋务单位,吃拿卡要。由此可见 A. 洋务运动实际上被外国控制 B. 封建官僚管理体制弊端明显 C. 洋务派借自强之名中饱私囊 D. 当时中国没有建立军工企业
|
27. 难度:简单 | |
1881年投产的开平煤矿是中国第一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其章程规定:“进出煤铁银钱数目,每日有流水簿,每月有小结,每年有总结,(股东)可以随时查核。”这说明开平煤矿 A. 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步 B. 产品主要远销国外,达到分洋利的目的 C. 具有近代企业制度的某些雏形 D. 引进西方管理模式,采用中外合资经营
|
28.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研究发现,1895—1911年间,民族资本工业发展速度年均15%,比“一战”期间的发展速度还略高一点。其主要原因是 A. 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B. 群众性爱国运动的推动 C. 清政府调整了经济政策 D. 国家加大对经济的干预
|
29. 难度:简单 | |
下表是1912—1915年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变化表:
这种现象的出现 A. 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B. 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C. 说明了政府对外资政策的改变 D. 改变了民族工业的结构
|
30. 难度:困难 | |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到:“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的人数,辛亥革命前不过50—60万人,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即达到了200万人。”透过产业工人人数的变化,可以窥见 A. 清末洋务运动的足迹 B. 民国初年实业推进的步伐 C. 一战时期世界局势的动荡 D. 20世纪初期工人的觉醒
|
31. 难度:中等 | |
据统计:1922年全国华商纱厂的纱锭数量大约38%集中在上海,14%集中在天津,10%集中在武汉,广大内地所占比例极少。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 民族资本受外国资本压制的程度不同 B. 社会自然条件的制约 C.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的不同 D. 民众接受西方思想程度的差异
|
32. 难度:简单 | |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张謇创办的民族工业发展很快,但很快走下坡路,从根本上是由于 A. 中国资产阶级软弱性 B. 清政府的压榨 C. 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官僚资本的侵蚀
|
33. 难度:简单 | |
19世纪中期,来自西方的自行车在中国销售很是有限,但到了20世纪20年代以后,富商巨贾、电影明星等纷纷加人到骑自行车的行列中来。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A. 社会风气逐渐开放 B. 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C. 实现了交通近代化 D. 民众思想完全西化
|
34.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商业革命的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增加了贸易量。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上原来互相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这是世界各个地区之间联系加强的第一步。……美洲的许多农产品,如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传到欧亚大陆,改变了粮食生产结构;非洲的咖啡传到欧美,改变着欧洲人的消费方式和文化特点,而烟草的传播更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麦子、水稻等作物以及先进的生产方式,则随着欧洲移民一起进入美洲,极大地影响了美洲人的经济生活。……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世界历史资料选辑》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宋朝和欧洲商业革命的表现。 (2)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朝商业革命的影响不同于欧洲的社会原因。
|
35. 难度:中等 | ||||||||||||||||||||||||||
随着中国大门被迫打开,西方先进的机器生产方式使中国人眼界顿开,先进的中国人引进进了西方先进的科技和生产方式,中国近代化从此开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十九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以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此后,中国于十九世纪后半期创建新式工业。当时,西方拼命地向中国推销纺织品和鸦片,而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的却是……“机船矿路”。“机”主要指兵器,“船”主要指战船,“矿”主要指煤矿,“路”指铁路……从封建统治集团分化出来的开明派部分地捕捉到时代脉搏,认识到这些基础产业和设施对中国“求强”、“求富”的重要意义。 ——董志凯《从“机船矿路”到“瓶颈产业》 材料二 (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以北,万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 ——《汉冶萍公司》 材料三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化开始的标志。归纳材料一中当时中国工业化的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19世纪末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 (3)材料三中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哪一时段发展最为显著?指出影响该时段发展的外部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