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困难 | |
下图是一幅题为《怀疑蜜月究竟能持续多久》的漫画,描绘了二战全面爆发前欧洲发生的某一重要事件。这事件 A. 标志着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 B. 使得欧洲集体安全体系落空 C. 客观上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D. 成为不同社会制度合作的典范
|
2. 难度:中等 | |||||
1941年,日本与美国为缓和彼此之间日趋尖锐的矛盾而举行谈判,双方原则如下:
这表明 A. 日本打算协助德国进攻苏联 B. 美国试图维护“门户开放”政策和华盛顿体系 C. 美国仍在继续推行绥靖政策 D. 日本“大东亚共荣圈”计划以日美和平为基础
|
3. 难度:中等 | |
《波茨坦公告》宣布:“欺骗与错误领导日本人民,使其妄欲征服世界者之权威及势力,必须永久剔除”“言论、宗教及思想自由以及对于基本人权之重视必须成立”“日本后参加国际贸易关系当被允许”。由此看来 A. 盟国更加注重彻底根除日本的军国主义遗毒 B. 盟国允许日本在民主主义原则下生存与发展 C. 对日处置方式与巴黎和会对德处置方式相似 D. 此公告埋下了后来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祸根
|
4. 难度:中等 | |||||||||||
如表为20世纪上半期出现的国际会议。它们
①反映了解决国际争端方式的变化 ②都由大国操纵并损害弱国利益 ③都体现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合作 ④展现了人类对和平的美好追求。 A. ①④ B. ②③④ C. ②③ D. ①②③④
|
5. 难度:简单 | |
二战期间的某个外交文件指出:“罗斯福总统、蒋委员长、丘吉尔首相、偕同各该国军事与外交顾问人员,在北非举行会议,业已完毕,兹发表概括之声明如下:三国军事方面人员关于今后对日作战计划,已获得一致意见……”该文件是 A. 《雅尔塔协定》 B. 《联合国家宣言》 C. 《开罗宣言》 D. 《波茨坦公告》
|
6. 难度:简单 | |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所产生的最重要的影响是 A. 消除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矛盾 B. 彻底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C. 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 D. 直接导致了法西斯集团内部的瓦解
|
7. 难度:困难 | |
下图①②③④序号代表二战后期召开四次重要的反法西斯国际会议的地点,苏联参与的国际会议有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
8. 难度:中等 | |
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1951年6月,苏联提议,五大国(苏联、法国、英国、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和平公约。新中国政府也表示,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如果没有苏联和新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随后,美国同意和谈。这表明 A. 抗美援朝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B. 社会主义阵营放弃与西方国家的冷战对峙 C. 上述五大国在联合国中开始发挥决定作用 D. 五大国缔结和约,实现了朝鲜半岛的统一
|
9. 难度:中等 | |
大数据分析为历史认识提供了新的方法。下图所示为德国在1820—1870年、1870—1913、1913—1950、1950—1973年四个时期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结合所学分析判断,反映1913—1950年德国经济增长情况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
10.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认为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是传说中的夏朝都邑。以下考古发现中,最有力的证据是 A. 石制农具 B. 青铜礼器 C. 宫殿遗址 D. 家畜遗骨
|
11. 难度:中等 | |
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周王以“天子”自居,但“汤武革命”使周天子感到“天命无常”,于是提出“顺天应民”的观点,以后历代都遵循。这反映了周以后 A. 天命思想强化了宗法制度 B. 人民的主体地位被确立 C. 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D. 天命观被赋予实际内容
|
12. 难度:简单 | |
西周时期,我国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实行宗法制度。然而血缘纽带在几代之后就会松弛和疏远,这在政治上带来的最主要的消极影响是 A. 使世卿世禄的贵族特权自生自灭 B. 权力世袭制度渐渐地消亡 C. 中央和地方的政治隶属关系失控 D. 贵族普遍地转化成为庶人
|
13. 难度:中等 | |
《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上述材料反映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 A. 严格的等级关系 B. 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 C. 浓厚的神权色彩 D. 血缘和政治紧密结合
|
14. 难度:中等 | |
某同学在研究下列两幅图片后,对该阶段中国古代社会的变化特征得出一些感悟,你认为正确的是 ①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 ②从世袭到任命 ③从地方分治到中央集权 ④从分裂到统一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
15. 难度:中等 | |
秦朝建立前夕,吕不韦组织编撰《吕氏春秋》,主张以法治国、因时变法,并认为天下不是“一人之天下”而是“天下人之天下”。这反映出《吕氏春秋》 A. 反对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 B. 主张调和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 反映了反专制的政治倾向 D. 认识到君主专制强化的弊病
|
16. 难度:中等 | |
“谶语”是秦汉时期巫师方士预言吉凶、治乱兴衰的隐语。比如“亡秦者,胡也”,秦始皇认为“胡”当指匈奴人,于是命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以防边患。但汉代儒生认为,“胡”应是指篡权乱政的胡亥。这说明“谶语” A. 与历史现象的吻合属于偶然 B. 较准确的预示了历史走向 C. 是历史研究必须参考的史料 D. 是统治者愚弄百姓的工具
|
17. 难度:中等 | |
有人说,权力一旦失去了监督就会泛滥成灾。在我国古代官僚机构中,也存在着对官僚的监督。下列官职中最早具备地方监察职能的是 A. 太尉 B. 御史大夫 C. 刺史 D. 监察御史
|
18.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认为,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是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主要指 A. 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 B. 决策程序趋于规范化 C. 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D. 分权制衡提升了皇权
|
19. 难度:简单 | |
“自经此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下列表述与该制度相关的是 A.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B.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C. “立嫡以长不以贤” D. “举孝廉,父别居”
|
20. 难度:简单 | |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和法国国王路易十四都曾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甚至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从时代发展的角度来看,当时该“发明”的着眼点在于 A. 抑制门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B. 弘扬儒学正统,约束官吏言行 C. 防范武将专权,完善官僚体制 D. 强化君主专制,培养忠臣顺民
|
21. 难度:简单 | |
唐代前期,各地刺史的日常工作是与尚书省联系,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主要是向当地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这一变化反映了 A. 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 B. 刺史权利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 C. 藩镇势力的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 D. 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地方控制
|
22.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认为,北宋前期的中枢机构设置体现着“权力制衡”的精神。下列各项可以作为佐证的是 A. 设立内阁负责奏章票拟 B. 派遣通判监督地方长官 C. 开创三省六部管理体制 D. 设枢密院分理全国军务
|
23. 难度:中等 | |
《宋史•职官志》说:“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人,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相’。”对以上材料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 A. 分割宰相权力,加强皇帝权力 B. 调整中央官制,强化财政管理 C. 皇帝直管财政,以防封建割据 D. 削弱地方财权,强化中央财权
|
24. 难度:中等 | |
《文献通考卷二十四•国用考二》说:“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务,不相知。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这说明宋代制度的弊端是 A. 宰相专权 B. 强干弱枝 C. 地方困弱 D. 过度分权
|
25. 难度:简单 | |
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此举的真实意图是 A. 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 B. 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 C. 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 D. 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
|
26. 难度:中等 | |
史籍中有关明朝皇帝不上朝的记载甚多,如明武宗朱厚照长年不问朝事;明世宗二十余年不上朝;明神宗自万历二十年之后,溺志货财,厌恶言官,晏处深宫,不再上朝…如此众多的皇帝不上朝,明朝的历史却延续了276年,王朝局面基本稳定。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君主专制制度日趋加强 B. 封建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C. 中央行政运行日益完善 D. 宋明理学发展到新阶段
|
27. 难度:中等 | |
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使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A. 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 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 C. 有利于建立高效政府 D. 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
|
28. 难度:简单 | |
顾炎武曾这样批评中国古代某项政治制度:“国家取州县之财,纤毫尽归之于上,而吏与民交困,遂无以为修举之资。”他批评的是 A. 君主专制制度 B. 中央集权制度 C. 监察制度 D. 科举选官制度
|
29. 难度:中等 | |
被明末清初的王夫之评论为“垂二千年而弗能改,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的古代制度最有可能是( ) A. 宗法制 B. 科举制 C. 行省制 D. 郡县制
|
30. 难度:中等 | |
王斯德《大学世界史》中说,与东方早期的小国相比,蔚蓝色的地中海世界孕育出众多的希腊城邦,形成了自己鲜明的个性。这种“鲜明的个性”主要体现在 ①从小国分立走向中央集权 ②保持着小国寡民的状态 ③商品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 ④城邦居民享有充分的政治权利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②③ D. ②④
|
31. 难度:中等 | |
古希腊集市广场布置着一些相关的设施:突出的柱廊长厅、存放国家圣火的议会大厦、体操竞技场以及各种神庙,它们共同构成城市以及城市生活的中心,广场往往呈不规则形状,也不存在明确的控制性建筑物。这主要反映了古希腊 ( ) A. 宗教神话的传播 B. 人文精神的觉醒 C. 公民政治的公开 D. 崇尚运动的风尚
|
32. 难度:中等 | |
古代雅典不允许公民对城邦的利益漠不关心,哲人和学者不能遁入山野,必须到公民大会投票;任何公民不能拒绝担任官员。否则将予以严惩。这表明古代雅典( ) A. 强化公民的社会责任 B. 宣扬公民参政的平等原则 C. 限制公民的民主自由 D. 暴露直接民主形式的弊端
|
33. 难度:中等 | |
古代雅典民主制实行抽签选举、轮番而治,这一做法 ①有利于全体雅典人参与国家管理 ②提供了公民参与政治的均等机会 ③确保了公民大会决策的公正无私 ④忽视了参与政治者的能力与品德 A. ①④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
34. 难度:中等 | |
古希腊史学家普鲁塔克记述到,阿里斯提德因为人们厌烦其“正义”的名声而遭到放逐。三年后,他被允许回国参加希波战争。回国后,他毫无怨尤地为国家尽忠尽力,立下了卓越功勋。这反映出在当时的雅典 ( ) A. 公民缺乏参政的能力 B. 个人自由由国家支配 C. 民主政治正逐渐完善 D. 城邦利益的至高无上
|
35. 难度:中等 | |
下列图示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享受民主的主体范围逐渐扩大 B. 逐步重视参政者的能力与品德 C. 监督保障机制逐渐进步完善 D. 对公民权的限制逐渐有了松弛
|
36. 难度:中等 | |
苏格拉底曾说:“我认为,想要得到正确的判断,要根据知识,而不应根据多数。”据此理解,苏格拉底 A. 批判雅典民主制的弊端 B. 赞同知识为少数人掌握 C. 认为知识与美德都重要 D. 强调判断标准就是知识
|
37. 难度:中等 | |
苏联史学家科瓦略夫指出,希腊人是伟大的理论家、崇高的思想方式创造者。罗马和希腊人不同,他们是生活的伟大建设者。他们建成了在民族国家之前的一切形式中最完善的强大的国家,他们创造了法律,用来表现发达的国家生活,同时又把它当作国家生活的工具。材料反映出 A. 希腊民主政治弊端较多 B. 罗马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C. 希腊人偏重于民主政治 D. 罗马人具有务实的精神
|
38. 难度:中等 | |
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说:“一切权力都是从人民而来的。皇帝的命令何以有法律效力呢?因为皇帝的地位是人民给他的。官吏为什么有权力呢?因为官吏是人民选举出来的。”这反映了古代罗马 A. 蕴含着近代的法治观念 B. 继承雅典的民主政治 C. 是君主立宪政体的源头 D. 催生人文主义的兴起
|
39. 难度:中等 | |
西方古典作品《阿提卡之夜》记载:“一个审判官或仲裁官,受命于出庭辩论时[审讯案件],而他们被揭穿在[这个]案件中接受金钱贿赂”,依据《十二铜表法》第九表第三条应被处以死刑。由此判断,制定这一法律条文的目的是 A. 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 充分保护平民权益 C. 确保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D. 限制贵族滥用权力
|
40. 难度:中等 | |
罗马共和国时期发动了多次扩张战争,地中海成为罗马的内海。罗马诗人贺拉斯说:“被俘虏的希腊人诱使他粗野的征服者成为俘虏。”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 A. 扩张战争激化了希腊与罗马矛盾 B. 罗马深受希腊文化艺术成就影响 C. 希腊城邦民主政治被罗马人继承 D. 万民法的制定兼顾被征服者利益
|
41. 难度:中等 |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八年抗战”和“十四年抗战”是与抗日战争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的过程相联系的两个概念。面对日军侵略,中共中央在九一八事变后随即发表宣言,东北地区的爱国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影响和领导下组织抗日义勇军,一度形成抗日斗争的高潮。之后东北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抗日斗争的主要力量,活动范围遍及70余个县。一批当时反映抗战的文艺作品如《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鼓舞着仁人志士走向抗日前线。继东北爱国军民开始抗战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屡掀高潮,上海军民进行了“一·二八”淞沪抗战,长城一线和察哈尔、绥远等地的爱国军民相继展开了英勇抗战,从而使局部抗战在曲折中不断向前发展。前六年的局部抗战极大激发了全民族救亡图存的意识,此后,为促使国民党蒋介石政府合作抗日,中共中央不断调整政策,从“抗日反蒋”发展为“逼蒋抗日”“联蒋抗日”,特别是力促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国共两党合作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准备了全民族抗战的前提条件。 ——摘编自张从田《确立“十四年抗战”的重大意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前六年局部抗战”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提出“十四年抗战”的意义。
|
42. 难度:中等 |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在美国从“特种战争”扩展为“局部战争”的背景下,中国一方面积极备战加强西南地区的线建设”,在言语和行动上支持越南民主共和国,对美国的战争升级表示反抗;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向美国传递中国的底线,伴以更为强硬的军事行动继续对越援助。中国政府坚决支持越南民主共和国,但在出兵越南的形式和规模上态度谨慎,把战争限定在越南南方,使美国不能直接入侵北方,有效避免中美在越南战场上的正面交战。约翰逊决定介入越战,对越南民主共和国进行空袭的同时,也以朝鲜战争的先例为底线,基于国际形势和国家战略的通盘考虑,不越中国底线。对中国而言,单方克制会让美国误读为软弱,一味强硬则可能激怒美国引发战争。而明示底线之后的克制,才能使美方真正重视,并也倾向于采取相对克制的行为,导向更有效的危机管理。 ——摘编自范佳睿、翟崑《1964~1966年越战升级过程中的中美危机管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力避与中国正面交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政府在处理越战问题上表现出的政治智慧。
|
43. 难度:简单 | |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 在立法方面,早在西周,周公就提出了明德慎罚等主张,经过两汉儒家对于刑德的论证,至唐代,《唐律疏议》开篇即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明太祖在《大明律》中更是宣告“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值得指出的是,隋唐将“不孝”列为十恶重罪之一,此项规定一直延续至晚清。同时历代对于鳏寡孤独、废疾犯法当刑者,法律都制定了“减刑”“宽宥”以恤刑的规定,清朝还实行存留养亲制度。 在司法方面,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法为治具”思想,后来成为了历代传统。晋刘颂提出“律法断罪,皆当以法律令正文,若无正文,依附名例断之。”《唐律疏议》《宋刑统》、《大明律》、《大清律例》都沿用了这一司法思想,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罪刑法定”,显示了中华法制文明的灿烂。唐太宗多次强调“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进而要求“人有所犯,一断于法”;主持变法的王安石盛赞商鞅以诚信执法,取得成功。在古代长期的司法实践中,既援法,又考量理与情的影响,形成了“执法”、“准理”、“原情”司法程式,提高了法律的权威和影响力。 ——张晋藩《中华民族的法律传统与史鉴价值》 材料二 罗马共和国时期刑法的罪名,多有处死“以祭谷神、奉献于神”的规定。只对有主观故意的犯罪行为人进行刑罚,如“故意杀害他人”与“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前者处予死刑,后者可通过交付一只公绵羊替罪;这一原则长期沿用。进入帝国时期,出现了大量包括宗教犯罪在内的新罪名。执法官根据社会地位确定刑罚的差别,同一种犯罪一般有两种刑罚,一种针对体面者,一种针对下层百姓。罗马私法发达、公法相对滞后的状况深刻影响了罗马刑法发展进程,罗马刑法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在整个古代罗马法制史中,犯罪与刑罚始终散见于大量的单行法律之中,且二者之间对应的随意性相当大。 ——郭静《罗马刑法的发展进程及其影响》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古代罗马刑法体现的法制理念与中国古代法制理念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些不同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