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韩非子·五蠹》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这则故事表明,韩非子主张 A. 加强君主集权 B. 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C. “事异则备变” D. 勤劳耕作,不要好高骛远
|
2. 难度:简单 | |
战国时期,荀子曾说过:“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这表明荀子强调 A. 人与自然要和谐共生 B. 生产工具比较落后 C. 小农经济的水平低下 D. 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
3. 难度:中等 | |
《尚书·多方》曰:“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刑殄有夏。”伯利克里说:“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材料中两个“民主”的意思 A. 主体相同,内涵一致 B. 主体不同,内涵一致 C. 主体相同,内涵相反 D. 主体不同,内涵相反
|
4. 难度:简单 | |
孟子提出,人的内心存在仁、义、礼、智的思想胚芽,天也具有仁、义、礼、智的特质,因此心性可与天命相通。连接二者的途径是“反身而诚”,即存心养性以扩张四端,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其思想的进步之处在于 A. 削弱了天的神秘色彩而将其义理化 B. 形成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体系 C. 突出了人利用和改造大自然的强烈愿望 D. 用外在比照方式寻求天与人的内在联系
|
5. 难度:中等 | |
战国时期,楚国攻打宋国。有一学派的弟子慨然主动赴宋抗楚,因为他们“循其主义”而“恶公敌,除害马乃所以爱马也”,最终有72人死难其间。该学派是 A. 儒家 B. 墨家 C. 法家 D. 道家
|
6. 难度:简单 | |
战国法家在政治实践中吸收各家思想并进一步发展,其多设耳目来侦查的方法创自墨家,其“循名责实”的方法采自墨家和名家。据此判断法家重视 A. 苦干和自我牺牲 B. 人主的权势 C. 法律条文的制定和实行 D. 人主驾驭群臣的方法
|
7. 难度:中等 | |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对该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古代中国 A. 有民本思想而无民权思想 B. 有民权思想,但无政治实践,也无制度保障 C. 民权思想与西方近代民权思想是一致的 D. 无民权思想,故只能借鉴欧美的民权思想
|
8. 难度:简单 | |
在儒学发展史上,西汉武帝时期《诗经》、《尚书》等五经成为国家的教科书,后来《论语》、《孟子》等四书的地位不断提高,儒学教育经历了由“五经时代”向“四书时代”的转变,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 宗法制度逐步瓦解 B. 儒学糅合诸子学说 C. 程朱理学日渐兴起 D. 科举制度创立发展
|
9. 难度:简单 | |
东汉安帝下诏:“凡供荐新味,多非其节,或郁养强熟,或穿掘萌芽,味无所至而夭折生长,岂所以顺时育物乎!”大臣召信臣认为这反季节蔬菜是“不时之物,有伤于人”。这种看法的理论基础是 A. 勤俭节约 B. 重农抑商 C. 天人感应 D. 格物致知
|
10. 难度:简单 | |
《春秋繁露卷一·楚庄王第一》日:“由此观之,正朔(帝王新颁历法)服色之改,受命应天制礼作乐之异,人心之动也,二者离而复合,所为一也。“该主张的主要目的是 A. 提出天行有常探究客观规律 B. 宣扬天人感应加强君主专制 C. 强调纲常名教维护等级秩序 D. 主张知行合一重建儒家信仰
|
11. 难度:简单 | |
有研究者发现,古代中国某一时期的咏史诗发生了重大变化:诗人品评历史治乱兴衰的标尺由事功史实变为纲常伦理;在材料取舍、史实叙述、人物得失等方面也以礼制教化、纲常名分为依据,只辨义利,不顾史实。这一时期是 A. 元朝 B. 宋朝 C. 唐朝 D. 秦朝
|
12. 难度:中等 | |
在中国古代,儒学只是把道德作为一种现成的、肯定的价值与行为,缺乏对道德是“天经地义的终极真理”的论述。所以,一旦时代变动,其可靠性就会遭到质疑。能弥补这一缺陷的是 A. 理学使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 B. 董仲舒将德治与大一统相结合 C. 荀子以法律强化道德的约束力 D. 明清之际强调道德的实用价值
|
13. 难度:简单 | |
魏晋玄学家常用《老子》《庄子》来诠释《论语》,宋代儒学家则以《大学》《中庸》《孟子》以及《周易》为基础去注释《论语》。这种变化反映出 A. 儒释道三种文化逐渐实现融合 B. 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C. 宋代儒学回归和复兴孔孟学说 D. 儒家思想逐渐走向封闭和停滞
|
14. 难度:中等 | |
朱熹反复提到:“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王阳明则强调:愚夫愚妇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练”,同样可以成为圣人。从中可以得知 A. 儒学思想家提倡“经世致用” B. 成圣是理学的终极目标 C. 伦理道德是儒学的主要内容 D. 儒学呈现出世俗化特点
|
15. 难度:简单 | |
宋明理学通过天理论、道统论、格物致知论和心性论构建起庞大的理论体系,高度重视个人道德修养。宋明理学客观上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历史进步性。其进步性主要体现在 A. 神化君主权威,维护专制统治 B. 杂糅三教思想,实现三教归儒 C. 重视辩论教育,认识灵魂善性 D. 重塑社会伦理,维护社会稳定
|
16. 难度:中等 | |
嘉靖八年,在大学士桂萼的鼓动下,明世宗(嘉靖)指责王阳明(当时已逝世)说“守仁放言自肆,诋毁先儒,号召门徒,声附虚和,用诈任情,坏人心术,近年士子传习邪说,皆其倡导”。这说明王阳明心学 A. 具有否定传统儒学的倾向 B. 致良知不合君主愿望 C. 没有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D. 有利于提升人的主体地位
|
17. 难度:中等 | ||||||||||||||||
晚明时期,一批颇具影响力的民间社团在江南地区竞相兴起,成为反映当时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由表中信息可见当时 晚明时期会社简表
A. 文化政策开明,社会舆论较为自由 B. 商品经济发展,经世致用思潮兴起 C. 传统四民结构松动,社会分化加快 D. 中小市镇大量兴起,出现反传统舆论
|
18. 难度:简单 | |
程颐在《程氏易传》中说:“天下之理一也,途虽殊而其归则同,虑虽百而其致则一。虽物有万殊,事有万变,统之以一,则无能违也。”此处程颐所说的“理” A. 与人的自然欲求相统一 B. 仅指儒家伦理 C. 包括宇宙间的普遍法则 D. 源于人的内心
|
19. 难度:简单 | |
“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这句名言出自 A. 《天下郡国利病书》 B. 《日知录》 C. 《明夷待访录》 D. 《船山遗书》
|
20. 难度:中等 | |
李贽一方面对以儒家经典作为科举考试内容进行猛烈抨击,但同时自己又花了十几年的心血著成《藏书》一书,希望此书“经筵当以进读,科场当以选士”。这体现了李贽 A. 未能冲破传统的束缚 B. 对科举制度的否定 C. 对儒家经典猛烈抨击 D. 希望得到后人认可
|
21. 难度:简单 | |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当有一个人看见一个小孩子掉到井里面,必然会动侧隐之心,倘若顺着这种侧隐之心的自然发展,他必定会奔走呼救。王阳明意在借此阐发 A. 发明本心的方法论 B. 格物致知的修养方法 C. 理生万物的宇宙观 D. 知行合一的行为准则
|
22. 难度:中等 | |
万历十六年(1588年)夏天,李贽剃光了头以示和鄙俗断绝,虽居住在佛教寺院,却不受戒、不做僧众的功课,强烈冲击了传统世俗,被当地的保守势力视为“异端”。这表明李贽 A. 反对封建礼教,崇尚宗教自由 B. 反对理学空谈和功利主义 C. 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 D. 崇尚“至道无为”政治理想
|
23. 难度:简单 | |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发明影响了美国生活的各个方面,当时“一个兴旺但不一定富有的城市家庭,不用走出家门就可以发现许多迹象证明工业化对它的生活的影响”。下列有关佐证,正确的是 A. 电灯代替霓虹灯 B. 缝纫机由电动到数控 C. 电炉取代煤气炉 D. 电冰箱从电动到智能
|
24. 难度:中等 | ||||||||||||||||||||||||||||||||||||
下图为《1887—194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表》(出自王玉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研究》)人均国民收入(1887,1920,1936,1949)1936年币值
对以上表格中人均收入变化的分析错误的是 A. 1887—1949年收入变化与近代中国社会政治局势的变动紧密相关 B. 1887—1920年收入增加与政府政策变化、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有关 C. 1936—1949年收入减少与抗日战争爆发、国共两党之间内战有关 D. 1920—1936年收入增加与列强侵华放松、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有关
|
25.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家训是指家庭或家族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传统家训有口头家训和书面家训等形式,有专著、散文、诗歌、家书、遗令等体裁。家训的内容主要涉及齐家治国、为人处世之说,例如孝道、勤俭、谦恭、诚信、慎修、勉学、自省、向善、安分、积德、睦亲等诸方面的问题。我国传统家训始于先秦时期的周公训诫,发展于汉魏六朝,成熟于隋唐,鼎盛于宋元明清。最负盛名的有《颜氏家训》《弟子规》等。先秦时期大多数家训还夹杂于各种文献之中,汉魏六朝时期一些贵族官宦及饱学之士把家训当作独立的著述来进行。宋元明清的家训中较多渗透了择业、理财等经济思想。随着传统家族组织的日益完善,家谱中的家法、族规等具有极大约束性的家训普遍产生。家族制定家训以及训俗、乡约具有超个体家庭的、多点成面的社会普及型,也使传统家训转向了社会家训时代。 ——摘编自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研究》 材料二 由于时代的急剧裂变,传统家训在近代发生了转型。由于“家庭革命”风暴的影响,大家庭数世同堂、同灶共食的局面逐渐被“小家庭”时代所取代。家训已经没有传统的家训专著、家诫、家范等专门形式,而是以家书为主要形式。最为著名的是曾国藩,他一生写了几十篇家训性质的家书,最后结集成专著《曾文正公家书》。由于受到外敌入侵,风雨飘摇中人们提倡经世之学,追求革新思想。近代家训中体现了资产阶级思想、封建残余思想,还有无产阶级等思想并存。当今社会,家庭人际关系日趋平等,生活空气日趋民主。伴随着科学技术发达,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一般没有闲情逸致写什么家训了,这些都使传统家训在现代家庭中的地位下降。 ——摘编自周斌《实现传统家训创造性转化的原则与策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传统家训的特点,并说明宋代以后传统家训鼎盛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中国传统家训的新变化,并浅谈对传统家训传承的认识。
|
26. 难度:中等 | |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由于国外市场,特别是欧洲市场的急剧缩小,农产品结构的调整不能适应美国人民食物爱好的变化,美国人口增长速度减慢,以及来自世界各地日益剧烈的竞争,农产品供过于求,其价格和农业收入急刷下降。……1929年,全国每人平均收入为750美元,而农业人口平均收入则只有273美元。由此可见,20年代不独不是美国农业人口的“繁荣的年代”,而且是他们的“困乏的年代”。 ——刘绪贻《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政策》 材料二 鉴于农产品价格低下和农民购买力猛降是大萧条的原因之一,罗斯福一上任就撰写一个农业法案。它旨在恢复农业购买力、减少农产品过剩。 ——简·爱德华·史密斯《罗斯福传》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农业人口在20世纪20年代陷入“困乏”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归纳罗斯福为“恢复农业购买力、减少农产品过剩”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并分析这些措施所呈现的主要特点。
|
27. 难度:中等 | |
明清之际,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四线,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终至“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陈翠芳《中国儒学总论》 材料二 借书籍的编纂,剪除各种异端。直到明代的《永乐大典》和清初的《古今图书集成》,也还尚能容纳各书,“直取原文,未尝擅改片语”。然而乾隆时期的《四库全书》就大不一样了,乾隆进行了直接干预……讽刺派代表作《儒林外史》不得收入。与此同时对非儒学正统的爱情作品,清统治者一律斥为“淫”,禁止刊行,如《红楼梦》就被严行禁止。故“四库全书书不全也”! ——林岷《中国文化史概述》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进步思想的经济因素? (2)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尽管在当时影响很大,但并没有在历史上开拓出一条新路。请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方面分析未能开拓新路的原因。
|
28. 难度:简单 | |
儒家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是两千多年来传统文化的主流。传承和发扬儒家文化,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魏晋南北朝以后,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了新的挑战。两宋时期儒学分别有何新发展?并列举其核心观点。 (2)明末清初,出现了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早期启蒙思想悄然滋长。这一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有何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