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在新航路开辟过程中,有一位航海家坚信地圆说,他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多次横渡大西洋向西航行,虽然没有到达他梦想中的亚洲,但开辟了从欧洲前往美洲的航路。这位航海家是 A. 迪亚士 B. 达.伽马 C. 哥伦布 D. 麦哲伦
|
2. 难度:简单 | |
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知识新视野》中写道:“处于相对隔绝状态的各个地区走出闭塞,开始建立直接的联系,人类迈出了从分散发展到整体进步最为关键的一步。”材料中的“最为关键的一步”是指 A. 资产阶级革命 B. 新航路开辟 C. 黑奴贸易 D. 宗教改革
|
3. 难度:简单 | |
15世纪末,率先在东西两个半球进行殖民掠夺活动的国家是 A. 荷兰、英国 B. 葡萄牙、西班牙 C. 英国、法国 D. 德国、法国
|
4. 难度:中等 | |
观察“三角贸易示意图”(见下图),能够推导出来的历史结论是
①三角贸易推动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②美国是三角贸易中最大的奴隶贩子 ③贩卖黑奴给美洲带去廉价的劳动力 ④奴隶贸易给非洲带来巨大人口损失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
5. 难度:中等 | |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1776)中曾这样描述大头针的生产:“一个人抽出金属丝,另一个人把它拉直,第三个人再把它切断。”依此类推,这种程序使得10个人一天生产48000枚大头针,而“如果靠个人单独工作,每个人一天甚至生产一枚大头针都会有困难。”这表明 A. 这时大头针的生产浪费了更多的劳动力 B. 当时工人的劳动强度相当惊人 C. 专门化和劳动分工使生产效率显著提高 D. 西方已进入机器制造机器的时代
|
6. 难度:简单 | |
1831年,英国出版的《机器的成绩》一书中写道:两个世纪以前一千人当中没有一个人穿袜子。……现在,一千个人当中没有一个人不穿袜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殖民扩张和掠夺 B. 世界市场的形成 C. 垄断组织的形成 D. 工业革命的进行
|
7. 难度:简单 | |
19世纪后期开始兴起的工业部门是 A. 纺织业 B. 机器制造业 C. 铁路业 D. 电器工业
|
8. 难度:困难 | |
某一时期,非洲、美洲、亚洲和澳大利亚提供自然资源和农产品,英国、欧洲和美国加工或者消费这些原材料,带动了海上运输和陆地运输的发展。人类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而这一新体系所带来的利润主要流向欧洲、北美洲和日本。这一时期是 A. 新航路开辟时期 B.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时期 C. 早期殖民扩张时期 D.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
9. 难度:中等 | |
19世纪40—6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破坏了中国社会原有的经济结构。关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民族工业首先在内地产生 C. 重工业发展迅速 D. 传统手工业趋于稳固
|
10. 难度:简单 | |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内部的有识之士掀起了一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自强”“求富”的运动。这场运动是 A. 洋务运动 B. 太平天国运动 C. 五四运动 D. 义和团运动
|
11. 难度:困难 | |
1872年创办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是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1873年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使用机器进行生产。上述企业所反映的民族工业产生路径包括 ①外商投资 ②洋务派创办 ③商人投资 ④手工工场转型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
12. 难度:中等 | |
甲午中日战争前30年间,民族资本的总额只有680万元,而甲午中日战争后3年间,民族资本的总额就增加了一倍多。出现这历史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 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 B. 欧洲列强放缓对华经济侵略 C. 群众性爱国运动的有力推动 D. 东南沿海通商口岸逐步开放
|
13. 难度:中等 | |
1927—1936年,我国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无论是原来较为发达的棉纺织业和面粉业,还是新兴的工业部门,如化学工业、橡胶工业都有较大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A. 民族资本家爱国热忱的推动 B. 国民政府相关政策的影响 C. 欧洲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放松 D.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
14. 难度:中等 | |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方面,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其主要原因是 A. 西方列强的侵略 B. 封建主义的压迫 C. 自然经济的阻碍 D. 洋务企业的排挤
|
15. 难度:中等 | |
19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出现的新式通讯方式是 A. 有线电报 B. 驿站邮传 C. 无线电话 D. 航空邮递
|
16. 难度:简单 | |
1908年上海出现第一辆有轨电车,只有一节车厢,车速很慢,乘客可随时上下。中国有轨电车的出现 A. 促进了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 B. 完全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 C. 消除了中外交通事业的差距 D. 实现了自由平等的政治诉求
|
17. 难度:中等 | |
前苏联流传的一个笑话: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苏联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地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地问:“你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飞机赶去排队啊。”这段笑话 A. 充分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B. 较客观地分析了苏联工业化的弊端 C. 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D. 指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
|
18. 难度:简单 | |
1929年10月,当美国人还陶醉在繁荣的美梦中时,这一美梦却因残酷的现实而破碎。“残酷的现实”是指 A. 政局动荡 B. 自然灾害 C. 环境污染 D. 经济危机
|
19. 难度:中等 | |
马丁在《美国史》中写道,罗斯福新政时期,为防止盲目竞争,生产过剩,“企业界、劳工组织和政府的代表将确立一些公平行事的准则,依法确定各行业的价格、生产水平、最低工资和最长工作时间”。这表明了美国政府 A. 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B. 允许外国人到美国就业 C. 鼓励美国民众勤俭节约 D. 希望企业主扩大生产规模
|
20. 难度:简单 | |
二战后初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调整中普遍奉行的政策是 A.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 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C. 推行贸易保护主义 D. 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
21. 难度:简单 | |
二战结束后,英国工党艾德礼政府最早宣布建立福利国家,实行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婴儿出生时,产妇的医疗费由国家负担,还可以得到补贴。16岁以前的公民每周有补助,公立学校实行免费教育。职工患病可以免费得到治疗,失业有救济金,退休后有养老金,死亡后其家属还能得到抚恤金。材料表明福利国家制度的特点是 A. 有立法和制度保障 B. 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C. 福利种类多,覆盖面广 D. 社会上福利欺诈现象严重
|
22. 难度:简单 | ||||||||||||||||||
阅读以下的《国民经济发展统计表》可以得出
A. “一五”计划取得了重大成就 B. 国民经济建设比例严重失调 C. 建立了合理的国民经济结构 D. 人民公社化运动推动工业发展
|
23. 难度:简单 | |
下图是一张年历画,画中题诗:“人民公社顶呱呱,工农商学兵一家。人众财多好建设,工农业遍地开花。”此年历画应该出现在
A.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B. 三大改造时期 C. “一五”计划期间 D. “大跃进”时期
|
24. 难度:中等 | |
1983年中共中央一号文明确:“采取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这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必将使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的具体道路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这一时期我国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是 A. 分田单干 B. 集体经营 C. 包产到组 D. 包干到户
|
25. 难度:简单 | |
1980年,位于广东、福建两省的四个经济特区相继开发建设。这些特区的经济活动以 A. 国家计划为主 B. 内地支持为主 C. 外商资助为主 D. 市场调节为主
|
26.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后,地中海贸易衰落……17世纪荷兰控制着波罗的海地区、大西洋地区乃至地中海与北欧地区的贸易,阿姆斯特丹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世界的贸易中心随着新航线的开辟从地中海转移到了大西洋,继意大利诸城邦后……阿姆斯特丹成为欧洲经济中心。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编著《世界经济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姆斯特丹成为欧洲经济中心的原因。 材料二 由于“航海条例”的取消,运输费降低,从而降低了英国工业品的价格,增强了其竞争能力。英国的机床、机车等重工业产品也越来越畅销,从1845年到1870年的25年中,英国机器输出量增加了一倍。1870年英国的贸易总额竟达到近五亿五千万英镑。当时英国的对外贸易在世界上占居首位,成千上万的英国轮船,满载着英国工业品飘洋过海,远销其殖民地和落后国家,从那里攫取了大量的原料和粮食运回本国。英国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摘编自李自更《试论英国自由贸易政策》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是如何成为“世界工厂”的。 材料三 每一种新产品都要求为其他新产业的产生留下空间,以汽车为例,轮胎的需求为橡胶产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工业规模的逐步扩大需要运输和通信技术得到极大增强;总体上工业革命极大地增加了西方世界的财富,以世界性的规模有效地利用了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使生产效率得到了史无前例的提高;工业革命的最初阶段使拥挤的工厂出现在了新的工业城镇。 ——摘编自威廉·麦克尼尔《世界史从史前到21世纪全球文明的互动》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次工业革命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的相同影响。
|
27. 难度:中等 | |
经济生活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苏俄(联)粮食产量不断上升时期实行的经济政策并概述其作用。 材料二 1933年3月,政府命令全国银行“休假”4天。集中力量支持有支付能力的大银行开业,淘汰已实际破产的小银行,接着政府设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1933年5月,总统批准公布《农业经济调整法》,并设立“农业经济调整署”,规定缩减农业生产……政府与生产者签订合同,由政府付给租金或“货币奖金”。1933年6月,政府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成立“国家工业复兴局”执行法令。规定将全国的工业划分成17个部门,分别成立协商委员会,负责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水平和工作日时数。1933年11月,政府成立“民间工程署”,拨款33亿美元,用于完成18万项工程计划和支付工资。1935年8月国会通过《社会保险法》,改变以往由民间团体资助自救或由慈善团体提供救助的传统,开始实施“福利主义”试验。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的主要举措。
|
28. 难度:中等 | |
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经济政策的调整,以推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围绕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开展了全面的工业化建设。156项工程全部是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这些新兴项目的先后投产,使中国原有工业结构发生了巨变,也使原有工业布局明显变化,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旧中国偏重沿海、沿江地区,内地则比较稀少的现状。 ——摘编自陈争平、兰日旭《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并概述其重要作用。 材料二 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20世纪的最后20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1978年,中国农民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 ——《复兴之路》解说词 (2)材料二中“社会变革”开始的标志是什么?中国农民是怎样“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 材料三 水果历来是属于温饱之外的奢侈品,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果已逐渐成为北京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的重要内容。以西瓜为例,在1982年居民还为买瓜走远路,排长队,而到1985年西瓜市场放开后,西瓜上市量大,质量好,购买方便。到90年代初期,北京人均消费水果47公斤,接近世界最高水平。美国的蛇果、墨西哥的青柚、印度尼西亚的毛丹、新西兰的杨桃、韩国的丰水梨、日本的水晶梨、智利的红提子……来自世界十几个国家的50多种水果摆满商厦柜台。 ——摘编自张太原《改革开放以后北京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生活的变化》 (3)材料三反映出北京居民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