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耒耜经》描述古代某农具:“辕有越,加箭,可弛张焉。横于辕之前末曰槃,言其可转也。……辕之后末曰梢,中在手,所以执耕者也。”据此判断此农具应为 A.
B.
C.
D.
|
2. 难度:中等 | |
先秦著作《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后稷(后稷是古代周族始祖)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从考古发现来看,在河南、山西、江苏、浙江、上海、广西、内蒙古、吉林等省市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这说明 A. 历史记述的正误必须考古发现佐证 B. 我国使用犁耕技术的历史久远 C. 商周时期我国铁犁牛耕推广到全国 D. 文献资料不能作为一手史料
|
3. 难度:中等 | |
《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段话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春秋时采用铁器和牛耕技术 B. 私田主人的土地私有权得到承认 C. 私田数量急剧增加 D. 封建生产方式比井田制进步
|
4. 难度:中等 | ||||||
下表是部分先秦思想家的经济主张
这些主张反映了 A. 封建土地私有制基本确立 B. 重农抑商已经是社会共识 C. 农业生产获得了较快发展 D. 工商业的社会作用被忽视
|
5. 难度:困难 | |
大运河修建之后,成为南北经济交流的要道。唐朝中后期又在沿线相继开凿了不少运河漕渠,主要分布情况见下图。据下图可知,当时
A. 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 B. 交通设施趋于完善 C. 经济区域化趋势增强 D. 政治重心发生转移
|
6. 难度:困难 | |
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A. 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 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 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 盐业专卖制度已经解体
|
7. 难度:中等 | |
下列对封建王朝实行“工官”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无偿调用各类匠户进行生产 ②生产技术水平低 ③生产规模大 ④满足田庄和农民自身的需要 ⑤不利于新技术的推广 A. ①②③ B. ②④⑤ C. ①③⑤ D. ③④⑤
|
8. 难度:中等 | |
据《欧洲瓷器史》描述,“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之用,以致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包括了道地的欧洲风格的器皿。”由此可以得出最合理的一项推断是 A. 古代官营手工业的技术最为精湛 B. 瓷器是东西方贸易中最主要的商品 C. 制瓷业中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 瓷器设计时接受了欧洲客户的要求
|
9. 难度:中等 | |
宋仁宗天圣年间,朝廷要求“拆除京师民居侵占街衢(大路)者”;神宗时开始收取“侵街钱”,徽宗时征收“侵街房廊钱”,默许沿街居民摆摊设点。这种变化反映了北宋中后期 A. 城市生活风俗变迁 B. 官府鼓励人民经商 C. 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D. 经商时间不受限制
|
10. 难度:中等 | |
东汉学者王符说:“今举俗舍本农趋商贾,牛马车舆填塞道路,游手为巧充盈都邑,务本者少浮食者众。商邑翼翼,四方是极。”材料反映的主要社会问题是 A. 道路交通状况恶劣 B. 商业的发展影响到农业生产 C. 当时社会治安很差 D. 农业的发展带来商业的繁荣
|
11. 难度:中等 | |||||||||||||||||||||||||||||||||||||||||||||||||||||
下列是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表中数据表明
A. 州县集市的密集度北方超过南方 B. 南北经济交流日趋频繁 C. 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 D.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
12. 难度:中等 | |
顺治十二年(1655年)六月,下令沿海省份“无许片帆入海,违者立置重典”,顺治十八年(1661年),更强行将江、浙、闽、粤、鲁等省沿海居民分别内迁三十至五十里,设界防守,严禁逾越。政府采取此政策的直接原因是 A. 维护清朝中央集权统治 B. 沿海民众接济反清势力 C. 天朝大国物产比较丰富 D. 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需要
|
13. 难度:中等 | |
16世纪的意大利威尼斯商人到东地中海组织货源,但发现已经没有什么香料了,而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却成为东方商品的仓库。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 意大利商品价格昂贵 B. 新航路开辟引发商业革命 C. 葡萄牙垄断东方贸易 D. 葡萄牙成为海上殖民霸主。
|
14. 难度:中等 | |
《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写道:“1500年以后,(欧洲)民众生活水平下降了,而实业阶级却发了大财,正像经济危机时代的暴发之徒经常所做的那样”它主要是由于 A. 东方商品的输入 B. 价格革命的发生 C. 资产阶级的剥削 D. 经济危机的爆发
|
15. 难度:中等 | |
学校课程设置会不断调整。19世纪中期,欧洲的技工学校和工人学院为女生开设读、写、算术、平板缝纫等课程;男生则学气象学、地质学、陶瓷制作、电学等课程。这样设置课程是因为 A. 工业化进程强化了性别分工 B. 受传统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 C. 经济发展淡化社会等级观念 D. 城市化进程加剧了性别歧视
|
16. 难度:中等 | |
“随着19世纪的推进,公司的规模也在扩大,为了更加全面地控制市场(横向联合)或者原料供应和产品销售(纵向联合),大型的工业联合体组成。”这一“联合体”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 新航路开辟 B. 殖民扩张与掠夺 C. 第一次工业革命 D. 第二次工业革命
|
17. 难度:中等 | |
1882年,英商魏特模等拟在上海设立纺纱厂,总理衙门明确指出:机器织布系中国创办之举,予限十年内只准许华商入股,不准另行设局……是故不准华商另行设厂,然则何能反而允许洋商没厂欤!这表明洋务派创办的近代民用企业 A. 因目的明确具有垄断性 B. 推动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 C. 旨在抵制西方列强侵略 D. 促进了中国经济领域的近代化历程
|
18. 难度:中等 | |
19世纪40—60年代,中国一些传统制造业,如棉纺业、制针业等日益衰落,但制茶、缫丝、皮革加工等传统制造业却意外获得较快发展。这些制造业“意外获得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 B. 洋务派大力兴办近代企业 C. 清政府放松对民间设厂限制 D. 中国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
|
19. 难度:中等 | |
为某学生绘制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曲线图”。该图中有一处明显错误,它是
A. A—B段 B. B—C段 C. A—B段 D. D—E段
|
20. 难度:中等 | |
始创于1921年的国产灯泡亚浦耳原名为神州,后借鉴德国“亚司令”的“亚”、荷兰“飞利浦”的“浦”,创造了“亚浦耳”品牌,才在市场上一炮打响。这一现象体现了 A. 品牌成长需关注民众的消费心理 B. 国货质量欠佳难以获得国人支持 C. 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受到冲击 D. 亚浦耳市场拓展取决于广告宣传
|
21. 难度:中等 | |
下图为建国初期沿海与内地工业增长速度变化示意图(定基指数:以1950年为100)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工业增长主要来自重工业领域 B. 工业增长是因为八字方针的实施 C. 国民经济建设按比例协调发展 D. 工业建设布局逐步趋向均衡
|
22. 难度:中等 | |||||||||||||
下表反映了我国20世纪60年代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导致表中所示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国民经济调整的方针的制定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C. 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奠定 D.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
23. 难度:中等 | |
1984年美国时代周刊刊登一期封面为《中国的新面貌》(如下图),描述一位中国年轻人拿着可口可乐站在长城上,“新面貌”的寓意是
A. 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经济活力 B. 摒弃左倾思想,停止阶级斗争为纲 C. 走向开放,迎接新的生活 D. 减少计划,建设市场经济
|
24. 难度:中等 | |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政治力量、社会力量、资本力量大致保持了一种动态平衡,中国政治力量在受到社会力量和资本力量必要制约的同时,大致维持了自我规范和引领资本力量于社会力量的能力。中国发展的这一特点对于中国超越西方具有决定性意义。该观点认为 A. 中国四十年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 B. 三力平衡政治引领是中国崛起的保障 C. 社会力量通过互联网影响政治和经济 D. 资本力量创造了财富增长的世界奇迹
|
25. 难度:中等 | |
1985年,沈阳市防爆器械厂被宣布破产,成为新中国首个破产的公有制企业,企业职工在工厂门口哭成一片,难以接受;而十年之后,一些大中型企业在被宣告破产时,却得到了职工的理解和支持。这一现象说明 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了企业活力 B. 市场经济观念已成为社会共识 C. 社会保障的完善减轻了改革的阻力 D. 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走向成熟
|
26.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中国农民家庭手工业开始受到洋纱洋布的冲击,这引起了人们的注意。1846年,包世臣说:“近日洋纺,松江布市,消减大半。”从非产棉区到产棉区,洋纱洋布的市场逐渐扩大。随着自然经济解体,大量失业人口只能涌向本已紧张的土地;失去副业的农民无力支付高额地租,乡村的租佃关系变得异常紧张。部分人口流入城市,推动城市畸形繁荣,但作为消费型城市工业并不发达,其结果是大部分人只能过着寄生虫般的闲人生活,或者沉迷于对权力的追逐;传统士人讲究叶落归根,而在现代大学学到的东西常常是来自西方的知识,当学生毕业回到乡村后无人与他讲话,没有人理解他,他们也就不再回乡。乡村流失的不仅是金钱,更是人才。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以及费孝通《中国士绅》等 材料二 庄园是英国中世纪的基层组织。12世纪,随着工商业经济发展,城市的创建和复兴活动的开展,不少农奴逃离庄园进入城市。农奴还经常利用领主法庭国王法庭等进行合法斗争。……英国王室颁布法令明确规定,如果农奴在城里住满一年零一天,就获得自由身份。“城市的空气让人自由”,成为当时流行的谚语。但对于大多数村民而言,他们的生计是与耕地、牧场联系在一起的,很难一走了之。13世纪末兴起的货币地租是关键性变革。此后劳役折算为货币,农奴实际上成为领主的承租人,与自由佃农已没什么区别。14世纪中叶发生的黑死病,使英国人口大幅减少,越来越多的农奴要求摆脱庄园,发起了抵抗,14世纪末英国农奴制全面崩溃,英国社会逐渐形成一个富裕农民阶层。此后经过宗教改革和圈地运动,英国逐渐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和大租佃制的经营模式……英国被誉为“欧洲的粮仓”。 ——摘编自侯建新《资本主义起源新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英两国自然经济解体带来的不同影响。
|
27.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根据材料中的图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15—18世纪世界白银流向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世界白银流向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28. 难度:中等 | |
材料一
瓦特和史蒂芬孙悄悄告诉人类一个秘密:14克左右的煤可以运载两吨煤行驶一英里,煤就这样自己运输着自己,驰过铁轨,漂过海洋,并雪中送炭般地给工业提供了动力。然而,自18世纪中期后,英国的一些城市逐渐失去了原先优美的自然环境,变成煤烟滚滚,烟雾弥漫的另一番景象。蒸汽机的推广使用,使工厂得以汇合集中起来,形成一些巨大黝黑的工业城市。 ——舒小昀《工业革命:从生物能源向矿物能源的转变》 (1)根据材料一,指出18至19世纪中期英国煤产量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二 科学开始对工业没什么影响。我们迄今所提到的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冶金工业和运输业方面的种种发明,极少是由科学做出的。相反,它们多半是由有非凡才能的技工完成的。不过1870年以后,科学开始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渐渐地,它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作坊。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之处。 材料三 剑桥大学教授彼得·诺兰说:“我认为任由经济发展,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这样会给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人民的生活及福祉造成极大困难。我一直深信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以及70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复兴之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世纪50年代早期以及70年代后半期之后,中国选择了“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的主要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