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西周早期青铜器利簋铭文“武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尚书·牧誓》“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牧野”以上材料指向同一事件,两则材料 A. 互为印证 B. 互相矛盾 C. 孤证不立 D. 不足采信
|
2. 难度:简单 | |
《左传》“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此处鼎的主要功能是 A. 生活用品 B. 祭祀礼器 C. 权力象征 D. 生产工具
|
3.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称,“没有周公就没有儒家的历史渊源”。这里“历史渊源”是指周公制定的 A. 分封制 B. 礼乐制度 C. 宗法制度 D. 井田制度
|
4. 难度:简单 | |||||||||||||
下列历史名人出生于公元前4世纪上半期的是
A. ② B. ①③⑤ C. ④ D. ⑥
|
5. 难度:简单 | |
汉初推行“与民休息”政策,与之相对应的思想基础是 A. 法家思想 B. 黄老思想 C. 儒家思想 D. 墨家思想
|
6. 难度:简单 | |
“众多宰相集体议事,分工明确互相牵制”描述的政治制度是 A. 三公九卿制 B. 内外朝制 C. 三省六部制 D. 内阁制
|
7.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上某个朝代“正朝着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此学者所说的朝代最有可能是 A. 西汉 B. 唐朝 C. 宋朝 D. 清朝
|
8. 难度:简单 | |
“中国知识线与外国知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是第一次,明末的历算学便是第二次”。中外知识线第二次接触的世界背景是 A. 明代朝贡贸易 B. 新航路的开辟 C. 启蒙运动开展 D. 工业革命扩展
|
9. 难度:简单 | |
“专制”与“自由”、“特权”与“平等”、“神性”与“理性”体现了17-18世纪社会现实与思想观念的对立。这种对立最典型的国家是 A. 英国 B. 美国 C. 日本 D. 法国
|
10. 难度:简单 | |
英国外交大臣格雷曾对着伦敦街头辉煌灯火发出“整个欧洲的灯火正在熄灭”预感,其依据是 A. 文艺复兴运动兴起 B.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C. 英国工业革命开展 D. 第一次世界大战
|
11. 难度:简单 | |
1936年12月,对中国无尽内战“提不起兴趣”的美国《纽约时报》突然在头版连续15篇重量发布中国新闻。与此转变相关的事件是 A. 西安事变震惊中外 B. 红军长征胜利会师 C. 七七事变日本侵华 D. 国共合作共同抗日
|
12. 难度:简单 | |
下表为英国不同年代总就业人口中农业与工商业所占比例,导致这一结构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 海外殖民 B. 工业革命 C. 圈地运动 D. 光荣革命
|
13. 难度:简单 | |
19世纪末因国家统一和工业化导致社会面貌发生根本变化,工业产值迅速上升的国家是 A. 英国 B. 法国 C. 德国 D. 俄国
|
14. 难度:简单 | |
“自由放任”和“国家调控”是资本主义经济两个不同阶段的重要特征,这一特征转型的典型标志是 A. 第二次工业革命 B. 罗斯福新政 C. 经济大萧条 D. 第二次世界大战
|
15. 难度:简单 | |
“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发出此种呼喊的是 A. 魏源 B. 严复 C. 章学诚 D. 梁启超
|
16. 难度:简单 | |
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一书最早阐发到甲午战争结束后渐趋沉寂的近代思潮是 A. 中体西用 B. 进化论 C. 民主共和 D. 实业救国
|
17. 难度:简单 | |
“木制帆船舰队再也无法与蒸汽动力的战船相对抗了”基于此种教训与认识而进行“改变”的国家有 A. 英、法、美 B. 俄、日、清政府 C. 德、俄、美 D. 法、德、日本
|
18. 难度:中等 | |
清末学堂里,学生们从《民报》上可以看到的是 A. “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 B. “变法之本,在于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 C. “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 D. “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
19. 难度:简单 | |
二战后它曾是大国合作的试验场,也曾是大国博弈的竞技场。它是 A. 德国 B. 法国 C. 美国 D. 苏联
|
20. 难度:简单 | |
1961年英国首相麦克米伦找到法国总统戴高乐,言语间浸透热心,“请相信我!让咱们把欧洲团结起来吧,亲爱的兄弟!咱们三自己能够一同干:您、我和(西德总理)阿登纳。”英国要表达的是 A. 抵制美苏冷战 B. 参与欧洲联合 C. 控制欧洲市场 D. 实现欧洲自强
|
21. 难度:中等 | |||||||||||
中国走向世界:新中国的外交经历了“一边倒”外交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断拓展外交舞台,致力于全方位的外交关系,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请将图片下字母按表格内逻辑关系填入适当位置。
|
22. 难度:简单 | |
观察下图,新中国建交三个高峰期分别是什么时段?简要说明第三高峰期出现的国际国内背景。
|
23. 难度:简单 | |||||||||||
概括20世纪不同历史阶段特征,完成下表
|
24. 难度:简单 | |
如果对20世纪50年代中期前两极争霸格局形成进行梳理,正确排序是: A.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力量的崛起 B.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C.雅尔塔体系的建立 D.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主导地位形成
|
25. 难度:简单 | |
你如何看待20世纪国际秩序调整形式的差异?
|
26. 难度:简单 | |||||||||
1792年7月,英国马嘎尔尼携带国王乔治三世的国书,率贸易使团从朴次茅斯港启程访华,1793年抵达中国。 材料一 英国马嘎尔尼贸易使团访华铩羽而归
材料二:法国大革命的夺目烈焰闪耀欧洲大陆
1793 年处死路易十六 材料三 “如果这两个国家能增加它们间的接触,能互相吸取对方最为成功的经验;如果那个早于别国几个世纪发明了印刷与造纸、指南针与舵、火药与火器的国家,同那个驯服了蒸汽并即将驾驭电力的国家把它们的发现结合起来,那么中国人与欧洲人之间的文化交流必将使双方都取得飞速的进步,那将是一场什么样的文化革命呀!” ——阿兰·佩雷菲特(法国1989.5)著王国卿译《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 问题:
(1)根据材料一,马嘎尔尼贸易使团对华具体要求涉及哪些方面? (2)材料一、二中英法两国1793年代社会诉求存在怎样的差异?简述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一、三,谈谈你对阿兰·佩雷菲特关于中英交往评价的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