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耒耜经》记载:“辕有越,加箭,可弛张焉。……所以进退,曰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应是 A. 曲辕犁 B. 耦犁 C. 翻车 D. 水排
|
2. 难度:简单 | |
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张养浩在《山坡洋》中写道:“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睡也香甜。布衣得暖胜丝棉,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日上三竿犹在眠,不是神仙,胜是神仙。”对这首词解读正确的是 A. 反映了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 B. 反映了古代自然经济状态下自给自足的特点 C. 反映了小农经济状态下农民生活的富足安逸 D. 反映了古代农村庄园经济的先进性和高效性
|
3. 难度:简单 | |
下列为某收藏家的藏品,据此判断该收藏家的生存年代不早于
A. 唐朝 B. 宋朝 C. 元朝 D. 清朝
|
4. 难度:中等 | |
西汉时期开始有专门的茶具,唐代以后,茶具慢慢进入市场,到宋代,由于饮茶之风盛行,所以兴起了“斗茶”。“斗茶”对茶具非常讲究,茶具不仅品种多样,用途也分得仔细。据此可知,宋代饮茶之风 A. 促进了陆上丝绸之路的繁盛 B. 有利于宋代瓷器业的发展 C. 是当时市民文化的独特反映 D. 推动了政治的民主化趋向
|
5. 难度:简单 | |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提到,明朝如果某户有田百亩,卖去二十亩,则造册曰:“旧管百亩,今卖,当开除户下田二十亩,彼买者新收二十亩,而此户实在则止八十亩。”如此造册的直接原因是 A. 赋税制度改革 B. 土地兼并严重 C. 户籍制度的完善 D. 专制集权的强化
|
6. 难度:中等 | |
有的学者认为,传统中国的市场不可谓不发达,城市的规模也曾居世界之首,但是市场的性质受制于消费的性质及其社会效应。古代中国的消费结构中,国家军费、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人口消费。由此可以得出 A. 中国古代手工生产是落后的 B. 中国古代城市规模居世界首位 C. 国家体制制约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 D.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较为顺利
|
7. 难度:中等 | |
明末清初,江南地区开始出现“棉争粮田”和“桑争稻田”现象,大量原本种植粮食作物的土地被转而种植经济作物。如松江已形成稻田、棉田各半的格局。这反映了当时 A. 手工业发展严重阻碍农业生产 B. 江南地区形成新的生产方式 C. 经济重心开始转移到江南地区 D. 商品经济发展影响粮食种植
|
8. 难度:简单 | |
东汉光武帝刘秀的舅父占有田地面积达300余顷;东晋宰相谢安占有水陆地面积265顷,含带两山;明皇庄土地面积达3700多顷。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A. 国家授田 B. 豪强地主拥有强权 C. 土地私有 D. 土地兼并
|
9. 难度:简单 | |
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想寻找史实印证“明清时期中华文明出现了诸多新因素,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都有所体现”这一观点,他找到的经济方面最有力的证据是 A. 临清“绅士商民近百万” B. 苏州机户“自行设机督造,雇匠织造” C. 吴江“游手之徒,十室而九” D. 汉口“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
|
10. 难度:中等 | |
《唐律疏义》曰:“依令,斛斗秤度等,所司每年量校,印署充用。其有私家自作,致有不平,而在市执用者,笞五十。”这说明当时 A. 民间商业欺诈现象严重 B. 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C. 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 政府重视监管商业
|
11. 难度:简单 | |
1793年,中国清朝乾隆皇帝对来访的英国特使马嘎尔尼宣称:“天朝抚有四海,惟励精图治,办理政务,奇珍异宝,并不贵重。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勿需尔国制办物件。”从生产力的角度看,上述看法的谬误在于 A. 自视“天朝上国” B. 无视工业文明 C. 隔绝于全球化潮流 D. 地主阶级的愚昧
|
12. 难度:简单 | |
某历史网站上讲述新航路开辟的决定因素,在以下的四个观点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A. 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 B. 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C. 大批冒险家的涌现 D. 天文、地理学的进步
|
13. 难度:简单 | |
1521年,麦哲伦发现菲律宾后将其命名为圣拉萨鲁斯群岛。1543年,西班牙人以其王储、后来的国王菲利普二世的名字改称该群岛为菲律宾(Philippines)。菲律宾国名的由来 A. 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B. 充分尊重了当地文化 C. 体现了东西方文化交融 D. 带有浓厚的殖民色彩
|
14. 难度:简单 | |
“在英属巴巴多斯(加勒比海岛屿),1640年时仅有数百名黑人,然而到1685年,黑人巳达4.6万人,而白人才2万人。同样,在法属安塔提克(美洲岛屿),到1700年时有4.4万黑人和1.8万白人。”中此可知,欧洲的殖民扩张 A. 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B. 传播了欧洲先进的生产方式 C. 引起了殖民国家之间的战争 D. 导致了不同种族人口的流动
|
15. 难度:简单 | |
17世纪后半叶的荷兰,海外贸易虽然达到极度繁荣的状态,但却因丧失国内生产根基或根基不牢而相当脆弱,经受不了竞争对手的打击。这表明荷兰 A. 海外扩张缺乏工业基础 B. 是造船业最先进的国家 C. 成为当时世界海上强国 D. 在农业繁荣基础上崛起
|
16. 难度:简单 | |
下图为伦敦市地域的扩展示意图。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是
A. 早期殖民扩张 B. 工业革命 C. 贸易中心转移 D. 阶级对立
|
17. 难度:简单 | |||||||||||||||||||||||||||||||||||||||||||||||||
下表为《1500-1913世界部分国家人均GDP(国际元)统计表》。这反映出
①工业化对经济增长贡献显著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经济的推动尤为突出 ③500年间世界经济地区不均衡加剧 ④殖民地多少对经济增长具有决定性意义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
18. 难度:简单 | |
市场经济要求由独立、明确的所有权,否则无法进入市场交换并获得收益。17世纪,一系列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出现,手工工场、公司都拥有了独立的所有权,要求保护自己的私有财产,1624年英国颁布世界上第一部《专利保护条例》。这说明当时的英国社会 A. 工业革命改变了生产组织形式 B. 产权意识和专利意识增强 C. 公司制管理模式的确立 D. 试图扩张世界市场
|
19. 难度:简单 | |
鸦片战争后,洋货倾销,白银外流。国人先认为这是“漏卮”(财富外泄的通道),后认为是“利源”(消费市场),亦可从洋商手中夺回这一“利源”。随后,呼呼仿制洋货,以夺回“利源”的“商战”主张提出。以上变化说明 A. 洋货倾销导致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B. 国人逐渐理解了近代经济的运行 C. 中国近代的民族工商业开始形成 D. 洋务运动诱导近代商办企业兴起
|
20. 难度:简单 | |
史书记载:1872年侨商陈启源创办继昌隆缫丝厂,采用蒸汽机和传动装置,雇女工数百人,“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以上材料说明继昌隆缫丝厂 A. 属近代意义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B. 产品主要面向国内市场 C. 实质是外国资本在华创办的企业 D. 没有跳出中国传统生产方式
|
21. 难度:简单 | |
下图反映的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在不同历史阶段发展状况的曲线图。请判断图中由G到I这段曲线,最有可能反映的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哪一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
A. 19世纪60年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B. 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C. 辛亥革命后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D. 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的困境
|
22. 难度:简单 | |
1928年6月,南京政府在所谓“北伐告成”之际,发表了对外宣言,要求同各国重订新约,7月,美国首先与南京政府订立新约,承认中国“关税完全自主之原则”,随后南京政府陆续与法、英等国缔结类似条约。这些条约的签订 A. 利于提高民族工业的竞争力 B. 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逆差的局面 C. 标志着中国关税自主的实现 D. 主要得益于中国对外战争的胜利
|
23. 难度:中等 | |
1962年到1965年我国国民经济在三年严重经济困难后逐渐恢复,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一现象说明 A. 中共开始纠正“左”倾指导思想 B. “八字方针”在农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C. 中央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D. 当时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
|
24. 难度:简单 | |
1986年,浙江一家生产压力锅的乡镇企业与国企沈阳双喜压力锅厂联营,可以使用其技术并以“双喜牌”名义销售,市场占有率达到了48%,最后取代了沈阳压力锅厂。这种现象成为当时的一种趋势。这表明 A. 乡镇企业经营模式适应市场形势 B. 国企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经济需要 C. 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取代计划经济 D. 乡镇企业逐渐成为市场主导力量
|
25. 难度:困难 | |||||||
中国的渐进式经济体制改革,按照深化程度大致可划分为两大阶段,参照下表,对这两大阶段的解读正确的是
A. 从时间看,1984年是两个阶段的重要分水岭 B. 从历程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第二阶段全面展开 C. 从理论看,第二阶段正式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D. 从内容看,理性推进阶段着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26. 难度:简单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领土制的周代,官营手工业就已存在。其时,主要生产封建贵族奢侈品和军用品。而到了西汉,官营手工业出现了重要变化,生产活动不再限于非营利性的自用品及军需品,逐渐扩展到了营利性的重要产品,如制盐、冶铁等。……以法律形式规定国家对盐、铁等重要商品实行专卖以期获得稳定财政收入。 ——刘康《西汉“重农抑商”政策:受田制和官营手工业》 材料二 在唐朝……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供皇室朝廷使用……凡属皇室宫廷所需要的手工业产品及其生产、经营,都有专门的官吏掌管,“少府监”和“将作监”是管理各工官的长官。……唐代官府手工业作坊的工人都必须是具有匠籍的番匠。……皇帝和大贵族需要的工艺品和为满足海外出口贸易需要的产品,都由两监组织供给。两监是手工业的精华所在,足以代表当时手工业技巧的最高水平。 ——《拜读〈神州代有名窑出各领风骚独自妍〉兼答罗平章先生》 材料三 私营手工业……大小不一,但产品专门,产量较稳定,因原料供应和工艺的传授等关系,行业比较集中。……它们的产品除供应本地外,大量行销各地,有的几乎遍及全国,因此它们与商业有密切的关系。手工业的中心一般也是商业中心。……私营手工业的产品占了流通货物的大部分,供求双方都不可或缺。在手工业发达以后更是如此。……生产这类商品的手工业越发达,社会的经济联系越紧密,地区间的相互依赖越大。 ——葛剑雄《天命与人事》 (1)根据材料一,西汉时期官营手工业与周代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时期官营手工业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私营手工业有哪些主要的特点?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是什么?
|
27. 难度:简单 | |
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从小农经济向近现代经济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精耕细作的密集型农业,传统技术发展到了极其完美的水平,中国的经济好像已陷入了一种“高水平平衡的陷阱”之中。西方的干预对中国经济体制的运转,产生了深刻的冲击。在过去,由于明清两代政府抑制贸易和航海事业,中国经济变成了内向型的。在19世纪中期战争和叛乱危机中,新活力的诸种因素正在聚集。1860年以后,对外贸易急剧增长,中国建立起它最初的现代企业。 ——《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 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清政府开展了“自强”运动,……这场变革“仿效西法”,虽取得一时成就,但“徒袭人之皮毛,而未顾己之命脉”,“自强”的目的并没有达到。……“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就开足了马力。但是这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更多地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经济奇迹,而较少地受惠于一场早已被军人接管了的革命。在半殖民地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逻辑受制于外部的国际关系的演变。 ——《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三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和实践》 (1)根据材料一指出造成近代中国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开展的这场“自强”运动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哪些成效?“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开足马力的原因有哪些?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采取的“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是什么?简要分析产生这一战略的因素。
|
28. 难度:简单 | |||||||||||||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全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
——《中国统计年鉴(1983)》 材料二 我国小麦产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了。我国小麦增产速度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所没有的,更是资本主义国家所望尘莫及的。……美帝国主义者说我们人口多是“不堪重负的压力”,我们要用更多的事实告诉他们,人口多,生产粮食更多。只要我们需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 ——《人民日报》社论(1958年7月23日) 材料三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980年5月31日) (1)根据材料一分析1952~1956年新中国农业发展状况的出现与当时在农村开展的什么运动有关?对材料二所反映的我国农业生产情况你是如何判断的?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哪两次运动有关?这两次运动导致的后果是什么? (2)材料三中所述的“包产到户”政策最先在哪两个省份实行?为什么说“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综合上述材料信息,你能得出哪些重要启示?
|
29. 难度:简单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492年,就在西班牙的统一刚刚完成的时候,历史给西班牙送来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从当时已经普遍传播的地圆学说中,哥伦布产生了一个想法,那就是:向西走也能到达东方。哥伦布相信,他的航海计划能很快将欧洲人带到东方……8月3日,带着女王授予的海军大元帅的任命状,哥伦布登上甲板,对女王资助给他的三艘帆船下达了出航的命令。 向西,再向西,帆船驶入了大西洋的腹地。……为了减少船员们因离开陆地太远而产生的恐惧,哥伦布偷偷调整计程工具,每天都少报一些航行里数。但即便如此,两个月后,一无所获的船队依然走到了崩溃的边缘。10月10日,不安和激愤的船员们声称继续西行就将叛乱。激烈争论后,哥伦布提议:再走三天,三天后如果还看不见陆地,船队就返航。……仅仅在这次骚乱三天之后,曾经反对他的水手就在桅杆上高喊:“陆地!”这一天是1492年10月12日。 英雄就在这一刻诞生了!哥伦布和他的船员看到的陆地,就是今天位于北美洲的巴哈马群岛,从那一天起,割裂的世界开始连接在一起。 ——节选自央视《大国崛起》解说词 (1)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因为“迷路了”,才偶然“发现”了美洲。也有人认为,当时即使没有哥伦布,也必然会有别人“发现”美洲。究竟是偶然还是必然?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新航路开辟带来的影响。15、16世纪以来人们通常使用“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提法,这一提法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哥伦布远航美洲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