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共产党宣言》中提到:“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是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还不发展的最初时期出现的。”这一体系是指 A. 空想社会主义 B.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 德国古典哲学 D. 科学社会主义
|
2. 难度:中等 | |
据1844年英国官方统计,当时全英死亡率约1:46(即平均每46人中有1人死亡),新兴城市曼彻斯特的死亡率是1:32.72,不包括郊区则是1:30.75,利物浦的死亡率是1:31.90,不包括郊区则是1:29.90。这种现象所反映的社会状况 A. 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条件 B. 与英国长期的黑奴贸易有关 C. 根源于当时英国的政治体制 D. 是不适当的医疗政策导致的结果
|
3. 难度:中等 | |
19世纪20年代,法国人傅立叶主张建立按照个人兴趣来分配工作任务的“法郎吉”合作社,合作社还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19世纪30年代,其门徒还在美国进行了社会实验。这从侧面反映了 A. 世界已连接为一体 B. 工业革命中的社会问题得到关注 C. 大工厂制推广开来 D. 国际无产阶级运动蓬勃开展起来
|
4. 难度:中等 | |
1895年,恩格斯指出:“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恩格斯这一观点 A. 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先进性 B. 反思了巴黎公社失败的必然性 C. 认清了生产力发展具有必要性 D. 反映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成熟性
|
5. 难度:中等 | |
某同学在自学“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一专题内容时,自制了多张学习小卡片,请指出有几个错误。卡片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卡片2: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卡片3: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卡片4:《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
6. 难度:中等 | |
1917年4月,“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德国的最高指挥部用一列密闭的火车将列宁和其他革命者运回俄国”。德国这样做的初衷在于 A. 为俄国制造麻烦迫使其退出战争 B. 以实际行动支援列宁的革命斗争 C. 避免在德国发生激进的社会变革 D. 与布尔什维克党结成暂时的联盟
|
7. 难度:中等 | |
1947年,丘吉尔说:“现在的欧洲是什么呢?它是一堆瓦砾,是一个藏骸所,是瘟疫和仇恨的发源地。”这段话有助于我们了解 A. 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源 B. “铁幕演说”的内容 C. 杜鲁门主义的实质 D. 马歇尔计划的背景
|
8. 难度:中等 | |
冷战期间,美苏两国围绕科技为主导的综合国力展开了激烈竞争,原子弹、半导体、雷达、航天技术等有新突破。后来很多技术转为民用,如导航系统广泛用于救援、城市交通管理等各个方面。根据材料,可以确认的历史结论是 A. 美苏竞争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B. 美苏成为新科技革命的中心 C. 美苏双方在科技上相互借鉴 D. 美苏双方在军事上势均力敌
|
9. 难度:简单 | |
姜宪明、何苗的《国际关系与大国战略》(2009年):“在过去的50年里,欧洲一直存在两个联盟,一个侧重经济领域,一个侧重政治军事领域,它们共同维系着欧洲的稳定、和平和发展。”下列关于“政治军事领域”联盟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加剧了美苏矛盾 B. 维护了世界和平 C. 引发了美苏冷战 D. 导致了朝鲜分裂
|
10. 难度:困难 | |
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中指出:“二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极开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棋手’在世界棋盘上纵横捭阖,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材料反映了 A. 美苏由战时的盟友转变为对手 B. 世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 C. 世界由两极格局转为多极格局 D. 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形成
|
11. 难度:中等 | |
1964年1月,戴高乐不顾美国的抗议,在外交上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解释说这只是“承认世界现状”。并且,他在东南亚也发起挑战,而当时美国正在干涉越南。这表明 A. 法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 法国企图取代美国的霸权地位 C. 欧洲正在朝着政治一体化发展 D. 欧共体形成挑战了美国的地位
|
12. 难度:简单 | |
1961年,在南斯拉夫等国的倡议下,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不结盟运动兴起的背景是 A. 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发展 B. 古巴导弹危机 C. 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 D. 欧洲联盟的建立
|
13. 难度:中等 | |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写到正在形成的全球政治中,主要文明的核心国家正取代冷战期间的两个超级大国,成为吸引和排斥其他国家的几个基本的极。”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 国家实力的对比发生变化 B. 苏联解体,东欧巨变 C. 原先的超级大国已经衰落 D. 形成“一超多强”局面
|
14. 难度:中等 | |
2018年6月12日上午,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新加坡举行首次会晤(下图)。会后特朗普表示不再有来自朝鲜的核威胁,朝鲜将会有潜力巨大的未来。对此解读正确的
A.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B. 美国放弃了称霸世界的计划 C. 朝鲜具有和美国抗衡的实力 D. 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已经形成
|
15. 难度:简单 | |
“冷战”结束后,有关世纪之交世界局势及格局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美苏争霸主导世界局势 B. 美国试图独霸世界,极力构筑单极世界 C. 世界政治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 D. 国际恐怖主义呈现泛滥趋势,对世界和平造成了严重威胁
|
16. 难度:简单 | |||||||||||||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如下表),其体现的共同政治理念是
A. “一国两制” B. 全方位开放 C. 民族平等 D. 从实际出发
|
17. 难度:中等 | |
“这个宪法巩固了我国人民革命的成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政治上、经济上的新胜利……今后在动员和团结全国人民完成国家过渡时期总任务和反对内外敌人的斗争中,我国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将继续发挥它的作用。”该“宪法” A. 标志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新阶段 B. 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C. 体现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D. 在全国人大五届三次会议上通过
|
18. 难度:中等 | |||||||||
下表中三部法律文献的制定
A. 表明我国法律体系完备 B. 确立了“依法治国”理念 C. 宣告人大立法工作完成 D. 推动了民主法制建设
|
19. 难度:简单 | |
“60多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并在其监督下既有分工又协调一致地依法履行职能。它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维护了国家的团结统一。”这表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A. 是统一战线性质组织 B. 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 C. 体现了民族平等原则 D. 健全了社会主义法制
|
20. 难度:简单 | |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毛泽东所说的制度是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多党制 C. 政治协商制度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21. 难度:简单 | |
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以替代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 体现中共领导下多党合作的政权特色 B. 建立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C. 保障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 D. 把依法治国的方针写入宪法
|
22. 难度:简单 | |
毛泽东在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之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这表明当时毛泽东认为 A. 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 B. 召开全国人大的条件不足 C. 政协会议具有广泛代表性 D. 全国人民拥护新生的政权
|
23. 难度:简单 | |
毛泽东在研究前苏联的政治模式时曾指出,苏联“把其他党派搞得光光的,只剩下共产党的办法,很少能听到不同意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党创立并发展了一种新型政治制度。关于这一制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成为新中国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 B. 中共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在野党 C. 充分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 D. 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
24. 难度:困难 | |
周恩来指出:“中国如果釆取联邦制度,就会在民族间增加界墙,增加民族纠纷……汉族都占很大比重,若实行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很多人就要搬家……”材料反映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为了 A. 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B.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C. 民族文化双向交流 D. 民族团结国家统一
|
25. 难度:中等 | |
1980年,邓小平在一次讲话中指出:“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这一讲话 A. 体现了我党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B. 标志着中国进人“依法治国”的新时代 C. 实现了党的工作中心的历史性转变 D. 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初步构想
|
26. 难度:简单 | |
1987年,全国人大通过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从法律上肯定了村民委员会是个群众的民主自治制度。改革开放十多年以后,党和国家重新制定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工业企业法》等法规,对职工代表大会的职权、性质和工作方式做了进一步的肯定,据此可知,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 A. 落实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工作重心由经济转向政治 C. 扩大了民主政治的范畴 D. 积极拓展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
27. 难度:中等 | |
1982年我国颁布了新宪法,还对它进行了多次修改,并相继出台了《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各种法律法规,这表明 A. 我国人民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 B. 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还不到位 C. 我国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D. 我国完成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
28. 难度:简单 | |
2018年10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港珠澳大桥的开通仪式,港珠澳大桥是连接香港、澳门和珠海的桥隧工程。港珠澳大桥的顺利完工并通车从根本上反映 A. 中国的桥梁建设领先于世界 B. 香港、澳门和内地的交往频繁 C. 粵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发展迅速 D. “一国两制”的实践推向更大成功
|
29. 难度:中等 | |
1959年台湾外交部发文:今后凡对外提及大陆时,改“红色中国”“共产党中国”为“中共政权”提及自己时,将“自由中国”改称“中华民国”。这些提法的改变反映出其 A. 坚持“一个中国”立场 B. 发出了谋求两岸和解的信号 C. 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D. 响应了“一国两制”的方针
|
30. 难度:简单 | |
2019年1月1日是《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的纪念日,海峡两岸均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A. 标志对台政策的重大转变 B. 标志“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 C. 表明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D. 推动香港澳门问题的成功解决
|
31. 难度:中等 | |
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了一场国际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中国 A. 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B. 倡导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C. 与苏联正式建立同盟关系 D. 推动印度支那问题解决
|
32. 难度:中等 | |
毛泽东认为:“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经济建设和共同对付可能出现的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世界的和平.”这表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A. 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 B. 是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结合 C. 最终实现了地区和平 D. 由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的转型
|
33. 难度:简单 | |
《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体现的外交政策是 A. “另起炉灶”。 B.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 “一边倒” D. 和平共处
|
34. 难度:简单 | |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面对美国的举动,日本政府 A. 结束了日美同盟关系 B. 正式与中国政府建交 C. 深刻反省其战争罪行 D. 积极谋求“政治大国”
|
35. 难度:简单 | |
“真正主导70年代中国外交的是乔冠华、黄华为首的业务派。这两人的外交思维是——以点控面,固本培元。所谓以点控面,指的是有重点的外交,而当时的两个重点就是……”文中的“两个重点”是指 A. 邻近国家和新型民族独立国家 B. 联合国和美国 C. 社会主义阵营和亚非国家 D. 苏联和日本
|
36. 难度:困难 | |||||||||||||||||
下表是部分国家与中国建交的时间,导致这种情形出现的关键因素是
A. 中国重返联合国 B. 中美两国关系的缓和 C. 中苏关系正常化 D. 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
37. 难度:简单 | |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开启了中美关系的“破冰之旅”。时人评论说:“尼克松改变了世界”,但毛泽东却说:“是世界改变了尼克松”。这从侧面说明了 A.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 两极格局走向解体 C. 美国霸主地位的衰落 D. 中美分歧已然消失
|
38. 难度:中等 | |
2018年,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召开。上合组织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构建起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建设伙伴关系。下列有关上合组织的表述,正确的是 A. 成员奉行不与任何国家结盟的外交政策 B. 客观上有利于我国新时期的现代化建设 C. 新时期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的重要成果 D. 前身是2001年成立的上海五国机制
|
39. 难度:简单 | |
上海合作组织是当代国际关系中的一次重要外交实践。下列不属于该组织特征的是 A. 互利协作 B. 安全先行 C. 大小国家共同倡导 D. 商品和资本自由交流
|
40. 难度:中等 | |||||||||
外交大事记
根据表中的史实,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中国为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 B. 中国全面参与联合国各项事务 C. 联合国维和事务必须有中国参与 D. 中国在努力构建新型区域关系
|
41.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内容摘要)》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思想观念?写出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的全称,并简析这部宪法对于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意义。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地位。 (3)据材料三,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我国实行什么政治制度?联系所学指出该宪法体现了哪两大原则?该宪法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