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孟子·告子》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讨伐)。”这段材料反映了 A. 西周初年的分封制 B. 西周末年周王室的衰落 C. 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 D. 战国时期的群雄并立
|
2. 难度:中等 | |
董仲舒认为孔子著《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 ) A. 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 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 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 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
3. 难度:简单 | |
《史记》记载:(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这就是历史上“楚王问鼎”和“问鼎中原”的由来。“楚王问鼎”所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①周王室已衰微 ②分封制遭到破坏 ③楚庄王不再效忠周王室 ④楚庄王图谋周朝镇国之宝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
4. 难度:简单 | |
下列有关中国古代郡县制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郡县制是分封制的继承和发展 ②废分封,立郡县是秦朝二世而亡的重要原因 ③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 ④废分封,立郡县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
5. 难度:简单 | |
秦始皇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与分封制相比,主要特点是 ①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 ②世卿世禄制 ③确立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构 ④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均由皇帝任免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
6. 难度:简单 | |
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分天下为13州,每州设刺史一名。刺史的主要职责是 A. 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B. 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 C. 推荐和选拔地方人才 D. 加强对地方官的控制与管理
|
7. 难度:中等 | |
君权和相权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一对基本矛盾,封建统治者为加强皇权削弱相权采取的措施是 ①秦朝三公九卿制 ②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③北宋设三司使 ④元朝行省制度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
8. 难度:简单 | |
西汉时,有谋士向皇帝谏言:“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该言论实际是建议西汉王朝实行 A.郡国制 B.察举制 C.中外朝制 D.推恩令
|
9. 难度:中等 | |
顾炎武认为:“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材料表明其主张是 A. 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B. 郡县制避免了分封制的弊端 C. 应重新恢复分封制 D.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
10. 难度:简单 | |
刘泽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研究专家)在某著作的序言中写道:“在这种政权结构中,各级大大小小的封建官僚,就是这部大机器上的无数小螺丝钉;而最高的君主,便是这部巨大机器的总操纵者。……官僚们永远只能是君主的工具,官僚机构只能是君主的办事机构。”对上述表述理解不正确的是 A. “这种政权结构”是指古代中国的官僚机构 B. “这部大机器”是指古代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C. 著作研究的突破口有可能是中国古代官僚政治 D. 著作有可能从官僚政治的工具性彻底否定官僚政治的历史作用
|
11. 难度:中等 | |
唐太宗时期,大臣封恣彝奏曰:“中男虽未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并点。”上从之,敕出,魏征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最后唐太宗只好收回敕书,承认自己操之过急。这反映出唐代 A. 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 B. 皇权受到一定制约 C. 大臣专权现象非常严重 D. 君主专制走向衰落
|
12. 难度:简单 | |
《唐律疏议》是我国封建法典的集大成者,“德本刑用”、以礼为纲是其立法指导思想。由此可见唐朝 A. 完成专制向法治转型 B. 推崇仁政而排斥法治 C. 重视法治与教化相济 D. 主张法本而以礼辅之
|
13. 难度:简单 | |
史学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 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 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 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D. 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
14. 难度:中等 | |
清初,以议政王大臣会议决策军国大事,内阁只是作为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执行机构。康熙时,设立南书房,雍正时,设立军机处,乾隆下令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这体现了 A. 军机处成为统率六部的最高机构 B. 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 C.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 满清旧贵族被排除于国家政治之外
|
15. 难度:简单 | |
(题文)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问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 A. 清朝内阁权利得到加强 B. 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C. 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 D. 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
|
16. 难度:中等 | |
明朝文官钱宰有诗写道:“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这首诗从根本上反映了 A. 封建官僚的勤政和从善如流 B. 君主专制强化带来的政治压力和危机感 C. 封建官场的腐败和官僚的交恶 D. 封建文人安贫乐道、崇尚自然的志趣
|
17. 难度:中等 | |
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出当时 A. 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 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 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 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
|
18. 难度:简单 | |
《通典・职官》载: “黄帝:方制万里,为万国,各百里。 唐虞夏:建国凡五等:公、侯、伯、子、男。 殷:公、侯、伯三等,公百里,侯七十里,伯五十里。 周:公、侯、伯、子、男五等,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周公居摄改制,大其封,公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上述现象反映了 A. 嫡长子继承制已经出现 B. 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形成 C. 贵族政治体系走向瓦解 D. 封爵制度逐步形成完善
|
19. 难度:中等 | |
通常意义上,“帝国”一般包含三个基本标准:其一,统一辽阔的国土;其二,专制统治;其三,强大的军事扩张。按照上述理论,中国古代出现的第一个在上述三个方面都表现得极为鲜明的帝国是 A. 秦朝 B. 汉朝 C. 唐朝 D. 元朝
|
20. 难度:中等 | |
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 A. 地方无选举权 B. 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 察举制的弊端 D. 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
21. 难度:中等 | |
唐代进士科举不仅依据试卷来录取及第者,而且还考察应考者平时的文学作品,参考其社会声望,并且允许人们同主考官一起推荐优秀人才,当时称为“公荐”和“通榜”。据此可知,通榜公荐法 A. 为营私舞弊提供了可能性 B. 旨在增加下层读书人入仕渠道 C. 有助于选拔真正实用的人才 D. 体现了君主对效率优先的追求
|
22. 难度:简单 | |
“凡明经,先帖文,然后口试……凡进士,试时务策五道、帖一大经,经、策全通为甲第……”材料表明科举制 A. 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B. 导致读书人不关注社会实际 C. 严重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 D. 成为读书人做官的唯一途径
|
23. 难度:中等 | |
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 A. 宗法制的终结 B. 察举制的完善 C. 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 科举制的推行
|
24. 难度:中等 | |
“他们不能再像战国时期那样自由地兜售自己的聪明才智,也不可能以投奔他国来抬高自己的身价。天子垄断了知识和人才的市场,士人们要么放弃功名欲望,要么在一定程度上放弃或压抑自我的人格尊严,在这两难面前,选择后者的是多数。”促使这一局面形成的直接因素是 A. 民间私人讲学兴起 B. 世卿世禄制的废除 C. 儒学获得独尊地位 D. 汉代察举制的推行
|
25.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里,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史·地理志》中记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材料四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谈谈汉唐中央集权曾经一度遭到削弱的原因,并指出作者推崇何种国家结构体制。 (2)材料二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的具体措施指的是哪些?材料二中作者对此看法如何? (3)材料三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 (4)材料四中雍正帝设军机处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军机处的职能和作用是什么?
|
26.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连称始于战国。……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 材料二 中国帝制时代的政治体制两千多年间似无实质性的重大变化,但在国家权力的运作方式上,却因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运作机制。……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下的三省机构与职权》 材料三 元朝开始,宰相制度便进入衰亡期。元朝开始是一省多相制,后改为两省多相制,又以中书省取代尚书省。明朝从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使中国传统社会的中央官制发生了最重要的变革。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的“宰相”与秦朝的“丞相”有何不同。 (2)结合材料二,说明“三省体制”的运作方式在当时所产生的主要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以后宰相制度进入衰亡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27. 难度:简单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汉太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郡县学官,毋得出自选除。郡县公议,请名儒主之。自布衣以至宰相之谢事者,皆可当其任一。其人稍有干俊士,有进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开元礼,有道举,有童子。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 材料二:不管叫什么名称,中国的制度确实和欧洲人所知道的任何制度不一样……整个国家只有一个封建主,即皇帝统治,而由一个极其庞大的机构掌握管理;这个机构就是从“文士贵族”中任用的非世袭的文官系统,或官僚系统,或官吏阶层……很多家族可以上升到“文士贵族”的地位而重又衰落下去…… ——(英)李约瑟《现代中国的古代传统》 (1)材料一反映的是唐朝哪一项地方教育制度?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该制度的特点。 (2)假如你生活在北宋初期,有意从政,你将会通过什么方式达到目的?应如何评价这种选官制度?假如你有幸考中并在中书门下省担任最高长官,你将会面临怎样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