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沈梦麟在一首《竹枝曲》中写道:“缫丝才罢妇犹髽(古代妇女服丧时用麻扎成的发髻),两足如霜踏水车。”此竹枝曲反映了 A. 小生产者生活的艰难 B. 耕织结合的小农生产 C. 古代灌溉工具的发展 D. 封建国家赋税的沉重
|
2. 难度:简单 | |
《尚君书•垦令》记载,“警粟而税,则上壹而民平”;《史记·商君列传》记载,“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上述赋税变革表明 A. 井田制确立并得到推广 B. 奴隶主兼并了大量土地 C. 个体小农经济遭到破坏 D. 土地私有制度逐步确立
|
3. 难度:中等 | |
茶叶在唐代已成为生活必需品,市场广泛,著名茶园规模大、产量多。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这说明唐朝时 A.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 人们消费观念发生变化 C. 茶叶成为农民主要财源 D. 南北经济交流日益频繁
|
4. 难度:中等 | |
《燕翼诒谋录》记载:“东京相国寺乃瓦市(指临时设立的集市)也,僧房散处,而中庭两庑(正房对面和两侧的小屋子)容万人。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趋京师以货物求售、转售他物者,必由于此。”由此可知,宋代东京 A.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B. 城市经济职能增强 C. 城市治安出现了混乱 D. 政府重视商业税征收
|
5. 难度:简单 | |
从《清明上河图》中看,汴京城十字街口的各种店铺都有明显的招牌商标。在招牌商标广告中,许多商家把“仁”“义”“德”“信”等作为字号,刻写于牌额之上,公之于众。据此可知 ①工商业者重视商业信用的宣传 ②市坊制度开始瓦解 ③商标的命名深受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 ④政府放松了对商业的监管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③
|
6. 难度:简单 | |
明初沿袭元朝实行匠户制度,强制征调工匠服劳役,世代承裘,不得脱籍改业。1485年,明政府下令轮班匠可折收银两:南匠每名月出银九钱,北匠每名月出银六钱。纳银后,可免赴京当班。这一变化 A. 反映了官营手工业的衰落 B. 导致白银成为了主要货币 C. 促进了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D. 体现了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
7. 难度:中等 | |
1656年,清政府颁布法令,严禁“商民船只私自下海”,规定“凡沿海地方口子,处处严防,不许片帆入海”,并严惩一切“私下诸番互市者”。这一政策的最深远影响是 A. 沉重打击了海外航运业的发展 B. 使我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 C. 直接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 D. 导致沿海商民的经济收入锐减
|
8. 难度:简单 | |
据史学家考证,唐代来华传播“大秦景教”者屈指可数。元代来华的传教士人数较唐代虽有增加,但远不能与1552~1800年相比,这两个半世纪来华的著名的欧洲耶稣会士就达920人。据此可得出的历史事实是 A. 我国古代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 传教士是西方国家侵华的先锋 C. 古代中国理性地对待西方文化 D. 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
9. 难度:简单 | |
该国的商船吨位占当时欧洲总吨位的3/4,拥有15万艘商船,几乎垄断了海上贸易。挪威的木材、丹麦的鱼类、波兰的粮食、俄国的皮毛、东南亚的香料、印度的棉纺织品、中国的丝绸和瓷器等等,大都由该国商船转运,经该国商人转手销售。上述材料描述的是 A. 16世纪的西班牙 B. 19世纪的英国 C. 18世纪的美国 D. 17世纪的荷兰
|
10. 难度:中等 | |
1832年,《工厂法》通过,对工人的劳动安全、卫生、福利作了规定。1832年,重新分配下院名额,工业资本家取得政治权利。1842年,通过《矿业法》,禁止使用妇女和不满10岁的儿童从事井下劳动。1875年,出台第一部《住房法》,重点解决工厂宿舍及工人居住区的住房和环境问题。以上英国历史上的改革最能反映 A. 工业革命推动社会变革 B. 民主化进程大大加快 C. 立足改善民生进行改革 D. 开始推行福利国家政策
|
11. 难度:简单 | |
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洋务创办的规模最大的民用企业。1873年唐廷枢上任,在短短三年间,招徕商股、整章建制、购买洋船、开拓海内外航线,使招商局的航运事业蒸蒸日上,打破了外国轮船公司在中国的垄断地位。这表明洋务企业 A. 瓦解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B. 一定程度抵制外来经济侵略 C. 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 开启了学习西方的实践求索
|
12. 难度:中等 | |
李淘在《明清史》中说:“鸦片战争前夕的清代农业,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但是商业性农业已经出现。……商业性农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的苏、杭地区和粤江下游广州附近地区。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商业性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下列各项属于鸦片战争后中国“商业性农业”发展原因的是 A.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主体地位未改变 B.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夹缝中日益萎缩 C.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农业原料的掠夺 D. 清政府对“商业性农业”发展的重视
|
13. 难度:简单 | |
下图是青岛瑞蚨祥绸缎店利润额折线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甲段上升是因为受到洋务企业刺激 B. 乙段上升是因为列强停止对华商品输出 C. 丁段下降是由于受到内外势力双重打压 D. 丙段下降是由于政府限制民间设厂
|
14. 难度:简单 | |
甲午战后,在“实业教国”思潮的推动下,清末状元张謇等投身于近代民族工业,从而使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潮。“实业教国”思潮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 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B. 清政府鼓励发展工商业 C. 国人价值观念发生变化 D. 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
15. 难度:简单 | |
20世纪初,中国沿海及内河沿岸的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品很多带有一个“洋”字,如洋火、洋油、洋布等;而内陆乡村依然是“昼出耕田夜织麻”,农民主要靠家庭纺织业与手工作坊来解决生活的基本需求。这说明当时 A. 乡村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B. 社会生活新旧并存 C. 生活方式没有地区差异 D. 城市仍处封闭状态
|
16. 难度:中等 | |
欧洲资本主义的发生与发展大致经历了资本原始积累、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对外经济扩张方式各有侧重,以下能对应的是 A. 商品输出→资本输出→早期殖民 B. 早期殖民→资本输出→商品输出 C. 早期殖民→商品输出→资本输出 D. 商品输出→早期殖民→资本输出
|
17. 难度:简单 | |
著名的日本松下电器公司为松下幸之助在1918年创立的大型电器制造企业,总部设于大阪。1950年松下幸之助个人持有43%的股份,到1980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8%。对这一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A. 符合人民资本主义的理论 B. 得益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C. 企业决定权由此发生转移 D. 政府加强对经济干预的结果
|
18. 难度:中等 | |
有历史学家把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俄)迈向社会主义道路时的努力比作三个实验:“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以下各项与三个实验分别对应正确的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工业化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C. 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 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
|
19. 难度:简单 | |
苏俄(联)在实施某一政策时出现如下状况:“自制火车头至开公众浴室、自供应面包至蘑菇,企图全部由国家主持。积习既久,则索性由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上述评价忽视了这一政策 A. 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B. 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 C. 恢复发展了国民经济 D. 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
|
20. 难度:简单 | |
“他的政策改善了大部分苏联人的物质福利。这些政策措施提高了教育、职业机会和卫生服务的水平,总的来说,让人民享受到了更加现代的生活方式,但苏联人民为此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上述评论针对的是( ) A.列宁实施的新经济政策 B.斯大林创造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 C.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 D.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改革
|
21. 难度:中等 | |
史学家认为,苏联一贯的致命错误之一,也是它垮台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把农村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苏联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B. 苏联建设长期忽视轻工业和农业 C. 苏联农民思想觉悟水平太低 D. 苏联为发展工业,对农村和农民索取太多
|
22. 难度:中等 | |
瞿秋白(1899-1935)在《赤都心史》中写道:“回忆二三月间,我到俄人家里,那冷淡枯寂的生活……现在丰富多了,可是非得有钱不可,市场物价因投机商业之故很不稳。然而大概而论,大多数劳动人民也受许多方便利益——工厂工资大增,废劳动券而令得购买于市场的可能。”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十月革命的胜利 B. 新经济政策的实行 C. 赫鲁晓夫的改革 D.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
23. 难度:困难 | |
“在经济上,赫鲁晓夫建立了地区经济委员会,给工厂管理者赋予更大程度的自主权,并激励他们提高效率和利润,以求放松集中化的经济管制。”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 A. 系统纠正了斯大林体制弊端 B. 深刻改变了经济体系的缺陷 C. 根本上突破了原有经济体制 D. 一定程度上运用了经济手段
|
24. 难度:简单 | |
一项对西方七大工业国就业结构演变的研究发现,这些国家在近几十年来出现了一些共同的变化:农业就业人数大幅度下降;传统制造业就业人数持续下降;第三产业快速兴起……管理、专业性的工作快速增加……上述变化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 科学技术的发展 B. 城市化进程加快 C. 经济政策的调整 D. 新产业的诞生
|
25. 难度:中等 | |
在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中,社会公正这一概念始终包含着两重含义,彼此相辅相成:一是机会的平等,即制度的平等问题;二是国家保护人的转移支付,即再分配作用问题。下列对西方国家福利制度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实施社会福利,保障了社会平等 B. 国家福利可理解为保障就业和收入 C. “保护人的转移支付”是为了削减贫困 D. 福利制度提高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
26. 难度:中等 | |
联邦德国总理艾哈德在谈到本国经济发展模式时说:“国家的任务不在于直接干涉经济……政府只要在需要支持竞争机械论的时候插手到市场里去就好了,或者在不可能实现全面竞争的时候,出面监督这些市场就好了。”以下表述符合材料观点的是 A. 联邦德国政府反对凯恩斯主义 B. 国家干预经济不适合德国国情 C. “模式”体现“混合经济”特征 D. 德国推行自由放任政策
|
27. 难度:中等 | |
失业率是指失业人口占劳动人口的比率,旨在衡量闲置的劳动产能。观察下图,错误的选项是 A. 大萧条期间美国失业人口大幅增加 B. 新政实施后失业问题得到根本改观 C. 新政实施后美国失业率仍居高不下 D. 二战后期美国逐渐实现了充分就业
|
28. 难度:简单 | |
新中国建立后,在过渡时期实施了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政策,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 扩大了资本主义自由贸易 B. 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政策成熟 C. 有利于提高社会生产力 D. 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长期策略
|
29. 难度:简单 | |
1959年6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社员私养家禽、家畜和自留地等四个问题的指示》,指出社员可经营不超过人均占有耕地的5%的自留地;鼓励社员充分利用房前屋后、水边路旁的零星闲散土地种植庄稼和树木,不征公粮、不派购任务。这一举措 A. 体现了“浮夸风”的影响 B. 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 贯彻了党的“八字方针”精神 D. 解决了粮食供应紧张向题
|
30. 难度:简单 | |
1956年9月8日,我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歼5在沈阳试制成功,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喷气式歼击机的历史。《人民日报》头版进行了报道:“这种飞机……提前一年零五个月完成了试制任务。”这一成就主要得益于 A. “三大改造”的完成 B. 苏联援华的落实 C. “一五”计划的实施 D. 中共八大的理论指导
|
31. 难度:中等 | |
(注意:本题为A\B层学生必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谓的商业革命,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亚非美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初步形成了一个广阔的世界市场: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随之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业垄断地位逐渐被葡萄牙、西班牙、尼徳兰、英国所取代 ——孔祥民主编《世界中古史》 材料二 (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大的市场……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作工业革命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们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化学工业的卡特尔化是按照以下途径进行的:管理的集中,以保证少数上层领导人大权独揽来维持规定的价格标准:消除竞争,以杜绝外国竞争的保护关税来保证在市场上的稳固地位;以较少数企业,但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方法,来实现生产率的提高。1904年,六个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了两大卡特尔。 ——周一良、昊于盧《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商业革命”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结合史实说明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卡特尔”所代表的生产组织形式及其实质和主要影响。
|
32. 难度:中等 | |
(注意:本题为A层学生必做)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明代以前已形成“南稻北麦”的生产格局。到明代,麦类作物在南方的种植面积有所扩大,稻麦轮作制普遍得到应用;水稻在北方的种植区也渐有扩大,北直隶地区开垦了更多的稻田。宋代以来江浙地区是全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人称“苏湖熟,天下足”。嘉靖、隆庆、万历年间,由于江浙地区“改良物种”,江南地区的粮食供应反而要仰仗于湖广地区,又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说。明中后期从海外引进了玉米和甘薯。这两种农作物产量高,耐旱抗寒,在比较贫瘠的山地、旱地和滨海沙地都能生长,不与小麦、水稻和桑麻争地。玉米到明末已成为长江中下游山区特别是汉水流域山区重要的粮食作物。甘薯在万历年间传入广东、福建,很快就在闽广和长江流域广泛种植。明末,甘薯种植在淞沪一带获得成功,并推广到京津地区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代南直隶松江府棉纺织业发达,所需棉花多赖北方通过运河供给:安徽芜湖的浆染很有名,所用的原料则来自福建。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明清时期,“匠有常主,计日受值”的生产方式更为普遍。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代粮食作物生产呈现出的新变化,说明上述变化产生的重大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
33. 难度:中等 | |
(注意:本题为B层学生必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列宁说:“在战争(指1919-1920年苏俄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干涉)结束的时候,饿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大国崛起》 材料二 1929年,美国爆发了经济大危机,国民经济陷入绝境。……从1933年罗斯福上台开始,美国出台了《农业调整法》、《全国工业复兴法》、《联邦紧集救济法》等700多个法令,建立了农业调整暑、全国工业复兴署、联邦紧急救济暑等几十个委员会和管理局,国家支出达350亿美元,……使经济在1933年夏和1934年春开始小幅度回升,1936年和1937年出现明显的复兴迹象,1939年国民经济形势得到完全扭转。 ——据人民版《历史·必修二》整理 材料三 20世纪中,由于美国作为一个经济巨人和超级大国的出现,全球化又获得了额外的巨大提高。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经济就已十分强大了,只是经济保护主义和相互孤立限制了它充当全球角色。二战后,由于其工业未受到任何损失,经济变得更为强大,从此以后,美国便担当了管理世界资本主义的重任,包括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充当核心角色。美国十分大度地保持自己对进口的开放……允许技术自由转让,通过马歇尔资助计划,美国向欧洲提供了巨额货款,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当然,它在向各国提供货款的同时,也为美国本土的一些跨国公司进入新的市场提供了机会。 ——(英国)罗宾·科恩、保罗·肯尼迪《全球社会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简述这一政策在工业方面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3)依据材料三,概括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霸主的主要原因。
|
34. 难度:中等 | |
附加题(注意:本题为AB层学生选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洪武八年(1375年),明政府开始发行大明宝钞,惯行于明朝270多年。由于只发不收,导致市场流通的纸币越来越多,泛滥成灾,通货膨胀日益严重,到正统九年(1444年)“积之市肆,过者不顾”。正德年间,宝钞实际已经废止。 ——时寒冰《时寒冰说欧债真相警醒中国》 材料二 明代中期以前,大明宝钞和铜钱是法定货币;成化、弘治以降,白银上升为事实上的货币,和铜钱一起成为国家法定货币。万历初年,张居正改革贼役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条鞭法”,“民间输官之物皆用银”“银始独重于天下,百物皆取银为准矣”。从宋到明,中国银矿的产额略呈减少的趋势,晚明由海外输入的白银总量,大概是国内产银量的十倍。 ——摘编自卜宪群总撰稿《中国通史——明清》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货币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