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困难 | |
孔子为人的道德修养设定了贤人、君子、仁人、圣人等由低到髙的理想人格目标,并强调仁的实践从自身开始,“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反映出孔子 A. 重视人的主体地位 B. 强调理性思考 C. 主张维护等级秩序 D. 反对贵族专权
|
2.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即郡县制、尊儒制度、科举制度、国有专营制度展开。由四大基本制度共同支撑的“大厦”是 A. 儒学独尊 B. 中央集权 C. 君主专制 D. 国家财政
|
3. 难度:简单 | |
董仲舒说:“世治而民和,志平而气正,则天地之化精,而万物之美起;世乱而民乖,志僻而气逆,则天地之化伤,气生灾害起。”董仲舒这样说的主要目的是 A. 宣扬“天人感应”学说 B. 要求君主遵循天道,施行仁政 C. 解释其对儒学的新发展 D. 教化民众以应对各种自然灾害
|
4. 难度:中等 | |
无论是朱熹的“义理之学”,还是陆九渊的“心学”,他们都跳出了汉唐注疏之学的藩篱,转而以学术经世为旨归。这一转变 A. 表明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个性解放 B. 继承发展了朴素辩证法思想 C. 有利于积极进取时代精神的形成 D. 借鉴了佛道禁欲主义的思想
|
5. 难度:中等 | |
“智者们关心的是如何运用他们精彩美妙的演讲来使他们的听众获得实际的效用,他们的演讲并非真理性的,而是效用性的,在他们光辉伟大的形象背后,却埋藏着深刻的危机。”“埋藏着深刻的危机”主要指 A. 脱离实际的宣传 B. 混淆是非,迷惑民众 C. 突出个人作用,形成个人崇拜 D. 没有是非,导致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产生
|
6. 难度:中等 | |
“路德提出应当‘因信称义’,不搞‘行为称义’。‘行为称义’的意思就是做好事就可以得救。马丁·路德说好的基督徒做好事是应当的,不应该以此作为交换来获得灵魂得救。由此可见,马丁·路德倡导“因信称义”主要是为了 A. 反对做好事,提倡做好人 B. 强调对上帝的信仰 C. 反对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 D. 肯定教徒灵魂得救
|
7. 难度:简单 | |
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不但把圣母变成了人间妇女,把天使图像化为对人体的歌颂,而且开始了对日常生活和现实人的直接描写。此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 宗教信仰失去了神圣地位 B. 画家缺乏艺术的想象力 C. 艺术家多出身于平民阶层 D. 迎合市民价值观的需要
|
8. 难度:中等 | |
1518年7月,教皇传马丁·路德到罗马受审。路德寻求保护,得到了德意志萨克森选侯和皇帝的支持,教会不得不让步。1519年6月,教皇派代表到莱比锡与路德公开辩论,路德的英勇斗争受到德意志广大民众的支持。这反映了 A. 天主教会干预世俗政治权力 B. 教会成为世俗力量的反对目标 C. 民族主义在德意志蓬勃兴起 D. 民族教会与罗马教廷的决裂
|
9. 难度:简单 | |
下列信息,按朝代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举贤良,铁业官营,《吊屈原赋》 ②密折,理藩院,粉彩瓷器 ③修直道,左右丞相,小篆 ④门下省,高转筒车,火药箭 A. ②③④① B. ③①④② C. ③④①② D. ④②①③
|
10. 难度:困难 | |
据李斗的《扬州画舫录》载:“昆腔之胜,始于商人徐尚志征苏州名优为‘老徐班’”。随后扬州盐商竞相仿效,“大洪班”“德音班”“春台班”等相继组建。这说明 A. 昆剧发展步入专业化道路 B. 戏剧发展根植于社会需求 C. 市民文化决定着戏剧发展 D. 商人资本开始渗入戏剧界
|
11. 难度:中等 | |
夏商周时期曾采用过不同的历法,分别称为夏历、殷(商)历和周历。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及姬姓诸侯国多奉行周历,其他诸侯国则是三历并行。这说明 A. 周天子的权威被严重削弱 B. 同姓子弟是分封制的主体 C. 大一统国家体制尚未形成 D. 周文化得到了天下的认同
|
12. 难度:简单 | |
近代的机器与其说是需要的结果,不如说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这表明,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革新 A. 源于人们生活中的无意发现 B. 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 C. 推动垄断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D. 体现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
|
13. 难度:简单 | |
贝尔纳在《历史上的科学》中提到:“从法拉第发现后到爱迪生的应用,中间隔了五十年,并非由于科学或技术的滞后,而主要是由于经济的和社会的原因。十九世纪中叶还无法可以使得有组织地利用科学的意图达到能生利的阶段。”贝尔纳旨在说明 A. 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长 B. 电力技术发展所需的条件是逐步形成的 C. 科学理论的突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D. 法拉第的发现源于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
|
14. 难度:中等 | |
在老百姓眼里,“康党”根本不值得半点同情,他们都是一群瞎折腾的“白脸奸臣”;维新派也将一般老百姓说成是“愚民”“群盲”。这说明 A. 维新变法的失败是因为百姓的反对 B. 民主宪政思想缺乏普遍的社会认同 C. 维新变法时期的中国民众愚昧落后 D. 维新变法违背了中国历史发展潮流
|
15. 难度:中等 | |
康有为在《与朱一新论学书》(即答复当时讲学广雅书院的独尊宋学的朱一新诘难他新学的陈述)中说:“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以考之则不然。东西律例,以法为宗。今按法国律例------‘凡一切子女,无论其人何等年岁,须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康有为作此论断的主要意图是 A. 阐明中西伦理的共通性 B. 论证变法的合理性 C. 强调儒家道德的重要性 D. 说明启蒙思想的普世性
|
16. 难度:简单 | |
1897年7月孙中山在伦敦查看了贫民窟,学习了有关工会、罢工和社会立法的知识。他开始相信,中国不需要经历在欧洲实现产业革命的那种社会动乱。他能够通过社会改革,跨入队伍的行列。为防止发生欧洲那种社会动乱,孙中山起初的主张是 A. 驱除鞑虏 B. 恢复中华 C. 节制资本 D. 平均地权
|
17. 难度:简单 | |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思考,始于党的建设中的哪一个重大而现实的问题 A.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B. 为什么要进行党的建设,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 C. 为什么要进行党的建设,怎样进行党的建设 D. 要不要进行党的建设,怎样进行党的建设
|
18. 难度:中等 | |
1957年5月1日,《人民日报》转载了北京大学教授李汝祺的文章,并增加了由毛泽东拟定的新标题《发展科学的必由之路》,还加了一段按语:“我们欢迎对错误作彻底的批判(一切真正错误的思想和措施都应批判干净),同时提出恰当的建设性的意见来。”这表明当时毛泽东认为学术问题需要 A. 坚持百家争鸣 B. 强调阶级斗争 C. 坚持百花齐放 D. 提倡兼容并包
|
19. 难度:简单 | |
波兰电影导演安德兹·瓦达曾说:“奥斯威辛,和别的许多事物一道,对德国而言,是无法规避的。也就是说,歌德和有计划的种族灭绝;贝多芬和毒气室;康德和铁血统治,所有这些,都无可磨灭地属于德国遗产。”许多德国知识分子对此会点头同意。这一事实主要说明德国知识分子( ) A. 同情波兰在二战中的遭遇 B. 正视德国民族的光荣和丑陋 C. 被迫接受二战失败的事实 D. 认同德国历史遗产丰富多元
|
20. 难度:中等 | |
“它意识到历代那些实在的事物和不可动摇的基本概念已被一扫而光;经过检验,它们被视为虚无;它们被贬得一钱不值,甚至被看成是童稚的幻想。……宗教信仰的衰退一直没有被人觉察,因为它在暗中被进步、国家主义和名目众多的极权主义谬论的宗教信仰取代了。所有这一切都被战争所毁灭。”下面文学作品与上述观点基本一致的是 A. 《唐璜》 B. 《战争与和平》 C. 《约翰.克里斯多夫》 D. 《等待戈多》
|
21. 难度:中等 | |
列宁说:“1861年诞生了1905年……不能防止1905年的资产阶级革命。”以下对列宁的观点说法成立的是 A. 1861年改革成功地改造了沙皇专制统治 B. 资本主义经济仍在发展 C. 新的革命思想和无产阶级力量在壮大 D.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
|
22. 难度:简单 | |
维新变法运动期间一位士大夫在日记中谈到:“现在以下乡开化为宜,论悯其愚,不忍不教;欲资其力,不得不教。且官场之因循,世家之骄奢,市侩之油滑,名士之贵重,无可与成事者。”这反映了 A. 维新人士欲借民间力量而推进改革 B. 近代先进中国人逐渐关注底层民众 C. 封建官僚意识到农民和自身的不足 D. 当时社会变革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
|
23. 难度:中等 | |
在明治维新的措施中,最有远见的是 A. 改革落后制度,建立新体制 B. 发展教育,培养建设人才 C. 引进西方技术,发展资本主义 D. 废除武士制度,实行征兵制
|
24. 难度:简单 | |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商鞅相秦“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苏轼《商君功罪》:“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两者都认为商鞅变法 A. 遭到了普遍反对 B. 忽视了道德教化 C. 最终必然会失败 D. 严刑峻法导致社会混乱
|
25. 难度:中等 | |||||||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引进两方先进文明成果,“求真理于世界”,努力探索救亡图存和富国强民之道,并从失败中不断地总结,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把中国人通过向西方学习“然后知不足”的过程分为三期: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材料二:梁启超《西学书目表》(1896年)
——据黄爱平等《西学与清代文化》 材料三:用我们三民主义的口号和法国革命的口号来比较……平等和我们的民权主义相同,因为民权主义是提倡人民在政治之地位都是平等的打破君权,使人人都是平等的,所以说民权是和平等相对的。 ——孙中山《三民主义》(1924年) 材料四: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超过了他的同事。……毛泽东认为,如果你对事物有所了解,你就能够并且应该照那样做,但是你的经验和你实践的结果,应该引导你对你所知道的东西加以再认识。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请回答: (1)结合梁启超的观点,指出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三个时期分别有那些阶级或阶层提出什么思想并指导了什么代表性的历史事件?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卷”诸书的传播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对民权的认识有何变化? (4)说明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
|
26.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传统观点认为,儒学是中国封建社会集权统治的最大帮手,是阻止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力量。如学者任继愈就将宋明理学看成科学发展的对立面.后来又有学者认为,儒家对中国科技以及世界文明的贡献巨大。据《世界自然科学大事年表》记载,16世纪以前,影响人类生活的重大科技发明约有300项,其中175项是中国人发明的。正是这些重大的发明(包括发现),使中国的农耕、纺织、冶金、手工制造技术长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而儒家也留下了一大批世界知名的科学著作,如《考工记》《天工开物》等。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认为,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推动科学进步的关键。 ——摘编自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历史知识,提取材料中的一个观点,或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就所定观点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定观点,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27. 难度:中等 | ||||||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78年安徽省发生特大旱灾,山南区干部群众商议的办法是“借地”给村民,每人借三分,谁种谁收,实行包产到户、责任制。在中国农村改革大幕拉开之时,邓小平也在不断思考:城市改革、开放的突破口应该选择在哪里?他想划出一块不大的地方为改革开放探路。但是直到90年代初,改革并没有从体制层面触动“计划”二字。 ——摘编自顾亚奇等《伟大的历程:中国改革开放30年》 材料二 以邓小平南方讲话为先导,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了中国制度变迁的目标。这堪称中国新时期的第二次思想解放。随着邓小平南方讲话,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逐步向内地推进,在地理区域上进一步开放。到2001年12月,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摘编自萧国亮、隋福民《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三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对外贸易简表(部分)
——据吴恩远等《改革开放的中国与世界》整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安徽“借地”的做法对农村改革的影响,邓小平是如何“为改革开放探路”的?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第二次思想解放”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性事件。 (3)根据材料三,归纳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主要成就。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和成就中获得的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