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学者冯天瑜说:“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据此可知,分封制 A. 利于通过地缘政治加强统治 B. 是典型殷人血缘政治的延续 C. 加强了西周的中央集权制度 D. 是西周时期的官僚体制创新
|
2. 难度:中等 | |
西周宗法制下唯大宗才能传宗继统,宗子与庶子有质的区别;后世王朝宣扬“君权神授”,皇帝自称天子,承天继统;三国演义中强调刘备是汉宗室之后,蜀汉是正统。从制度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些现象的本质都 A. 体现宗法制的深远影响 B. 为传宗继统披上神秘色彩 C. 强调政治统治的合法性 D. 根植于封建社会经济基础
|
3. 难度:中等 | |
“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中央的丞相与地方的郡守掌民事,中央的太尉与地方的郡尉掌军事,中央的御史大夫与地方的郡监则掌纠察。材料反映了 A. 秦朝开创了中央集权的体制 B. 官僚政治完全取代贵族政治 C. 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D. 官僚机构出现重叠臃肿现象
|
4. 难度:困难 | |
西汉武帝元丰五年(公元前106年)下诏分天下郡县为13州,每州置刺史1人,刺史每年巡查其辖下郡县,奉“六条问事”。“六条问事”中有四条是针对“二千石”的郡守、国(地方王国)相。这说明刺史制度重在 A. 完善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B. 解决诸侯王国问题 C. 消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察举选才之弊端 D. 加强对地方的治理
|
5. 难度:简单 | |
历史学家钱穆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下列史实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①西汉设立中朝 ②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 ③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④北宋设立枢密院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
6. 难度:中等 | |
如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 830 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 A. 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 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 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 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
7. 难度:简单 | |
《大明律》规定:“凡诸衙门官吏及士庶人等若有上言宰执大臣美政才德者,即是奸党,务要鞫问,穷究来历明白,犯人处斩,妻子为奴,财产入官。若宰执大臣知情,与同罪。”这一规定的出发点在于 A. 避免吏治腐败 B. 削弱宰相权力 C. 完善明朝法制 D. 抬高皇帝权威
|
8. 难度:简单 | |
《清史稿》中记载:“先是世祖亲政,日至票本房,大学士司票拟,意任隆密。康熙时,改内阁,分其职设翰林院。雍正时,青海告警,复分其职设军机处,……军机处军机大臣,无定员,由大学士、尚书、侍郎内特旨召入。……掌军国大政,以赞机务。……明降谕旨,述交内阁。”由此可知军机处 A. 大臣须由专人担任 B. 掌控军国大事决策权 C. 分化了内阁的权力 D. 主要为皇帝提供建议
|
9. 难度:中等 | |
与先秦时期的中国相比,古代希腊所具有的特殊现象不包括 A. 山多地少的地理环境 B. 小国寡民的城邦政治 C. 频繁的海外殖民活动 D. 国家统一且疆域辽阔
|
10. 难度:简单 | |
古希腊的雅典人口众多,缺少肥沃耕地,食物供应短缺,50%~80%的粮食需要进口,为了解决民生问题,雅典采取的措施是 A. 发展工商业 B. 实行民主政治 C. 发展精耕细作的农业 D. 提高农业技术
|
11. 难度:困难 | |
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有的执政官是未经正当选举上台的,被称为僭主,他们一般出身贵族,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受到流放等惩罚。这种现象表明,在当时的雅典 A. 贵族垄断国家政权 B. 政治生活缺乏法治基础 C. 平民没有政治权利 D. 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
|
12. 难度:简单 | |
雅典将领阿里斯蒂德被公民大会陶片放逐后,仅过了两年多就被召回,因为波斯大军入侵,需要他参与作战。打败波斯后,他得以重新任职,而指挥战争获得胜利的功臣地米斯托克利却被陶片放逐。由此可见 A. 多数人的意愿未必代表公平正义 B. 陶片放逐法是对将领去留的表决 C. 直接民主导致了雅典的派系纷争 D. 主权在民容易导致城邦内部混乱
|
13. 难度:困难 | |
古罗马由贵族担任立法者,平民保民官可以制定适用于平民的条例。法典在公布及定稿之前应先征求大众的意见。从此,平民与贵族出现在同一个法庭上,行同样的手续,按同样的法律进行审判。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 A. 体现自然法平等的理念 B. 充分维护平民的权益 C. 已经发展到了完备阶段 D. 为近代确立立法规范
|
14. 难度:困难 | |
古代罗马法规定:在商品交换中,未成年人如因对方利用其无经验而遭受损失的,可诉请追回已交付物件,纵使对方没有欺诈行为,只要未成年人确实受到很大损失,也可申请“恢复原状”,要求返还原物件。这反映出,古代罗马 A. 注重维护诚信交换原则 B. 禁止未成年人交换商品 C. 法律严惩侵犯私有财产 D. 重视保护弱势群体利益
|
15. 难度:困难 | |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一直没有设置专管外事的机构,如有重大交涉事件发生,则由皇帝派遣钦差大臣负责办理。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外国公使强行驻京,西方诸国相继在北京建立了使馆。咸丰十年,清政府宣布在北京正式建立专掌外交事务的专门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鸦片战争前中国已经开启近代外交的旅程 B. 清政府己彻底放弃了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 C. 中国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近代外交体系 D. 体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特征
|
16. 难度:困难 | |
(题文)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A. 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 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 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 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
17. 难度:中等 | |
1895年5月台湾士绅提出了台湾独立的主张,并于当月25日拥原台湾巡抚唐景崧为总统,改年号为“永清”,正式宣告台湾民主国成立。对“台湾民主国”认识比较正确的是 A. 是唐景崧等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脱离祖国而独立的主张 B. 是非常情况下采取的一种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的特殊措施 C. 有效地抵抗了日本和其他列强对台湾的侵略 D. 是一个仿效美国而建立的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
18. 难度:简单 | |
它“标志着(近代中国)以坚决排除现代思想和现代技术的途径来解决中国问题的最后一次努力。”它应该是指 A. 清末新政 B. 辛亥革命 C. 义和团运动 D. 新文化运动
|
19. 难度:简单 | |
有历史学家曾对中国近代某历史事件作了如下评价:“他的激进主义使温和主义者、传统主义者和担心失去财产者--当然不仅是富人,对它敬而远之;领导人无法信守他们自己制定的教义标准;领导内部很快分裂,而且愈演愈烈。”其评价的事件是( ) A. 洋务运动 B. 太平天国运动 C. 辛亥革命 D. 义和团运动
|
20. 难度:困难 | |
近代美国传教士罗孝全说:“上帝的旨意真是奇妙!前次(中国)与外国开战的结果,是出人意外的使中国得以开放。如今,倘这次革命能推翻偶像崇拜而开放,将使基督教的福音传遍中国,其结果岂非同样的奇妙!”罗孝全评论的“这次革命” A. 借助了西方宗教来发动民众 B. 维护了西方列强的在华利益 C. 提高了全体国民的民族意识 D.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
21. 难度:困难 | |
罗荣渠的《现代化新论》认为:“辛亥革命使无所不包的普遍王权的一元结构突然解体后,不但没有产生出一个现代型国家,而是分裂出大大小小的传统型权力中心,形成严重的政治权威危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 A.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 B. 儒家伦理纲常的价值体系没有被打破 C. 中国社会结构没有重新分化组合 D. 帝国主义国家分别扶植各自的代理人
|
22. 难度:困难 | |
国会政治是民初国人将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用于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实践。在君主集权制度颠覆之初,国人普遍接受了“民国”应当“主权在民”的近代政治理念。但国会政治在民初仅仅实施了13年,就在近乎举国一致的声讨声中寿终正寝。材料反映了 A. 北洋军阀否定“主权在民”理念 B. 共和制度不适应中国的国情 C. 国人缺乏现代民主政治意识 D. 近代中国社会政治转型艰难
|
23. 难度:中等 | ||||||||||||
下表是二战中反法西斯军队平均毙伤一敌所耗弹药统计表
上表数据主要反映出 A. 国民党军队训练有素 B. 共产党军队面临巨大困难 C. 美苏军队战斗力极强 D. 反法西斯军队团结一致
|
24. 难度:简单 | ||||||||||||
下表摘引了一部关于某支人民军队传记的目录。根据所学判断,表中空白处应该是
A. “国共破裂,武装反抗” B. “强渡长江,将革命进行到底” C. “星星之火,井冈山会师” D. “平型关大捷,驰骋敌后”
|
25. 难度:简单 | |
法国公使在目睹了中国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后说:“我们正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最令人惊异的重要现象,即中国为积极行动而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舆论。”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也说:“中国人民从……不幸中产生出一种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其影响是 A. 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C. 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D. 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
26. 难度:中等 | |
国民革命失败后,苏共领导人曾认为,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只能等待时机配合城市工人暴动。但是,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对这一探索历程表述准确的是 A. 南昌起义→遵义会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 中共“七大”→“工农武装割据”→敌后游击战 C. 秋收起义→“工农武装割据”→中共“七大” D. 遵义会议→井冈山道路→《论持久战》
|
27. 难度:中等 | ||||||||||||||||
下列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过程中的史实与相关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
28. 难度:中等 | |
(题文)1702年威廉去世,玛丽的妹妹安妮继承王位,她讨厌辉格党,出于个人的好恶把大批辉格党人解除职务,代之以托利党人担任要职。这表明 A. 君主立宪制遭到破坏 B. 政党政治尚未形成 C. 国王仍有独立的行政权 D. 责任内阁制已形成
|
29. 难度:中等 | |
据统计1789~1998年,遭美国国会众议院弹劾、参议院审判的文职官员共有16人,其中总统2人,内阁部长1人,参议员1人以及法官12人。其中有7人(全部是法官)被审判定罪并被免去公职。对以上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 不利于维护司法的独立性 B. 体现国会弹劾权的威慑力 C. 违背法官终身任职的规定 D. 体现权力相互制约的原则
|
30. 难度:中等 | |
对下面漫画《美国大选》寓意解读正确的是 A. 两党对垒,交替执政是美国政体的一大特色 B. 两党制其实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工具 C. “驴象之争”是三权分立原则的具体表现 D. “驴象之争”在美国政治生活中作用显著
|
31. 难度:简单 | |
有人评价某宪法是“一部不伦不类、伸缩性很大,既能适应君主制也能适应共和制的宪法”,但同时这又是一部充满着妥协和智慧的宪法,在这一宪法下,国家成为“半总统半议会制”国家。由此可知,该宪法是 A. 英国《权利法案》 B. 美国1787年宪法 C. 《拿破仑法典》 D.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
32. 难度:简单 | |
1881年德国首相俾斯麦提出工伤事故保险法案,由于意见存在严重分歧未获国会通过。1882年经过修订后的法案提交国会,再次遭到反对。俾斯麦为法案通过曾付出极大努力,德国皇帝甚至为此发表圣谕,但法案还是遭到到国会否决未能通过。这一事件体现了 A. 立宪政体能阻止国王专权 B. 国会处于国家权力中心 C. 首相和皇帝的权力遭到削弱 D. 立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
|
33.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就人的价值而言,无论任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出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们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们个人才能。” ——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 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鼎盛时期,雅典总人口40万人中,奴隶20万,公民16.8万,外邦侨民3.2万。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通史·古代史》 材料二 1832年:议会选举改革,新兴工业资产阶级的代表进入议会。 19世纪后半期:成年男子获得普选权。 1918年:30岁以上有一定财产的妇女获得普选权。 1969年:年满18周岁的英国男女公民都有权参加下议院选举。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通史·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况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并指出英国民主政治与雅典的不同之处。 材料三 秦汉以来一直到宋朝,监察机构基本是宰相的下级机构,到元朝则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三足鼎立,到明朝设立了都察院,都察院的都御史成为与最高行政长官,六部尚书并行的国家最高官员,合称“七卿”……监察机关行使权力以皇权为依靠,以封建法制为根据,不接受任何一级行政部门长官的指令。这样监察机构行使职权时任何一级行政部门无权过问,任何地方势力更无权干涉,从而确保了监察部门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 ——摘编自张嘉桐《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与当代借鉴》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材料四 中国法制起源较早。夏朝法律被称为“禹刑”。西周周公制礼,礼刑互补。秦朝制定《秦律》,以“轻罪重刑”为指导思想,刑罚名目繁多。唐朝制定《唐律疏议》颁行天下,规定了严惩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成为中国古代法成熟的标志和中华法系的代表。……自此,“法自君出,权尊于法”,“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家族国家本位,息讼无讼,实现社会和谐等成为古代中国基本的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影响后世。……而古罗马法,私法(保护私人利益有关所有权、债权等方面的法律规范)发展异常充分,以个人权利为本位,权力服从于法律,公开审判,追求正义,法治精神贯穿于罗马法律体系之中。 ——改编自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法系和罗马法的差异。
|
34.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作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二:
材料三:第十一条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的名义宣战与媾和,同外国缔结同盟及其他条约,委派并接受使节。 第十二条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 第十五条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第六十二条立法权由国王与两院共同行使之。每项法律需经国王和两院同意。财政法案和国家预算应首先提交下院;国家预算上院可以全部通过或者全部否决。 ——蒋相泽《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上册 材料四:道光祸国殃,人民苦难殇。条约被迫签,主权遭沦丧。 列强不要脸,通商占香港。历史须铭记,国兴民族强。 春愁难遭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春愁》 银两高赔付,主权多丧缺。列强欢乐死,诸夏苦悲绝。 租界八方设,津门九处切。半殖民确立,全赤县遭劫。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所体现的政治制度及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二,简析英国政治体制的特点。 (3)比较材料三和材料二,指出德国政治体制不同于英国之处。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中的三首诗分别针对的不平等条约,概括其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
|
35. 难度:中等 |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朝晚期,割据的藩镇对所管辖领地内的矿冶实行政府垄断。节度使私开铜矿铸币,造成唐晚期货币发行的混乱局面。官府垄断矿业也损害了矿区居民的利益,引起了不满,因此而导致的民变时有发生。北宋初年,政府对矿业开采及其冶炼权力进行改革,先后颁行了《严禁民众开矿令》、《矿冶章程》、《招矿匠律令》等法律条文,在矿业管理机构的设置上打破了以往仅有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机构的管理体系,设立冶铸司作为管理矿冶铸钱事务的专职机构,从而形成了自上而下的三级管理体系。在官府的直接监督下允许民间探矿、报矿,并给予报矿人矿产地的优先承买权。亦明令禁止特殊场地的勘探和开采,以维护统治秩序和当地居民的利益。矿冶生产经营模式以招募制和承买制为主。宋代矿治生产的兴旺和发达的同时,矿冶管理机构及其职能亦随之完备。这一改革促使矿业生产十分发达,宋代矿业发展水平在中国封建社会矿业发展史上处于一个高峰阶段。 ——摘自李强《我国矿业管理机构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初年矿业改革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北宋初年矿业改革的特点。
|
36. 难度:中等 |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司马谈临终前,执其子迁之手而泣曰:“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巨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这启发司马迁形成了“大一统”的历史观,并渗入《史记》的写作中。《史记》所开创的“纪传体”编写体例,成为两千年来史书的主要体例。《史记》取材丰富,司马迁充分利用了当时所能见到的书籍资料,国家收藏的档案、民间收藏的古文书传;特别是亲身经历的、从见闻和交游中得来的材料,以及实地调查的材料,又注意鉴别和选择材料,淘汰无稽之谈、不仅增加了史料来源,而且增强了其内容的真实性。司马迁在撰写过程中,“不虚美,不隐恶”,力求实事求是。他认为传说中的“三皇”不可信,本纪便不收;有可疑的地方,则存其疑,不能断定的,则诸说并存。因而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概括司马迁的主要史学思想方法。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司马迁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