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据学者估计,在1750~1800年间,“已开发世界”(欧美地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第三世界”国家大致相当;但到1880年代,“已开发世界”国家的人均收入大约是后者的两倍,1913年,更达到三倍。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B. 西方列强的殖民掠夺 C. 欧美资本主义的确立 D. 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
2. 难度:困难 | |||||||||||||||||||||||||
下表是《英国社会各阶层(职业)1560-1700年识字率变动趋势分类统计表》(表中数据为具备识字能力的成员占该阶层(职业)全部成员的百分比)。这一变动趋势
A. 有利于英国向近代社会转型 B. 表明工业资产阶级迅速崛起 C. 反映出英国基础教育已普及 D. 说明社会上层政治地位稳定
|
3. 难度:困难 | |
1851年,英国举办伦敦世界博览会,当时维多利亚女王以国家名义,通过外交途径,邀请十多个国家参展。作为上海开埠后第一批来沪闯荡的广东商人徐荣村,将自己经营的“荣记湖丝”装成12捆前来参展,最终脱颖而出,独得金,银大奖。这说明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B. 清政府重视海外市场的开拓 C. 西方机器产品未被世人接受 D. 中国传统手工业仍具明显优势
|
4. 难度:中等 | |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23~1790年)主张自由贸易,坚决反对政府对商业和自由市场的干涉;而德意志经济学家李斯特(1789~1846年)则认为一个国家要从农业社会成功地向工业社会过渡,必须采用贸易保护。二者的不同表明 A. 经济理论随时代发展而更新 B. 德国经济的竞争力不及英国 C. 经济理论服务于现实需要 D. 实现工业化存在不同模式
|
5. 难度:困难 | |
亚当·斯密认为,自由资本主义的基本单位是无法再缩小的企业原子。在19世纪,世界经济核心部分的基本单位越来越倾向于由“国家经济”所构成,亦即英、德、美等国的经济。这说明 A. 国家干预经济模式基本形成 B. 保护主义取代了自由主义 C. 自由主义理论不断丰富完善 D. 国际间经济竞争逐渐加剧
|
6. 难度:简单 | |
“任何人放弃其自然自由并受制于公民社会的种种限制的唯一的方法,是同其它人协议,以谋他们彼此之间的舒适、安全和和平的生活,以便安稳的享受他们的财产并且有更大的保障来防止共同体以外任何人的侵犯,无论人数多少都可以这样做。”材料体现的思想是 A. 天赋人权 B. 主权在民 C. 社会契约 D. 自由平等
|
7. 难度:中等 | |
明清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道德化人物形象,如《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仁”、诸葛亮的“忠”和关羽的“义”,《水浒传》中武松等人的“忠““义”。此类小说 A. 具有反封建礼教的精神 B. 旨在宣扬宋明理学思想 C. 抑制了民主思想的传播 D. 反映了当时社会价值观
|
8. 难度:中等 | |
美国学者梯利在《西方哲学史》一书中认为:“智者肯定知识有赖于具体的认知者。在一个人看来是真的,对他来说就是真的,没有客观真理,只有主观意见。所以普罗塔哥拉这样教诲人,在知识方面,人以自己为准则”。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智者学派 A. 注重知识,提侣人性,否定个人主义 B. 尊崇理性,批判传统,强调道德作用 C. 提倡怀疑精神,强调人的价值和地位 D. 珍视个人自由,强调集体的荣誉至上
|
9. 难度:困难 | |
夏商的史官在职责上是史巫合一,既掌管天文术数,为统治者提供宗教式预言。又保管典籍、记录时事;周代史巫开始分离,史官被定位在“掌官书以赞治”的官僚位置上,以上史官角色意识的变化 A. 反映出周代王权与神权实现脱离 B. 影响了后世对历史记录的认识 C. 取决于中央官僚机构职能的调整 D. 体现了周代政治理性化的趋势
|
10. 难度:困难 | |
分封制下的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士与卿大夫合二为一,出现了“士大夫”的称谓,并越来越成为官僚、贵族和有名望的知识分子的统称。这一现象说明 A. 分封制瓦解推动社会各阶层双向流动 B. 儒学家积极入仕扩大了国家统治基础 C. 宗法制构建的社会结构发生根本嬗变 D. 士大夫成为旧的社会解体的主要力量
|
11. 难度:困难 | |
战国时期,诸侯列国纷纷开凿运河。据《史记》记述:“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东方则通沟江淮之间。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于齐,则通淄、济之间。------有余则用溉,百姓飨其利”。这些运河的修建 A. 以发展农业生产为主要目的 B. 表明诸侯各国经济交往频繁 C. 适应了当时争霸战争的需要 D. 标志着中原统一市场的形成
|
12. 难度:困难 | |
著名作家、学者易中天认为,周是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从文化的角度、文明的角度讲,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真正起源是在西周……之所以我要谈西周的政治智慧,就是要寻根,找到我们文明历史的根。西周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 A. 等级分明的礼乐制度 B. “四方”臣服中央的国家观念 C. 世代公卿的选官制度 D. “封建”式的地方管理方式
|
13. 难度:困难 | |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伦理观念中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后者很快在政治伦理体系中成为重要道德规范,“忠为令德”频繁出现在春秋时期卿大夫口中。材料中的现象反映了 A. 周天子的影响力增强 B. 宗法制不断遭到破坏 C. 法家学说影响的扩展 D. 中央集权政体的形成
|
14. 难度:困难 | |
宋以前,孟子的地位一直隐而不显,其地位甚至不及颜回。宋代,一场声势浩大的孟子升格运动展开。朱熹把《孟子》与《论语》并列,《孟子》跻身于“四书”,成为了士人必读的官方教科书。宋代孟子地位提高的根本原因是 A. 孟子在儒学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历史作用 B. 朱熹欲借孟子思想完善自己的学说体系提高学术修养 C. 孟子和宋儒都面临来自道家、佛教等各家的严峻挑战 D. 孟子的思想与宋儒的政治和理论诉求有诸多契合之处
|
15. 难度:困难 | |
法国汉学家汪得迈曾说:“对皇帝的决定可以提出批评,这一条在某种程度上蕴含着言论自由的原则,每每令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人倍感兴趣。”材料所评述的制度 A. 完善了君主专制制度 B. 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C. 使君臣关系趋向平等 D. 为官员升迁提供方便
|
16. 难度:中等 | |
某历史兴趣小组为下列图片拟一历史主题,最贴切的是 A. 抗争——摆脱外来的侵略 B. 探索——寻找强国御侮之道 C. 屈辱——一步步走向殖民地的深渊 D. 复兴——中华民族崛起之路
|
17. 难度:中等 | |
先秦时期,墨家学派与儒家学派并称“显学”。秦汉之际,墨家急趋衰微,最终于西汉中期淡出历史舞台。墨家学派淡出历史舞台最可能的因素是 A. 主流意识形态确立 B. 小生产者大规模减少 C. 墨学背离传统思想 D. 因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
18. 难度:困难 | |
《唐律疏议·斗讼》“殴伤妻妾”条规定:“诸殴伤妻者,减凡人二等(与凡人比减二等);死者,以凡人论。殴妾折伤以上,减妻二等”。这一规定,本质上反映了 A. 血缘亲疏 B. 男尊女卑 C. 妻妾有别 D. 引礼入法
|
19. 难度:困难 | |
在宋朝,中央政府设转运使主管路级行政区的财赋,除宋神宗元丰改制时以外,宋朝始终没有放弃对转运使财赋运转的审计权,而且南宋还采用逐级申报财政的办法来对转运使进行监督。这表明在宋朝 A. 财权是中央控制地方的重要手段 B. 政府注重对地方的财政支持 C. 中央以转运使监督地方行政长官 D. 政府重视完善地方监察体系
|
20. 难度:困难 | |
洪武九年(1376),改行省之名为承宣布政使司,随后地方还设立了掌军事的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和掌司法监察的提刑按察使司,与承宣布政使司合称都、布、按“三司”。三者互不统属,直接面对中央。这种建制规划 A. 基本承袭了元朝体制以加强君主专制 B. 使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进行分权并立 C. 开启了明代行政体制中民主建设的典范 D. 标志着明清专制主义皇权达到顶峰
|
21. 难度:困难 | |
国史学家霍夫斯塔德认为,在西方古代,有为知识而知识者,有为真理而献身者,有为理想、信念而奋斗不息者,中国没有。在中国,知识分子之出路与归宿似乎只有一条,就是投身政治,就是逐于仕途。产生以上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 海洋文明与大河文明的不同 B. 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区别 C. 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的差异 D. 人文主义与儒家思想的对立
|
22. 难度:困难 | |
下列观点中,值得商榷的是 A. 林则徐被誉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B. 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开始变动 C.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D.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进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23. 难度:困难 | |
杜君立在《现代的历程》一书中认为,“在资本主义崛起(或近代化发展)的过程中,战争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对工业化而言。不同程度的工业化取决于国家受战争影响的强烈程度。正如18世纪长期的激烈战争将英国推向了工业化。”以下表述最符合材料基本思想的是 A. 战争是英国开展工业革命的主要动力 B. 洋务运动与内部战争压力有很大关系 C. 法国工业革命滞后与周边威胁有关联 D. 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与一战的爆发相关
|
24. 难度:简单 | |
洋务派要员在筹建轮船招商局时说:“伏查各国通商以来……中国内江外海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非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藉纾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这表明兴办此类企业的根本目的是 A. 扩大中外贸易交往 B. 抵御外侮求富求强 C. 发展官督商办企业 D.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
25. 难度:困难 | |
1888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州筹设官办织布局,从英国购置机器。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奏请并获得清政府许可后,织布官局得以迁往武昌。这表明 A. 汉族官僚势力开始崛起 B. 民族工业对外依赖性 C. 自然因素影响工业布局 D. 洋务企业具有封建性
|
26. 难度:困难 | |
甲午中日战争前30年间,民族资本的总额只有680万元,而甲午战争后3年间,民族资本的总额就增加了一倍多。这一变化主要原因是( ) A. 列强资本输出迅速增长 B. 中国自然经济迅速解体 C. 民族资本社会地位提高 D. 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
|
27. 难度:简单 | |
1898年,康有为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说,“普天地杀戮变化之惨,未有若近世革命之祸酷者矣,盖自法肇之也”,“近世万国”目睹其祸,纷纷“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而来,……亦可鉴也”。康有为的用意在于 A. 论证法国大革命的世界意义 B. 坚定光绪帝实施变法的决心 C. 促使光绪帝效法法国大革命 D. 阐述法国大革命的严重后果
|
28. 难度:困难 | |
庚子之役的惨败,使清政府深刻认识到,洋务运动以来徒学“西艺之皮毛”,未学其“富强之始基”,以致强敌压境,无力抵御,因而企图通过改革政治,以求自强之路。1901年1月,光绪帝通谕京内外,变通政治,以图自强。清末“新政” A. 完全否定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 是对甲午战争失败的直接反应 C.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D. 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社会基础
|
29. 难度:困难 | |
1904年清政府设立农工商部,其所定商会章程中规定:“凡商务盛衰之故,进口多寡之理,以及有无新出种植制造各商品,总值应按年由总理列表汇报,以备考核。”这表明农工商部 A. 意欲加重工商业税额 B. 注重了解国内商情 C. 注重扶植民族工商业 D. 开始放宽民间设厂
|
30. 难度:简单 | |
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派出四批留美幼童,其中绝大部分学成归国后在军政和实业部门就职,在政治上基本是清政府的拥护者。1905年前后留日学生近万名,其中公派生的相当部分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出现此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 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 B. 清廷革新能力的丧失 C. 国内武装起义的推动 D. 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
|
31. 难度:中等 | |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是宣称追求同一目的的两场不同的运动,他们所追求的目的一样,而追求的手段却截然相反,以致人文主义者和新教徒之间互怀敌意。对二者“追求的手段却截然相反”的理解正确的是 A. 文艺复兴投身世俗的怀抱,宗教改革用自己的信念对抗旧的世界 B. 文艺复兴追求人的至高的权利,宗教改革研究上帝的旨意 C. 文艺复兴自由的追求美,而宗教改革自由的追求真理 D. 二者对待神的态度不同
|
32. 难度:中等 | |
英国宗教改革家威克里夫(1320—1384年)指出,“依《圣经》之言,英格兰王国是一个整体,而教士、贵族、公众都是它的成员”“王朝隶属于上帝,非此不能有繁荣”。这主要可以反映出宗教改革运动 A. 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B. 动摇了欧洲人对上帝的信仰 C. 推动了《圣经》在英国的传播 D. 使英国王权归属于教权之下
|
33. 难度:中等 | |
钱穆先生说:“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政治、经济、文化等所有方面唐和宋之间起了变化,这就是中古和近世的差别……首先,从政治上讲,是贵族政治的衰落,君主独裁政治的兴起。与此同时……选用官吏的方法,由从贵族阶级中推举——变为通过考试录用了。(宋代)科举分好几种,其中进士一级最受尊崇。进士考试除试赋、诗外,还试论,并且有的考题开始涉及到某些现实问题。当时的考卷以数码代替人名,并且誊抄出来以防因笔迹泄露而发生舞弊现象。 ——(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 宋代的理学家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利用的因素,在消化吸收的同时,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概念,并给予系统的哲学论证,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东洋近代史》说:“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1)根据材料一,结合宋代相权演变的史实,指出推动宋代“贵族政治衰落、君主独裁政治的兴起”的相关措施,概括宋代科举制度的进步之处。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理学的特点。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论证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这一观点。
|
34.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工业革命”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概念。传统的观点认为是一场“突变”。20世纪二三十年代,工业革命“渐进论”兴起。概念之争论体现的是对工业革命总体认识的分歧,这场争论势必还将延续。有学者对此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经济发展存在渐进性和连续性,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进步及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突破了传统的生产方式,是社会生产力的一次空前飞跃。工业革命实际上是突变和渐进的结合,它不同于政治革命,但其意义绝不亚于后者。所以,开始于经济领域,继而发展到社会和政治领域的这场重要变革,完全可以称作是一场革命。 ——杨宁一《世界近代史的学术动态》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就材料中的一个观点进行探讨(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
35. 难度:中等 | |
材料 近代意义的教育法制始于晚清,传统教育模式弊端凸显,统治者对于科学和技术的需求赋于教育以救亡图存的责任,洋务运动强调器物层面物质和技术的学习,传统教育开始朝向科学和技术、实业转型。甲午海战后,传统教育的改革呼声再次高涨,维新运动主张实施变法以图强,将政治体制和制度改革与传统教育改革相结合,主张通过法律确立近代化的教育制度。1901年的清末新政,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教育规程。1902年清政府借鉴西方办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制定《钦定学堂章程》。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引入西方资本主义教育中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内容。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于1912年颁布的《学校系统令》等文件,构成“壬子一癸丑学制”:一是缩短了修业年限,增加了普通劳动者接受教育的机会,更有利于教育的普及;二是取消奖励出身,废除与宗旨不合的课程和教材,停办贵胄学校;三是打破了清末只许私人办中等以下学校的律令,规定除高等师范学校外,个人皆可开办;四是提倡男女平等,废除了男女在教育权上的差别。1922年的新学制即壬戌学制,构成了中国具有近代意义的教育法律体系基本框架,以《学校系统改革案》为主要内容,首先规定了新学制的宗旨,一是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二是发挥平民教育精神,三是谋个性之发展,四是注意国民经济力,五是注意生活教育,六是使教育易于普及,七是多留各地伸缩余地;其次,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章,明确规定了普通学校制度。 ——摘编自张兰、崔林林《中国教育法律体系近代化轨迹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指出近代中国教育变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教育变革的历史背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