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有史书记载:“水以轮济,假一毂(ɡū)汲引之利,为万顷生成之惠……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此农具的发明 A. 体现了农业基本模式 B. 推动了水田农业的发展 C. 改变了农村产业结构 D. 形成了完备的灌溉体系
|
2. 难度:困难 | |
2016年11月中国“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东汉《四民月令》中说:“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种薄田;秋分,种中田;后十日种美田。”不能从材料中得出的信息是 A. 古代农业生产方法较合理有效 B. 古人据节气探求最佳耕作时机 C. 古代历法与水利事业关系密切 D. 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
3. 难度:中等 | |
《诗经·大田》:“有渰萋萋,兴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彼有不获稚,此有不敛穧,彼有遗秉,此有滞穗……”这段描述直接表现了当时 A. 礼乐宗法制崩溃 B. 井田制尚存 C. 土地私有制确立 D. 分封制瓦解
|
4. 难度:简单 | |
俞森的《荒政丛书》卷5中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古代中国 A. 重农抑商政策已有所改变 B. 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 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的 D. 农业是财政收人的主要来源
|
5. 难度:简单 | |
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这项技术是 A.翻车 B.筒车 C.灌钢法 D.水排
|
6. 难度:中等 | |
(历史解释——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类型及成就)《太平御览》载:杨(贵)妃宠爱特甚。宫中主贵妃刺绣者七百人,杨益及诸戚里每岁进衣服,布之于庭,光夺人目。下列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①宫中刺绣属于官营手工业 ②扬州和益州丝织业发达 ③唐代的丝织业代表古代最高水平 ④唐代贵族生活攀比之风盛行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
7. 难度:困难 | |
下图为宋朝画家王居正的《纺车图》,并有元朝赵孟题诗云:“田家苦作余,轧轧操车鸣。母子勤纺织,不羡罗绮荣。”下列对此评述,正确的是
A. 体现了宋元时期纺织业的发展状况 B. 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经济形态多样化 C. 民营手工业的进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 小农经济下普通民众勤劳安宁的生活状态
|
8. 难度:简单 | |
著名史学家王家范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A. 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 B. 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C. 小农经济非常脆弱 D. 小农经济只需要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
|
9. 难度:简单 | |
南宋陆游曾作诗云:“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上述诗文主要反映出中国古代农民 A. 重视历法指导 B. 关注生态环境 C. 讲求精耕细作 D. 注重农事时令
|
10. 难度:简单 | |
唐末徐寅有诗云:“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该诗句中描述的瓷器 A. 质地纯净,官府垄断 B. 色泽光亮,晶莹如雪 C. 造型优美,釉色粉彩 D. 技术精良,面向市场
|
11. 难度:困难 | |
据明朝万历《华州志》记载,陕西华州“郡之柳子镇,有千家铁匠,作刀剑剪斧之用,天下士大夫所共索,以为转相赠予者”。这表明华州柳子镇 A. 铁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 家庭手工业技术高超 C. 冶铁开始采用机械化业生产 D. 冶铁业呈现出繁荣景象
|
12. 难度:中等 | |
考古发现在安阳殷墟宫殿遗址区内属于王室贵族的一个窖藏圆穴里,四百多把有使用痕迹的石镰刀比较集中地堆放着。这说明商朝农业发达主要依靠 A. 奴隶制集体耕作 B. 当时唯一的生产工具石器 C. 生产工具不断改进 D. 耕作技术不断改进
|
13. 难度:中等 | |
与下图中形似的农具出现在中国的( ) 欧洲中世纪农民耕田图 A. 东周 B. 西汉 C. 唐朝 D. 明朝
|
14. 难度:简单 | |
荀子认为,如好好种田,可以亩产增收“数盆”,等于一年收获两次。材料表明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重视 A. 扩大耕地面积 B. 一年多熟制 C. 增加从业人口 D. 精耕细作
|
15. 难度:中等 | |
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 A. 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 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C. 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D. 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
16. 难度:简单 | |
印尼雅加达博物院收藏了不少写有阿拉伯文字的中国古陶瓷,比较出名的是釉外云彩大盘两件和白地青花阿拉伯文字碗一件。中国古陶瓷上出现阿拉伯文字主要( ) A.是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 B.是适应贵族生活多样化的需要 C.反映了各民族联系的加强 D.体现了兼收并蓄的对外政策
|
17. 难度:简单 | |
《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A. 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B. 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C. 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D.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
18. 难度:中等 | |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主要方式,以下与其产生无关的是 A. 生产工具的改进 B. 耕作技术的进步 C. 土地私有制出现 D. 农产品的商品化
|
19. 难度:中等 | |
《周礼》中将妇女纺织生产称为“妇功”,并将之与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和农夫并列。这说明当时( ) A. 纺织业在社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 B. 男女平等,妇女的作用受到重视 C. 纺织业由国家经营管理,地位高 D. 主张实现多种经济形式均衡发展
|
20. 难度:中等 | |
(历史解释——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类型及成就)《太平御览》载:杨(贵)妃宠爱特甚。宫中主贵妃刺绣者七百人,杨益及诸戚里每岁进衣服,布之于庭,光夺人目。下列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①宫中刺绣属于官营手工业 ②扬州和益州丝织业发达 ③唐代的丝织业代表古代最高水平 ④唐代贵族生活攀比之风盛行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
21. 难度:简单 | |
“它加大了风量,提高了风压,增强了风力在炉中的穿透能力……这就大大地提高了生产能力。足够大的鼓风能力,足够大的炉子,是炼出生铁的必要条件。”材料中描述的“它”出现在 A. 汉代 B. 唐代 C. 宋代 D. 明清
|
22. 难度:中等 | |||||||||||||||||||||
下表反映了清朝前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状况。相对于明朝,其突出变化是
A. 发展缓慢 B. 地位提高 C. 不平衡性 D. 范围扩大
|
23. 难度:困难 | |
(题文)先秦时期的农作物品种经历了一个由多到少的过程,文献中有“百谷”“九谷”“六谷”“五谷”的演变。这表明先秦时期 A. 农业走向衰退 B. 外来作物引进 C. 作物历经选择 D. 经济重心南移
|
24. 难度:中等 | |
西汉匡衡“好学,家贫,佣作以助资用”。东汉第五访“少孤贫,尝佣耕以养兄嫂,有暇则以学文”。这表明当时 A. 两人都属于具有人身依附关系的“隶佣” B. 农村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C. 存在一种拥有人身自由、出卖劳力的雇农 D. 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破产沦为雇农
|
25. 难度:简单 | |
《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包括 ①私田开始出现 ②农业产量的提高 ③“宗庙之牺,变为畎亩之勤” ④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
26. 难度:中等 | |
中国古代是一个以农立国,以农为本的国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下诏曰:“方今之务,在于力农。”以赵过为搜粟都尉。过能为代田,一亩三甽。岁代处,故曰代田。……用耦犁,二牛三人。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过试以离宫卒田其宫土需地,课得谷,皆多其旁田亩一斛以上。……至昭帝时,流民稍还,田野益辟,颇有蓄积。 ——《汉书·食货志上》 材料二 窃为四民之中,惟农最苦。农夫寒耕热耘,沾体涂足,戴星而作,戴星而息。蚕妇育蚕治茧,绩麻纺纬,缕缕而积之,寸寸而成之。其勤极矣。又水旱霜雹蝗,间为之灾。幸而收成……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矣。农夫蚕妇所食者糠籺而不足,所衣者绨褐而不完。直以世服田亩,不知舍此之外有何可生之路耳。 ——司马光《温国文正公文集》 材料三 在传统时代,所谓农业生产结构,其主要生产要素可归纳为四项:(1)耕地,(2)作物,(3)农具,(4)劳力。……农业负担过重,这是一个比起小农经济的生产结构不符合现代要求更为严重,更为致命的病症。……中国的传统农业,无论从其现实的经济效益,还是潜在的发展可能,它自身不是不能转变,而是其“自转变”的通道,受到来自帝国政治、经济体制的阻扼,被堵塞以致堵死。……农业经济效果、历史效应,不只取决于它生产的内部环境,还要受制于它的外部环境的有利与否。对传统中国而言,后者更是致命性的障碍。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进步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业技术的进步对农业生产有怎样的作用?体现了古代农业怎样的特点? (2)据材料二归纳,司马光认为“惟农最苦”的原因是什么?导致农民“不知舍此之外有何可生之路”的政策性因素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分别指什么?结合材料一、二,你如何认识材料三的观点?
|
27.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中华生育文化源远流长。夏禹时期以后,人口问题日益成为重要的社会现象。夏商时,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护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从孝的观念出发求世代相传,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人口增殖思想。西周时,又出现了我国最早的重男轻女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各家的代表人物都论述过人口问题,并成为中国古代各种人口思想的主要渊源。在地广人稀、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主张人口增殖始终是我国古代人口思想的主流。 ——杨发祥《当代中国计划生育史研究》 材料二 梁启超对中国人口发展史进行初步的重新研究后,提出历史上人口发生增减源于治与乱的重要见解。他估计当时中国人口虽然有八亿,但并不存在人满之患。一是“中国今日,动忧人满。然以地方之积,计其每里所有人数,与欧洲英、法、德、哒比诸国相比,其繁盛未若彼也”。二是无论边疆腹地,“以余所闻见,其荒而不治之地,所在皆是,乌在其为人满也!”。三是“己治之地,或淤其沟恤,芜其瞩岸,溉粪无术,择种不良,地中应有之利,仍十不得五,又乌在其为人满也!” ——陈江明《民国生育节制运动与人口政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有关人口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说明梁启超认为当时中国人口“并不存在人满之患”的理由。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制定人口政策的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