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邓小平曾说:“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ABC》。”《共产党宣言》成为邓小平的“入门老师”是因为它 A. 指明了资本主义发展方向 B. 推动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爆发 C. 提出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D. 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2. 难度:中等 | |
1871年4-5月的颁布了一系列措施:取消市场经济自由交换的原则,禁止企业克扣工人工资;没收逃亡富人的住宅,供无家可居的工人居住;对贫困的劳动者实行社会救济等。这些措施有利于 A. 打碎旧的国家机器 B. 切断临时政府的财政支持 C. 维护劳动者利益 D.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
3. 难度:中等 | |
1917年3月(俄历2月23日)彼得格勒的工人和市民举行示威游行,要求得到面包和停止战争,旋即转变为武装起义。沙皇政府调来镇压的军队纷纷倒戈,武装起来的工人和士兵控制了首都。这次革命的结果是 A. 推翻了沙皇的封建专制统治 B. 俄国随后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C. 建立起全国性的无产阶级政权 D.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
|
4. 难度:困难 | |
“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是列宁对十月革命的基本设计。十月革命后,最能体现列宁这一思想的措施是 A.建立工农苏维埃政权 B.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 C.颁布《和平法令》 D.发布《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
5. 难度:简单 | |
1953年12月底,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指出:“两个大国之间……只要根据这些原则,任何业已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都可以拿出来谈。”材料中“这些原则”的提出 A. 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 B. 标志着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 C. 消除了中印两国的矛盾 D. 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
6. 难度:中等 | |
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代表团先后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其产生的共同影响是 A. 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B. 推动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C. 改善了中国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D. 扩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
7. 难度:中等 | |
1971年11月,美国《时代》周刊以“中国人来了”作为封面标题,表现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极大关注。与“中国人来了”密切相关的外交大事是 A. 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 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 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8. 难度:中等 | |
根据新的联合国维和能力待命机制要求,中国军队于2018年9月22日完成8000人规模维和待命部队在联合国注册工作,这是中国以实际行动支持联合国行动的重要举措。材料表明,中国在新时期 A. 始终坚持结伴不结盟的外交方针 B. 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 C.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 积极推进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
9. 难度:中等 | |
如图是题为《第一世界的真相》的漫画,其中握在一起的手上分别写着“缓”“和”;刀身上都写着“优势”两字。该漫画意在反映
A. 苏联妄想称霸世界 B. 美国企图控制西欧 C. 国际环境动荡不安 D. 美苏实行冷战政策
|
10. 难度:简单 | |
以下是某历史研究性课题的图片材料,该课题是
A. 美苏“冷战”缓和与对抗交替 B. 和平与动荡并存 C. “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D.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加强
|
11. 难度:中等 | |
美国:听着,就这么办!西欧:好的,好的。美国:听着,就这么办!西欧:不行,绝对不行!以上两段对话说明二战以来,美欧关系发生了明显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关键在于 A. 西欧国家产生了强烈的排外性 B. “冷战”格局下意识形态的对抗 C. 欧共体实力已经全面超越美国 D. 西欧经济从破坏严重到恢复发展
|
12. 难度:简单 | |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开始的“冷战”持续40多年。标志着“冷战”终结的是 A. 越南战争结束 B. 不结盟运动兴起 C. 欧共体建立 D.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
13. 难度:简单 | |
甲骨文中有田、畴、禾、穑、麦等字,又有酒、鬯(音同畅,香酒)等字。这说明当时 A.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B. 家庭手工业的形成 C.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 农业生产有所发展
|
14. 难度:简单 | |
以下农业工具和技术的使用反映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
A. 我国重视家畜养殖 B.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C. 精耕细作的经营方式日渐完善 D. 以“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为主
|
15. 难度:中等 | |
董煟在《救荒活民书》中说:“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该材料所述现象反映了小农经济的 A. 封闭性 B. 分散性 C. 脆弱性 D. 连续性
|
16. 难度:简单 | |
考古资料对于先秦史的研究特别重要。下图为河北省南杨庄遗址出土的距今5500多年的陶蚕蛹,同时还出土了当时纺丝用的纺轮。这一考古发掘可以证明 A. 该地是我国蚕丝业的发源地 B. 蚕丝业可以上溯到夏朝之前 C. 丝、棉纺织品成为主要衣料 D. 古代官营的丝织业发展起来
|
17. 难度:中等 | |
《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该材料反映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A. 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 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 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D. 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
18. 难度:中等 | |
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A. 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B. 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C. 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D. 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
19. 难度:中等 | |
隋唐时期,由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特别是隋朝时开凿的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促进了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在此基础上出现了邸店、柜坊、飞钱等,它们的共同作用是 A. 主要服务于对外贸易需要 B. 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 C. 为储存金银财物提供服务 D. 为兑换钱币服务
|
20. 难度:中等 | |
明中后期,福建各地出产的绸、纱绢、铁、纸张、糖及荔枝、柑桔,“下吴越如流水”。景德镇的瓷器、湖州的丝绵、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金箔及胭脂,行销日本、朝鲜、东南亚各国。这表明当时 A. 重农抑商政策日渐废弛 B. 经济区域性分工日益加强 C.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 D. 工商业发展导致农业衰退
|
21. 难度:简单 | |
《唐律疏义》曰:“依令,斛斗秤度等,所司每年量校,印署充用。其有私家自作,致有不平,而在市执用者,笞五十。”这说明当时 A. 民间商业欺诈现象严重 B. 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 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D. 政府重视监管商业
|
22. 难度:简单 | |
明清时期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实力最强的是 A. 川商、徽商 B. 川商、晋商 C. 浙商、闽商 D. 徽商、晋商
|
23. 难度:中等 | |
《史记·货殖列传》载:“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由此可知司马迁 A. 主张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 强调政府管理经济 C. 看到了工商业的重要性 D. 主张实行专卖制度
|
24. 难度:简单 | |
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亩实数收税。这一税制改革 A. 成就了鲁国的霸主地位 B. 加速了土地兼并的进程 C. 促使土地所有制逐步发生变革 D. 促成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形成
|
25. 难度:中等 | |
明朝末年,四川一个普通的地主就占有几家佃户,浙江和福建为人佃作食力的劳动力占9/10,北京、直隶(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湖广等地的绝大部分的腴田,都被王公贵族和地主豪绅侵占。这反映出明朝末年 A. 农业劳动力较充盈 B.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C. 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D. 劳动人民生活艰辛
|
26. 难度:中等 | |
“(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A. 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 明政府曾奉行海外扩张政策 C. 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 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
27. 难度:简单 |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材料指出了 A.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B. 工业革命的历史影响 C. 近代科技发展的社会基础 D. 殖民扩张的客观作用
|
28. 难度:简单 | |
马克思认为:16世纪的欧洲“土地所有者阶级,即封建主和人民衰落了,资产阶级则相应地上升了”。导致这种结局的主要原因是 A. 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B. 欧洲商路中心转移 C. 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D. 资产阶级革命完成
|
29. 难度:简单 | |
17世纪中期,英国的《航海条例》规定:凡是出入英国或是英国殖民地的货物都必须由英国船只载运。当时最强烈反对该条例的国家是 A. 西班牙 B. 葡萄牙 C. 荷兰 D. 法国
|
30. 难度:中等 | |
新航路开辟后,殖民扩张随之而来,并改变了整个世界。下列不属于殖民扩张带来的影响的是 A. 提供资本的原始积累 B. 给殖民地造成了极大灾难 C. 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拓展 D. 首次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性
|
31. 难度:中等 | |
某历史著作中主要有“火车的发现”、“大清帝国的衰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逐渐缩小的世界”等章节。此著作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 工业文明下的世界 B. 晚清政府的徘徊与挣扎 C. 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 D. 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
|
32. 难度:简单 | |
近代的机器与其说是需要的结果,不如说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这表明,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革新 A. 源于人们生活中的无意发现 B. 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 C. 推动垄断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D. 体现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
|
33. 难度:中等 | |
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以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A. 城市环境极其恶化 B. 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C. 人口膨胀食物短缺 D. 医疗技术水平下降
|
34. 难度:简单 | |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美国洛杉矶市中心的居民向郊区搬迁的现象剧增。促成这一变化的因素有 A.新式交通工具得到广泛使用 B.联邦政府在郊区兴建大批住宅 C.普通劳动者的基本收入得到法律保障 D.大型国有 企业多位于郊区
|
35. 难度:中等 | |
阿尔温·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说:“为了鼓励人们投资,采取了责任有限公司的方式……打开了投资的闸门……1901年,世界出现了第一个拥有十亿美元的公司——美国钢铁公司。”导致公司制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 早期殖民扩张的需要 B. 工业革命与科技进步 C. 蒸汽时代机器普及的推动 D. 电气时代大规模投资的需要
|
36.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纪念邮票
材料二 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使他深受侮辱(1972年访问时)我走完阶梯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尼克松回忆录》 材料三 上海合作组织的宗旨是:加强各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睦邻友好;鼓励各成员国在政治、经贸、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环保及其它领域的有效合作;共同致力于维护和保障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上海合作组织奉行不结盟、不针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及对外开放的原则,愿与其他国家及有关国际和地区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对话、交流与合作。 ——《上海合作组织宣言》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什么外交方针? (2)材料二中“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的含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另一个时代开始了”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在外交政策上的新变化。
|
37.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来后的国际关系格局
材料二 二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极格局开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褀手″在世界棋盘上纵横捭阖,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 ——布热津斯基《大棋局》 材料三 我知道摒弃旧的思想模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其中的惰性是很强的。然而个别国家总是试图把一个单极世界的模式,也就是自己独一无二的领导作用强加给这个世界,这是不现实的,甚至可能是很危险的。 ——俄罗斯总统叶利钦1998年2月8日对记者的谈话 请回答: (1)材料一揭示了哪一国际关系格局?指出这一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 (2)你如何理解“新力量的萌动”促使“两极格局开始消失”? (3)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材料三中建立单极世界“不现实”的理由。
|
38.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经营方式;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表明自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已经进入产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并向工业文明发展的阶段过渡。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陨落》 材料二 当黄河岸边柳树荫下,犁间耕作的喘息与手摇纺车吱呀呻吟啥奏着时,英格兰西北部兰开夏郡的蒸汽锅炉吼叫出震耳欲聋的工业交响曲。……当乡里人家赶着牛车、挑着扁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单调的生活时,西方的蒸汽机已经响彻天地驶入了全新的时代! ——《近代前夜的中国与世界》 材料三 与西欧不同,中国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农业社会,从来没有出现贸易立国的时期,尽管很早就有与海外的商业往来,却没有成长为推动新兴经济部门的发展并动摇旧经济结构的力量。古代海外贸易的基础及主要内容是丝绵织品及各种土特产。中国在这方面是有有利条件的,宋元至明初海外的贸易往来规模也相当可观然而中国终究由于缺乏内部市场机制的驱动,商业化的海外贸易活动也达不到应有的高度。 ——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我国经济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2)材料二中“悠闲的田园慢板”反映的是中国怎样的生产模式?西方“全新的时代”指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中叶以后中国海外贸易衰落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