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人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A. 土地过度集中 B. 有田者无力可耕 C. 小农户个体经营 D. 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
2. 难度:简单 | |
“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A. B. C. D.
|
3. 难度:困难 | |
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 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 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 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
4. 难度:简单 | |
某同学在写一论文,其中涉及“宋代商业活动不断冲击着官府重农抑商政策”这一论点,下面能作为他写作论据的是 A. 工商皆本思想出现,出现著名的商帮 B. 商业场所的时空限制由严格到弱化 C. 离城镇较远的地方民间集市开始形成 D. 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
|
5. 难度:中等 | |
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 A. 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B. 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 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 D. 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
|
6. 难度:中等 | |
1400年到1800年间……中国不仅是亚洲纳贡贸易体系的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支配地位……它吸引和吞噬了大约世界生产的白银货币的一半。这表明 A. 当时中国农耕经济领先世界 B. 古代中国是世界经济的中心 C. 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依然领先世界 D. 明清之际商品经济繁荣
|
7. 难度:中等 | |
1872年《申报》记载:“上海为商贾辐辏之地,铺户林立,各省趋利之徒已少长咸集,而寒士之谋馆者,亦若以乐土之可居而群贤毕至。”材料表明 A. 洋务思想兴起,对外商战已成趋势 B. 商业风气渐开,经商观念逐渐形成 C. 上海区位优势明显,人口开始大量聚集 D. 知识逐步贬值,士人追名逐利
|
8. 难度:简单 | |
1882年商人何昆山在广州开办自来水公司,地方绅士以“有伤风水”为由极力阻扰,何昆山只好作罢。此事说明 A. 开办企业必须符合民间风俗 B. 民族工业产生的条件还不成熟 C. 洋务派惧怕民族工业与之争利 D. 封建束缚阻碍民族企业的发展
|
9. 难度:中等 | |
如图是创作于1950年的宣传画《拖拉机》,该作品反映出 A. 农村开始走上人民公社化道路 B. 农业机械化已在农村得到普及 C. 农业生产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 D. 农村掀起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
|
10. 难度:简单 | |
下面是1934~1936年中国对外贸易变化示意图。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A. 实业救国兴起 B. 国际局势稳定 C. 社会性质改变 D. 政府政策推动
|
11. 难度:中等 | |
1953年中共中央决定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就是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对城市和农村缺粮人民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禁止私营商自由经营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实行 A. 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 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 消灭当时中国存在的私有制 D. 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
12. 难度:简单 | |
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 A. 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B. 顽固守旧人士反对新式的交通工具 C. 新式交通工具冲击了传统伦理观念 D. 现代交通工具未改变中国交通状况
|
13. 难度:困难 | |
新航路开辟后,阿姆斯特丹、威尼斯的商人可以用汇票购买商品,也可以把汇票存入银行,或兑换成现金,支票开始逐渐盛行起来。支票的盛行反映出新航路开辟后 A. 商路中心的转移 B. 契约规则的确立 C. 价格革命的影响 D. 贸易规模的扩大
|
14. 难度:中等 | |
1720年英国政府通过《泡沫法案》,明令成立公司须经“议会或国王授权”。1825年,《泡沫法案》被废除,公司成立条件放宽。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 重商主义的盛行 B. 工业革命的发展 C. 垄断资本的出现 D. 政府权力的削弱
|
15. 难度:简单 | |
19世纪60年代,总长超过3万英里的美国铁路有多种轨距。南部铁路轨距以5英尺居多,北部最普遍的轨距是4.9英尺,部分地区还采用6英尺、5.6英尺的轨距。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A. 尚未形成成熟的统一国内市场 B. 铁路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 C. 科技水平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 D. 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建设
|
16. 难度:简单 | |
自从英国于1825年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以后,兴建铁路的热潮很快波及欧洲及世界各地。世界铁路总长度由1840年的5490英里增至1880年的22.2万英里。这一时期铁路兴建热潮的出现主要因为 A. 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B. 各国思想观念的转变 C. 铁路修建技术的突破 D. 世界市场发展的逐步形成
|
17. 难度:中等 | |
从1929年开始的经济大萧条,世界经济遭受到了重创,各国经济民族主义发展到妨碍了国际关系的程度。“经济民族主义”体现在 A. 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B. “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 C. 法西斯势力抬头,世界局势紧张 D. 各国实行关税壁垒政策
|
18. 难度:困难 | |
据统计,美国1924—1929年,分期付款销售额从20亿美元增加到35亿美元。那时,农民贷款购买土地、化肥和农用设施;城里人贷款购买汽车、收音机、洗衣机;投资者贷款购买股票。1926年约有70%的汽车,是用分期付款的形式购买的。对上述经济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A. 刺激了经济虚假“繁荣” B. 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C. 阻止贫富差距扩大 D. 提高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
|
19. 难度:简单 | |
新政期间,罗斯福取消民用工程局临时性救济的做法,而实施“以工代赈”的公共工程计划。该政策实施的深远影响是 A. 实现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B. 缓和社会矛盾 C. 激发失业者自力更生的精神 D. 缓解失业压力
|
20. 难度:简单 | |
到1900年前后,“一个国家一个地方的产品可以行销全球,一个地区发生的经济危机也会很快波及或影响全世界……欧洲市场的萧条,可以引起大西洋彼岸的工人失业;亚洲人可以在家里享用一个美国人的发明成果。”下列各项中,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欧洲正经历着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 B. “大西洋彼岸”工人失业率很高 C. 当时亚洲的经济发展速度超过美国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
21. 难度:简单 | |
留美学者黄仁宇,提出大历史观,主张要“从技术上的角度看历史”,而不能简单地以道德评价笼罩一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沿岸……黄河的淤沙含量令人叹为观止……在帝制时代以前,各自修建的治水工程经常是彼此分开的封建国家之间发生纷争的原因,直到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的出现,这个问题才得以解决。在中国,降雨的季节性很强……导致中国频发水旱灾害……公元前221年之前的数个世纪里……农民因饥饿和食品短缺而参加战争。大自然还给中国设置另一个难题,即北方边疆的安全问题。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案,也与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相关。 ——黄仁宇《现代中国的历程》 (1)依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出现中央集权统一国家的原因? 材料二 况且提到这一段史实,尚要顾虑到一种历史名词的问题。我们无法忽略赵宋王朝期间,中国开展了一种“商业革命”和“文艺复兴”的说法。这些名目由少数日本学者发起,渐有西方即中国历史家效尤。 ——黄仁《中国大历史》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宋代中国“开展了一种‘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 材料三 我们再问:为什么中国不能产生资本主义?其答复则是“一只走兽,除非脱胎换骨,否则不能兼任飞禽”。中国是大陆型国家,重农抑商已久,是传统政策,重生产而不重分配。不仅整个领域自给自足,而且各府县也要遍种桑稻。加以中央集权,长期实行科举取士,使中国这个国家与社会表现出它独特的性格,所有知识分子的人生观也要根据这个高层机构之需要而调整。 ——黄仁宇《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不能产生资本主义的原因?
|
22. 难度:中等 | |
19世纪,“雾都”一词成为伦教的标签。20世纪以来,英国倾力治污,使伦敦的天空从滚滚毒雾到重现蓝天白云。这为我们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借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工业革命前的英国)告别了内战、流血和专制,可仍未被工业社会浸淫。传统社会风貌处处可见……以后的英国人留恋和赞美农业社会的舒适生活,称之为“快乐的英格兰”。 ——阎照祥《英国史》 材料二 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固然是开天辟地的,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得到空前的变革和发展,工业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动了城市化。英国城市人口飞速增长,随之而来的还有英国城市环境的恶化…….(这个)“自由国度”的环境观念普遍歪曲甚至空白。中等阶层……不顾城市环境和大众的生存,盲目放肆地开发,贪婪地消耗着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和人们宝贵的生命。 ——汤艳梅《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城市环境观念及其影响》 材料三 (英国)政府陆续颁布了《控制公害法》《公共卫生法》《放射性物质法》等法律,并大力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在节能环保方面表现出色的企业和政府机构还会被授予绿色奖章。 ——新华网《三个“雾都”如何走出“霾伏”?》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二,结合史实说明,工业革命使英国在政治、经济的近代化道路上发生了什么重大的“变革”?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的伦敦成为“雾都”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英国政府倾力治污给我们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哪些借鉴?
|
23. 难度:简单 |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资本家组建的一个公司,使用外国机器轧花……以资本五万元开始营业。日本大阪的机器,包括蒸汽机和锅炉……已于1887年10月运到宁波。并聘请了日本工程师和技师,已从英国买了一座强有力的新发动机和锅炉。又一家私人经营的公司,职工有外籍技师一人,中国职工一百人……由于原料昂贵及与日本纸的竞争,业务难以改进,此厂已濒于停业。 ——《海关十年报告》1882-1891年 材料二:据初步统计,1913年至1921年,我国面粉工业23%集中在上海,22%集中在哈尔滨,原料主要产地河南、河北、山东却极少。1922年全国共有150万枚纱锭,42%集中在上海,38%在天津、武汉、无锡、南通、青岛。 ——《历史教学》 材料三:从鸦片战争以来,制约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一大桎梏便是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体系强加于中国的协定关税……1929年以后,国民政府比较成功地通过与列强各国的交涉,实现了关税自主。在1927年以前外国货物在中国的实际进口率只有4%,1931年则提高了10%,1933年提高了20%,1934年更是达到了25%.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1936年,成为民国史上各项经济指标最好的一年。以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而言,由于有了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并设置了资源委员会这样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发展最为迅速。 ——《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发展中的不利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 (3)依据材料三,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状况及原因。
|
24. 难度:简单 |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每一个人,在他不违反正义的法律时,都应听其完全自由,让他采用自己的方法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其劳动力资本同任何其他人或其他阶层的人竞争。这样,君主们就被完全解除了监督私人产业、指导私人产业,使之最适合于社会利益的义务。 ——亚当斯密《国富论》 材料二 根据工业复兴法,成立了有银行家、工业家和经济家参加的全国工业复兴局,由国家监督生产,调节各企业主之间的关系。各企业分成十七个部门,每部门公布“公平竞争法规”,规定产品的产量、质量、市场分配和产品价格、工资和工时。 ——北京师范大学编:《史学评秫》l982年第l期 (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经济思想?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作者提出这种观点的目的。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说明国家政权在社会经济中的职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