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电视剧《芈月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芈月的儿子赢稷在位时期,周赦王号令六国诸侯临时组建了一支6000人的队伍,等到了约定出兵的日子,韩、赵、魏自顾不暇,齐国不予理睬,最终勤王不成。”这一情节充分表明 A. 天子权力开始削弱 B. 贵族政治彻底瓦解 C. 分封制受到冲击 D. 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
2. 难度:中等 | |
周代宗法制有利于维护周天子的权威,巩固周朝政治等级制度和和社会秩序,但历代周天子自身也在不断的破坏宗法制(如周幽王废太子立褒姒子),出现这种现象的的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不利于巩固政权 B.宗法制约束了周天子权力的行使 C.诸侯国实力壮大 D.后世周天子素质日下
|
3. 难度:简单 | |
西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对周天子有交纳贡赋的义务。贡赋可以是马匹、粮食,也可以是地方特产、珍鸟奇兽。材料说明西周 A. 贡赋的标准并不统一 B. 具备贵族政治的典型特征 C. 用血缘解决继承问题 D. 用经济手段控制地方
|
4. 难度:困难 | |
随着秦王朝的统一,过去由宗室姻亲组成的国家机构,为大批官僚和军功显贵所取代……一种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由此建立起来。材料中的“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 A. 是秦朝实现统一的根本保障 B. 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C. 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D. 强化了官僚阶层的政治特权
|
5. 难度:简单 | |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灵魂,判断秦始皇的那些措施属于首创 ①确立皇帝制度 ②推行郡县制 ③修筑长城 ④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 A. ①②④ B. ①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
6. 难度:中等 | |
仔细观察下面两幅不同时期的山东地图。左图到右图的变化主要说明了古代山东地区 A. 受中央政府的控制加强 B. 行政区划范围由小到大 C. 在全国的政治地位提高 D. 行政机构设置由繁到简
|
7. 难度:中等 | |
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中正评议人物时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南朝时期,中央重视的只是魏晋间远祖的名位,中正的品第成了无足轻重的例行公事。这一变化反映出 A. 世家大族完全垄断了中央的权力 B. 原选官标准被彻底废除 C. 中正官开始成为世家大族代言人 D. 中正官的权威日益下降
|
8. 难度:简单 | |
晚唐时期,朝廷授予众多节度使同平章事的头衔,与宰相并称,号为使相,但并不行使宰相权力。北宋前期,被授予使相头衔的官员类型增加,包括亲王、枢密使、留守、节度使等。这种变化反映了北宋 A. 宰相权力的扩大 B. 藩镇问题依然较严重 C. 君主专制的强化 D. 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
|
9. 难度:中等 | |
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的一贯做法。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 A. 决策权 B. 行政权 C. 军政权 D. 财政权
|
10. 难度:简单 | |
《明史》载:明景帝要易储,恐廷议时群臣反对,事前赠阁臣陈循等人百金,又派太监恫吓。这一材料说明 A. 内阁权力制约皇权 B. 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C. 专制统治日益腐败 D. 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
11. 难度:简单 | |
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 君主专制被颠覆 B. 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 君权至上的后果 D. 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
12. 难度:中等 | |
北大历史系教授阎步克研究认为:中国古代官制中存在着两类官职,一类承担兵刑钱谷、监察考选等实际行政职能,即“职能性官职”;另一类则主要用于安排官僚品位高下,属“品位性职类”。秦汉以后,官职复杂多变,每一细微变化都折射出相关政治变迁。下列有关解读中正确的是( ) A、秦汉“以吏治天下”,禄秩等级从属于职位的色彩浓厚 B、魏晋官僚“士族化”,仅参照等级品位因素 C、唐宋入仕者皆授官阶, 说明已基本摆脱魏晋品位的影响 D、明清以“品位性官职”为主,与专制皇权的高度强化紧密相关
|
13. 难度:中等 | |
“希腊科学的基础完全是东方的,不论希腊的天才多么深刻,没有这些基础,它并不一定能够创立任何可与其实际成就相比的东西。……我们没有权利无视希腊天才的埃及父亲和美索不达米亚母亲。”材料旨在说明 A. 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B. 希腊文明的包容性 C. 东方文明的先进性 D. 希腊文明的民族性
|
14. 难度:中等 | |
古希腊时期的雅典人普遍认为,他们的身体“是给他们的城邦使用的,好像不是他们自己的一样”;而他们培养自己的智慧,“其目的也是为着要给他的城邦做一点显著的事业”。这主要说明 A. 民主政治牺牲了人的个性 B. 雅典人公民意识强烈 C. 雅典公民的素质有限 D. 城邦是民主政治基础
|
15. 难度:中等 | |
“这些城邦显得具有某种个性……每个城邦向它的邻邦要求它的自由和自治,要求有权按照它自己的意志处理它自己的事务。”据此,可以看出希腊城邦的特点是 A. 小国寡民 B. 轮番而治 C. 人民主权 D. 独立自治
|
16. 难度:简单 | |
有一个关于陶片放逐法的传说:一位不识字农夫请人代写他觉得应该放逐的人的姓名,代写者问农夫要写谁的姓名,没想到农夫说出的正是代写者的姓名。后者问为什么,农夫答:都说他优秀,所以他危险。该传说反映了陶片放逐法 A. 具有抑制和打击杰出者的一面 B. 具有保护民主政治免受破坏的一面 C. 操作程序粗陋被人利用的一面 D. 公民间为泄私愤而打击报复的一面
|
17. 难度:困难 | |
与其他官职以抽签方式产生不同,雅典城邦掌握兵权的十将军,始终保持选举制,可以连选连任,并不给薪体。伯利克里就是连续担任了15年首席将军。这种现象表明当时的雅典 A. 注重完善统治手段 B. 平民缺乏政治权利 C. 民主政治深人人心 D. 贵族垄断国家政权
|
18. 难度:简单 | |
据记载,在古代雅典法庭上经常会聘请职业答辩家撰稿,被告往往携带家眷,上演一场场哭戏,声泪俱下,试图激起法庭的恻隐之心。申诉之后,陪审法官经常未经正式答辩,便将圆盘投入标明为“有罪”或“无罪”的瓮中,直接表决。材料说明雅典( ) ①陪审法庭是雅典司法机关 ②法庭判决不是依靠证据而是仅凭情感 ③法庭审判聘请律师已成惯例 ④法官审案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
|
19. 难度:简单 | |
罗马法比较细致地规定了各种契约、遗嘱等行为,但没能抽象出“法律行为”的一般概念;它将所有权的各种权能均作了透彻规定,唯独没有提出所有权的定义。这说明罗马法( ) A. 注重实际不崇尚理论 B. 主要是私法而非公法 C. 奠定近代欧洲法律基础 D. 需要不断发展完善
|
20. 难度:中等 | |
(题文)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之后,罗马人口剧增,出现了“高楼大厦”,而意大利半岛又经常发生大风,因此在阳台上、屋檐下堆置、悬挂物件往往造成人畜伤亡和财产的毁损。所以大法官规定只要有人在房屋堆置或悬挂物件,即使尚未造成伤害,市民也都有权告发,法官可以判处房屋的居住者向告发者支付一万银币的罚金。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 B. 社会发展促进罗马法的完善 C. 罗马法重视经济安全 D. 罗马公民法已发展为万民法
|
21. 难度:简单 | |
根据下图所示,其中关于罗马法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十二铜表法》既是成文法的开端,又可以看作是公民法的典型代表 B. 当公民法演变为万民法时,罗马的成文法已经比较完善,所以万民法基本上都是成文法 C. 从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从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根本原因都是平民与贵族的长期斗争 D. 罗马公民法存在注重形式、程序烦琐等明显的狭隘性,可能与其存在大量习惯法有很大关系
|
22. 难度:中等 | |
1867年,自由党首相格拉斯强调:“我坚信贵族原则—一社会应该由最好的人来统治,我是绝对的不平等主义者”,但他却依然主导通过了1884年改革法案,赋予农业工人选举权利。上述现象表明了19世纪的英国 A. 立宪政体的建立艰难曲折 B. 贵族政治的废除已成事实 C. 全体公民的普选最终实现 D. 议会制度的改革逐渐深入
|
23. 难度:困难 | |
《权利法案》载:“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对这一条文最准确的理解是( ) A. 国王与议会共商国事成为一种制度 B. 法律的权威高于国王的权威 C. 议会权力超过国王,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D. 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制约
|
24. 难度:中等 | |
下面的“思维导图”说明英国民主政治的确立具有 A. 渐进性 B. 多样性 C. 曲折性 D. 落后性
|
25. 难度:中等 | |
美国l787年宪法规定:“……最高法院大法官共9名,由总统提名,参议院批准,除非犯罪,任职终身……”这一规定的最主要目的是 A. 保障法官的人身安全 B. 实现“三权分立" C. 防止高级司法人员流失 D. 鼓励法官忠于职守
|
26. 难度:中等 | |
在美国,“当我们对自己所处的制度不满时,我们可以搬到别的州去”。在这样一个意义上,它也是一种“自由的保障”。上述材料提到的制度是 A. 总统制 B. 共和制 C. 分权制 D. 联邦制
|
27. 难度:中等 | |
古往今来,无论是东方古国,或是西方近代国家,都以建章立制来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下列具有此类性质的文献和制度是 ①秦汉郡县制 ②“十二铜表法” ③英国《权利法案》 ④美国《1787年宪法》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
|
28. 难度:中等 | |
有人称俾斯麦是”德意志革命”的主要发起人,恩格斯也称其是“非出本心的革命者”。这主要是因为 A. 俾斯麦领导的王朝战争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统一的市场 B. 统一前后德意志的政治制度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C. 俾斯麦领导的王朝战争出发点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D. 德意志帝国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特征
|
29. 难度:中等 | |
代议制就是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下列有关19世纪中后期西方各国代议制选举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英国首相由议会下院选举产生 B. 美国总统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C. 法国参议院议员通过间接选举产生 D. 德国的联邦议会议员由普选产生
|
30. 难度:简单 | |
下列法律文献颁布的先后顺序是: ①德意志帝国宪法 ②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③英国《权利法案》 ④美国联邦宪法 A. ①②③④ B. ③④①② C. ③④②① D. ④②①③
|
31.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首先是“权利法案”(1689)规定非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停止实施任何法律和征收任何新税……第三是“三年法案”(1694)规定每三年必须召开一次议会,每届议会的任期不得超过三年……英国的王权还从来没有被套上这么多的“紧箍咒”。这个以往一直自以为只受制于上帝的权威,如今已完全受制于议会了,其神圣的光环已荡然无存。至此,国王的专权在英国已了无可能。 ——《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从美利坚合众国形成的过程和背景来看,美国的立国经验是独特的。首先,和西方大多数国家不一样,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不是自上而下,而是自下而上完成的,国家体系的形成是先有州而后才有国家。其次,“州”的地位的演变,一直是这个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州先由殖民地上升为独立之“邦”,后又降格为从属于联邦的成员,不管其地位如何演变,但始终都保持着相当的独立性。再次,由于合众国直接脱胎于“联合殖民地”,因此这种联合的程度和方式作为一种标志,不仅划分了这个国家形成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国家组织和结构的形式,而与其他任何国家不同。 ——何顺果《美国史通论》 材料三 法国之所以要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作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法国就确立起议会制度,不再发生革命了,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权利法案》使英国的王权发生了什么变化?18世纪,英国王权是如何被进一步限制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独立后的美国实行联邦制的原因,并分析该制度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试述法国代议制建立的特点及成因。
|
32. 难度:困难 | |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部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材料三 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 ——中国论文网 材料四 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材料一论述到的西周、秦朝和汉初的三项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 (3)据材料三,说明元朝行省制度为什么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4)政治制度“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但其“本原精神”“仍可不变”。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材料四中的“本原精神”是指什么。
|
33.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追求自由与平等是法国大革命的两大终极目标。革命者“不仅想建立民主的制度,而且要建立自由的制度;不仅要摧毁各种特权,而且要确认各种权利,使之神圣化”。尽管《人权宣言》里也将“自由”与“平等”并列,但托克维尔还是相当失望:“在为大革命作准备的所有思想感情中,严格意义上的公共自由思想与爱好是最后一个出现,也是第一个消失的。” 在革命的大潮中,“自由”之所以敌不过“平等”,法国在中央专制集权统治下长期缺乏公共自由,是一个重要的背景因素,但并不是主要因素。最主要的原因,正如托克维尔所说:“对于那些善于保持自由的人,自由常常带来财富;但有些时候,它暂时使人不能享受这类福利;在另些时候,只有专制制度能使人得到短暂的满足”——“自由”没有办法像“平等”那般,在革命的进程中随时给跟随的革命者以物质的鼓励(譬如均分财产、土地革命),所以,不光是法国大革命,放眼世界史,近代以来绝大多数的革命,都逃不脱“平等”凌驾于“自由”之上,甚至为了“平等”,不惜牺牲“自由”的命运——当革命为了实现“平等”而不得不借助“专制”的力量时,革命往往毫不考虑“自由”的感受,义无反顾地选择与“专制”结盟。 法国大革命的结局,显然是对这种“要平等不要自由”的革命模式的一种嘲讽。革命者陷入到一种“民主的专制”的泥潭,“只承认人民,没有其他贵族,除了贵族公务员;只有一个惟一的、拥有无限权力的政府,由它领导国家,保护个人”——国民作为一个整体拥有名义上的一切主权权利;而单一的国民却仍然没有摆脱被政府奴役的命运。最后,大革命偃旗息鼓,拿破仑的专制独裁从天而降,心灰意懒、精疲力竭的法国人也就此满足于在“一个主子下平等地生活”。 为什么法国大革命没有能够把“自由”坚持到底?托克维尔的理解是:“人们平时所热爱的自由,其实只出于对主子的痛恨”——当大革命摧枯拉朽般把旧王朝推翻,“主子”不再存在,“自由”也就被革命者抛弃了。所以,托克维尔留下了这样一句告诫:“谁在自由中寻求自由本身以外的其他东西,谁就只配受奴役。” ——摘编自腾讯网历史频道解读《旧制度与大革命》 评材料中关于对法国大革命追求的平等与自由的观点。 (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