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如图是1953年由西安市选举委员会印发的一张选民证,其历史背景应是
A.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即将召开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起来 C. 政治协商制度逐渐建立 D.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
2. 难度:中等 | |
建国初期,中国民盟主席张澜说:“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最高权力机关。这是理论与实际一致的一种新制度。”这一“新制度”是 A. 社会主义制度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基层民主制度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3. 难度:中等 | |
下图是1950~2000年中国各阶段制定的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的数量变化示意图。它从本质上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民主政治 A. 法律体系的日益完善 B. 制度化和法制化发展 C. 以法治国的正式确立 D. 基层民主政治的扩大
|
4. 难度:简单 | |
“过去村委会主任是上面指派,只要把乡、镇任务完成就行了。现在不同,这个职务是老百姓给的,除了让上面满意,更要对百姓负责。”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实行了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多党合作政治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
5. 难度:简单 | |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尊重台湾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台湾同胞生活方式,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两岸一家亲”的政治基础是 A. 三民主义 B. 一个中国 C. 和平统一 D. 两岸三通
|
6. 难度:简单 | |
“紫荆花开正烂漫,香江潮涌起新航。”这里的“起新航”是指 A. 举行开国大典 B. 实现祖国统一 C. 香港回归祖国 D. 澳门回归祖国
|
7. 难度:中等 | |
1971年新闻照片《乔的笑》(下图)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照片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的重大外交成就是 A.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C. 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 D.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
8. 难度:简单 | |
如图是某同学的历史课堂笔记。其所反映的是
A. 梭伦改革 B. 克里斯提尼改革 C. 商鞅变法 D. 伯里克利改革
|
9. 难度:简单 | |
经过两年的工作,10人法典编著委员会将成文法刻在十二个铜表上,立于广场,公布于众(下图)该成文法的颁布
A. 废除了野蛮法律 B. 保护了平民利益 C. 实现了社会稳定 D. 消除了贵族特权
|
10. 难度:简单 | |
在菲律宾马克坦岛有两座纪念碑,近处的一座纪念了酋长拉普这位土著英雄,远处的一座则纪念了新航路开辟中的航海家麦哲伦。他的船队主要贡献是
A. 南行最远到达好望角 B. 向西首次发现了美洲 C. 第一次完成环球航行 D. 开辟到达印度新航线
|
11. 难度:简单 | |
“他们在1600年时就拥有10000艘商船,是世界上最大的船队。他们的造船厂效率高,几乎一天能生产一条船。此外,船的制造和操作颇经济合算,他们的船主可以削价与竞争者抢生意。”“他们”是 A. 葡萄牙人 B. 西班牙人 C. 英国人 D. 荷兰人
|
12. 难度:中等 | |
(题文)19世纪中叶,英国探险家利文斯顿指出,非洲“内地的劳动力枯竭了……非洲每个毛孔都在流血”。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奴隶贸易的开展 B. 工业革命的进行 C. 人口生育的降低 D. 移民政策的实行
|
13. 难度:困难 | |
“美利坚生来便包罗万象……合众国全境土质不一,气候参差,可说国中有国;因而任何事情,若只定一条法则,都不足以概括全局。”美国1787年宪法中与此种特点相适应的原则是. A. 联邦制原则 B. 分权制衡原则 C. 民主原则 D. 中央集权原则
|
14. 难度:中等 | |
“国家行政大权由总统掌握,总统由众议院和参议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这一规定出自 A. 英国的《权利法案》 B. 美国1787年宪法 C.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 德意志帝国宪法
|
15. 难度:中等 | |
“1800年,中国的生产能力大约是英国的8倍;而1900年,英国的生产能力约是中国的3倍。”产生这种转变的关键因素是 A. 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 B. 西欧走上殖民扩张道路 C. 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D. 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
16. 难度:简单 | |
在1876年费城世博会上展出的产品达3万种,有很多新技术首次露面,可能在这次展会上出现的新成果是 A. 珍妮纺纱机 B. 电话 C. 电视机 D. 计算机
|
17. 难度:简单 | |
“1870年以后,随着科技的巨大进步和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重工业的兴起,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资本主义的激烈竞争也加速了大资本吞噬小资本的进程。”这段表述可直接用来说明 A. 工厂制度的产生 B. 垄断组织的形成 C. 跨国公司的崛起 D. 殖民体系的建立
|
18. 难度:简单 | |
“《宣言》通过分析人类社会历史,总结出人类发展的规律,并展望未来——剥削与被剥削的社会关系终将逐步发展为消除剥削、人人平等的社会关系。”该《宣言》的发表标志着 A.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 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 C. 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 D. 资本主义弊端的暴露
|
19. 难度:中等 | |
抓关键词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列各项与“偷袭蒙马特尔高地”“五月流血周”“无产阶级专政尝试”三个关键词直接相关的是 A. 攻占巴士底狱 B. 巴黎公社 C. 空想社会主义 D. 十月革命
|
20. 难度:中等 | |
列宁在回顾十月革命时说:“不仅同1789年和1793年相比,而且同1871年相比,俄国无产阶级在自己的革命中都达到了极高的高度。”“达到了极高的高度”是指十月革命 A. 采取了暴力斗争的形式 B. 首先从中心城市开始 C. 缔造了新型的社会制度 D. 由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
21. 难度:简单 | |
1947年2月英国外交部就希腊、土耳其发生的危机照会美国国务院,希望美国能够承担起援助的责任以避免这两国落入非英美势力的控制之中。于是,美国总统在国会发表了重要演讲,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开始,这指的是 A. 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B.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D. 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
|
22. 难度:简单 | |
下图“黄鼠狼给鸡拜年”是中国漫画家华君武1947年创作的漫画。该漫画讽刺马歇尔计划 A. 有利于美国控制西欧 B. 直接导致冷战的出现 C. 遏制欧洲的共产主义 D. 客观上推动西欧联合
|
23. 难度:简单 | |
某校几名高一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以下资料:德国的分裂、朝鲜战争和古巴导弹危机。据此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可能是 A. 冷战下的国际关系 B. 不结盟运动兴起 C. 恐怖主义肆虐全球 D. 多极化趋势加强
|
24. 难度:中等 | |
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下列各项,属于当时多极化趋势加强表现的是 A. 不结盟运动兴起 B. 华沙条约组织建立 C. 欧洲联盟成立 D. 欧共体成立
|
25. 难度:简单 | |
新华网曾经刊载文章《新世纪头十年,地球未按照美国愿望转》指出:“十年的经历至少说明一点,地球并没有按照美国极右势力的愿望旋转”。这表明 A. 美国彻底失去了世界霸权 B. 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C. 世界经济全球化完成 D.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形成
|
26. 难度:简单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欧洲航海家利用“帆船”完成了哪一历史壮举?指出完成这一壮举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帆船”相比,“汽轮”有何显著进步? 材料二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将资本输出作为金融资本对外扩张的重要手段,从而加速了资本的跨国流动,发展起国际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在金字塔顶端的是少数几个欧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其底端是处于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广大亚非拉美落后国家,这时,世界上形成了两大类国家:一类是几个欧美资本主义工业制成品生产国,另一类是以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主的农矿业生产国。 ——改编自千枝松《科技革命与国际分工) (3)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全球化的进步发展。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表现。
|
27.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89年2月,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使国家权力的重心无可挽回地由国王转移到议会。 1694年,议会通过《三年法案》,使议会成为一个常设性立法机构。 1701年,议会通过《王位继承法》,明确规定以后英国王位不得传给天主教徒,并规定国王的一切法律与条例非经议会通过均属无效。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英国议会通过这一系列法案的目的,概括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特点。 材料二
(2)依规材料二说明近代美、德国家形成的不同道路,并结合所学指出两国政治制度的差异。 材料三
(3)依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50年代我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重大成果,并简要分析其历史意义。
|
28.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当时“冷战”的情况下,新中国“一边倒”的外文战略选择引起了一些周边国家的担心和疑虑,如何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解决相互之间的争端与分歧,保障周边环境的和平与稳定,就成为新中国外交的一个重大课题。把和平共处的思想具体化为五项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中国政府在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时提出来的。 ——摘偏自宋晓芹《从和平共处来同存异到维护准界的多样性》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在这一原则指引下,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了怎样的外交实践? 材料二 在中国方面,珍宝岛事件后,中国更感到自己的安全受到苏联的直接威胁,愿意改变中美长期对抗的局面,以适应抵御苏联威胁的需要。同时,中国时刻关心着自己民族统一大业的实现,也希望中美之间的和解能有助于台湾问题的逐步解决。 ——1971年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给尼克松总统的一份备忘录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改变对美外交战略的原因。 材料三 在尼克松访华前不久,1971年10月15日,中国就加入了联合国,这表明了追求和解引起的反响,美国赞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反对任何国家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的态度,即使不是消除,至少也是限制了苏联进攻中国的可能性……中美和解使北京得以购买美国的飞机、科学仪器等中国现代化所急需的东西,学者、记者、运动员,科学家和官员的交流,方便了观念和知识的相互流动,改变了22年互不往来的状态。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3)根据材料三井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