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安徽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文科)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剑桥中国史》载:“对帝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但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材料评说的制度应是

A. 分封制

B. 三公九卿制

C. 郡县制

D. 郡国并行制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题文)清人全祖望说:“宗祠之礼,则所以维四世之服之穷,五世之姓之杀,六世之属之竭,昭穆虽远,犹不至视若路人者,宗祠之力也。”这说明宗法制旨在

A. 强化专制集权

B. 巩固宗族团结

C. 稳定统治秩序

D. 维护社会和谐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唐代科举出身的宰相占全部宰相的50%左右。宰相中多有累世而屡显的家族,400余任宰辅中,崔氏一姓即占32人,杨、杜二姓各占11人,卢氏、郑氏分别占10人和8人。这反映出当时

A. 科举制度不能选拔优秀人才

B. 世家大族垄断官员选拔

C. 门阀士族仍然具有较大影响

D. 世卿世禄制度再度实施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代行省长官在忽必烈时期主要执掌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时,可统帅本省军队。同时规定,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据此可知元代

A. 地方长官有较大独立性

B. 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

C. 重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

D. 专制主义皇权空前加强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国史大纲》载“张居正为相(内阁首辅),……太仓粟支十年,太仆积貯至四百万。及其籍没,家资不及严嵩二十之一。然能治国,不能服人。法度虽严,非议四起”。“非议四起”主要是由于

A. 自身不正贪污腐化    B. 不善理财入不敷出

C. 阁臣弄权不合制章    D. 世俗日下嫉贤妒能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柏拉图曾这样评论雅典民主:“在这种国家里自由到了极点……这里什么东西都充满了自由精神……只要有谁建议稍加约束,他们就会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不管成文的还是不成文的。”此现象

A. 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B. 凸显了间接民主制存在的弊端

C. 开启了希腊历史的古典时代

D. 导致了公民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罗马法虽然是与交换还不太发达的社会状态相适应的,但是它仍能阐明在进行交换过程中法人的各种规定,因而能成为工业社会的法的先声。这表明,罗马法

A. 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B. 脱离当时社会发展的状况

C. 合乎世界各国的司法现状

D. 体现商品经济的基本要求

 

详细信息
8. 难度:困难

有学者指出,自“光荣革命”至19世纪30年代,“贵族控制了选举,选出了贵族子弟或贵族的亲信出任议员,达到贵族控制下院的目的。……而贵族自己则组成上院,再由上下两院组成政府。”由此分析,1832年议会改革对英国政治的影响是:

A. 打破贵族寡头政治

B. 形成代议制政府

C. 确立议会中心地位

D. 实现议会普选制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美国最高法院最重要的责任是裁决涉及宪法解释问题的案件,判定某项法律或政府行动是否违宪。这一被称为司法审查的权力使最高法院能够否决联邦或州的法律,如果这些法律在最高法院看来是与宪法相冲突的话。”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最高法院是美国国家权力中心

B. 联邦和各州并无独立的立法权

C. 最高法院统揽国家各级司法权

D. 体现了国家权力的分权与制衡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为适应这一变化,英国

A. 通过光荣革命,赶走专制君主

B. 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议会主权

C. 进行议会改革,调整议员结构

D. 建立内阁制度,限制国王权力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英国史学家彼得在《德国天才》中写道:“德意志帝国尽管已经成为一个工业强国,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工业、科学与思想领域的成功之中,但德国仍然被一小部分传统精英所控制,其中包括土地贵族与军事领袖,而他们的首领正是皇帝本人。”以下推断符合当时德国史实的是

A. 帝国宪法规定的选举制没有实行

B. 帝国宪法没有赋予议会立法权

C. 在政治体制上仍然是君主专制

D. 经济崛起与政治滞后的错位现象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1896年,俾斯麦接受了李鸿章的拜访。他在总结德国的成功经验时说:“反朝廷是不行的。如果最高层(指皇帝)完全站在您这一方,有许多事情您就可以放手去做。如果不是这样,那您就无能为力。任何臣子都很难反抗统治者的意愿。”这从侧面印证了当时的德国

A. 确立了君主专制政体

B. 皇帝仍然操纵着国家政权

C. 皇权与相权矛盾尖锐

D. 统治者强烈主张国家统一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在中国近代史上,资本主义列强发动了多次侵略中国的战争,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有《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这些条约的共同之处不包括

第一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南京条约》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A. 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B. 证明“弱国无外交”

C. 均涉及割地、赔款、开埠

D. 列强实行炮舰外交政策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抵制

B. 《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

C. 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缩减

D. 清政府限制广州对外贸易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如表是小王同学在学习了“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之后的一个小结。你从中提取的正确信息是

 

时期

领导阶级

纲领或指导思想

重大斗争

19世纪中期

农民阶级

平均主义

太平天国运动

19世纪末

资产阶级

兴民权、君主立宪

维新变法运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农民阶级

扶清灭洋

义和团运动

20世纪初

资产阶级

三民主义

辛亥革命

 

 

A. 世纪之交出现了救亡图存的高潮

B. 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

C. 始终以民主自由思想为指导

D. 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庚子西狩丛谈》记述:“先是直境义和团纷起,群信为天神下降。盖民间感于历来国耻,及各处教堂教士之蛮横,排外之心甚热,亟愿合心并力以一雪其夙愤,以故邑中有识士绅,亦洋洋乐道其事。”在此作者强调的是

A. 义和团发展壮大的社会基础

B. 统治危机加深促进了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C. 义和团扶清灭洋的时代局限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义和团运动的关联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做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    B. 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C. 西方民主思想的广泛影响    D. 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中华民国初年和近代英国均出现过责任内阁制,其共同点是

A. 以君主作为行政首脑

B. 限制国家元首权力

C. 依据成文宪法而确立

D. 存在时间均较短暂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如图直观地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对其解读错误的是

 

A. 国共合作推动第一、二次革命高峰的出现

B. 第一次低谷是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C. 第二次革命高峰是全民族抗战的实现

D. 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曲折中走向胜利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下图为近代中国某一时期传唱的革命歌曲的曲谱(部分)。该时期

A. 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的矛盾是最突出的社会矛盾

B. 探索中国式的革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

C. 国共合作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蓬勃开展

D. 开展土地革命是这时期中国民主革命的核心内容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1938年三四月间,李宗仁指挥的中国军队在徐州一带重创日军,成为抗战以来正面战争的大捷,这场战役是

A. 淞沪会战

B. 太原会战

C. 台儿庄战役

D. 百团大战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下列诗句中,描述1947年下半年人民解放战争战况的是(      )

A.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B.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C.战无不胜刘伯承,神机妙算邓小平

D.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有人指出,中国政府非常稳定,政策非常持续,没有被竞选左右的思维模式。西方的问题就是由于竞选导致各个党派互相竞争。这肯定了中国的(  )

A. 民主集中制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分权制衡制度

D.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改革开放后,全国人大加紧全面立法。截至2017年6月底,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新制定法律20件,通过修改法律的决定39件,涉及修改法律100件,废止法律1件,作出法律解释9件。这表明中国

A.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完善

B. 全国人大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C. 依法治国的理念已经全面落实

D. 民主与法制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印发《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30万份。传单写道:难道我们没有父母?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这一潮流促成了

    A.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              B九二共识的达成

    C和平统一口号的提出          D.海峡两岸三通的开展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1953年底,美国情报部门的一封电报中写道: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在其周边地区(指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促进和建立可以作为缓冲的友好国家。这种判断的依据是,中国政府提出了

A. 另起炉灶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求同存异

D.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推动各种国际交流和合作。中国开展这些外交活动最主要的目的是

A. 为现代化建设创造有利的环境    B. 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C. 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    D. 挑战美苏两极格局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指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者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依据是

A. 马歇尔计划推动欧洲重建

B. 冷战时各国无武装冲突

C. 美苏两国在利益上避免冲突

D. 新的世界大战得以避免

 

详细信息
29. 难度:简单

有一个松散的国际组织,它成立于冷战时期的1961年9月,现有120个成员国、17个观察员国和10个观察员组织。中国于1992年9月成为其观察员国。其成员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并定期举行首脑会议。据此推断,该组织是

A. 联合国

B. 亚太经合组织

C. 不结盟运动

D. 上海合作组织

 

详细信息
30. 难度:简单

历史漫画是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独特表达。下列两幅历史漫画反映的主题,表述完整的是

 

 

A. 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

B.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C. 美苏“冷战”的加剧

D. 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31. 难度:困难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肇端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制度,秦代趋于成熟,两汉则日臻完备,成为汉帝国地方政治活动的核心与基干,也构建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框架。

——周长山《汉代地方政治史论:对郡县制度若干问题的考察》

材料二  郡县制打破了传统领主特权,为全国大市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而传统农民在摆脱旧领主的人身控制之后,也发挥出巨大的生产积极性,他们第一次从底层产生了生产革新的冲动……他们已经破天荒地成为独立的生产机构,而不再是具有人身依附的农奴。郡县制革命符合一切历史进步性要素,事实上也成为一切现代国家的典范。欧洲从黑暗时代,过渡到现代民族国家,也是在内部实现郡县制革命的过程,现代国家的本质就在于郡县制。

——《郡县制度与秦汉帝国霸业》

材料三  郡县制实行以来,历经褒贬。在第一期论争中,以唐代为高潮。柳宗元等人持完全肯定的态度;与之相反,朱敬则、孙樵等人则认为郡县制度祸害社会,流弊颇深。明末至清中叶是论争的第二期。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从天下长治久安的高度,提出了地方官专任等限制皇权的社会权力结构新模式。然而,他们仍未脱离秦代以来或言封建、或言郡县的窠臼。戊戌变法以来,论争进入了第三期,时人引入了宪政、联邦制等新型社会权力架构思想,对郡县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释,章太炎、梁启超、毛泽东等人提出了改造中国旧有社会行政结构的一些新思想,但因社会环境、思维角度的不断转换,他们的一些重要见解并非一成不变。

——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推行的郡县制度所产生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郡县制度的主要历史作用。(不得照抄原文)

(3)根据材料三,分析概括郡县制度“历经褒贬”的主要原因。

 

 

详细信息
32. 难度:困难

2015年,习近平主席指出:“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5世纪,希腊联军在希波战争中取得胜利。其间,以雅典为首组建了提洛同盟,雅典国力进一步增强,这引起原有盟主斯巴达及其领导的伯罗奔尼撒同盟的敌视。在伯利克里时期,双方矛盾不断加剧,最终导致战争爆发。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认为,“使战争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努力的增长和因而引起斯巴达的恐惧。”后人把这一现象成为“修昔底德陷阱”。

——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

材料二:在可见的未来,美国政府不可能和苏联政权保持政治上的密切关系。在政治舞台上,应继续将苏联视为竞争对手而非伙伴……美国人民应该感谢上帝,他让美国人享受这种无法改变的挑战,从而使美国的安全依赖于他们的团结,以及接受历史希望他们承担的道义和政治领导责任。

——(美)乔治凯南《苏联行为的根源》(1947年)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修昔底德陷阱”的基本含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雅典强大的原因。

(2)指出材料二反映了美国怎样的心态,并分析其原因。

(3)综上,你认为大国应如何避免落入“修昔底德陷阱”。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