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山东省2018-2019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3月考试历史题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宋人曾说:“(富民)虽田连歼陌,家资钜万,亦只与耕种负贩者同是一等齐民。”明清时期的人又说:“夫所谓言民者,制田里,供赋税,给摇役者也。”中国古代”富民”

A. 富民没有特权,只是平民

B. 是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

C. 是“四民”中的‘士”阶层

D. 像官僚阶层那样拥有免税权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从春秋开始,随着铁农具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农业生产过程的个体性质也获得加强,农民大肆开垦,自垦田经营蒸蒸日上。这反映出

A. 井田制已完全瓦解

B. 牛耕已经普遍使用

C. 小农经济逐渐发展

D. 个体生产成为主体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曾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在其《中国闻见录》写道:“中国有世界上最好的粮食,米;最好的饮料,茶;以及最好的衣着,棉、丝和皮毛。既有这些大宗物产以及无数的土制副产品,所以他们不需要从别的地方购买一文钱的东西。”这段纪录可以用来印证

A. 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

B. 闭关锁国的合理性

C. 对华走私鸦片的影响

D. 重农抑商的积极性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江浙地区唐宋以后一直是重要的粮食产地,“东南之田,所种惟稻”。但到了明中后期,“农田种稻者不过十之二三,图利种植者,则十之七八”,各地广种棉花、甘蔗、果木、烟草等作物的记载也多见于史书。这种现象反映了江浙地区

A. 经济重心地位日渐凸显

B.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C. 农业商品化的趋势加强

D. 小农经济逐步瓦解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中国古代农学家贾思勰在其《齐民要术》中指出“(汉代)赵过始为牛耕”。但是1923年考古工作者在山西省浑源县李峪村发掘的战国墓葬中出土了一件青铜器牛尊,牛鼻上有环,这被认为是牛耕出现的证据。这说明

A. 牛耕技术始于战国时代

B. 文献记载须经考古发掘佐证

C. 我国牛耕技术历史久远

D. 实物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清代俞森《荒政丛书》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古代中国

A. 重农抑商已有所改变

B. 农业是财政的主要来源

C. 已显露近代化的曙光

D. 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相交织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我国自古以来流行着“想要富,男子立田女织布”的说法。它所体现的是

A. 小农经济

B. 重农抑商

C. 商品经济

D. 重男轻女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中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鼓励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模式。在古希腊罗马历史上,氏族部落解体以后,一家一户的家庭劳作也日渐普及。对此合理的解读是

A. 交流使小农经济成为东西方当时主流的生产方式

B. 东西方家庭生产模式的出现均源于生产力的进步

C. 亚历山大帝国的远征推广了以家庭为单位的模式

D. 男耕女织的分工构成东西方农业生产的最初形式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485年,北魏统治者颁布诏令规定:凡15岁以上的男子,每人授给种植谷物的露田40亩,女子20亩。……所受之田不准买卖,农民年老身死,还田给官府。此制度的实施

A. 以政府控制全国所有土地为前提

B. 完善了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

C. 使吏治逐渐好转,社会矛盾缓和

D. 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和社会稳定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下列各项反映了土地私有制开始形成的是

A. 井田制的推行

B. 贡赋制的实行

C. 管仲的改革

D. 商鞅的变法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井田制是一种

A. 原始的土地公有制

B. 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C.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D. 封建小农土地所有制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从战国到清代,中国的土地所有制演化趋势是

A. 集体耕地向私有制转化

B. 由粗放经营向精耕细作模式转化

C. 国有耕地向私有制转化

D. 由集体劳动向一家一户小农经济转化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表中为不同文献关于唐代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以推知

出处

记述

《田令》

“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

《全唐诗补逸》

“良田收百顷,兄弟犹工商。”

《唐大诏令集》

“寺观广占田地”……侵损百姓。”

《全唐文》

“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俱章程。……致令百姓无处安置,乃别停客户,使其佃食。”

 

 

 

A. 土地的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障

B. 租佃经营基本取代自耕农经营

C. 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

D. 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明朝中叶以后,苏州大涝,桑蚕减产,丝织品的税收却有增无减,官局还垄断了丝织业,以低价强迫民间机户限期为官局生产,并强制压价收买。清朝康熙时,政府规定有些工匠需“五人连环互保,取结报册,”限制其人身自由。以上措施

A. 保证了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B. 阻碍了家庭手工业的正常发展

C. 强化了小农经济的根本性地位

D. 加重了民营手工业的经济负担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冶铸者为排以吹炭,令激水以鼓之也……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材料中涉及的工具是

A. 翻车

B. 水排

C. 筒车

D. 耧车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辽阳三道壕西汉古村落遗址发掘出砖窑七座,每窑一次可以烧制一千八百块砖,两窑成一组,轮流生火,可连续生产;三道壕生产的砖瓦,不仅见于本村遗址,也见于辽阳地区同时代其它遗址。据此推断,当时的三道壕

A. 出现专业化的手工业生产

B. 农业生产较为落后

C. 成为辽阳地区的商业中心

D. 家庭手工作坊发达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中国的青铜器之多之重要,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商周时代我国的青铜器主要属于

A. 农具和酒器

B. 礼器和兵器

C. 礼器和用具

D. 兵器和农具

 

详细信息
18. 难度:困难

举世闻名的越窑青瓷的故乡在上虞,而越窑青瓷最集中的地方应该是上虞的上浦。据考古调查,在上浦境内,窑址数量之多,声誉之大,时间之长,影响之广,序列之连贯,为国内其它地区所罕见。以下有关青瓷表述正确的有

①诗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赞美的是青瓷釉色之美

②唐代青瓷制作精美产量多,“天下无贵贱通行之”

③北宋的定窑是生产青瓷的另一名窑

④唐宋以来,以青瓷为代表的瓷器成为丝绸之路外销的重要商品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④    D. ②③④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秦兵马俑坑出土的武器绝大多数是青铜兵器,约达4万余件。铁兵器数量极少。总共只有铁矛1件。铁镞1件。铁铤铜镞2件。材料说明当时

A. 冶铁水平制约大规模武器生产

B. 秦国尚未掌握生铁铸造技术

C. 青铜兵器导致秦军战斗力下降

D. 青铜器成为秦人随葬必备品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天工开物》记载:“凡工匠结花本者,心计最精巧。画师先画何等花色于纸上,结本者以丝线随画量度,算计分寸秒忽而结成之。张悬花楼之上,即结者不知成何花色,穿综带经,随其尺寸,度数提起衢脚,梭过之后居然花现,盖绫绢以浮经而现花,纱罗以纠纬而现花。绫绢一梭一提,纱罗来梭提,往梭不提。天孙机杼,人巧备矣。”这段材料说明明代手工业

A. 分工细,花钱多

B. 采用机器生产

C. 出现雇佣关系

D. 生产水平高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宋代“大农户积极投资购买耕牛,即使没有能力购买耕牛的,也采用租赁的方式租借耕牛进行农业生户。对于产牛较少的地区,宋高宗下诏:“京西、淮南贩买耕牛,与免税三年”。这反映出宋代

A. 政府拥有雄厚经济实力

B. 社会普遍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

C. 畜牧业呈现商品化趋势

D. 社会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据历史记载,唐初令文中多次重申“士”“农”“工”“商”四民分业的规定,但中唐到宋代,职业的等级差别在缩小或消弭,四民之间的流动性日益增强。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抑商政策的松动

B. 生产方式的革新

C. 田庄经济的兴起

D. 社会经济的转型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缥丝技术,以及铸铁术、穿井法、造纸术都先后西传。同时,中亚、西亚的土特产也陆续传到中国。这反映出“丝绸之路”

A. 推动了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

B. 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

C. 促使中国成为世界经贸中心

D. 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六月,上海船户张元隆揽装商客价值数万两银的布匹、瓷器“前往辽东贸易”;同年八月,松江船户张永升揽装茶叶、布、碗等货物“前往关东贸易”。这说明当时

A. 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

B. 民间贸易缺乏政府监督

C. 出现了实力强大的商帮

D. 长途贩运贸易较为活跃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白蛇传”故事最早出于唐传奇《白蛇记》,类似“许仙”的主人公李黄是盐铁使之子,南宋活本《西湖三塔记》中的同样角色奚宣赞为统制之子。到明代后期,冯梦龙所编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的主人公却变成杭州的“药铺主管”了。这反映,明后期

A. 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B. 民间思想借助小说广泛传播

C. 商品经济冲击等级观念

D. 传统伦理道德观念逐渐瓦解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在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你不可能看到的是

A. 一溜骆驼队远远向汴京城赶来

B. 汴京城里各种商品应有尽有

C. 虹桥上小商贩占道经营

D. 两个商人在交易一件粉彩瓷瓶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安史之乱后,由于财政紧张,政府免除了对“胡客”的供给,采取了“授以职位,给傣禄为唐臣”的政策,否则就遣送回国。结果“胡客”皆不愿归国,于是成了唐臣,多数人还成为神策军的兵卒。据此,对该政策产生的作用叙述有误的是

A.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开支

B. 有利于强化对少数民族的控制

C. 壮大了唐朝的军事力量

D. 有利于缓和社会动荡的局面

 

详细信息
28. 难度:困难

明清时期的富商巨贾大多通过将财富转化为科举及第以及仕宦上的成功,来获得社会声望,并保护其利益。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重农抑商观念的淡化    B. 商人重利轻义的品行

C. 八股取士制度的施行    D. 传统功名思想的束缚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汉代冶铁技术取得重大进展。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炼钢技术在汉初很不普及,但汉武帝后却得到迅速推广,工艺也更为成熟。其主要原因在于

A. 盐铁官营政策的推行

B. 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C. 水利鼓风冶铁工具的发明

D. 铁农具的广泛使用

 

详细信息
30. 难度:中等

有一族谱记载:明清时期外出经商者日众,不少人依旧“壮则服贾,老则归田”。这说明

A. 社会风气日益恶化

B. 经世致用思想受重视

C. 重农抑商观念占主导

D. 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唐宋时期政府不仅不排斥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经营活动,相反,把手工业者和商人纳入国家专卖制度中的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国家只在批发环节上控制商品经营;明清时期国家对盐实行专卖,其他商品都可以自由经营。材料反映了

A. 政府放松了对民间商业的控制

B. 政府严格控制民间的商业贸易

C. 政府实行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政策

D. 国家专卖制度严重影响商业发展

 

详细信息
32. 难度:困难

北宋政府颁布商税则例,进一步将商税的征收程序化和制度化,改变了唐末五代对商税的横征暴敛。宋代商税征收的制度化反映了当时

A. 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

B. 政府开始着重调整商业税收的政策

C. 小农经济发展缓慢

D. 国家从法律上对民营商业的承认和保护

 

详细信息
33. 难度:简单

16世纪以来,欧洲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这首先得益于

A. 新航路的开辟

B. 殖民扩张

C. 工业革命

D. 世界市场的形成

 

详细信息
34. 难度:简单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说道:“公元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它标志着地区自治和全球统一之间冲突的开端。在这以前,不存在任何冲突,因为根本就没有全球的联系。”第一次实现全球联系的是

A. 迪亚士船队

B. 哥伦布船队

C. 达·伽马船队

D. 麦哲伦船队

 

详细信息
35. 难度:困难

《新全球史》中写道:“欧洲商人的远航不仅刺激了东半球的商业发展,还促进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贸易体系的诞生。”文中“远航”是指

A. 新航路开辟

B. 殖民扩张

C. 开展三角贸易

D. 争夺海上霸权

 

详细信息
36. 难度:简单

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使人类社会的“横向交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里的“横向交流”主要指的是

A. 地中海成为贸易的枢纽

B. 出现了新的商业经营方式

C. 西欧封建制度解体加速

D. 各地文明逐渐连成一个整体

 

详细信息
37. 难度:困难

美洲作物之引种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总数接近30种。新旧大陆物种的交流也包括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及一些农作物等输入美洲。欧洲人饮用从中国和印度输入的茶、来自阿拉伯的咖啡和用来自美洲的可可加工成的巧克力。随着热饮的盛行,购置中国瓷制的饮具、炊具成为欧洲家庭的时尚。这表明

A. 新航路开辟建立起全球性的联系,物种实现了世界的自由流动

B. 殖民扩张活动扩展了欧洲的势力,加强了对美洲和亚洲的掠夺

C. 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丰富了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

D. 欧洲殖民活动加强了世界的联系,成为沟通美洲和亚洲的纽带

 

详细信息
38. 难度:中等

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武装商船“马尼拉大帆船”来往于中国和墨西哥之间。自1571年马尼拉大帆船航线开通后,二十年间约有3000吨白银流入中国。这一历史事件

A. 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

B. 促进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C. 促使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 表明中国生产力有巨大飞跃

 

详细信息
39. 难度:中等

某学者撰文提出:“海外贸易带来了纺织原料,以及印度棉纺织品,也就是‘白布’,英国的制造商试图用他们自己仿造的产品来抢占印度棉纺织品的市场。就这样,棉纺织业像一架滑翔机,在它依赖的殖民地贸易推动下起飞了。殖民贸易展示了广阔的前景,它鼓励企业家采用革命性的技术以满足它的发展需要。”下列选项中对材料信息解读恰当的有

①殖民贸易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海外市场

②英国工业革命从棉纺织业开始

③市场的需求推动了纺织技术的革新

④手工工场的发展使技术发明条件成熟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详细信息
40. 难度:中等

新航路开辟后,殖民扩张随之而来,并改变了整个世界。下列不属于殖民扩张带来的影响的是

A. 提供资本的原始积累

B. 给殖民地造成了极大灾难

C. 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拓展

D. 首次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性

 

详细信息
41. 难度:简单

黑奴贸易盛行于:15—19世纪的近四百年间。“三角贸易”路线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

A. 非洲欧洲

B. 亚洲非洲

C. 美洲欧洲

D. 欧洲欧洲

 

详细信息
42. 难度:中等

美国学者布莱恩·费根认为,约公元1200年起北极地区开始出现小冰期的寒冷天气使欧洲暴雨连绵,农作物生长适宜期缩短。产量急剧下降,饥荒席卷整个欧洲大陆,欧洲人“穷则思变”,向着广阔的海洋挺进。这种关于推动欧洲早期扩张的认识

A. 体现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多元

B. 呈现了人类面对气候突变的脆弱

C. 不符合传统的观点因此不可信

D. 肯定了气候决定欧洲历史的发展

 

详细信息
43. 难度:简单

甘蔗种植需要猛烈的阳光和长时间的密集劳动,且甘蔗园往往疟疾肆虐,因此,蔗糖在中世纪的欧洲是难得的奢侈品。15世纪,英国人年均糖摄取量接近于零;到19世纪初,这一数字已上升至8公斤,蔗糖不再是奢侈品。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人口增长与医疗水平的提高

B. 新航路开辟使东西方贸易更加便捷

C. 殖民扩张与黑奴贸易的兴盛

D. 工业革命大幅提升民众的消费能力

 

详细信息
44. 难度:简单

被贩卖至美洲的非洲奴隶逐渐适应了一个混合着欧洲、美洲和非洲各种因素的社会,他们将西非乐器、音乐、语言、宗教信仰和种植园生活融合在一起,在奴隶数量较多的地区最为常见的就是几种非洲语言和欧洲语言相混合的克里奥语。这主要是强调黑奴贸易

A. 隔断了黑人奴隶的文化传统

B. 客观促进非洲文化的近代化

C. 促进了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

D. 推动了不同文明的交流融合

 

详细信息
45. 难度:中等

学者罗荣渠说,美国人在其开拓阶段一直秉持“走向文明必须改变周围蛮荒的环境”的思想,所以在工业化一开始的政策制定上就埋下了资源粗放式开发的种子。据此可知,美国

A. 近代化一定程度制约了科技创新

B. 利益至上占据政府执政的主导地位

C. 工业革命的开展孕育粗放式经营

D. 工业化进程伴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详细信息
46. 难度:简单

19世纪的工业革命促使自然科学实验条件的极大改善,促进了科学理论的实践检验,如航天望远镜的发明和改进从观测数据上证实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正确。这表明

A. 科学理论的发展得益于生产力进步

B. 相对论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发明成果

C. 实验科学的出现源自西方工业革命

D. 物理学家用理论证实相对论的正确

 

详细信息
47. 难度:中等

“随着19世纪的推进,公司的规模也在扩大,为了更加全面地控制市场(横向联合)或者原料供应和产品销售(纵向联合),大型的工业联合体组成。”这一“联合体”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 新航路开辟

B. 殖民扩张与掠夺

C. 第一次工业革命

D. 第二次工业革命

 

详细信息
48. 难度:中等

18世纪末,欧洲人对中国的关注由此前的文化方面转向自然资源方面。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欧洲想全面了解中国

B. 欧洲对资源的需求增加

C. 中国文化落后于欧洲

D. 欧洲经济实力超过中国

 

详细信息
49. 难度:困难

1914年,一位工人的妻子在写给流水生产的发明者福特的信中说:“你所使用的生产线是一种奴隶驱赶装置,我的上帝!福特先生。我丈夫回家后一头卧倒,不吃晚饭…”当时的欧美社会,类似的舆论也屡屡出现。这一现象反映了

A. 自由劳动力资源严重不足

B. 工人缺乏必要的保护

C. 工业发展对人文精神产生了冲击

D. 强化劳动强度弥补了技术革新的不足

 

详细信息
50. 难度:简单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突出成就不包括

A. 电力的广泛运用

B. 内燃机的创制

C. 信息技术的运用

D. 新的交通工具的发明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51.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清时期耕地和人口的变化

 

 

时期

耕地面积

人口

明初

8.5亿亩

6600余万

清前期

10亿亩

4.1亿

 

 

材料二  (清前期)苏州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议。

——摘自《永禁机匠叫歇碑》

材料三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清王朝),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2)材料三中的“时势”是指什么?“安于现状”和“人为地隔绝于世”反映了当时清政府怎样的经济政策?

(3)依据上述材料,指出经济发展对中西方关系的影响。

 

 

详细信息
52.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史学界公认,美洲大陆与世界的交流是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开始的,原产于美洲大陆的许多作物,应该是通过哥伦布及其以后的商船向外传播的。明清时期,有二十几种美洲作物先后通过不同方式、不同路线传入我国,对原已形成几千年的“五谷、棉麻农耕结构”带来了冲击。经过几个世纪的变迁,又形成了一种新的“粮、棉、油型农耕结构”,这是人口的增加和美洲作物传入、普及的互动结果。

人口数量增加需要大量的粮食,导致高产、耐旱、耐瘠薄的美洲作物的广泛传播。花生、烟草和棉花具有极高的商业价值,对我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形成强大的冲击;甘薯、玉米和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使得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大幅度提高,引起饮食结构的巨大变化。在农业生产工具进步不大,农药、化肥没有出现的明清时期,美洲作物的引种推广是当时最为重要的科学技术手段,也是明清时期农业人口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美洲作物的引种推广是明清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标志。

——摘编自王宝卿《明清以来美洲作物的引种推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航路开辟后对明清时期社会的影响。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