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山东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孟子·告子》记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段材料反映的是

A. 西周初期的分封制

B. 西周末期王室衰微

C.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D. 战国时期群雄并立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春秋时期,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

A. 周天子失去军事力量    B. 周天子将权力下放到诸侯国

C. 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地位    D. 诸侯国帮助周天子巩固地位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南海郡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任嚣任郡尉(因南海郡属下县少,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是为广州建置之始。以下有关任嚣的说法,错误的是

A. 他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 他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C. 他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四个县令

D. 南海郡相当于他的封地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唐代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完善的含义是( )

A. 中央机构设置的增加

B. 地方权力的进一步分散

C. 皇权的进一步加强

D. 中央各部门权力得以相互制约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唐朝与宋初加强君主权力的措施中最为相似的是

A. 设立六部

B. 分化相权

C. 分散地方官权力

D. 解除统兵大将的兵权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元朝为有效地吸取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教训地方上以行中书省总揽“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各种军政大权。明太祖认为这种制度有利于皇权的高度集中为此他(  )

A.废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B.设立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C.设立三司分管地方行政、军政和监察

D.设立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清朝前期,中央机构发生过多次重大变化,最主要的变化是 ( )

A. 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如坐朝仪

B. “率循祖制,咸复旧章,废内阁,恢复内三院

C. 选调翰林等官人南书房当值,非崇班贵值,上所亲信者不得入

D.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包括

①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②压制了民主思想的发展

③压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④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A. ①②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关于雅典民主政治的表述(  )

雅典民主政治是小国寡民的希腊城邦的产物,有其时代的局限性 

雅典的民主政治为近现代西方政治思想和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A错误正确   B正确错误  C①②都正确  D①②都不正确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公民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一切雅典公民皆有权参加,五百人议事会的议员经抽签选举产生,名额根据每个基层行政单位的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材料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有( )

人民主权 轮番而治 比例代表制 少数人的民主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雅典公民帕帕迪是一个目不识丁的人,他通过抽签到来法庭,参加审判苏格拉底。尽管许多问题听不懂,但最后举手投票时,帕帕迪投苏格拉底有罪!(《苏格拉底之死》)以上描述不能说明的是

A. 雅典民主制度较大限度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

B. 雅典民主创造了抽签制、投票制等民主的运作方式

C. 雅典民主使雅典人直接参与国家管理

D. 雅典民主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或误用。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古希腊城邦民主制度的优越性有( )

公民享有民主权利

没有阶级压迫

公民享有较高程度的自由

铸就了希腊人进取的民族性格

男女平等、妇女参政

A. ①②③    B. ④⑤    C. ②③⑤    D. ①③④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十二铜表法》制定之前,罗马贵族喜欢用习惯法来裁判条件,主要是因为习惯法

A. 可以保护大众的权利

B. 是传统法律,不容更改

C. 可以随意解释,有利于保护贵族特权

D. 公平的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关于《十二铜表法》与《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比较,正确的是

①前者是习惯法,后者是成文法

②前者是在平民的强烈要求下出现的,后者是统治阶级积极革新内政的结果

③两者都是在罗马帝国时代制定的法律

④罗马法以前者为开端,以后者为总结

A. ①②③④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②④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有人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实际上是议会的变革,“革命前是国王的议会,革命后是议会的国王”。这表明

A. 革命前后国王的地位没有发生变化,只是议会发生了变化

B. 革命前后国王与议会不仅互换了位置,而且发生了质变

C. 革命只改变了统治形式,本质没有改变

D. 革命后议会与国王共同掌权,两者地位相等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下列有关内阁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随着两党制的发展而逐渐形成

B. 包括首相在内的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

C. 内阁成员若对首相不信任,首相就得辞职

D. 首相无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下列各项不属于美国1787年宪法所体现的原则是

A. 民主制原则

B. 自由原则

C. 分权制衡原则

D. 中央集权原则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1861年,南部11个蓄奴州发动了叛乱,林肯总统在内战开始时提出的口号是

A. “为联邦统一而战”

B. “为废除奴隶制而战”

C. “为黑人公民权利而战”

D. “为自由民主而战”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美国的两党制在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仔细观察图片,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A. 政治选举是民主党和共和党激烈争夺的战场

B. 美国实行政党分赃制

C. 美国的两党联合执政

D. 美国对两党制进行了改革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下列法律文献颁布的先后顺序是

①《德意志帝国宪法》

②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③英国《权利法案》

④美国联邦宪法

A. ①②③④

B. ③④①②

C. ③④②①

D. ④②①③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这突出表现在

①宪法授予皇帝巨大权力

②内阁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③宪法未赋予议会立法权

④皇帝和宰相控制了议会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详细信息
22. 难度:困难

根据《南京条约》文本,五口通商后,中方认为英人可在各口岸的港区居停,不得入城;英方则坚持要到城内活动。咸丰帝认为夷人入城事关中外大防,有损天朝体面。广州官府默许士绅煽动排外情绪,引发1849年反入城风潮。这反映出

A. 清政府被动实行开放政策

B. 广州官民合理维护主权

C. 清政府抗拒接纳条约体系

D. 列强曲解条约扩大侵略

 

详细信息
23. 难度:困难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一直没有设置专管外事的机构,如有重大交涉事件发生,则由皇帝派遣钦差大臣负责办理。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外国公使强行驻京,西方诸国相继在北京建立了使馆。咸丰十年,清政府宣布在北京正式建立专掌外交事务的专门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鸦片战争前中国已经开启近代外交的旅程

B. 清政府己彻底放弃了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

C. 中国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近代外交体系

D. 体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特征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威海战役时,日联合舰队司令伊东祐亨致丁汝昌的劝降信中云:“至清国而有今日之败,固非君相一己之罪,盖其墨守常经不谙通便之所致也。夫取士必以考试,考试必由文艺,于是乎执政之大臣,当道之达宪,必由文艺以相升擢。文艺乃为显荣之阶梯,岂足躋夫实效?”日本之辞或有幸灾乐祸之意,但其语也在客观上反映了

A. 当时清朝军纪松弛

B. 当时清朝吏治腐败

C. 当时清朝教育落后

D. 日本为发动战争蓄谋已久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清朝省级最高行政长官是总督和巡抚,督抚多由满族贵族担任;而从1860年到1864年,汉族官僚曾国藩组建的湘军集团中先后有21位将领担任督抚。这一变化反映出

A. 清政府利用湘军来开展洋务运动

B. 太平天国运动影响清朝军政局面

C. 汉族官僚开始掌握中央政权

D. 清朝满汉矛盾最终得到解决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题文)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专设删书衙,根据拜上帝会的教义和原则删改儒家的典籍,特别是对专讲“吉礼”和“鬼神丧祭”之类的言辞统统删掉。这些措施表明太平天国

A. 试图构建一种新文化

B. 对传统文化删改选用

C. 全力破除传统文化

D. 严格上下尊卑等级制

 

详细信息
27. 难度:困难

1911年10月30日,清政府在《实行宪政谕》中说:“促行新治,而官绅或藉为网利之图;更改旧制,而权豪或祗为自便之计。……驯致怨积于下而朕不知,祸迫于前而朕不觉。”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辛亥革命导致清末立宪失败

B. 清末立宪削弱了皇帝权力

C. 清末立宪导致了官吏的腐败

D. 清末立宪激化了社会矛盾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有学者认为:《临时约法》中反对总统制,追求“超议会制”的所谓民权主义制宪目标,忽视了在宪政制度框架中仍然握有实权的总统角色;而且立法与行政机关,“万一发生争执,双方都没有合法的手段来制约对方”。该学者旨在说明《临时约法》

A. 权力分散降低行政效率

B. 赋予议会过大权力

C. 有利于防止专制维护共和

D. 政体构建本身存在缺陷

 

详细信息
29. 难度:困难

1912年9月30日,袁世凯签署大总统令:“参议院议决国庆纪念日案,兹公布之。武昌起义之日即阳历十月十日为国庆日……以南京政府成立日即正月初一日,又北京宣布共和日即二月十二日,为纪念日,是日均放假休息。”这一规定

A. 是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集团的胜利

B. 满足了孙中山黄兴等革命派的诉求

C. 是各方势力相互斗争和妥协的产物

D. 符合黎元洪为代表的湖北派的意愿

 

详细信息
30. 难度:中等

辛亥革命后,以“民主”、“民权”、“民国”和“国民”等命名的报刊,据不完全统计达500余家。1913年7月,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平均每10人就有一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士,但报纸发表之意见,由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这表明

A. 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民主政治体制保障了言论自由

C. 全国人民的政治热情空前高涨起来

D. 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达到顶峰

 

二、简答题
详细信息
31. 难度:困难

(1)17、18世纪,英.法.美三国人民摧毁旧制度的同时也进行了创建资本主义新型政治制度的探索。分别列出三国几经探索后形成的最终的政治体制形式及标志其政体形成的法律文献?

 

(2)德意志历史发展过程中政治体制的变化与三国相比,最大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在哪里?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三、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32.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明治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革命。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1887年,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在中、朝活动,在甲午战争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岸的每一座小丘、没一条道路和河流的详图。

——摘编自《日本大陆政策史》

材料二  对于实力的强弱,也需要做具体分析。事实上,还在战争进行过程中,不少朝野人士就纷纷指出,就军力和经济力量而言,日本并没有绝对必胜的优势……即拿两国的海军实力来说,日本虽在速射炮和舰速上强于中国,拥有优势,但在川坚炮重上则有所逊色,而且在黄海海战中,北洋海军还拥有四艘日本所没有的鱼雷艇。即便是北洋陆军,虽在装备上总体说来落后于日本,但也并非一无长物。如日本就有学者认为,北洋陆军装备就有德制的毛瑟枪和克虏伯野炮,就“比使用村田式步枪和青铜炮的日军优越”。

服务于北洋舰队的外籍人士肯宁威说:“中国人在鸭绿江上(指黄海海战)是可以得胜的,假使他们的炮弹不是实着泥沙。这不是海军提督的过错,而是军需局的坏蛋官吏的罪恶。”

东北前线战事紧迫,军费告急,却同各地一样受到必须“报效”慈禧太后六十庆典银两的谕旨。将军长顺为讨好慈禧,硬从远不敷出的军费中开销一万两“报效”银,迅速上交。

——摘编自《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梁启超说:“盖十九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此观点适用于对甲午战争的分析,请具体说明理由。

(2)甲午战争后,有人说:“日本与中国战,并不是日本与全中国战,不过是与北京政府战。”谈谈你对此观点的认识。

(3)指出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