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江西省上饶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中国古代“广种未必多收”已为人熟诵;农谚云“锄头底下三分泽”:贾思勰曾告诫:“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材料意在强调中国古代农业

A. 生产技术的成熟

B. 粮食产量的稳定

C. 精耕细作的重要

D. 生产效率的低下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下面是东汉崔塞的《四民月令》所记载的关于汉可以用来说明汉代田庄内部交易情况的部分截图,该截图内容可以用来说明汉代田庄

 

正月……收白犬骨及肝、血

二月……可粜粟、黍、大小豆、麻、麦子。收薪炭

三月……可粜黍、买布

四月……可粜穰及大麦。收敝絮

五月……粜大小豆、胡麻。籴穬,大小麦,收敝絮及布帛

正月……收白犬骨及肝、血

二月……可粜粟、黍、大小豆、麻、麦子。收薪炭

三月……可粜黍、买布

四月……可粜穰及大麦。收敝絮

五月……粜大小豆、胡麻。籴穬,大小麦,收敝絮及布帛

 

A. 商品经济达到较高水平

B.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

C. 手工业生产规模大

D. 无需同外部市场发生联系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宋代,在战国时期出现的租佃经营土地的方式日益普遍化;到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土地租金被抬高,出租土地变得更加有利可图。这一变化

A. 反映了人地矛盾日益加剧

B. 是高产农作物推广的结果

C. 不利于农业经济稳步发展

D. 是新生产关系产生的表现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唐宋时期,江南一带稻麦复种范围不断扩大,面食种类不断增加,包子、馒头、千层饼等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从而出现“饮食混乱,无南北之分”的现象。这反映了

A. 南北经济交往密切

B. 经济南移趋势明显

C. 饮食文化日益丰富

D. 耕作技术不断提高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宋代朱彧在《萍洲可谈》中描述了广州港陶瓷的出口盛况:“海舶大者数欣百人,小者百余人……商人分占贮货,夜卧其上,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一地。”当时,陶瓷成为广州港口交易运输最普遍的商品。材料现象可用来说明宋代

A. 海外贸易有利于充实国家财政

B. 运输条件改善推动了陶瓷外销

C. 广州成为对外出口的唯一窗口

D. 中国陶瓷受欧洲市场的追捧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徽商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徽商这种做法

A. 冲击了重农抑商的观念

B. 是宗法观念动摇的体现

C. 是政治地位下降的反映

D. 补充和强化了自然经济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1608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和明朝官员李之藻共同绘制了《坤舆万国全图》,是中国最早的彩绘世界地图。图中有五大洲、四大洋等地理信息,还绘有16艘船,8种海洋生物。据此材料可以判断

A. 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经最终形成

B. 新式交通工具蒸汽轮船广泛应用于航海

C. 中国人广泛接受了西方先进的绘图技术

D. 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海陆轮廓日渐清晰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荷兰向海外扩张的有力组织形式是独占贸易公司。公司根据政府颁发的特许状,可以享受许多特权,甚至可以建立自己的陆海军,有权力宣战媾和,有权力建立和管理殖民地。这反映出荷兰殖民活动的特点是

A. 殖民侵略以海上掠夺为主

B. 建立垄断性的殖民贸易公司

C. 以政府为后盾,官商勾结

D. 商品输出与文化渗透相结合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1760年,猎奴者捕获了西非人彼得斯,将其带到海岸,贩卖给了法国奴隶贩子。坐着贩奴船,渡过大西洋来到了法国殖民地路易斯安那,在此地的蔗糖种植园工作。”上述现象产生的客观影响是

A. 增加了西欧国家的劳动力

B. 使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

C. 推动了美洲工业化的进程

D. 给非洲带来了社会进步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英国人大卫·兰德斯曾说:“工厂是一种新的监狱,而时钟则成为新的狱卒。”对作者观点理解最准确的是

A. 工厂成为了犯罪频发的地方    B. 工厂模仿监狱的管理手段

C. 批判垄断组织对个人的剥削    D. 机器生产异化了工人生活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下图名为《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骑自行车的妇女》,图中的现象可以说明

A. 工业革命增强妇女经济和社会的独立

B. 宪章运动促进了男女平等观念的产生

C. 女王执政提高英国上层妇女社会地位

D. 议会改革有利于中下层妇女参政议政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在1800—1870年间,按当年的价格计算的国际贸易增长了6.7倍,如果扣除价格下跌的因素,实。际贸易额增长了9.6倍,而在1720—1820年国际贸易额仅增长了l.74倍。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电气时代世界经济快速发展

B. 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剧变

C.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D. 工业文明开创了世界市场

 

详细信息
13. 难度:困难

下表为19世纪早期至20世纪早期德国工会组织发展状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德国

 

时间

发展状况

19世纪二三十年代

开始成立第一批工会组织

1848年

出现工会联合组织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工会组织长足发展

 

 

A. 社会阶层的分化比较明显

B. 社会保障体系已日益成熟

C. 代议制民主逐步得以完善

D. 工人的生活水平维持较好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据统计,晚清对外贸易中主要是进口生活消费品,如1880年进口物品中棉织品、谷物、糖、煤油等生活消费品占了全年进口总额的53%。这一现象说明

A. 自然经济受到严重冲击

B. 民族企业生产受到压制

C. 洋务企业面临残酷竞争

D. 对外贸易出现严重入超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学者吴汝纶在《深州风土记》中对直隶一带有如下记载:“畿辅深冀诸州,布利甚饶,纺织皆女工。近来(1900年前)外国布来,尽夺吾国布利。间有织者,其纱仍购之外国,故利入益微。”这说明中国近代手工棉纺织业

A. 在洋布冲击下全部走向破产

B. 出现纺纱与织布分离的趋势

C. 开始向机器纺织的方式转变

D. 以洋纱为原料的纺织业迅速发展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历史学家罗荣渠认为洋务运动“只是孤零零的单项表演”“名日改革,实际上只能说是为应付危机而仓皇进行的小修小补,名实很难相符”。这段言论突出反映了洋务运

A. 是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

B. 旨在解决民族危机

C. 延缓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D. 未主动向西方学习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20世纪20年代,直皖、直奉、江浙等(军閥)争战不已,地方制据对抗。各路军阀将工商企业视为动辄可得之财源,苛捐杂税滥征,这直接造成了

A.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阻

B. 中央政府的权力膨胀

C. 工农运动高涨

D. 民主思想活跃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1936年3月,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根据国防需要和可能的经济能力,拟定了一项重工业建设计划,预定于三年之内,在中部的湘、鄂、赣等内地建没与国防需要直接相关的重工业和矿业,奠定我国冶金、燃料、化学、机器及电器工业的基础.这表明

A. 政府忽视轻工业建设

B. 国共对峙日趋缓和

C. 民族危机的日益严重

D. 工业布局逐步合理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在1927年以前,外国货物在中国的实际进口税率只有4%,1931年则提高至10%,1933年提高至20%,到1934年更是达到25%。中国政府关税收入从1928年的1.34亿元增至1931年的3.88亿元。关税收入的增加

A. 促使近代企业占据主导地位

B. 使列强商品输出遭到毁灭性打击

C.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 促使中国近代经济结构趋于平衡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实际投入施工的150个重大工业建设项目共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投资87亿元,占比44.3%,中部地区64.6亿元,占32.9%;西部地区39.2亿元,占20%。影响工业建设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A. 对建国初国家安全形势的判断

B. 合理调整全国工业布局的要求

C. 以东部带动中西部发展的需要

D. 各地工业基础及资源分布状况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人民公社推行后,出现了“出工一条龙,干活一窝蜂”“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景象。这本质上反映了

A. 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

B. 生产关系脱离了实际

C. 农村劳动力严重缺乏

D. 社会公平基本上实现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1957—1978年,我国能源消耗量增长了5倍多,从9644万吨增加到57144万吨。但每吨能源生产的国民收入却是下降的,从942元下降到527元,减少了44%。这说明

A. 计划经济体制有优势

B. 经济建设全面衰退

C. 国民经济发展代价大

D. 阶级斗争破坏建设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读下图可知,我国当时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

B. 公有制主体地位发生了根本改变

C. 积极借鉴西方模式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 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详细信息
24. 难度:困难

1986年6月,《经济日报》上刊出了长篇通讯《关广梅现象》,本溪关广梅在改革过程中实行个人承包、租赁和租赁群体的经营方式致富,但在改革中也面临各种阻力和困惑。随后通过多篇深度系列报道,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姓“社”、姓“资”的大讨论。这场讨论最终在全党上下达成共识是在

A. 中共十四大后

B. 邓小平“南方谈话”后

C. 中共十三大后

D. 上海浦东开放后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下表数据的变化主要说明我国

A. 利用外资规模呈下降趋势

B. 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加快

C. 对外开放呈现跨越式发展

D. 对外贸易逆差呈增长趋势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26. 难度:困难

古代丝绸之路是当前“一带一路”倡议构想的历史渊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使中国了解了西域人的政治和军事情况,同时还带回大量有商业价值的信息。此后,汉武帝发动了一系列战争,打击了匈奴的势力,使亚洲中部地区恢复了和平。随着古典帝国的扩张,商人和旅行者建立了广大的商业网络通道,在这些商路上交换的最主要的商品是来自中国的高质量的丝绸,历史学家把这些商路统称为丝绸之路。对商人和他们的商品来说,丝绸之路就是令人瞩目的高速公路;另外,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到远方。

材料二  贸易与城市化的发展使唐宋时期的中国成为一个繁荣的、国际性的社会。商人取道海路和陆路前来中国从事贸易。东南亚岛屿的香料、越南的翠鸟羽毛和玳瑁、印度的珍珠和香、中亚的马匹和甜瓜,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产品被运送到中国。在中亚、东南亚、印度、波斯和东非的港口城市,富商和统治者身着中国的丝绸,餐桌上摆放着中国瓷器。中国经济在唐宋时期的快速增长就这样促进了整个东半球大部分地区贸易和经济的增长。

——以上材料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丝绸之路开辟的条件,并概括出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内容。

(2)据材料二,分析唐宋经济繁荣的原因。这一时期外贸易通道及输出商品与汉朝相比有何新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交流的特征及其影响。

 

 

三、论述题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材料  所谓的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实际上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在一个内部,自己的国家制度还没有健全的情况下,就很难成为一个大国,即使成为一个大国,也不是可持续的。

——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郑永年

解读材料,提炼观点,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四、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史料研读史料一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开始叫作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1年或1982年,在最贫困的省份中,90%以上的家庭以户而不是以生产队为单位负责耕种以前的集体土地。这个制度在较富裕的省份中也日益推广开来。……到1983年底,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史料二只有坚决地系统地进行改革,城市经济才能兴旺繁荣,才能适应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需要真正起到应有的主导作用,推动整个国民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史料三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共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主要目的是促进生产力发展,从而使得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改革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首先在安徽、四川试行,然后逐步推广到全国农村。在城市也是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由点到面,先试点后推广。改革旧的经济体制,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宁可主编的《中国经济发展史》

(1)史料一反映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变革的“不变”与“变”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2)据史料二,概括指出1984年以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根据史料三并结合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概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