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这家工厂创办于1866年,原是锻铁手工作坊,1869年,开始使用车床,转化为近代企业。”该工厂的创办者是 A. 方举赞 B. 陈启源 C. 荣宗敬、荣德生 D. 张謇
|
2. 难度:简单 | |
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初步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是在 A. 土地改革时期 B.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C. 大跃进时期 D. 改革开放新时期
|
3. 难度:简单 | |
马克思说:“现在,工业上的霸权带来商业上的霸权。在真正的工场手工业时期,却是商业上的霸权造成了工业上的优势,所以殖民制度在当时起着决定性作用。”马克思所说“现在”是指 A. 新航路开辟以后 B.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C.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D. 第三次科技革命后
|
4. 难度:简单 | |
七七事变之后东部大量工厂内迁,西部地区根据地理条件就地办起很多厂矿,如广西有色金属、甘肃玉门油田,正如时任资源调查委员会主任翁文灏先生所说“今日正应利用抗战机会,充分开发西南及西北各省”。并自行设计和仿造一些机器设备,成立很多研究室和实验工厂。材料中措施反映了 A. 官僚资本迅速扩张 B. 工业布局彻底改变 C. 民族经济深受打击 D. 战略资源有所保障
|
5. 难度:简单 | |
下图是我国某一时期的《牛耕砖画》,这种耕作方式开始普及全国是
A. 战国时期 B. 西汉时期 C. 东汉时期 D. 盛唐时期
|
6. 难度:中等 | |
宋朝常常对农器、粮食、布帛等买卖免税,对民间小摊小贩零星细碎的日常生活品交易免税。据此可知,宋代通过税收 A. 抑制土地兼并 B. 稳定社会秩序 C. 促进租佃经营 D. 集聚商业资本
|
7. 难度:简单 | |
张謇从“通州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的思想出发,于1895年冬开始筹办大生纱厂,建成投产后精心经营,取得了较好的效益。这反映了 A. 民族工业发展抵制了列强经济侵略 B. 民族工业在甲午战后获得初步发展 C. 实业救国思潮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D. 个人努力程度决定民族工业发展状况
|
8. 难度:中等 | |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标志这一变革完成的是 A. 解放战争的胜利 B.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D.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
9. 难度:中等 | |
1912年民国政府颁行《商业注册章程》,减免了清朝规定的注册费用,准许各类商号自由注册。该措施意图是 A. 保护私有财产 B. 鼓励创办实业 C. 恢复市场秩序 D. 巩固新生政权
|
10. 难度:简单 | |
下图是云南出土的战国时期滇同王侯贵族所用的铜扣饰,这两枚铜扣饰中,前者镶嵌宝石和玛瑙,后者运用鎏金、金银错技法。这表明战国时期的铜扣饰
A. 技术高超 B. 数量庞大 C. 分工细致 D. 种类丰富
|
11. 难度:简单 | |
1992年,中国对外开放加速向纵深发展。以上海浦东为龙头,开放芜湖、九江、黄石、武汉、岳阳、重庆6个沿江城市和三峡库区,实行沿海开放城市和地区的经济政策。同时,开放哈尔滨、长春等4个边境和沿海地区省会城市,开放珲春等13个沿边城市。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符合中国逐步推进的渐进式开放战略 B. 浦东开发直接带动内地经济飞跃 C. 这些地区享有较大的政治管理权限 D. 标志着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成
|
12. 难度:中等 | |
史书记载:1872年侨商陈启源创办继昌隆缫丝厂,采用蒸汽机和传动装置,雇女工数百人,“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以上材料说明继昌隆缫丝厂 A. 没有跳出中国传统生产方式 B. 产品主要面向国内市场 C. 实质是外国资本家在华创办的企业 D. 属于近代的民族工业
|
13. 难度:困难 | |
新中国资本短缺,而劳动力丰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成本较低。然而,我国的工业化却从突破资金短缺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入手,强调“重工业优先发展”。有学者认为,这种“工业化次序和工业化方式不符合比较优势的原则”。由此可推断出 A. 计划体制违背了经济规律 B. 政治环境影响中国建设方式 C. 新中国工业化的成本太高 D. 新中国应该优先发展轻工业
|
14. 难度:简单 | |
据史书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材料中的“渠”指的是 A. 郑国渠 B. 灵渠 C. 都江堰 D. “井渠”
|
15. 难度:简单 | |
“大工业创造了现代化的世界市场,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下列观点符合材料的是 A. 世界各国的孤立有利于大工业的发展 B. 大工业不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 C. 世界市场的形成阻碍了历史的进步 D. 工业革命促进了整体世界的形成
|
16. 难度:困难 | |
下表据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统计1750-1900年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它反映了
A. 技术创新改变世界制造业格 B. 中国和印度的制造业产量逐渐减少 C. 美国已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霸主 D. 19世纪初中国制造业水平世界领先
|
17. 难度:中等 | |
据一位日本学者统计,从1912年到1936年,中国进口轻工业产品下降的幅度有3/4,从占进口总额的一半多,下降到只有14%。重工业产品主要是机器的进口,1912年占进口总额的7%,1936年则增至47%。这( ) A. 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B. 避免了“大危机”对中国的冲击 C. 反映了中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 D. 改变了中国近代的工业布局
|
18. 难度:中等 | |
有的学者认为,传统中国的市场不可谓不发达,城市的规模也曾居世界之首,但是市场的性质受制于消费的性质及其社会效应。古代中国的消费结构中,国家军费、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人口消费。由此可以得出 A. 中国古代手工生产是落后的 B. 中国古代城市规模居世界首位 C. 国家体制制约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 D.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阻
|
19. 难度:简单 | |
“自由放任主义”的原意是“让我们自己干”。下列关于这一经济理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亚当·斯密《国富论》中表达的主要观点 B. 它的提出与工业革命有密切的关系 C. 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原则 D. 通过国家宏观调控,使经济协调持续发展
|
20. 难度:简单 | |
欧美国家率先实现了从有机物经济向无机物经济的转变,即生产活动中的动力来源从动植物向矿物的转变,直接推动这一转变的是 A. 蒸汽机 B. 计算机 C. 牛顿经典力学 D. 达尔文进化论
|
21. 难度:中等 | |
山西巡抚上奏雍正皇帝时说:“山右积习,重利之念甚于重名。子弟俊秀者多入贸易途,其次宁为胥吏。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读书应试。”硃批:“朕所悉知,习俗殊为可笑。”由此可推断出当时的山西地方 A. 商人重利轻义 B. 士子科考极难 C. 官商对立严重 D. 民俗异于传统
|
22. 难度:中等 | |
约翰•希克斯说:“工业革命是现代工业的兴起而不是工业本身的兴起。”“现代工业”与以手工工场为代表的传统工业的本质区别是 A. 榨取工人剩余价值 B. 雇佣自由劳动力 C. 使用机器进行生产 D. 分工协作的形成
|
23. 难度:中等 | |
清政府规定:“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有过则罚。”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 B. 清朝前期大机户兼并小机户 C.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 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24. 难度:简单 | |
清末的上海,“无论其为官为商为民为士,但得稍有赢余,即莫不竞以衣服炫耀为务,即下至娼优隶卒,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旺族之家。”民国初年,这种现象较之清末更是有过之而不及。这种变化表明当时 A. 服饰的西化开始风靡上海 B. 上海社会等级观念的淡薄 C. 经济发展促进了市场繁荣 D. 政治变革消弭了贫富差距
|
25. 难度:简单 | |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主要是指 ①促使井田制瓦解 ②导致地主阶级兴起 ③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 ④推动自耕农经济产生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
26. 难度:中等 | |
下图所反映的16世纪到18世纪中期的这一历史现象,包括 ①欧洲加速资本原始积累 ②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③印第安人、黑人遭受劫难 ④新的生产方式得以传播 A. ①②③ B. ①④ C. ①③ D. ①②④
|
27. 难度:简单 | |
1952年据吉林省调查,一些村、屯,放高利贷情况严重,春借一斗秋还二斗,“贷款利息高达月息30%,一般在10%左右;数量也大,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农村阶级的分化”。一些富裕农民靠放高利贷上升为新富农,许多贫下中农则在重利盘剥下贫困破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党和政府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A. 实施土地改革运动 B. 提出“八字方针” C. 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D.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
28. 难度:简单 | |
下图是2017年2月,深圳2016统计年鉴统计关于深圳1980~2015年GDP绝对值的变化情况。出现此变化的主要政策原因是 A. 南方谈话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经济特区的建立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
29. 难度:简单 | |
郑和下西洋比新航路开辟早了半个多世纪。据此推测,郑和下西洋应在 A. 13世纪下半期 B. 14世纪上半期 C. 15世纪上半期 D. 16世纪下半期
|
30. 难度:简单 | |
中国民族工业遭到空前的洗劫和破坏是在 A. 鸦片战争期间 B.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期间 C. 八国联军侵华期间 D. 甲午战争期间
|
31. 难度:中等 | |
唐代,运河沿岸的汴州(开封)“舟车辐辏;人庶浩繁”,运河流经的扬、润、苏、杭等州发展成为重要的都会,而六朝时期的大都会金陵(南京)却成为润州(镇江)的属县上述现象说明当时 A. 城市经济与政治功能分离 B. 南北经济交流带动城市发展 C. 江南成为全国经济的重心 D. 交通状况决定城市地位
|
32. 难度:中等 | |
以“三角贸易”形式进行的黑奴贸易兴盛的原因包括: ①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②美洲种植园经济发展的需要; ③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对劳动力的需要 ④奴隶贸易中巨额利润的刺激。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
33. 难度:中等 | |
观察下列《1650~1990年欧洲人口变化数据表》,造成欧洲人口在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急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医学技术进步 B. 大量移民进入 C. 两次工业革命 D. 两次世界大战
|
34. 难度:中等 | |
“它有火的刚烈、水的优雅、土的敦厚。”“中国人把那个看似普通的泥土,在水与火的灵动下,在中国人心灵与精神的升华中,成就出这种美丽的器皿。”这描述的是中国的 A. 青铜器 B. 铁器 C. 玉器 D. 瓷器
|
35. 难度:简单 | |
明代徐一夔《织工对》记载“余僦居钱塘之相安里,有饶于财者,率聚工以织。……进而问之,……工对曰:吾业虽贱,日佣为钱二百缗,吾衣食于主人,而以日之所入,养吾父母妻子,虽食无甘美,而亦不甚饥寒。”这则材料主要说明 A. 丝织业出现雇佣剥削 B. 明清政府重农抑商措施失效 C. 手工业者生活的艰辛 D. 自然经济受到工商业的冲击
|
36. 难度:中等 | |
1955年11月我国正式印制使用粮票,1993年2月后粮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粮票的使用与废除,实质上体现了 A. 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B. 所有制形式的变化 C. 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 D. 产品分配方式的变化
|
37. 难度:中等 | |
清代工商业市镇较为普遍,一些市镇发展迅速,甚至凌驾府县,而与省会齐名。当时的汉口镇和佛山镇是天下“四聚”之二,另外“两聚”则是北京与苏州。这反映了当时 A. 政府扶植是明清工商业市镇崛起的重要原因 B. 市镇经济功能的增强冲击着传统的政治规制 C. 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着市镇经济的繁荣 D. 南强北弱的经济格局推动南方市镇迅速崛起
|
38. 难度:简单 | |
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大型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占实际投资总额的44.3%,已建成投产的重工业企业也多集中在东北。促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是 A. 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 B. 美国形成对华包围封锁 C. 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 D. 中日两国关系发生变化
|
39. 难度:简单 | |
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A. 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 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 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 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
40. 难度:中等 | |
据《管子海王》载:“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辇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这反映出 A. 铁器对行业发展的重要 B. 行业准入条件苛刻 C. 政府重视农用工具的管理 D. 民为邦本治国思想
|
41. 难度:中等 | |
以下哪项表述是对“朝贡贸易”的准确理解? A. 朝贡贸易展示了天朝威仪 B. 朝贡国可来华自由贸易 C. 各朝贡国贡期一致 D. 政府在朝贡贸易中获利甚多
|
42. 难度:简单 | |
于昌明正在撰写一部历史小说,背景是明末的江南,故事中的主角正为他的儿子准备上学堂的学费。张三不知道在这种情形下,主角应该使用何种货币。请您根据历史知识为张三判断最有可能的货币是 A. 纸钞 B. 金币 C. 银两 D. 布帛
|
43. 难度:简单 | |
纵观整个中国历史,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下列有关该时期经济发展特征的正确表述是 ①由于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农业的耕作方式由集体劳作过渡到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 ②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形成; ③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④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
44. 难度:简单 | |
《水浒传》第十五回载:吴用去说服阮家三兄弟入伙打劫生辰纲,吴用给了阮小七一两银子买了一大瓮酒、20斤生熟牛肉和两只鸡。此故事 A. 体现了宋朝商品经济的繁荣 B. 客观反映了明朝的货币流通情况 C. 说明了当时白银的购买力强 D. 佐证了小说具有可信的史料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