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为调和“礼”和“刑”这两套社会规范在德政下的冲突,西周统治者明确提出了“明德慎罚”、“德主刑辅”的基本观念,使“刑”这一消极社会规范成为西周辅助德政的重要手段。由此可以说明西周时期 A. 已经萌发了重民思想 B. 外儒内法得到运用 C. 统治者注重自身修养 D. 仁政思想受到推崇
|
2. 难度:中等 | |
罗马法规定,善意和诚信是有效缔结契约的前提。具有欺诈故意的行为,或者是因不讲诚信而被法律认定为“不名誉”的人的行为,是无效的行为。这体现出罗马法 A. 通过法律塑造道德 B. 契约关系的道德化 C. 道德意识的法律化 D. 以商品经济为基础
|
3. 难度:中等 | |
1948年夏,沂蒙解放区发生旱灾,部分农民举行传统的祈雨仪式,并暴力殴打了前来阻止的基层干部。地方政府并未盲目地对群众进行惩罚,而是将革命理念与传统习俗结合起来,采用温和的方式处理了这一事件,并重新将生产救灾导入正常轨道。这一做法 A. 丰富了应对社会危机的历史经验 B. 消除了革命理念和传统习俗的矛盾 C. 保证了前线军事行动的顺利推进 D. 全面纠正了基层工作中的激进倾向
|
4. 难度:中等 | |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让“工人运动有了理论指导”,“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然而1848年以后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却并未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预言的那样走向灭亡,反倒欣欣向荣,生机盎然。这表明 A. 工人运动需要科学理论指导 B. 资本主义制度发生本质变化 C.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预言有误 D. 马克思主义需要进一步完善
|
5. 难度:中等 | |
1964年1月9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声明:“十分明显,我们认为,法国如果承认(中国),将不利于我们或其他自由国家,我们已经一再清楚地表明,美国反对承认共产党中国。”1月27日,法国不顾美国意见,与中国正式签署建交公报。中法建交 A. 标志着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彻底分化 B. 极大改变了当时的世界政治格局 C. 是中法意识形态差异缓和的产物 D. 表明两国在两极格局中有相似处境
|
6. 难度:中等 | |
西汉政权建立后,一方面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不准工商者衣丝乘车、不准工商子弟做官;另一方面“弛商贾之律”,营造了相对宽松的经商环境。使得工商业发展远远超过了战国时代。这反映出汉初 A. 以发展与稳定为要务 B. 经济政策摇摆不定 C. 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 D. 致富成为社会时尚
|
7. 难度:中等 | |
1830年英国议会颁布《啤酒法》,解除地方治安法官对啤酒经营许可的发放权,大量啤酒馆涌现,民众中不道德行为、贫穷和堕落惊人增长;1879年,议会通过《酗酒法》重新强化地方对酒类的管理权。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英国 A. 自由主义内涵的渐变 B. 立法为经济利益服务 C. 工业化推动议会改革 D. 中央与地方权力较量
|
8. 难度:中等 | |
1933年国民政府发布的《废两改元令》规定:所有公私款项收付、契约票据及一切交易,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持有银两者,可由中央造币厂代铸银币,或在中央、中国、交通三家银行兑换银币。这一政策 A. 重建了金融秩序 B. 导致了通货膨胀 C. 打击了民族工业 D. 加速了白银外流
|
9. 难度:中等 | |
下图为创作于1953年的一副木刻画(售余粮)。这一作品反映出当时 A. 国民经济恢复活跃了农村市场 B. 国家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建设 C. 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生产热情 D. 农村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革
|
10. 难度:中等 | |
《孟子·梁惠王下》中提到天子的巡狩制度,其目的之一是“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而如今国君出游却使“饥者弗食,劳者弗息”。这一记载反映了 A. 治国应秉承民惟邦本 B. 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 C. 农耕经济的地位重要 D. 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
|
11. 难度:中等 | |
法国在二战后的三十多年里,先后制定并实施了9个经济计划;英国在1962年制定了第一个经济五年计划,后又制定了经济发展国家计划;联邦德国在1968年制定了第一个全国经济计划;意大利则制定了1955-1964年的十年经济计划。这反映出 A. 欧洲一体化程度的加深 B. 计划经济体制在西欧的确立 C. 美国加紧对西欧的控制 D. 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得到认同
|
12. 难度:中等 | |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后,美国试图使之成为一个谈判场所,但遭到大多数成员国的反对。1994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就落实亚太地区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作出了承诺。这体现出亚太国家和地区对 A. 经济主权独立的维护 B. 区域合作实效的追求 C. 经济自由理论的推崇 D. 地区霸权主义的抵制
|
13.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丘吉尔“铁幕”演说:“……不久刚被盟国的胜利所照亮的大地,已经笼罩上了阴影。没有人知道苏俄和他的共产主义国际组织打算在最近的将来干什么,以及他们扩张和传教倾向的止境在哪里,如果还有止境的话。……” 材料二 现有的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集团,根据逻辑和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来看,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恶化……在这种情况下,和平共处的原则是代替“冷战”和可能发生的全面核灾祸的唯一办法。 ——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宣言(1961年9月) 材料三 国际形势的变化怎么看?旧的格局是不是已经完了,新的格局是不是已经定了?国际上议论纷纷,国内也有各种意见……现在旧的格局在改变中,但是实际上并没有结束,新的格局还没有形成。和平与发展两个问题,和平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发展问题更加严重。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丘吉尔发表演说的目的何在?对于当时的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不结盟运动产生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当前国际形势的基本特点是什么,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14.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中国对外交往中的历史事件(部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
15. 难度:中等 |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隋朝在选官制度上也进行了重大的改革……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根据材料,概括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
16. 难度:中等 |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999年3月24日,北约对原南联盟的空中打击正式开始。4月19日,美国称,科索沃“有10万多人目前下落不明”,应该(卫报)称塞族人“在科索沃杀害了数万名阿尔巴尼亚族居民”。但在8年以后,塞尔维亚政府的最终调查数宇显示,自1998年1月1日迄今,科索沃全境共死亡或失踪人员8700名,并称科索沃驻联合国机构所认可。利用假新闻、假情报达到政治目的,对一些国家来说,已经不再是什么秘密。科索沃战争如此,以“摧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而进行的伊拉克战争也是如此。尽管如此,这些制造假新闻、假情报的人,以及据此制造了更大灾难的人,却从未受到过审判,而那些因此丧失了亲人的家庭,每年的此时都要经历一次痛不欲生的煎熬。 ——《科索沃战争8年之后》 材料二 国家间的交流、对话、合作并不断深化,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意志和不懈追求。与此同时,国际社会也面临更加复杂多样的安全挑战: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猖獗,防扩散形势依然严峻,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不断显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安全依然任重而道远。 ——习近平《在“世界和平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等西方国家制造和利用假新闻、假情报的政治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安全依然任重而道远”的认识。
|
17. 难度:中等 |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在选官用官的问题上,魏征曾给唐太宗上疏说:“臣闻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父不能知其子,则无以睦一家;君不能知其臣,则无以齐万国。”贞观六年,太宗与他谈及选人为官一事,魏征说先要了解他的才能,然后审核他的品德以及爱好等。他还认为,在天下未定之时,一般是“专取其才,不考其行”;天下太平之时,“则非才行兼备不可任也”。他建议要“用其所长,舍其所短”。 贞观十四年,太宗屡次以宦官充任使者,他们回京后又妄加弹奏,常使太宗发怒。魏征即上奏说:“阉竖虽微,狎近左右,时有言语,轻而易信,浸润之谮,为患特深。以今日之明,必无所虑,为子孙教,不可不杜绝其源。”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魏征在选官用官问题上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魏征选官用官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