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江苏省盐城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春秋时期,晋、楚两国长期争霸。两国皆筋疲力尽,诸侯间也实在受不了“牺牲玉帛,待于二境”(《左传·襄公八年》)的苦痛,于是再由宋国发起弭兵运动。会上约定晋、楚共为盟主,中小诸侯国对晋、楚同时朝贡。上述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A. 宗法制的瓦解

B. 中央集权的发展

C. 分封制的动摇

D. 周王的地位下降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论语》载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意思是不管父亲是否正确,他责骂或责打你,作儿子的都应该在脸上挂着愉悦的神色,否则,就会伤慈父之心,就是不孝。荀子认为“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乃“人之大行”,可谓大孝。这说明荀子的主张

A. 丰富了民本的内涵

B. 发展了孝道德的思想

C. 强调了仁爱的意义

D. 突出了德治的主张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小说故事,几乎篇篇都能打动听众。在勾栏、茶坊,听众们不仅自己认识了许多形象鲜明的人物,熟悉了许多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而且又通过他们的复述与改造,广为传播。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

A. 官场政治腐败

B. 通俗文艺繁荣

C. 商品经济发展

D. 思想控制加强

 

详细信息
4. 难度:困难

宋太宗时大幅改革科举制度,若举人与考官有亲戚关系,则别置考场考试,称“别试”;将试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贯、家世等封贴,以免考官徇私,称“弥封”。知贡举者受任后,锁居贡院与外界隔离,有时长达50天,称“锁院”。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参考人员日趋多元

B. 考试程序趋向公正

C. 官员选拔方式多样

D. 防弊措施流于形式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王袆在《送申巡检之官序》中记载:“至正十一年,海内多故,天子命勋旧大臣行中书省以镇外服,且以为去朝廷远,事有机速,不可律于常制禀命而行。凡军旅、钱粮、铨选之事,一听其便宜行之。”这说明元朝行省

A. 权力不再受到中央的节制

B. 获得了较大的事务处置权

C. 一直拥有便宜行事的权力

D. 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孟心史《明史讲义》载:“历代宦官与士大夫为对立,士大夫决不与宦官为缘。明代则士大夫之大有作为者,亦往往有宦官为之助而始有以自见。”导致明代这一现象的制度因素是

A. 皇权旁落,朝廷吏治腐败

B. 废除丞相,君主专制强化

C. 设置内阁,权力中枢内移

D. 权分六部,制约机制形成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关于英使节马戛尔尼有没有跪谒乾隆帝一事,军机大臣和珅的奏折“该贡使等向上行三跪九叩头礼”。但是,马夏尔尼在其日记里写道:“吾等曲一膝以为礼,华官则行其本国礼节”。随行的副使斯当东记录是“单膝下跪,简单致辞”。这反映出

A. 历史研究无法形成确切定论

B. 历史解释应摒弃当事人记录

C. 历史评价必须尊重客观事实

D. 历史记述会受主观因素影响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他们(负责交涉条约的人如伊里布、黄恩彤诸人)觉得也是最方便省事的办法是每种货物应该缴纳多少税都明白载于条约,那就可以省却争执……所以他们洋洋得意,以为他们的外交成功。”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条约”指的是《马关条约》

B. “方法”维护了中国关税主权

C. “方法”有利于列强商品输出

D. “他们”深谙近代外交之道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朕今涕泪以告先庙,慷慨以誓师徒,与其苟且图存,贻数万口,孰若大张挺伐,一决雄雄。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至于五尺童子,亦能执干戈以卫社稷。”清朝颁布的《宣战诏书》针对的是

A. 英国武力占领香港岛

B.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 日军袭击清军运兵船

D. 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作家曹聚仁在《我与我的世界》中记述:“其后两年,辛亥革命到来了。我们乡僻地带(浙江兰溪),交通阻梗,不知秦汉,遑论魏晋,如‘革命’这样的名词,从来没听到过;乡间所说的,还是‘造反’。”这主要表明

A. 农民阶级不知道辛亥革命

B. 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C. 中国社会未出现丝毫变化

D. 农村地区与外界完全隔绝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1912年,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法令。如严禁贩卖人口,废除奴婢卖身契约和一切主仆名分,宣布赋予妇女具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取消官场中“大人”、“老爷”的称呼;禁止缠足,废止跪拜礼节;取消在学校祭礼读经;兴办实业,鼓励发展工商业,奖励华侨投资。这些法令

A. 表达了资产阶级的诉求

B. 蕴含了君主立宪的观念

C. 体现了反对专制的精神

D. 践行了三民主义的主张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鲁迅于20世纪初提出了改造国民性和“立人”两个相关的命题,认为中国“国民性”中存在的某些严重缺陷和弱点是由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所造成。为此,他

A. 著文立说,批判传统道德

B. 倡导民主,反对封建专制

C. 弘扬科学,摒弃愚昧迷信

D. 领导革命,重建道德价值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马勇在《重寻近代中国》中指出:“依照学术界的通行理解,五四运动有广、狭之分。狭义的五四运动指1919年因山东问题而引发的爱国热潮,以1919年5月4日的北京大游行、火烧赵家楼及学生被北洋政府逮捕为标志;广义的五四运动则指1919年前后长达十余年的新文化运动,其内涵与外延都相当广泛,前后期的变化也相当复杂和明显。”对上述两个“五四”理解错误的是

A. 前者是政治的“五四”,后者是文化的“五四”

B. 前者要“反帝反封建”,后者要“民主与科学”

C. 前者重在政治的救亡,后者重在思想文化启蒙

D. 两个“五四”都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开始,到1930年上半年,经过3年多的斗争和探索,全国红军发展到10万人左右,大小革命根据地有15块。红军与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的主要原因是

A. 游击战术的正确运用

B. 土地革命深入开展

C. 苏维埃政权广泛建立

D. 共产国际大力支持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这二十几个人在这里开会,是为了正式确定长征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后很多人都说,这是整个中国革命史上最重大的一个事件。”这次会议

A. 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B. 结束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

C. 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D. 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1937年8月,蒋介石在南京发表演讲说:“我们的应敌战术是什么?第一,倭寇要求速战速决,我们就要持久消耗战”,作战要“固守阵地,屹立不动”,“处处设防,步步抵抗”。抗战时期,贯彻蒋介石这一军事思想的战事是

A. 淞沪会战

B. 平型关战役

C. 百团大战

D. 淮海战役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原国民政府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的秘书在回忆录中写道:民国二十九年,住在延安窑洞里的毛泽东、朱德,最让人佩服之处,是他们的政治远见,他们知道在需要的时候打一场合适的仗,依我看,这一仗的政治意义远远大于它的军事意义。“这一仗”

A. 粉碎了日军速亡中国的企图

B. 推动了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C. 取得了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

D. 坚定了全民族抗战的信心

 

详细信息
18. 难度:困难

下图是著名画家米谷对某一时期国共两党军事斗争的描绘。蒋介石在短短三年中形象急剧蜕变(由右至左),初期“意气风发”,进而“浑身受伤”,最后长刀换成了“匕首”。这一时期是

A. 北伐战争期间

B.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 红军长征期间

D. 解放战争时期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史家陈旭麓说:“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失去了城市,在退出城市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又得到了农村,这种得与失,在一开始的时候并不是自觉选择的结果……它最终又成为一种自觉的选择。”这种选择

A. 坚持攻打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

B. 是从城市向农村的自觉退却

C. 以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为代表

D. 无视国情对革命的制约影响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邓小平曾经对毛泽东的战略思想作了这样的说明:“他告诉我们,开始必须在内线打,打到一定时候,也就是削弱敌人到相当程度之后,就要打到外线……这时时机成熟了,就应该转到外线,否则就要吃亏。”解放军开始“转到外线”的重大行动是

A. 跃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

B. 夺取徐州,准备战略决战

C. 破坏陇海路,支援淮海战役

D. 强渡长江,迅速解放南京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举行徐蚌作战,相机攻取宿县、蚌县(蚌埠),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破毁津浦路,使敌交通断绝,陷刘峙全军于孤立地位。”这一作战战略构想是针对

A. 徐州会战

B. 百团大战

C. 淞沪会战

D. 淮海战役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改革开放这40年来,中国的人力资源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16—59岁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981年的不到5年上升到2016年的10.35年;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比例由1982年的0.58%上升至2015年的12.44%。促进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国民教育体系逐步形成

B. “科教兴国”战略实行

C. 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

D. 教育改革举措深入落实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有学者对欧洲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评论道:“科学的探讨与实证,代替了过去神学的教条与武断:民约论及法律观念也替代了君权。从此以后,一般平民尝试用选票决定如何治理自己的国家。”这场运动是

A. 智者运动

B. 文艺复兴

C. 宗教改革

D. 启蒙运动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他所建立的体系不仅能说明已有的理论已经说明的现象,而且能说明并解释已有的理论不能说明的现象,更重要的是,他的理论能预见到新的物理现象和物理事实,并能以天文观测或实验证实它们的正确性”。这一理论体系是

A. 自由落体定律

B. 经典力学理论

C. 光电效应理论

D. 量子理论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法国艺术家雅克·德比奇在《西方艺术史》中说:“它标志着与往西一切想法的彻底决裂。它宣告了人和个性先于一切的地位,它的强烈的感觉、激情和想象,回答了冷库的理性王国。”下列作品与“它”风格一致的是

A.

B.

C.

D.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古代中国,保持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沟通与互动通畅,是国家实现对地方有效治理的重要因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帝国剪力了庞大帝国的内建系统,包括道路系统和官僚体系。……就秦朝的郡县制度来说,从考古发掘统计出来的数据可以发现,甚至最小的县城的县长或县令,往往是由秦帝队的中下级军官专任,中央的命令可以从上到下传达到地方,效率相当不错。秦帝国的道路系统,在中原地区是两横两直四条主干道,然后以此为基础对外展开若干条辐射线。这样的内建系统,传达命令效率很高,得到沈静末梢回馈讯息的效率却有所不足。

材料二  汉代的制度是由董仲舒设计的一套相当清楚的察举制,将过去不是很制度化的人才选拔方式,落实为定期由地方官员选择当地优秀人才送到中央,在中央实习种种政务,然后再派到各处区工作。这样一个察举制度,使得中央和地方一直不断地有人力资源的流转,把地方讯息无时不经过这些实习人员带到中央。

材料三  唐朝真正走向灭亡,应当是唐末的大规模农民战争导致的。……唐末的气候并不寒冷,照说不应该有过不下日子的情形,也只能是因为课税太重,而政府上层不了解民情,百姓是在没法忍受的时候,才会铤而走险起来造反。……唐朝政府的上层是由一小群贵族长期垄断的,那些来自民间的科举进士,其中不少也是贵族的子弟。更何况,科举出身的寒士很难真正进入决策阶层。另外一方面,唐朝的地方官员在回避本籍的制度下都是外来者,对地方情形并不了解,而且又经常更换职务。因此,汉代地方官员可以承担的回馈信息的职能,在唐朝并不能实现。于是,小乱变成打乱,打乱连续不断,那么庞大辉煌的朝代,也就在农民的锄头和镰刀下,分裂成许多小国。

——以上材料摘编自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内政系统的特点并分析其优劣。

(2)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的贡献并分析其影响。

(3)据材料三,分析唐朝制度建设方面的缺陷与其灭亡的关系。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家治理的认识。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新文化运动将思想的启蒙普及到社会和民间,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自身不可磨灭的印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的汉语文体长久为文言文所垄断,相应的反映,但居于官方垄断地位的仍是文言文写作。虽然民间话语使用口语,文学创作也有这种状况束缚了人们表达方式的自由,有碍于文化的传播。农业文明状态下少数人使用“雅言”也无法满足工业化需求。新文化运动之所以产生了很大的反响,与其提倡文体革命是分不开的。新文化运动的发生与发展是中国社会的综合环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军阀间的纷扰争斗使其一时无暇顾及政治之外的其他方面,经济与市场的发展使学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自谋生路。

——摘编自汪朝光《中国近代通史·第六卷》

材料二  胡适使用“文学革命”一词,主要意图在于争辩与证明白话可以作为有生命力的文学工具,中国文学革命的首要任务就是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而在陈独秀看来,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是不言而喻的:他没有功夫去进行学术性的讨论。在《文学革命论》中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目标为:“推倒雕琢的阿谈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迁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摘编自(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汉语文体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文体革命”产生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胡适和陈独秀对“文学革命”理解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陈独秀的主张。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王安石变法以人才为本。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臣以谓方今在位人才之不足者,以臣使事之所及,可知矣。今以一路数千里之间,能推行朝廷之法令,知其所缓急,而一切能使民以修其职事者甚少,而不才苟简贪鄙之人,至不可胜数。……朝廷每一令下,其意虽善,在位者犹不能推行,使膏泽加于民,而吏辄缘之为奸,以扰百姓。

今士之所宜学者,天下国家之用也,今悉置之不教,而教之以课试之文章,使其耗精疲神,穷日之力以从事于此。……以朝夕从事于无补之学,及其任之以事,然后卒然责之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宜其才之足以有为者少矣。

——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

材料二  于是改法,罢诗赋、帖经、墨义,士各占治《易》、《诗》、《书》、《周礼》、《礼记》一经,兼《论语》、《孟子》。每试四场,初大经,次兼经,大义凡十道,后改《论语》、《孟子》义各三道。次论一首,次策三道,礼部试即增二道。……又立新科明法,试律令、《刑统》、大义、断桉,所以待诸科之不能业进士者。未几,选人、任子,亦试律令出官。

——《宋史·选举志一》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宋朝“在位人才”不足的表现极其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王安石解决“在位人才”不足的举措。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效果。

 

 

详细信息
29. 难度:简单

有人说:无论拿破仑是英雄还是暴君,他都是历史的选择,推动了他所处时代的资产阶级革命。阅读材料:

拿破仑皇帝为后世留下来的,不是他作为统帅的各种战绩,而是作为政府首脑所做的各种改革……对所有法国人实行统一的法律:取消等级制度……法国被分九十八个行政区,他们不是独立的,而是接受巴黎的指示……全国实行统一的教学计划……拿破仑在德国取得军事胜利后,也进行了改革……市民的公共生活方式也根据新的法国法律进行了充足和规范……当然不是出于他的情愿:在被法国占领的不独立的国家里一再发生反抗运动:拿破仑为了战争,越来越关注金钱和士兵,他的这个欲望越明显,反抗也就越强烈。

——(德)曼弗雷德·马伊《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

请回答:

(1)据材料归纳拿破仑的国内外改革举措。

(2)据材料指出“不是出于他的情愿”的事情及其发生的原因。

(3)据材料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无论拿破仑是英雄还是暴君,他都是历史的选择,推动了他所处时代的资产阶级革命”这一观点的论据。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