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某班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在探讨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时,总结了如下一些观点,其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A. 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 B.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C. 精耕细作但仍十分脆弱 D. 生产的产品大多投放市场
|
2. 难度:简单 | |
下列工具用于播种的是: A. B. C. D.
|
3. 难度:简单 | |
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在古代手工业中占有优势,它的主要特点是 ①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大作坊生产 ②技术和生产工艺保持世界领先水平 ③占据技术人才和原料优势,生产不计成本 ④主要是为市场提供精美商品和为对外贸易交流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
4. 难度:简单 | |
某中学举办历史剧表演活动,下面是四组镜头符合史实的是 A. 《秦始皇》中的百姓身穿棉衣 B. 《诸葛亮》中有人用瓷碗吃饭 C. 《李世民》中有人在喝玉米粥 D. 《康熙帝》中有人在军机处中
|
5. 难度:中等 | |
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南宋都城中的商业店铺散布于城中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四十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A. 官营手工业的繁荣 B. “市”突破市坊的限制 C. 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D. 商业的发展超过了农业
|
6. 难度:困难 | |
在下列各项所描述的景象中,不可能出现在宋代的是 A. 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早市者,复起开张 B. “都城之夜市酒楼极繁盛处”,每晚“人物嘈杂,灯火照天” C. 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市。如耍闹之处,通晓不绝 D. (崇仁坊北街)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
|
7. 难度:中等 | |
《明史·舆服志》记载:“(洪武)十四年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这主要反映当时明朝政府 A.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B. 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 严格管理市场 D. 压制丝织业发展
|
8. 难度:简单 | |
清代陶煦的《租核·推原》记载:“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以上现象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A.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 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 有利于巩固统治 D. 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
9. 难度:中等 | |
“1498年,达·伽马在印度获得了建立商埠的许可,到16世纪中叶他们已经在西非和东亚之间建立50多处贸易商埠。”材料中的“他们”最有可能是 A. 葡萄牙人 B. 西班牙人 C. 荷兰人 D. 英国人
|
10.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统计,中国1685年人口约为1亿,1767年约为2亿,1790年约为3亿,此间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来自新的作物从新大陆直接或间接传入中国。“新作物”最有可能是 A. 玉米和马铃薯 B. 小麦和番茄 C. 马铃薯和小麦 D. 水稻和玉米
|
11. 难度:中等 | |
“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据此观点,推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前提是 A. 殖民扩张 B. 代议制确立 C. 工业革命 D. 圈地运动
|
12. 难度:中等 | |
1651年,英国议会颁布《航海条例》,规定“凡外国商品输入英国,或英国商品输出到外国,只许用英国船装载或用输入国或输出国的船只装运,否则一律禁止输入英国。”该条例遭到了谁的激烈反对并引发了战争 A. 西班牙 B. 荷兰 C. 法国 D. 美国
|
13. 难度:简单 | |
不同的经济时代由于生产模式的不同,导致生产组织形式也有所不同。14——15世纪的手工工场、19世纪中期的英国工厂、19世纪末的垄断公司反映了14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对其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B. 蒸汽革命催生了垄断组织 C. 工业革命促进了工厂制推广 D. 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
14. 难度:中等 | |
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工业”“工厂”“中产阶级”“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等词汇,其产生的时期最可能是 A. 1500~1640 B. 1640~1760 C. 1760~1848 D. 1870~1945
|
15. 难度:中等 | |
“美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发生于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它使美国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科技进步:电力和能源开发、材料和材料加工、交通技术。”下列成就中属于其表现的是 A. 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B. 瓦特改良了蒸汽机 C. 西门子制造发电机 D. 莱特兄弟发明飞机
|
16. 难度:简单 | |
1919年8月26日报道,上海法租界出现了上海第一座红绿灯,白天黑夜均可使用,避免了许多交通事故的发生。该红绿灯的出现得益于 ①第一次工业革命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 ③上海工商业经济发达 ④中法是一战时同盟国关系友好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
17. 难度:简单 | |
19世纪末,山东桓台县苗世厚兄弟在济南泺口经营粮食贸易,很快形成资金逾万的苗氏集团。苗氏集团得以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A.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 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C. 西方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 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实业救国的思潮
|
18. 难度:简单 | |
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下列现象最能说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是 A. 农民丧失土地的现象严重 B. 洋纱、洋布畅销,手工棉纺织业衰败 C. 五口通商后关税大幅降低 D. 洋务派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
|
19. 难度:困难 | |
1878年,轮船招商局总办朱启昂创办贻来牟机器磨坊,以蒸汽为动力磨面粉,开天津机磨面粉之先河。下列各项属于该企业创办的有利条件的是 A. 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C. 洋务运动的诱导 D. 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
20. 难度:简单 | |
观察下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 两类资本都在不断扩大,差距有所缩小 B. 民族工业早于外国人所办工业产生 C. 外国资本一直占有优势,两类资本差距在不断扩大 D. 民族工业受外国资本压制,发展十分缓慢
|
21. 难度:困难 | |
“一五”期间,“坚决优先保证工业不在1949年以前建立起工业的沿海城市发展,而是再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大部分工厂“都建在离开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汉、内蒙古的包头、吉林的长春和四川的成都”。这说明“一五”计划 A. 优化工业分布格局 B. 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C. 奠定了工业化基础 D. 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
|
22. 难度:中等 | |
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社会主义等于计划经济 B. 资本主义等于市场经济 C. 计划经济更促进生产力 D. 计划和市场是经济手段
|
23. 难度:中等 | |
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发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下列城市和地区开放顺序与之相对应的是 A. 大连——上海——长江三角洲——温州 B. 厦门——大连——环渤海地区——武汉 C. 深圳——珠海——珠江三角洲——武汉 D. 浦东——大连——闽东南地区——温州
|
24. 难度:简单 | |
下图是1954年河北唐山启新水泥厂工人庆祝公私合营的照片。据此判断下列正确的是 A. 引导农民积极参加生产合作社 B. 反映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 C. 表明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 D. 是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
25. 难度:中等 | |
《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指出:“它将家庭经营引入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家庭经营只是其中一个层次,统和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的关系。它继承了合作化的结果,汲取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的原则。”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A. 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 B. 克服了平均主义的弊端 C. 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D. 超越了历史发展的阶段
|
26.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世纪英国手工业生产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为英国提供了大量资金和技术。随着飞梭的应用,棉纺织业纺与织两大部门间的平衡被打破。经过一系列机器的发明和应用,纺纱部门机械化技术革新已基本完成。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蒸汽力取代水力作为机械动力,生产要素得以突破地域限制。蒸汽鼓风设备的发展完善了焦炭冶铁法,使英国的冶铁业出现了新的飞跃。铁路运输业的兴起和发展,对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到19世纪40年代,机器制造业开始发展起来,为机器大工业生产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王觉非《近代英国史》 材料二: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农民起义的冲击,统治集团一部分官僚主张改弦更张,学习西方长技。自19世纪60年代始,洋务派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等军事工业。这些军事工业虽然就生产关系而言还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但它们从外国购进设备来生产船规、枪地、弹药。这一时期洋务派还委派商人招徕民间资金创办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还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和通讯事业。 ——摘编自刘芃《历史学习精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英国工业革命与中国洋务运动开展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洋务运动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
27. 难度:中等 | |
工业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是每个国家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过程和手段。工业化道路的选择直接关系一个国家能否顺利地实现工业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只代表了非常肤浅的现代化尝试,其活动范围局限于火器、船舰、机器、通讯、开矿和轻工业,而没有开展任何仿效西方制度、哲学、艺术和文化的尝试。”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一时期,中国资本新设厂矿共379家,资本总额8580万元,平均每年设厂矿企业63家,新投资本1430万元,都比大战前的19年间增长了一倍多。出现了资本在100万元以上的大型企业43家,象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资本达到1500万元。通常称这一时期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1991年04期 材料三: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和实践》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现象和清政府的哪一运动有关?该运动对近代中国的工业化有什么积极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结局如何?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采取的“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指的是什么?并归纳这一“发展战略”实施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中国工业化建设的主要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