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困难 | |
夏商周三代,宗庙位于国都中心,据《礼记•曲礼》记载:“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牲口房和库房)为次,居室为后。”这说明三代 A. 祖先崇拜占据重要地位 B.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C. 等级制度影响日常生活 D. 重视农业成为社会共识
|
2. 难度:简单 | |
《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A. 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 B. 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 C. 确定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 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
3. 难度:简单 | |
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农业阶段采取的耕作方式依次是 A. 刀耕火种-铁犁牛耕-石器锄耕 B. 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刀耕火种 C. 刀耕火种-铁犁牛耕-耕耙耱技术 D. 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
4. 难度:简单 | |
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这说明 A. 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生活规律 B. 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 C. 古代妇女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 D. 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
|
5. 难度:中等 | |
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反映了汉代官营手工业 A. 工匠优秀,原料上等 B. 技术高超,不计成本 C. 规模生产,面向市场 D. 分工细密,管理严格
|
6. 难度:中等 | |
“图说历史”是解读历史的一种方式,下列对图片所含历史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 图4可反映东汉时期地方政府对水利灌溉工具的重视 B. 图1是唐代制瓷业的代表产品 C. 图2反映了西周时期青铜铸造的高超工艺 D. 图3可反映汉代丝织业高超工艺
|
7. 难度:简单 | |||||||||||||
下面是汉代牛耕画像石出土地点统计表。从表中可以推断出的结论是
A. 汉代时开始出现牛耕技术 B. 汉代时南方无开发迹象 C. 北方牛耕普及程度领先南方 D. 农具获得技术上的突破
|
8. 难度:中等 | |
下图是战国水利工程图。春秋战国时期,孙叔敖治楚,西门豹治邺,颇有成效;秦“渠就……,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这一现象反映了
A. 水利兴修影响地方治理 B. 区域位置决定经济水平 C. 南北经济逐渐趋于平衡 D. 争霸战争促进经济发展
|
9. 难度:困难 | |||||||||||||
我国古代农业发达。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历代政府的部分农业措施。这些措施体现出
A. 土地集中趋势已失控 B. 政府直接控制农户生产 C. 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 D. 古代农业可持续性发展观念
|
10. 难度:中等 | |
下图是“湖州等地农业、手工业分工演化图谱”,据此图可知宋代 A. 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倾向 B.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 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 D.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
11. 难度:中等 | |
造成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 B. 土地私有制度的存在
C. 政府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 D. 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
|
12. 难度:简单 | |
下图是某学生在学习研究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时使用的两幅示意图,从图中反映出的主题是
A. 政府重视耕作技术的推广 B. 封建自然经济具有脆弱性 C. 西汉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D. 江南地区普遍推行曲辕犁
|
13. 难度:简单 | |
唐朝王维有诗云:“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该诗体现出当时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A. 刀耕火种 B. 集体耕作 C. 男耕女织 D. 精耕细作
|
14. 难度:简单 | |
中国手工业有以下几种主要形态,主要供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来自 A. 官营手工业 B. 民营手工业 C. 家庭手工业 D. 以上几种都不是
|
15. 难度:简单 | |
位于浙江省浦江县的“郑氏义门”,自南宋开始,历宋、元、明三朝,十五世同居共食达三百余年,鼎盛时有3000多人同吃一锅饭。其孝义家风多次受到朝廷旌表,明太祖朱元璋曾亲赐“江南第一家”。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A. 封建国家的倡导 B. 分封制的产物 C. 君主专制的需要 D. 宗法制的影响
|
16. 难度:简单 | |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 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 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
17. 难度:中等 | |
629年唐太宗下了一道对地方官吏进行考核的诏令。你认为这道诏令的出台与执行不可能经过 A. 皇帝、中书省 B. 尚书省、吏部 C. 礼部、户部 D. 门下省
|
18. 难度:简单 | |
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 统领军队,处理各种军务 B. 参与决策,负责朝廷事务 C. 参与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 负责行政、安排地方事务
|
19. 难度:简单 | |
著名实业家张謇说:“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由此可见,张謇认为辛亥革命的最大功绩是 A. 推翻清朝统治 B. 否定了帝制的存在 C. 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D. 推翻了封建私有制
|
20. 难度:简单 | |
“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的开端,其最主要的依据是 A. 提出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 B. 出现了“三罢斗争” C. 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D. 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
|
21. 难度:简单 | |
习近平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长征途中,中共历史上具有生死攸关的转折意义的大会是 A. 八七会议 B. 遵义会议 C. 七届二中全会 D. 十一届三中全会
|
22. 难度:简单 | |
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把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是在 A. 中共七大 B.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 一届政协 D.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
23. 难度:中等 | |
“中国既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这一论述反映新时期外交方针变化表现为 A. 独立自主 B. 不结盟 C. 维护世界和平 D. 对外开放
|
24.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说,在古代雅典,“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词”。这一现象是雅典A A. 政治体制的产物 B. 社会矛盾缓和的反应 C. 频繁改革的结果 D. 思想文化繁荣的体现
|
25. 难度:中等 | |
宰相俾斯麦提交的议案因下议院的反对而遭到否决,随后他采取强硬的手段,把议员请到了宫里,直接对议员宣称议案已经得到了君主的认可,并解散了议会。这反映了19世纪晚期德国 A. 上下议院都不拥有立法权 B. 议会的立法权受行政权控制 C. 宰相有权力解散帝国议会 D. 君主形式上掌管着国家大权
|
26. 难度:简单 | |
电影《鸦片战争》中有这样的镜头:英国议会上,外交大臣巴麦尊提出出兵进攻中国,议会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侵华战争拨款,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最终同意对华宣战。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 英王是虚位元首,议会掌握国家权力 B. 英王形式上有对外宣战的权力 C. 英王是国家元首,议会对英王负责 D. 议会权力至上,英王要遵从议会通过的决议
|
27. 难度:中等 | |
美国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说:“美国总统是国王和总理大臣的统一体。”下列各项能为这一观点提供佐证的是 ①最高行政权赋予总统 ②总统兼任武装部队总司令 ③总统对立法有否决权 ④总统对国会负责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
28. 难度:中等 | |
到1879年,共和派又取得了参议院的多数,迫使保皇党人麦克马洪辞去了总统职务,共和派格雷维继任总统。至此,共和派不仅控制了议会两院,而且控制了政府。法国共和政体最终得以确立的根本原因是 A. 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推动 B. 工业革命以来,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逐渐强大 C.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D. 美国民主共和制建立的示范和带动
|
29. 难度:简单 | |
“吸取革命和复辟两方面的教训,光荣革命后的议会摈弃了无限制的斗争,同时也避免了无原则的调和,对王权和议会权力的关系作了重要而适度的调整。”英国这些调整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A. 人民民主 B. 议会至上 C. 国王尊重议会 D. 君主“统而不治”
|
30. 难度:中等 | |
近代历史上,英国和德国实行了风格迥异的君主立宪制,两者的一致之处是 A. 内阁首脑对议会负责 B. 君主都是国家元首 C. 议会是国家的权力中心 D. 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
|
31. 难度:简单 | |
“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主要是因为 A. 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 B. 长期闭关锁国的政策被打破 C. 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 D. 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
|
32. 难度:简单 | |
浙江嘉兴、江西井冈山、江西瑞金、贵州遵义等都是重要的革命圣地,以下关于这些革命圣地的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嘉兴南湖--中共"一大"正式召开的地方 B. 井冈山--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C. 瑞金--标志着红色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 D. 遵义--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
33. 难度:困难 | |
1954年3月出版的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标题为“红色中国的周恩来”,小标题是“一边参与战争,一边谈论和平”。该期杂志“封面”反映的是 A. “北约”和“华约”全面对抗局面正式形成 B. 《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签订 C. 广大亚非国家排除西方干扰,独立自主召开万隆会议 D. 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即将召开
|
34. 难度:简单 | |
纪念香港回归十周年庆祝晚会上的主题歌《始终有你》中,有“明艳紫荆风中争胜,找对了路径,花瓣开得繁盛”几句歌词。这里的“路径”主要是指 A. 中英双方谈判的方式 B. 中国以治权换主权的方式 C. “一国两制”的和平方式 D. 英人治港的管理方式
|
35. 难度:中等 | |
列宁指出:“胜利的社会革命至少要具备两个条件: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无产阶级的充分准备。但是在1871年,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其中,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 无产阶级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B. 资本主义发展处于上升时期 C. 无产阶级尚没有掌握武装力量 D. 缺乏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
36. 难度:中等 | |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由城市到农村,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农村包围城市。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之一是 A. 俄国是工业国,中国是农业国 B. 俄国城市人口占多数,中国农村人口占多数 C. 二月革命后,俄国大城市中反动势力受到削弱,中国大城市中反动势力強大 D. 俄国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根深蒂固
|
37. 难度:中等 |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逐渐走向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全面对抗。苏联在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协调和促进社会主义阵营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此举主要针对的是 A. 杜鲁门主义 B. 北约组织 C. 马歇尔计划 D.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
38. 难度:中等 | |
某论文的分级标题有:一、以亚洲外交为出发点,力争首先成为亚洲盟主;二、以日美关系为基本点,着力开展大国外交;三、以联合国外交为重点,极力增强国际影响力;四、调整防卫战略,加强军事力量。该论文的主题应是 A. 美、欧、日三足鼎立局面的出现 B.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发展 C. 日本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D. 曰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战略措施
|
39. 难度:简单 | |
2012年2月28日.联合国安理会就欧盟国家要求对叙利亚采取制裁措施草案进行表决.埃及等国投弃权票.玻利维亚投反对票.美国等9个国家投赞成票,但因俄罗斯和中国投反对票而未能通过。就国际格局而言,上述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 A. 中俄形成了结伴而不结盟的国家关系 B. 国家利益决定国家的外交态度 C. 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的失败 D. 当今世界政治力量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
40. 难度:简单 | |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这三个词语放在一起,说明的主题是 A. 社会主义失败 B. 国家呈变多的趋势 C. 战争威胁削弱 D. 多极化趋势发展
|
41. 难度:中等 | ||||||||||||||||||||||||||
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 (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至隋唐农业发展的趋势。 材料二:汉武帝下令:“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古代刑具)左趾,没入其器物。” ——《史记·平准书》 (2)材料二表明汉武帝在手工业方面推行的是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这一制度。 材料三:(明朝时广东地区)一个冶炉场按中等规模十座冶炉计算,其雇工要在二三千人以上……“凡一炉场,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人,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艘。计一铁厂之费,不止万金。” ——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3)材料三所描述的明朝矿冶业具有什么特点? 材料四: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但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落下去。为完成上贡任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由民窑烧造,官府给予报酬。与此同时,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窑身比官窑大三四倍。清代御窑仅6座,沿袭“官搭民烧”,到乾隆以后更加衰败。而民窑的规模和产量都远胜官窑,工艺水平也大为提高,产品畅销海内外。 (4)材料四反映出手工业生产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材料分析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
42.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传统的美国学派认为,“冷战”是由苏联引起的,苏联热衷于获得领土,尤其是征服东欧领土。如果苏联没有表现出这种倾向,美国将有可能退回到战前的孤立主义状态。……美国采取遏制苏联扩张的政策是正确的。如果没有美国主动的遏制政策,苏联将继续在欧洲、中东和亚洲扩张。 ——赵菊玲《战后世界格局五十年》 (1)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学派关于“冷战”起源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美苏“冷战”的根本原因。 材料二: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使美苏交替使用外交和武力威胁的心理战达到了顶点,随后双方关系进入了持续10余年的相对缓和状态。这一缓和的主要特征在于欧洲局势渐趋正常,军备控制谈判取得显著进展……70年代后期开始,两国关系再度重新紧张,其原因主要在于苏联在亚非两洲进行频繁的直接、间接军事干涉,连同美国在越南战争失败后扩展海外军事、政治义务的倾向重新显著抬头。 ——时殷弘《美苏冷战史》 (2)据材料二,概括美苏“冷战”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苏“冷战”给新中国经济、政治、军事上带来的影响。 材料三:这种“两个世界”对抗的格局虽然在历史的长时段中仍属于过渡形态,但毕竟改变了世界体系发展的自发性走向,并由此在战后40余年间影响了部分国家和部分地区的发展道路。可见苏联在二战中崛起后没有延续反法西斯同盟的惯性进入既有的世界体系,而是另组一个针对西方的社会主义阵营。 ——俞邃《大国关系调整与世界格局》 (3)材料三认为“美苏40余年‘冷战’影响了部分国家和部分地区的发展道路”,以欧洲、亚洲地区为例,举例说明。 材料四:海湾战争加强了美国在中东的主导地位。北约东扩和俄罗斯的削弱使俄国无力同美国争夺欧洲和世界。科索沃战争为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干涉成员国以外的事务开了先例。……美国在同日本的经济竞争中重新占据国际竞争力第一的位置。美国的智库估计,在2015年以前,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对美国的优势地位构成挑战。 ——李景治《世界格局和大国关系的新变化》 (4)据材料四,指出“冷战”结束后美国称霸世界的有利条件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目前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