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西周时,王室拥有重兵,周王的政治号召力通过“册命”“朝聘”“巡守”“贡纳”等制度得以广布四方;诸侯在封国内拥有世袭的行政权财权和军权。这种政治结构 A.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体现了周王与诸侯地位平等 C. 顺应了当时社会实际 D. 使血缘关系开始与政治挂钩
|
2. 难度:中等 | |
战国时代存在一种分封体制,其封君有在封邑征税的特权,但其相往往由国君从中央派遣到封邑,并由相主管治理和掌握兵权。这表明战国时期 A. 传统分封体制基本延续 B. 管理体制呈现多元化 C. 封建割据经济基础强化 D. 周王室权力日渐衰微
|
3. 难度:简单 | |
《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秦始皇“为‘黔首改化,远迩(近)同度(法度)’,颁布统一的各种制度、订定文字、大规模移民、经济上各种措施结合起来,促进了全国范围内‘行同伦’任务的完成。”这表明“行同伦” A. 旨在推动儒法融合 B. 宣传了儒家思想学说 C. 形成共同行为规范 D. 彰显皇帝的绝对权威
|
4. 难度:简单 | |
秦始皇认为自己是天子,即上帝的嫡长子,天子自称“朕”,而其他人不能称“朕”,又采用了“五德之运”学说,认为周是火德,秦为水德,秦代周,符合水灭火。这反映出秦始皇 A. 彻底摆脱了商周政治观念的影响 B. 对君主专制有强烈的政治追求 C. 利用血缘关系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D. 主要采用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
|
5. 难度:中等 | |
汉吕后尽专权横肆,吕后四年,曾有一诏书,说皇帝疾久不已,不可属天下,命群臣公议替代的新皇帝。霍光以后,汉昭帝崩,诏群臣议所立。这表明 A. 吕后专横左右皇帝废立 B. 君主专制权力日益加强 C. 官僚集团控制皇位继承 D. 传统政治习惯影响君权
|
6. 难度:困难 | |
西汉从周亚夫以条候为相起,至汉武帝元朔五年以前为宰相者必先得封侯,当时选相的范围局限在汉初被封的143个侯爵之内。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国家尚未形成完善的选官制度 B. 异姓诸候得到皇帝的充分信任 C. 汉初对宰相治政素养要求不高 D. 丞相权力过大引起皇帝的猜忌
|
7. 难度:困难 | |
通过一系列诏令和措施,革除靠资历出身而取官的陋习,下令中央和地方的主要行政长官“举荐贤良方正立言极谏之士”。这样,在人才选拔制度上汉武帝推动了 A. 由高门政治向选贤政治的转变 B. 地方人才选拔荐官体系的构建 C. 系统考核中央官吏标准的制定 D. 对被举荐人考试方法的类别界定
|
8. 难度:中等 | |
东汉末年改刺史为州牧,州牧位居郡守之上,并且有了固定治所,权利大大超过了汉武帝时监察和考核官员的准则“六条问事”。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A. 监察区域职能的转变 B. 皇权专制统治的加强 C. 刺史监察功能的强化 D. 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
9. 难度:中等 | |
贞观十七年,因地方大旱,朝廷派遣十七道巡察使巡查地方。此外,唐前期还设有诸道采访使、观察使、宣慰使、市舶使、海运使、户口使等几十种官职。这种措施的盛行,表明 A. 唐朝地方体制存在严重弊端 B. 唐代统治者分散了地方的权力 C. 唐代重视地方制度的建设 D. 藩镇的存在分化了地方的事权
|
10. 难度:中等 | |
魏晋时期经学有南北之分,“南学简约,得其精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唐初,太宗诏令文士撰成《五经正义》并颁行全国,该书考订异说而定于一尊,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此举意在 A. 促进南北学术的交流 B. 构建统一的政治文化 C. 确保选官取士的公正 D. 打破士族的政治垄断
|
11. 难度:简单 | |
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
12. 难度:中等 | |
实行科举制度,士人可以“怀牒自进”,只要不属于朝廷禁止入试的带罪之人和数量有限的贱民,都可以自由报考,这表明科举制 A. 实现了选举对象的自主化 B. 有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C. 有利于改善社会读书风气 D. 加强了对特权阶层的打击
|
13. 难度:中等 | |
元代行省重大事务的议事程序如下:其一,长官拟定所议之事;其二,官员同堂议论;其三,长官综合所议做出裁决;其四,所有议事官员联名签字画押。这一做法 A.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控制 B. 避免了官僚之间的内斗 C. 制约了行省长官的权力 D. 提高了行省议事的效率
|
14. 难度:中等 | |
明朝张居正所立了“考成法”规定六部按账簿登记逐月进行检查,每完成一件,注销一件,否则处罚六科(负责监督)也根据账簿,要求六部汇报执行情况最后内阁对六科的稽查工作进行查实。这一方法 A. 有效防范了官员贪腐 B. 有利于工作效率提高 C. 使监察制度最终完善 D. 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
|
15. 难度:简单 | |
清承明制,仍设内阁,“凡承宣谕旨”,皆由内阁“传知各衙门抄录遵行”,而有关兵刑钱粮、地方民务以及官员的升迁、调任等文书,皆由内阁票拟,经皇帝裁定批红后交各部办理。这说明清朝内阁 A. 奏章票拟,掌握最高决策大权 B. 设于宫中,有分散相权的作用 C. 地位尊崇,处理日常行政事务 D. 上传下达,帮助皇帝监察百官
|
16. 难度:困难 | |
清初的密折制度规定,皇帝特许的官员可以将相关政务、人事等方面的第一手情况“密折奏事”,由专人送达御前,并由皇帝亲自批答。这一制度的推行 A. 确保了官员呈递奏折的权利 B. 消除了臣下与君主间的隔阂 C. 利于皇帝严密掌控行政体系 D. 建立起近代文秘制度的雏形
|
17. 难度:简单 | |
雅典将领阿里斯蒂德被公民大会陶片放逐后,仅过了两年多就被召回,因为波斯大军入侵,需要他参与作战。打败波斯后,他得以重新任职,而指挥战争获得胜利的功臣地米斯托克利却被陶片放逐。由此可见 A. 多数人的意愿未必代表公平正义 B. 陶片放逐法是对将领去留的表决 C. 直接民主导致了雅典的派系纷争 D. 主权在民容易导致城邦内部混乱
|
18. 难度:简单 | |
雅典人组织上演悲剧时,要求全体公民不论阶层、职业都要参与进来。戏剧节期间,城里的一切事务都要停止,甚至妇女、奴隶、囚犯都可以出来看戏。为了能让穷人也看得上戏,自公元前五世纪末,雅典开始给看戏的穷人发放看戏津贴。这些做法旨在 A. 提升妇女的社会地位 B. 促进人文思想的传播 C. 实现全体居民的平等 D. 增强雅典城邦凝聚力
|
19. 难度:简单 | |
顾准在《希腊城邦制度》一书中描述:“公元前594年,他被选为首席执政官,就任后的第一项改革是拔除债务人份地上的记债碑……禁止人身奴役和买卖奴隶。”材料中的“他”推行的改革措施 A. 提高下层公民的参政热情 B. 奠定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C. 推动雅典民主政治达顶峰 D. 使典民主政治最终确立
|
20. 难度:中等 | |
《十二铜表法》第六表,凡以他人的木材建筑房屋或支搭葡萄架的,木料所有人不得擅自拆毁而取回其木料。对改用他人木料者,提起赔偿双倍于木料价金之诉。在木料和建筑物已分离,或作葡萄架的柱子已从地中拔出后,则原所有人有权取回。这反映出罗马法的典型特征是 A. 商品经济影响下的私法发达 B. 注重调节公民之间债务纠纷 C. 严格限制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D. 确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
21. 难度:困难 | |
查士丁尼的《法学阶梯》指出:“关于买卖、租赁、合伙、委任等契约,债务以当事人的同意而成立。上列各种契约,其债务的缔结只需双方当事人的同意的说法,乃是因为其缔结既不需要用文书,也不需要当事人在场;此外,也没有必要给予某物,只须进行该法律行为的当事人同意即可。”这表明 A. 罗马法严格的形式主义原则 B. 法律认可契约自由原则 C. 罗马法核心是保护私有财产 D. 罗马法的体系最终完善
|
22. 难度:中等 | |
英国制度规定:任何阁员不能投票反对政府的政策,否則,他必须辞职或被解职;任何阁员不能发言反对,也不能不明确支持内阁的政策;每个阁员必准备为所有的政策负政治责任。可见英国内阁制度 A. 极大限制阁员的个人自由 B. 要求阁员政治上互相信任 C. 保证了国王名义上的治权 D. 能有效减少立法上的失误
|
23. 难度:中等 | |
近代早期英国政府常常为战争债务所困扰。光荣革命后百年,英国陷入了旷日持久的对外战争(见下表),政府财政却从未崩溃,而且民众对购买国债欣喜若狂。这主要得益于
1688—1689年,英法九年战争 1701—1713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 1718—1720年,四国同盟战争 1740—1748年,奥地利王位继承战 1756—1763年,英法七年战争 1775—1783年,北美被立战争 1688—1689年,英法九年战争 1701—1713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 1718—1720年,四国同盟战争 1740—1748年,奥地利王位继承战 1756—1763年,英法七年战争 1775—1783年,北美被立战争
A. 宪政制度确立了政府的信用 B. 殖民掠夺扩张积累大量财富 C. 工业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D. 议会改革使民众获得普选权
|
24. 难度:中等 | |
美国制宪会议代表富兰克林说:“首先我承认,对这部宪法的若干部分,到现在也仍然不能同意,但没有把握说永远不会同意。同时我也怀疑,无论召开多少次会议,也未必能制定一部更好的宪法。因为每个代表固然会带来自己的智慧,但也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他的偏见。我们能指望有完美无缺的成果吗?”由此说明富兰克林 A. 阻碍了宪法制定的进程 B. 批评美国宪法弊端丛生 C. 主张设计权力制衡框架 D. 认为制宪应该选择妥协
|
25. 难度:简单 | |
1819年职员马卡洛代表联邦银行拒绝向马里兰州纳税而被地方法院罚款,他向联邦最高法院提起上诉。法官马歇尔从宪法起源和本质出发指出联邦银行是国会立法批准的国家机构,州对其没有管辖权,判决马里兰州不能向联邦银行征税。上述司法案例表明 A. 国会立法受到最高法院制约 B. 联邦政府与各州权力相互制衡 C. 美国州政府不再拥有征税权 D. 最高法院拥有解释宪法的权威
|
26. 难度:中等 | |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地方割据。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 材料二 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回答: (1)据材料一,比较唐朝中后期与宋朝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措施的不同,并指出各自产生的后果。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元代行省的特点以及它形成的原因。
|
27.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转型期,英国的家庭结构以父母与未婚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为主,子女的“立身期”在亲子关系中占有相当大的时间比例。据本·阿莫斯研究,中下层家庭子女在外当仆佣学徒的“立身期”年龄大约在15-24岁之间;又据斯通估计,他们离家时的年龄一般在10-17岁之间。因此,尽管个人情况互有差异,但从整体上看,当时英国青少年中的大多数在核心家庭结构中与父母一起生活的时间较短。一旦成婚,子女多另择新居,与父母的关系已超出核心家庭范围。 ——摘编自陈勇《近代早期英国家庭关系研究的新取向》 材料二 ……随之而来的,是以家族为中心的社会的法律支持也崩溃了。旧的司法制度设立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以血缘为主的社会结构,……这些反映封建社会关系的准则,显然与快速变化的时代是不协调的。在晚清和早期民国时代的新法典中,已承认个人不可剥夺的权利、男女平等、妇女的财产继承权等,家族社会的古老的司法基础瓦解了。 ——摘编自(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家庭关系的特点及其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英两国家庭关系存在差异的原因。
|
28.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说“(美国)《联邦宪法》的制定者们在热切希望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同时,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于一切形式的专制政治的警惕……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性要素应运而生。……以防止任何一个政治势力单独控制全国的政治生活。” 请回答: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美国近代史知识,对材料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 (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字数200字以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