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堂乱。”这表明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 A. 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 B. 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 C. 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权制度 D. 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
|
2. 难度:困难 | |
隋文帝废除了汉代以来州县长官自辟僚佐的制度,并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均由中央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考核:地方官及僚佐,不许任职本地,而且三年一任,不得连任;地方官赴任,不许携带父母以及15岁以上的儿子。以上规定 A. 推动了官僚政治的确立 B.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 C. 完善了科举制度的实施 D. 提高了官员的整体素质
|
3. 难度:简单 | |
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 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 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 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
4. 难度:中等 | |
罗马法规定:相邻田地之间,应留空地5尺以便于通行和犁地;在他人土地上有通行权的,其道路的宽度,直向为8尺,拐弯处为16尺;建筑物的周围应留2.5尺宽的空地以利通行。这说明罗马法 A. 重视维护财产私有 B. 体系完备,易于推行 C. 注重维护公共利益 D. 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
5. 难度:中等 | |
19世纪70年代以来,英国内阁几乎垄断了全部立法提案权。据统计,从1887年到1897年,政府参加议会会议的时间平均达到会议全部时间的84.5%,因此,议员个人很少有提出议案的机会。这表明 A. 内阁的权力凌驾于议会之上 B. 议会已经退出国家权力中心 C. 内阁秉承议会旨意管理国家 D. 英国议会民主制度日益完善
|
6. 难度:中等 | |
在1787年宪法制定时,詹姆斯・麦迪逊将参议院的用途描述为“一个抗御……反覆与激情的必要防护。”华盛顿说:“我们将法条(来自众议院)倒入参议院碟子里冷一冷。”这说明参议院的创立者希望 A. 使参、众两院分权与制衡 B. 参议院行事更加审慎严谨 C. 参议院注重维护州权利 D. 众议院完全控制立法权
|
7. 难度:简单 | |
德意志帝国成立后,各邦保留了程度不等的司法权,如巴伐利亚规定若未经批准,则其居民与普鲁士、萨克森等外邦的婚生子女视为私生。1872年以后,帝国陆续颁布刑法典、民法典、法院组织法等,统一调整审判程序、诉讼程序,并成立拥有最高司法权的帝国法院。上述材料最能说明德国的政治制度 A. 由联邦制趋向于中央集权制 B. 包含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C. 抑制了各联邦成员的司法权 D. 进一步适应了民主化的要求
|
8. 难度:简单 | |
1864年,上海成立混合法院,主审涉外并兼理中国案件。法院由上海知县担任主审,一名外国领事担任副审列席审判,审判程序一如西方。这一现象 A. 标志着近代中国领事裁判权开始丧失 B. 反映了近代中国司法的殖民地性质 C. 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司法知识与精神 D. 终结于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
9. 难度:中等 | |
梁启超在谈到太平天国时说:“洪秀全之失败,原因虽多,最重大的是他那种‘四不象的天主教’做招牌,因为这是和国民心理最相反的”。他认为太平天国 A. 拜上帝教与传统思想相对立 B. 阻碍了近代民主化的进程 C. 混淆西方文明与宗教的界限 D. 信仰危机无法支撑其政权
|
10. 难度:简单 | |
“作为具体的政治历史事件的‘五四爱国运动’最足以构成新文化运动前、后期的分水岭,因为从这一事件开始,新文化运动事实上从比较广义的文化运动的范围中发生某种突破……”。下列现象可作为这种“突破”表现的是 A. 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深入人心 B. 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挑战 C. 新文化运动的阵营日益巩固 D. 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
11. 难度:简单 | |
黄埔军校兴办之初,将政治教育放在首要地位,让学员彻底了解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形势,明确革命军人的责任。因此军校可能 A. 开设社会主义理论课程 B. 用严格的校规军纪管理学生 C. 派教员训练农讲所学员 D. 加强兵器操练提升身体素质
|
12. 难度:中等 | |
1944年11月7日,经蒋介石与美国总参谋部的同意,赫尔利飞赴延安与中共进行了为期两天的会谈。会后赫尔利相信“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所秉持的原则之间,即使有分歧的话,分歧也不是很大”。美国派代表飞赴延安与中共商谈的原因是( ) A. 开始意识到中共敌后抗战的重要性 B. 担心国共矛盾影响统一战线建立 C. 否定中国具备建立联合政府的基础 D. 担心国共分歧影响对日战争效率
|
13. 难度:中等 | |
列宁说:“俄国就不是像经典马克思主义那样,先在资本主义的范围内建立起物质基础,然后使上层建筑与之适应,而是恰恰相反。”这说明十月革命 A.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革命学说 B. 不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C. 不需雄厚的经济力量支持 D. 革命方式与其他国家不同
|
14. 难度:中等 | |
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成立后,政务院副总理和政务院领导成员中各民主党派人士的比例超过50%,政务院下属机构正副职中各民主党派人士的比例超过40%。这说明 A. 各民主党派积极参与国家政权建设 B. 新中国建立了有自己特色的民主政治 C. 新中国实现了所有政党联合执政 D. 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权中居领导地位
|
15. 难度:简单 | |
近年来,浙江省一些外出打工的村民,在选举日大都长途跋涉,回到村中投票;萧山市有的村民在深圳打工,听说本村要举行村委会选举,甚至搭乘飞机回村投票。材料表明我国 A.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B. 农民的参政意识不断增强 C. 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 D. 村民自治制度还待完善
|
16. 难度:中等 | |
1949年4月30日,毛泽东发表声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和人民政府愿意考虑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这种关系必须建立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首先是不能帮助国民党反动派。”这一声明 A.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B. 蕴含了“另起炉灶”的精神 C. 打破了美国对新中国的封锁 D. 促使西方国家与新中国建交
|
17. 难度:中等 | |
自1971年夏天起,日本《朝日新闻》开始长篇连载《中国之旅》,“重新认识中国”“积极介绍中国”一时成为除《产经新闻》外其他各大报纸的努力方向。这一现象 A. 使中日两国的矛盾基本消除 B. 有利于推动中日关系缓和 C. 反映了中日民间交流的频繁 D. 加深了美日两国之间的矛盾
|
18. 难度:中等 | |
“G8已成为历史,G20还有待完善,而至于G2(中美共治)和G3(中美和欧洲共治)只是一种设想。目前世界实际上是处于G0状态。”材料表明 A. 西方大国普遍走向衰落 B. 一体化是世界的政治走向 C. 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 D. “一超多强”局面正在形成
|
19. 难度:困难 | |
从出土的画像石内容看,“汉代的耕作,以二牛抬杠最为典型,应用最为普遍。当然,有时也用一牛一马抬杠耦耕,但这只不过是二牛抬杠的一个变种而已”。这表明汉代 A. 铁犁工具已经成熟 B. 畜力普遍用于生产 C. 牛耕技术得到推广 D. 农业实行精耕细作
|
20. 难度:中等 | |
20世纪末,“黑石号”沉船在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周围被发现并打捞出水,遗物中瓷器数多,约有67000件.年代主要集中于9世纪左右,多数是长沙窑、越窑、邢窑及广东各窑口的产品。这些瓷器 A. 以青花瓷和粉彩瓷为主 B. 代表制瓷业的最高水平 C.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运出 D. 完全出自官营工匠之手
|
21. 难度:困难 | |
有学者说,新航路的开辟不但“极大地增加了欧洲民族关于其他民族和其他地区的知识,并且为以后的科学研究和考察提供了大量事实”。这说明新航路开辟 A. 刺激了欧洲殖民掠夺的欲望 B. 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进步 C. 加速了各个文明中心的交融 D. 增强了欧洲人征服自然的信心
|
22. 难度:困难 | |
马克思指出,“自18世纪最后三十多年以来,就开始了一个像雪崩一样猛烈的突破一切界限的冲击”,“旧法规中按农民的习惯规定的关于昼夜的简单概念,也变得如此模糊不清”。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A. 手工工场改变了人们的作息时间 B. 工厂制度的实行突破了自然限制 C. 行业组织的发展规范了社会生活 D. 圈地运动冲击了农民的生活习惯
|
23. 难度:中等 | |
有人评价晚清的一种时代思潮:“它与腐败懦弱的清政府形成强烈的对比,它与列强的猛烈输出形成鲜明的斗争。夹缝之中,它蓬勃发展;冬天的环境里,它创造了春天的到来。”“它”指的是 A. 中体西用 B. 实业救国 C. 变法图强 D. 民主共和
|
24. 难度:简单 | |
1958年8月11日,主管农业的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在《人民日报》上撰文称:“夏季丰收证明,我国粮食增产速度不仅可以是百分之十几百分之几十,而且可以成倍地增长。”此言论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 社会主义制度发挥良效 B. 粮食产量增速跃居世界第一位 C. 经济建设出现冒进倾向 D. 农业集体化运动取得显著成果
|
25. 难度:中等 | |
1993年中国粮价全面放开,以市场定价为主,以前的粮票、粮本全部取消,原来的定量配给转变为市场自由采购。这些变化表明当时我国 A. 已完全废除计划经济体制 B. 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完成 D. 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增强
|
26. 难度:中等 | |
近代中国交谊舞最初还局限于上流社会的少数人,但到20世纪20年代初,跳舞之风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兴起。早年认为男女合群手舞足蹈“男女杂沓,大败风纪”“与中国美俗良法有所背离”避而不观的中国人,随跳舞潮流由临海一带向内陆澎湃涌来,其旧有之念渐次支离破碎。这反映了 A. 儒家的传统观念被国人完全抛弃 B. 西方生活方式冲击了国人传统观念 C. 国人接受西方生活方式全盘西化 D. 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
27. 难度:中等 | |
罗斯福政府在1933年6月成立了房主贷款公司,帮助100万户赎回产权。修理住房贷款发放了230万次,合计9.4亿美元;建筑新房屋贷款发放了55.4万次,合计23亿美元。这种做法 A. 增强了民众对政府的信心 B. 改变了房屋的所有权性质 C. 体现了政府的直接救济 D. 是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
|
28. 难度:简单 | |
毛泽东对苏联某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曾作过生动的评价:"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米吃。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这里批判的主要是 A. 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 B. 苏联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 C.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 只抓农业不抓工业
|
29. 难度:简单 | |
《生活周刊》之《谁拯救冰岛》封面解说:国家银行破产,冰岛向国际金融机构求援,申请20亿美元贷款。这一金融机构是指 A.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 联合国 C. 世界贸易组织 D. 世界银行
|
30. 难度:简单 | |
(题文)2016年6月24日,英国就是否留在欧盟举行全民公投,投票结果显示支持“脱欧”的票数以微弱优势战胜“留欧”票数,英国在加入欧盟43年后,或将最终与欧盟“分手”。对于这段历史解读正确的是 A. 英国是欧共体的创始国 B. 欧洲一体化进程由此中断 C. 英国加入欧盟对自身经济发展没有好处 D. 欧盟的发展道路面临挑战
|
31. 难度:中等 | |
中国的国际交往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近代外交中的重要事件、条约的影响
——根据《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史考察》中的有关内容编制 材料二 多边外交是一种与双边外交相互补充的外交战略。……三个以上国家的互动与双边互动相比保守秘密的难度要大得多,因此多边协议的制定和实施比双边协定更加具有透明性,更易于为国际舆论所监督……参与多边外交的各方,其具体利益可能有较大的差异,但它们的利益总有一个交汇点。……多边外交的开展要求一个国家克制、甚至放弃某些领域内的单边或双边的利益考量,侧重于有互动关系的多边共同的利益标准。……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涉足多边外交舞台,但在很长时期内由于对多边外交的认识的局限,对多边外交的参与是有限的。……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多边外交逐渐活跃起来。中国不仅积极参与多边外交,还成为了多边外交的积极倡议国和主持国。 ——《中国对多边外交的认识及参与》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外交的变化趋势,并概述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多边外交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多边外交逐渐活跃起来”的原因。
|
32. 难度:中等 | |
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商品经济的发展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着社会的变革和撬动了大国的崛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当这种模式的弊端引发社会危机的时候,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 材料二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 ——引自何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三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国不但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而且始终抓住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 ——引自《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 (1)指出材料一中英美两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各自特点。分析美国创新市场经济模式的背景。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深刻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变化的主要原因。 (3)结合史实说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是怎样成为“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
|
33. 难度:中等 |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隋以前地方官制重叠,滥立名目,形成了“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状况,出现了“资费日多”“租调岁减”的局面。583年,隋文帝废除郡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一些州县,裁汰一些冗官。汉、魏时,州、县两级长官权力很大,可以自行选择僚佐.隋朝确立制度,全国各地的“大小之官,悉由吏部”任命,而且县佐须用别郡人,还规定地方长官及其重要属僚每年年终到中央“上考课”(报告工作),中央还常常派使臣出巡各地,考察州县官员政绩好坏。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隋朝地方官制改革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隋朝地方官制改革的历史作用。
|
34. 难度:困难 |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随着美国在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地位的迅速提升,美国的对外战略比以往更带有明显的扩张性、进攻性和侵略性。……在亚洲地区,美国的利益核心是东亚地带……1949年12月30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通过NSC48/2号文件,它标志着美国在亚洲遏制战略的形成。为了在亚洲遏制共产主义势力扩张、预防“多米诺骨牌”效应的出现,美国政府一方面要对日本、台湾、菲律宾等地区的控制,确保亚洲大陆沿海岛屿防卫链的完整,一方面要通过对亚洲非共产党国家地区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干预援助,加强这些地区的政治稳定和经济自立。而且,通过提高日本、菲律宾的国际政治影响,在东南亚建立新的经济市场等一系列措施,断绝这些地区与共产党中国的政治经济往来。在二战结束到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之前,美国的远东策略已具体调整为:一个经济稳定和亲美的日本;一个稳定和对美忠诚的菲律宾;一个由英、法、荷、控制(或影响)并与美合作的东南亚保险式的近海岛链战略防线。 ——中国社会科学网《战后初期美国亚洲政策的变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出台“亚洲遏制战略”的背景及其目的。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亚洲遏制战略调整后的具体实施情况。
|
35. 难度:中等 |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931年10月下旬,蔡廷锴受命率十九陆军“围剿”工农红军,他也时刻关注东北抗日消息。本计划北上抗日,后因日军在上海发动战事而未能成行。1932年1月,日军悍然进攻上海,制造了侵略中国的“一·二八”事变。蔡廷锴下令反击,并同蒋光鼐和戴戟联名通电全国,表示“尺地寸草,不能放弃”。他组织和指挥所部官兵坚守抗日战场一个多月,取得辉煌战果,日军四易主帅,死伤累万。1933年春,日寇攻占热河,并猛攻华北长城各口。蔡廷锴向南京国民党政府请缨北上,南京政府不允许全军出动,亦应以一部先遣策应,于是,蔡廷锴决定抽调部分兵力北上,自己为先遣抗日军总指挥。先遣军进抵湖南耒阳时,何应钦与日寇签订了《塘沽协定》。蒋介石电令先遣抗日军回师福建。 ——摘编自马若义《蔡廷锴抗日活动述评》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蔡廷锴所领导抗日活动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蔡廷锴的抗日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