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商朝王畿周围散布着许多臣服于商的部落、部族,其首领被赐予侯、伯等封号,诸侯与商王是分散的臣服关系,隶属关系并不稳固;而周王把亲族、盟友分封出去,建立诸侯国,欲形成对天下的有效控制。从历史发展看,这说明周朝的分封制 A. 形成了对天下的有效控制 B. 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 C. 包含有大一统的政治理念 D. 是对商朝制度的继承
|
2. 难度:简单 | |
重视品行的孝廉察举是两汉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东汉初年,政府开始实行“授试以职”制度,无论是孝廉察举或公府辟召,都要先经过一年到十年的吏员试用期才有资格。这种变化 A. 强化能力考察的因素 B. 有利于扩大官吏来源 C. 能够增强社会流动性 D. 有助于强化中央集权
|
3. 难度:中等 | |
唐朝薛元超曾说:“吾不才,富贵过人。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娶五姓(唐代门第最高的五大姓氏)女;不得修国史。”宋代蔡襄则抱怨:“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对上述变化理解正确的是 A. 科举制的产生瓦解了门阀制度 B. 商品经济发展改变了社会观念 C. 唐宋妇女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 D. 唐宋开放的社会风气已然形成
|
4. 难度:中等 | |
《清德宗实录》载:“礼部奏:请准先儒江苏昆山顾炎武、湖南衡阳王夫之、浙江余姚黄宗羲从祀先师孔子庙廷。从之”。这表明清政府 A. 肯定了晚明的进步思潮 B. 推行了开明开放的文化政策 C. 放弃了对先儒的批判 D. 继承了中华文明正统历史观
|
5. 难度:中等 | |
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将广州开放为通商口岸,允许英国人寄居。但是,广州各阶层民众坚决不允许外国人入城,掀起了“反入城斗争”。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 中国民众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的决心 B. “华夷之辨”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 C. 《南京条约》是一份不平等的条约 D. 广州自古缺乏开埠通商的历史传统
|
6. 难度:困难 | |
1904年,钱穆进新式小学时,受到的-大观念冲击就是老师告诉他:《三国演义》可勿再读,因为此书开篇即云“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说明当时 A. 传统大一统观念貝经瓦解 B. 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C. 推翻清王朝成为社会共识 D. 近代民族国家观念影响中国
|
7. 难度:中等 | |
据刘伯承《晋察冀边区的群众工作》中1945年1日的统计,晋察冀根据地约有1600万人,其中约300万人参加到中共领导下的群众团体,如农会、工会、妇救会、青救会、童子军、抗敌后援会等组织中,占总人口的五分之一有余。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 确保根据地的社会稳定 B. 壮大了党员队伍 C. 提高了根据地生产的积极性 D. 注重根据地基层组织建设
|
8. 难度:中等 | |
下表为1978—2008年中国三大产业比例变动图,据此可知,中国 A. 经济结构逐渐趋向合理 B. 技术更新速度制约了农业发展 C. 城市企业普遍活力不足 D.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步伐放缓
|
9. 难度:困难 | |
古希腊女性的社会地位经历了由母权制光环下的“女神”,过渡到与父权抗衡的“女人”,直至被局限于家中,沦为生孩子的工具,成为处于奴役压迫之下的“女奴”。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公民主体的范围缩小 B. 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 C. 民主政治建设停滞不前 D. 女性经济地位相对下降
|
10. 难度:中等 | |
拉伯雷在《巨人传》中融入了天文、地理、气象、航海、生物、人体生理、医药、法律、哲学、语言等大量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除了具有荒诞的特征,也是一个学识非常丰厚的人。这反映了当时 A. 资产阶级追求知识渴望理性 B. 艺术家们强烈批判教会腐败 C. 人们普遍对世界有深度了解 D. 新思想催生出未来社会蓝图
|
11. 难度:中等 | |
1924年前,外国企业与苏联政府签订的租让合同约有91份,但实际履行的很少。1926年后有60多家外资企业开工,但到1929年,租让给外资的企业产值只占苏联全国工业总产值的0.6%。这反映了 A. 战争阻碍政策推行 B. 新经济政策阻力重重 C. 苏联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D. 苏联模式完全确立
|
12. 难度:中等 | |
下图为某一时期的漫画,从中可知
A. 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多极化最终形成 B. 北约东扩受到了俄罗斯的有效遏制 C. 欧洲政治局势尚未摆脱冷战的阴影 D. 两极格局下美国在争霸中处于优势
|
13.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到了城市风气的转变,即由淳朴转为奢靡……“象(像)这种社会风气从俭而奢的记载,封建上下秩序的颠倒,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十五、六世纪以后南北各地所普遍存在的”。既承认这一“社会风气的变化,出现一股活泼、开朗、新鲜的时代气息”,又指出“消费和积累的不平衡”对扩大再生产的负面影响。……商贾地主奢侈腐化、经济发达的地区尤为突出。……明清江南城市的高消费以奢侈品消费为大宗,与乡村的低消费形成强烈的反差。……这“正是新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反映到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其中明代人陆楫的“崇奢黜俭”主张,就是其典型的代表……陆氏关于奢侈不足以贫天下,而“其地俭,反不易为生”的主张 ——摘编自钞晓鸿《明代社会风习研究的开拓者傅衣凌先生--再论近二十年来关于明清“奢靡”风习的研究》 材料二 18世纪以降,英国社会各阶层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与对各类奢侈品的狂热消费,突破了等级与阶层分野,奢侈消费经济兴起。……旅居英国的荷兰医生伯纳德・曼德维尔在《蜜蜂的寓言》中提出了“私人恶德即为公众利益”的惊人论断,认为奢侈消费刺激贸易发展,促进经济繁荣,公开为奢侈传统进行辩解。英国思想界甚至掀起了“奢侈大讨论”,预示着奢侈消费正在经历“去道德化”趋势。亚当·斯密也站在政治经济学立场为奢侈消费和商业辩护…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在《商业计划》中这样描写英国社会:“人口众多,国家富裕,物质产品丰富多样,人们的生活更加奢侈、爱慕虚荣,每个人都出手阔气。” ——摘编自曹瑞臣《18世纪英国消费社会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人陆楫的奢侈消费观点,说明其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英国奢侈消费经济兴起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明朝中后期和18世纪英国奢侈消费风尚在推动社会转型方面的差异。
|
14.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是为近代国家观念在中国酝酿产生与转型的时期。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宗法专制社会中,传统的国家观念根深蒂固地支配着朝野,深植于民心的是“朕即国家”“用夏变夷”“民为邦本”的“华夏中心论”和“君权神授论”。鸦片战争的爆发动摇了这一传统国家观的至尊地位,近代的先觉士大夫林则徐、魏源、徐继畬等仁人志士开始将目光转向世界,把中国的概念由“天下”回归为“国家”。在他们编撰的世界历史地理书籍中系统地介绍了世界各国概况,对“天下”作出了新的解释,将“皇朝”展拓至“海国”的范围。19世纪70年代,西方的近代国家观念开始在外国传教士、出国开明使臣和早期维新人士的宣传中逐渐输入到中国。而甲午战争的丧权辱国,亡国灭种的切肤之痛则成为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催化剂。从维新领袖康有为、梁启超到激进青年陈独秀纷纷都聚焦于国家问题,不约而同地解析阐述国家要素理论…从而初步实现了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型。 ——摘编自尚红娟《论近代中国国家主权的缺失》 结合材料,运用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从“近代国家观念”的角度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15. 难度:中等 | |
(历史选修I: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85年5月15日——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教育体制的改革,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讨论《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于1985年S月27日正式硕布。《决定》的主要内容是:其一,明确了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其二,确立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世纪末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三大任务。一是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二是调整中等教育结梅,大力发展职亚.技术教育;三是改革高等学校的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其三,提出了保证教育体制改革顺利进行的重大措施。……《决定》的硕布使得我国教育改革有了新的明确的坐标与方向。 ——摘编自张乐天《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政策指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85年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85年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作用。
|
16. 难度:简单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相在欧洲部署中程导弹,导致中导问题出现。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出于推动新思维改革、改善对美关系的政治考虑以及推动核裁军谈判、减轻国家经济负担的经济考虑,对美国作出重大让步。双方于1987年12月签署了《美苏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导弹和中短在导弹条约》(以下简称《中导条约》)。条约规定将要销毁的中程导弹数量,苏联比美国高出一倍,冷战结来后,俄罗斯积极推动《中导条约》全球化。……伴随着全球范围内各国陆基中程导弹力量的持续提升,美国对俄罗斯推动该条约全球化的提案表示支持。……俄美推动《中导条约》全球化,主要目标在于限制第三国拥有的陆基中程导弹。但是,美俄推动《中导条约》全球化将遭遇一系列阻碍,其前景将十分渺茫。 ——据蒋翎民《中导条、全球化:动因、路径与前景》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苏《中导条约》签署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导条约》全球化前景渺茫的原因。
|
17. 难度:中等 |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王世贞,明朝一代名臣。他少年有才名,史籍称“生有异禀,书过耳,终身不忘”,“年十五,咏宝刀诗,师为之避席”。……隆庆元年(1567年),王世贞被起用为大名副使。大名风俗,逢婚丧之事,姻族相聚吃喝,“多者匝月不止”。置办一次,“而中人之亏去半矣”。王世贞到任,定婚丧礼,力求简约,“其俗至今守之”。大名府下属州、县十一个,真定府三十多个,但“以军兴论供输,则大名与真定等”,极不平等。经过王世贞力争,“乃不果增”。……万历二年(1574年)九月,王世贞以右副都御史抚治郧阳。在任期间,他“为纠劾贪纵,咨访将才,刷军政,清屯田,郧遂隐然为重镇”。此时张居正当国,王世贞对张居正改革是支持的,“江陵相业,吾始终不谓其非”。但张居正的骄横跋扈,他又极为反感,“臣道太盛,坤维不宁”。张居正的妻弟辱江陵令,王世贞“论奏不少货”……万历十八年(1590年),王世贞辞官回乡。 ——据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世贞的主要政绩。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王世贞的为官品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