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从1918年3月到7月,德军在西线相继发起了四次大规模进攻,企图夺回战略主动权。德军此举的直接原因是 A. 苏俄退出战争 B. 中国向同盟国宣战 C. 美国参加一战 D. 协约国力不从心
|
2. 难度:中等 | |
“除了西班牙、荷兰和北欧三国以及瑞士之外,全欧洲都加入了这场战争。……加拿大部队到法国作战;澳大利亚、新西兰人则跑到爱琴海的一个半岛上……美国印第安人被派到欧洲、中东;中国劳工来到西方。”这说明 A. 欧洲统治地位动摇 B. 第二次世界大战席卷世界 C. 世界联系更加紧密 D.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
3. 难度:中等 | |
法国的罢工人数在1916年为41000人,1917年猛增至29万人,罢工工人提出了“打倒战争”的响亮口号。这一事实说明 A. 苏维埃俄国退出战争的影响 B. 战争加剧交战国内部的各种矛盾 C. 战后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 D. 社会主义运动开始成为时代潮流
|
4.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表。对表中信息理解正确的是1914-1918年英国妇女从事劳动情况统计表
A. 战争导致大批妇女参与生产 B. 英国社会观念产生重大变化 C. 战争改变了政府机构的职能 D. 英国妇女陆续取得了普选权
|
5. 难度:中等 | |
对于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原则”,西方一位评论家说:“威尔逊的原则征服了欧洲……”“威尔逊的原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能“征服欧洲”的主要原因是 A. 美国的综合实力跃居世界第一 B. 各项原则较好地维护了欧洲利益 C. 美国在经济上控制了欧洲各国 D. 世界大战的灾难使人们渴望和平
|
6. 难度:中等 | |
“这个简单的文件的重要性是双重的。自美国拒绝国联盟约之后,该条约第一次把美国拉进了一个与其他大国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磋商的有限体系,并且它为现在已经是多余的英日同盟的终结提供了一个相当体面的借口。”这是在评价 A. 《五国条约》 B. 《四国条约》 C. 《九国公约》 D. 《联合国家宣言》
|
7. 难度:中等 | |
《国际联盟盟约》规定:“联盟会员国如有不顾本约……规定而从事战争者,则据此事实,应视为对于联盟所有其他会员国有战争行为。其他会员国应即与之断绝各种商业上或财政上之关系……”。这一规定体现的原则是 A. 民族自决 B. 委任统治 C. 集体安全 D. 大国一致
|
8. 难度:中等 | |
近代某地市民大会中有如下要求:“反对会外交涉;取消二十一条;山东权利无条件收回……大会并要求代表在美‘督促专使提鲁案于大会讨论'”。该史实应发生于 A. 五四运动期间 B. 巴黎和会期间 C. 华盛顿会议期间 D. 开罗会议期间
|
9. 难度:困难 | |
英国史学家惠勒·贝内特在论述二战期间某一政策时说:“在用和平变革与和平解决的方法解决问题和争端方面,有它合理、适当的地方,但是在对待侵略的时候,是不能允许的。”惠勒·贝内特论述的是 A. 英、法、美等国推行的绥靖政策 B. 苏联建立的“东方战线” C. 德、日签订的《反共产国际协定》 D. 美国通过的“租借法案”
|
10. 难度:中等 | |
丘吉尔说:“我们不要把这次援救说成是胜利。战争不是靠撤退(敦刻尔克大撤退)而赢得,但是,这次援救中孕育着胜利。”此句话中“这次援救中孕育着胜利”的含义是 A. 加强了英法两国间的联系和合作 B. 粉碎了德国法西斯天下无敌的神话 C. 鼓舞了英法军队的反法西斯斗志 D. 为日后英国防御和反攻保存了实力
|
11. 难度:中等 | |
1939年11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取消禁运条款,允许其它国家在现金购买、运输自理的条件下购买美国武器。这一法案实际上是 A. 美国援助苏联卫国战争的法律依据 B. 英国购买美国军火的“特别通行证” C. 美国控制西欧实施全球战略的标志 D. 使西班牙走向法西斯的“绥靖政策”
|
12. 难度:困难 | |
1940年5月丘吉尔发表演讲:“我们的政策就是用上帝所能给予我们的全部能力和全部力量在海上、在陆地上和空中进行战争;同一个在邪恶悲惨的人类罪恶史上还从来没有见过的穷凶极恶的暴政进行战争。”与这一演讲背景相符的是 A. 英国本土遭到大规模空袭 B. 德国西线进攻,绥靖政策破产 C. 德国发动对波兰的闪电战 D. 法国投降,北部被德国占领
|
13. 难度:困难 | |
1940年12月底,罗斯福在一次广播讲话中说:“美国不能用缩进被窝、蒙头大睡的办法回避危险或对危险害怕,”“必须成为民主国家伟大兵工厂”。随后不久,美国 A. 发表了《大西洋宪章》 B. 通过了新的《中立法》 C. 参与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D. 通过了《租借法》
|
14. 难度:简单 | |
某历史著作对太平洋战场有这样的叙述:“新年伊始,日本的部队登陆了中国香港、菲律宾群岛等地,东条英机把从美国西海岸到东京的航线扯开一条巨大的缺口,控制海域占整个世界海域的1/10。”这里的“新年”应是 A. 1941年 B. 1942年 C. 1943年 D. 1945年
|
15. 难度:简单 | |
二战期间的一份重要宣言规定:“……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华民国”。签署这一文件的国际会议的会址位于上图中的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
16. 难度:中等 | |
二战后,国际军事法庭以“破坏和平罪、战争罪和违反人道罪”等罪刑起诉和审判了大部分法西斯战犯。其中“违反人道罪”是指战争期间,对任何平民的杀害、灭绝、奴役及其他不人道的行为。以下可作为该罪证据的史实 ①日本731部队的细菌战 ②日本突袭珍珠港 ③德国奥斯维辛集中营 ④德国实施的巴巴罗萨计划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
17. 难度:中等 | |
古巴前领导人卡斯特罗曾说,当这些导弹部署在那里时“我们没有逮捕任何人,因为人们非常团结”。但是现在人们“被一种失望、混乱和痛苦的感觉吞噬了”。格瓦拉对此更加气愤,他说美国人想消灭我们的身体,但赫鲁晓夫的退让却毁灭了我们的精神。这表明 A. 古巴人民支持部署导弹打击美国 B. 维护和平已成为三国人民的共识 C. 苏联军事实力有限难以抗衡美国 D. 古巴成为导弹危机事件的受害者
|
18. 难度:中等 | |
20世纪70年代,美国与海湾国家相继签订协议:只用美元进行石油结算,石油价格由美元标注。这造成原油价格与美元汇率反向运动的逻辑关系。因此,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为油价上涨提供了充分的理由。由此可知,当时国际油价上涨的直接原因是 A. 美元持续贬值 B. “滞胀”现象的出现 C. 石油危机的冲击 D. 西欧、日本经济的冲击
|
19. 难度:中等 | |
1990年9月12日,苏、美、英、法、西德和东德的外长在莫斯科举行最后一次“2+4”会谈,签署条约,规定:四大国停止对德国的权利和责任,统一后的德国享有完全的主权。这体现的历史背景是 A. 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完成合并 B. 两极格局的瓦解 C. 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依然存在 D. 全球化进程加快
|
20. 难度:中等 | |
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创作的《日瓦戈医生》,是一部对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进行反思和质疑的小说。美国政府不遗余力地使小说评上诺贝尔奖并组织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东欧国家悄悄发行。美国政府的这一做法 A. 表明美苏关系的逐渐缓和 B. 放弃了和苏联的军事对抗 C. 成为苏联解体的外部因素 D. 是对苏联内政的直接干渉
|
21. 难度:困难 | |
1990年11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78号决议,“授权同科威特政府合作的会员国,除非伊拉克在1991年1月15日或之前……完全执行上述各决议(指无条件撤军),否则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恢复该地区的国际和平与安全”。依此决议,多国部队对伊拉克采取了军事行动。中国政府对该决议投了弃权票。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中国政府反对联合国安理会决议 B. 中国政府反对军事干预解决争端 C. 联合国的军事行动违背了大国一致原则 D. 联合国大会职责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
22. 难度:困难 | |
周王打破旧式部族方国血缘界限,建立各部族混合、以周人为统治者的新型国家,过去那种一族即一国的情况不复存在。这一局面是因为 A. 宗法制度的衰落 B. 贵族统治的完善 C. 血缘政治的打破 D. 分封制度的推行
|
23. 难度:中等 | |
西周时,周王允许诸侯仿照王室体制建立地方性的政权机构,但规定诸侯国的上卿一般不超过三人,其地位只相当于王室下卿,对天子只能称“陪臣”。各国军队不超过三军,都城不超过三百雉(九百丈),大的城邑不能超过一百雉。这些规定 A. 表明权力与血缘的关系 B. 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C. 反映出礼文化得到推行 D. 旨在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
24. 难度:中等 | |
《商君书》曰:“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即将百姓的名字登记于政府的版籍之上,开始出现编户齐民制度。这一制度造成的影响是 A. 管理百姓的方式由地域转向亲缘 B. 削弱贵族势力增强国家的人口控制 C. 便利新兴地主兼并土地隐匿人口 D. 扩大士阶层与农民的身份等级差异
|
25. 难度:中等 | |
“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中央的丞相与地方的郡守掌民事,中央的太尉与地方的郡尉掌军事,中央的御史大夫与地方的郡监则掌纠察。材料反映了 A. 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B. 官僚政治完全取代贵族政治 C. 秦朝开创了中央集权的体制 D. 官僚机构出现重叠臃肿现象
|
26. 难度:困难 | |
据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绅墓葬中的墓志署名多以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为主,到唐代官绅墓葬中的墓志署名绝大部分只写官衔。墓志署名的变化反映了 A. 宗法意识的淡薄 B. 考试入仕的开始 C. 特权垄断的削弱 D. 三省六部制的影响
|
27. 难度:困难 | |
朱熹认为:“或言太祖受命,尽除五代弊法,用能易乱为治。曰:不然。只是去其甚者,其他法令条目多仍其旧。大凡做事底人,多是先其大纲,其他节目可因则因,”这说明宋太祖的改革措施 A. 因循守旧无法解决主要政治问题 B. 总体方针明确但具体措施不成功 C. 保存世家大族势力加重财政负担 D. 具有理智的思考和注重实际效果
|
28. 难度:中等 | |
中国古代视太子为国本。明朝神宗时期,先是恭妃生皇长子朱常洛,后来深受神宗宠爱的郑贵妃生皇三子朱常洵,神宗企图立朱常洵为太子,遭到朝臣坚决抵制。历经15年的斗争,最终神宗被迫册立朱常洛为太子,“国本之争”以朝臣的胜利而告终。这一结局说明 A. 传统礼制对统治秩序意义重大 B. 皇帝专制权力受到有效的制约 C. 家国一体的政治观念趋向淡化 D. 朴素的民主思想已经渗入政治
|
29. 难度:简单 |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大国的争霸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和采取多种手段来进行,而战争可以说在历史上一直是多种形式和手段中最高的形式或最后的手段。然而,在漫长的岁月里,征杀战伐都是在步、骑、车、船所能达到的平面上,在当时人们力所能及的有限范围里,主要由交战双方(或各方)的军队在前线进行的。只有当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或者说帝国主义阶段,才提供了促使这种战争演变成世界大战的社会条件和物质技术条件。前线和后方的联系的依赖关系无比密切,经济因素和精神因素的作用大大提高,武装斗争的范围、规模和烈度空前增长。于是在二十世纪,终于出现了两次世界大战这种骇人听闻的现象。 ——摘编自任银睦《概论世界大战的起源和抑制因素》 材料二 在近代中国,德国和英、日、俄等国相比,远不是对中国威胁最大的敌人。不过,由于德国败局几定,中国只有加入英法协约国一方,才可能在战后新的国际体系中赢得发言权,所以中国政府坚定不移地选择对德宣战。……首先,十几万华工通过欧洲之行,成为了具有新思想新视野的新人,对世界对中国对自身都有了新的认识,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大大加强,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其次,中国外交代表在巴黎和会上的挫败,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索,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兼具的五四运动,对外而言,是中国建立战后国际秩序的继续努力和再次尝试。对内来讲,启蒙了几代国人,影响了今后中国百年的思想走向。第三,大战前后,国人从憧憬兴奋到失望幻灭,使部分精英转而停止了对欧美文明的亦步亦趋,寻求另一种形式的国际化——以俄为师,这对中国后来的历史发展造成的影响,是不言自明的。 ——(美)徐国琦《中国与大战:寻求新的国家认同与国际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二十世纪出现世界大战的主要原因。(不得照抄原文)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对德宣战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战“促进了中国社会进步”的表现。
|
30. 难度:中等 |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进入80年代后,美苏核军竞赛步伐加快,但核力量均势的双方均认识到无法摧毁对方的第二次打击能力。1983年3月,里根提出战略防御倡议,开始将发展外空武器作为争夺战略优势的主要手段,苏联也不甘落后,将研制外空武器作为核军备竞赛的重点。……1987年美国接连遭到美元比价下跌和纽约交易市场下跌狂潮的打击;苏联自1982年以来,国民生产总会年平均增长率徘徊在2%上下,经济发展遇到严重困难,双方都需要减少军费开支。同时,在世界人民要求裁减核军备的强烈呼声之下,亦为树立自己“和平”形象,双方首脑最终于1987年12月签订了《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简称《中导条约》),主要内容是规定两国不再保有、生产或试验射程在500公里至5500公里范围内的陆基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条约标志着从70年代以来美苏之间激烈对抗局面的结束,美苏关系趋于缓和。 ——摘编自顾德欣《中导条约签署的动因及美苏核裁军前景》 材料二 2014年开始的美俄《中导条约》之争,是冷战后新军备竞赛的一个表现,也是美俄全面争斗中的重要一环。俄罗斯希望打破苏联解体后造成的战略劣势,重新回到世界领导国家的地位。而美国则想固化苏联解体的成果,维持其世界统治地位,这当然是一场新的冷战。和冷战时期相比,当前的对峙内容发生了一些根本的变化。冷战时期,苏联占有常规力量优势,美国和其北约盟国更依赖核力量,包括战术核武器。而如今,美国和北约占有常规力量优势,俄罗斯更为依赖核力量。 ——摘编自凌胜利《美国为何执意退出<中导条约>》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苏签署《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导条约》签署对世界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二,指出冷战后美俄军备竞赛的目的和重点发生了哪些变化?
|
31.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期,以五霸为首的“尊王攘夷”不断促成周边蛮夷戎狄的同化,西周时期楚国自称蛮夷,至春秋后期则以华夏自居。至战国末年诸雄已经将领土东北拓展至朝鲜半岛北部,北面抵达阴山一带,西面至甘肃境内,南至四川、广西、广东等地。目睹了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逐步丧失的诸侯国君,深切地意识到战争中新增长的土地继续授予卿大夫的后果,一种新的政治制度在此时逐渐萌生。 ——摘自韩茂莉著《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材料二 由于山川形便原则是促成地方割据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从秦代一开始,统治者便有意识地采用了犬牙交错的原则与之相抗衡。隋唐时期之所以强调山川形便原则,是因为隋郡,尤其是唐州比秦郡小了许多,也不可能造成割据。但即使这样,犬牙交错原则在隋唐也没有完全被放弃。元明清时期,这一原则更发展得淋漓尽致。 汉武帝元封五年置十三刺史部,9部在北,4部在南。西晋前期19州,南7北12。至唐贞观元年,分全国为10道,正好5道在南,5道在北。北宋元丰时期23路,南方占14路而北方只有9路。明清时期南北方省区基本是二比一。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 材料三 清朝皇帝十分注重《大清一统志》的编撰,康熙帝对编撰总裁官说:“惟是疆域错纷,幅员辽阔……其间风气群分,民情类别,不有缀录,何以周知?”但康熙朝中国尚未完全统一,故康熙《大清一统志》难称完备。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新疆完全归属中央政府管辖,乾隆《大清一统志》开始纂修,但纰漏、错讹较多。1811年(嘉庆年间)三修《大清一统志》,至1842年完成。三修版《大清一统志》与前两版的最大区别是增加边疆地区内容和划界内容,如规定新疆管辖“东至喀尔喀瀚海,及甘肃界……”等等。 ——摘编自于逢春《论中国疆域最终奠定的时空坐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各诸侯国的发展为统一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行政区划设置的依据有哪些,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君主重视编撰《大清一统志》的背景和编纂《大清一统志》的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