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江西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周朝揖让之礼分为三种,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面致于前;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这最能反映

A.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B. 血缘关系有亲疏远近之分

C. 礼乐制度极其复杂和繁琐

D. 礼乐制与宗法制相辅相成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下列选项中能体现对西周制度概括的是

A. 宗法制度,天下归嫡

B. 分封制度,天下归帝

C. 井田制度,天下归私

D. 礼乐制度,天下归贤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我国在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的子产铸“刑书”;此后,晋国也铸刑鼎。这些法都以刑为主,以法律强制庶民履行义务。其作用就是“诘奸除暴、惩贪黜邪’。据此,关于上述中国古代法律表述正确的是

A. 着重调整社会经济生活

B. 法律成为“可以做”的文本

C. 法律成为压制性的力量

D. 权利是统治的基本观念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 统一度量衡、货币

B. 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C. 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

D. 开创皇帝制度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A. 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 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C. 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 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淸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这主要反映了

A. 王位世袭制的弊端

B. 察举制的弊端

C. 门第成为选才标准

D. 科举制兴起的背景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下表为东汉时期重要羌战节选,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年份

东汉政府

事件

107

(安定)(陇西)

羌不堪官员暴虐,适逢发兵赴西域迎西城总督段禧,遂揭竿而起

116

中郎将任尚

任尚攻羌,陷北地(宁夏吴忠西南),杀700人

141

护羌校尉马贤

马贤败死,羌东攻,侵入长安近郊,放火焚烧皇帝坟墓

 

 

——摘选自柏杨《中国人史纲》

A. 羌战直接导致东汉政权的灭亡

B. 任尚攻羌,建立了东汉对西域地区的有效管理

C. 羌战反映了东汉内部矛盾激烈

D. 因为羌战,东汉失去了对西域地区的管理控制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唐朝时,御史台下辖台院、殿院、察院,三院御史共司监察而又有所分工,各有侧重。御史纠弹又必须经过尚书省的审查,这样就构成了一个严密的监察体系,这最能体现唐朝

A. 中央权力机构实行分权制衡的机制

B. 御史台和尚书省均是国家权力中心

C. 互相制约的监察体系有利于加强皇权

D. 严密的监察体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关于杨贵妃之死,有不同记载。《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杨贵妃缢死于佛室:《文明译丛》中则说,马嵬驿被缢死的,乃是个侍女。这反映出

A. 历史现象具有很大的复杂性

B. 历史现象均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C. 历史事实的真伪性无法判断

D. 历史记载都不能客观再现事实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门下、尚书两省皆废,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这说明元朝政治制度与前朝相比

A. 君主权力相对削弱

B. 分割相权加强君权

C. 君主专制制度强化

D. 三权分立制约皇权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明代大学士叶向高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明代的阁臣

A. 位高权重

B. 是皇帝处理政事的助手

C. 完全剥夺六部的权力

D. 是明代祸乱的根源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是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对工作的描述。它说明军机大臣的职能主要是

A. 与皇帝“共治国事”

B. 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

C. “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

D. 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出当时

A. 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 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

C. 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 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19世纪40年代,广西都安、隆山、那马等地纱纸制造业非常兴盛,销路极广,“时洋纸尚鲜输入内地”,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 当地生产的“纱纸”比“洋纸”的质量好

B. 当地人民观念守旧

C. 当地尚未开埠通商

D. 近代民族工业的抵制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下图是清道光帝给谈判大臣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对这一谕旨理解正确的是

A. 清政府彻底放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B. 清政府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C. 谈判结果导致香港完全沦为殖民地

D. 内容中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A. 鸦片战争

B. 甲午中日战争

C. 八国联军侵华

D. 抗日战争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从1895至1913年,随着通商口岸的外国工业合法化,至少又有136家外资制造业和采矿企业在华建立,它们创办时的资本投资额都超过十万中国元,导致“通商口岸的外国工业合法化”的不平等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电影《无问西东》主人公之一沈光耀的原型沈崇诲在“淞沪会战”中壮烈牺牲。在这场会战中,国民党中央军主力悉数投入,湘军、桂军、粤军、东北军、西北军等纷纷奔赴前线,包括海外侨胞在内的中国人民踊跃支援。这表明淞沪会战

A. 是相持阶段的重要战役

B. 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C. 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空前提高

D. 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下表为抗战期间我国部分地区新设高校分布情况,其主要作用是

所属地区

四川

西康

贵州

云南

广西

陕西

甘肃

新疆

增设数量

17

1

3

2

3

10

1

1

 

 

A. 提升西部科研水平

B. 保存国内教育资源

C. 防止教育质量下滑

D. 发展少数民族教育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悌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

A. 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

B.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

C. 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

D. 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资政新篇》和《天朝田亩制度》中关于社会经济的主张

A. 互为补充

B. 大同小异

C. 完全一致

D. 互相矛盾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学术界有观点认为,无论从破还是从立的角度看,武昌起义都可谓首创性义举,故史称“辛亥首义”。这里所说的“首义”主要是指武昌起义

A. 是革命党人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B. 是推翻清王朝并导致民国建立的起义

C. 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反清起义

D. 是第一次得到广泛响应和支持的起义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关于国民革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兴起的标志是国共两党革命统一战线的成立

B. 北伐取得了巨大成功

C. 革命阵营内隐藏着重要危机

D. 彻底摧毁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关于井冈山的斗争,叙述正确的是

A. 打响了中国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B. 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C. 1931年在井冈山召开了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D. 执行了一系列左倾教条主义的斗争路线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有学者指出,“五四运动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全面启动”,“五四运动是第一场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这里“补课”“起点”的含义分别是

A. 明确反对帝国主义,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B. 明确反封建,实现各革命阶级的联合斗争

C. 彻底反帝反封建,无产阶级政党开始领导革命

D. 继续宣扬民主科学,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元初)西北藩王遣使入朝,谓:“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遵用汉法,其故何如?”

——《元史·高智耀传》

材料三  (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经世大典叙录·官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判断王绾和李斯在管辖地方上各自主张什么制度?

(2)材料二表明,元初在治理国家问题上存在着怎样的争执?其实质是什么?

(3)材料三元初地方行政设置有何意义?

(4)以上材料说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有什么特点?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辛亥革命的悲惨结果可由以下因素来解释:组成官僚的知识分子,专心于儒家经典。……中国几乎没有借用国外东西的传统。尽管19世纪后半叶中国的确发生了变化,但其变化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其他国家。部分人试图在中国建立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由于他们建立的制度显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因此它们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为中国带来的“前无古人的变化”

(2)依据材料二,指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黑色的土地,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以前她备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都使他们获得解放!

材料三 

 

 

废井田开阡陌

材料四  魏亡之祸,成于六镇;轻薄六镇,实自太和。夫变夷从夏,人孰不以为美?至一家门户紧切利害,乃忽弃不顾,可乎?然则自古公亶父陶复陶穴,至于岐有夷之行,彼累积而后成,非文胜其质也。……迁洛之举,群臣不顺,孝文设术以诈之,示威以胁之。不知厌忽累世安乐之余,经始百年荒榛之地,一事不成,旧业尽弃,欲以何为?嗟夫!孝文诚非玩岁月而苟目前者;及其昧先后,失名实,不安于本而眩其末,则好治与念乱同科,可不悲哉!

——《魏书》卷三十四《习学记言序目》

请回答:

(1)材料二、三、四,分别反映了梭伦、商鞅、孝文帝改革的什么内容?

(2)你认为材料一、四所揭示的现象出现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以上改革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共同因素有哪些?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20世纪初,清政府被迫对教育制度进行改革。湖广总督张之洞与两江总督刘坤一在向清廷呈交的“江汉三奏”中,主张改革科举制度。

1901年,清政府谕令各省、府、州县的书院改设大中小学堂,学生毕业后取得功名。

1902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性质、培养目标、入学条件、在学年限,课程设置和相互衔接关系。

1904年订立的《奏定学堂章程》规定,科举名额自丙午(1906年)分科递减。规定学制的主系列划分为三段七级。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

1904年全国学堂总数为4222所,学生92169人,1909年学堂总数猛增为52346所,学生达156.027万人。迫于形势,1905年9月废除科举制。并从1905年开始,政府每年举行一次游学毕业生考试,合格者分别“赏给”进士、举人。1906年清政府广开门路,承诺原有举贡生员尽量安排,稳定了数以万计的很难再进新学堂的部分士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教育改革的促成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教育改革的积极影响。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