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杜牧在《阿房宫斌》中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对此认识正确的选项是 A. 表达了作者对秦帝国辉煌的留恋 B. 反映了中国古代史循环往复的特点 C. 揭示了六国和秦灭亡的真正原因 D. 提醒人们汲取王朝兴替的历史教训
|
2. 难度:中等 | |
不同历史时期,丝绸之路的线路有不同选择。下图反映的是哪一个朝代的路线
A. 汉代 B. 唐代 C. 宋代 D. 元代
|
3. 难度:简单 | |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唐代中央政府的组织似较汉代进步了,但以地方政府论,则唐似不如汉……唐室之崩溃,也可以说即崩溃在此一制度上。”解决这一制度问题的措施有 A. 实行节度使制度 B. 创立三省六部制 C. 任命文官做知州 D. 分割宰相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权
|
4. 难度:中等 | |
古希腊的哲学名著《论真理》中说:“事物是什么,要以人的感觉为标准。一个事物对你来说就是它呈现在你的感官面前的样子,对我来说,它就是呈现在我的感官面前的样 子。”这部著作的作者是 A. 泰勒斯 B. 普罗塔哥拉 C. 苏格拉底 D. 亚里士多德
|
5. 难度:简单 | |
下图是世界历史知识结构(局部),其中从方框内应该填入
A. 人文主义的发展 B. 资本主义萌芽时期 C. 重商主义的推行 D. 自由主义及其实践
|
6. 难度:简单 | |
“根据它用某国文字发行的份数,不仅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工人运动的状况,而且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大工业发展的程度。”这句话中的“它”指的是 A.《四月提纲》 B.《共产党宣言》 C.《大抗议书》 D.《人权宣言》
|
7. 难度:中等 | |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普选发生在天津:清政府组织百姓选举天津县议会,开始时由于民众民主意识淡薄,参与度很低、地方官将选举的好处编成俚语土话,派人深入乡间田野宣讲,用一年时间最终将投票率提高到70%,完成了选举。这次选举发生在 A. 十九世纪60、70年代 B. 十九世纪末 C. 二十世纪初 D. 辛亥革命后
|
8. 难度:中等 | |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也是一个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目前要注意的是,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我们不能像苏联那样,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把地方卡得死死的,一点机动权也没有。”(毛泽东,1956年4月)上述材料反映出当时党和人民的任务是 A. 建立健全新中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B. 争取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 C. 探索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D.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
9. 难度:简单 | |
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前叮嘱中国代表团成员:“尽管我们过去在国内谈判有经验,但是(这回)是参加一个正式的国际会议,……是一个正规戏、舞台戏,又是第一次唱,所以还要本着学习的精神。”这次国际会议是 A. 日内瓦会议 B. 万隆会议 C. 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 D. 第26届联合国大会
|
10. 难度:简单 | |
下面哪幅漫画能更贴切地反映当今世界的局势 A. B. C. D.
|
11. 难度:简单 | |
国民党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成为国共内战全面爆发的标志,这对国际上的形势是 A. 雅尔塔体系形成 B. 美苏冷战 C. 两大阵营的对峙 D. 美苏争霸
|
12. 难度:简单 | |
判定历史事件和历史事物的性质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重要方法,历史事件和历史事物的性质一般是由其阶级属性和社会属性决定的。我们认为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最主要的论据是 A. 采取了无产阶级暴力夺权的手段 B. 打倒地主资产阶级,消灭私有制 C. 有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D. 推翻统治俄国三百多年的封建王朝
|
13. 难度:简单 | |
秦汉时期,三公九卿虽然各有执掌,分工清晰,但当时职无常守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官吏既可能有职而无权,也可能有实权而未授职务。这主要表明秦汉时期 A. 官员选拔注重实践能力 B. 中央官僚体制受到冲击 C. 君主专制统治得到巩固 D. 世袭贵族势力干政严重
|
14. 难度:中等 | |
史学家张鸣在《红色的个案—苏维埃乡村追求》中说:“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中国还存在一种‘另类’乡村政权……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他们理解的苏维埃,就是共产党的政府和‘埃(我——湘赣边界方言)政府’”。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 苏维埃运动走出了中国化的道路 B. 苏维埃政权维护了农民的利益 C. 农民阶级对苏维埃政权的性质认识有误 D. 苏维埃运动在农村的开展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
|
15. 难度:简单 | |
明中后期,过去“天下望其服而知贵贱,观其用而明等威”的规制日益为世俗所冲破,江南“迩来则又衣丝蹑缟者多,布服菲屦者少,以是薪粲(柴米)而下,百物皆仰给于贸居(易)”。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A. 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B. 商品经济发展引发等级观念变动 C. 政府经济管制的空前强化 D. 百姓生活习俗受到外贸繁荣影响
|
16. 难度:困难 | |
1914 年出版的《单级国文教科书》第八册记载辛亥革命如下:“我国革命之役,起于辛亥之秋,不久临时政府成立。清廷遣使议和,历时未决,内阁总理袁世凯调停期间,隆裕太后及宣统帝遂逊位让国。临时政府迁于北京。国民以袁世凯有大功,更举为临时大总统。翌年十月国会选举正式总统,袁世凯当选。政府改组,列邦承认,我国基础由是始定。”教科书对辛亥革命的描述 A. 全面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历史进程 B. 突出了革命党对辛亥革命的贡献 C. 有利于时人正确地认识辛亥革命 D. 为巩固袁世凯专制统治提供支持
|
17. 难度:中等 | |||||||||||||||||||||||||||||||||||||
下表为1850—1914年我国部分国民经济数据。据此可知
(注:1850年全部国民收入均视为农业生产部门生产,没有按产业部门划分。) A. 洋务运动引进了近代工厂制度 B. 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C. 中国传统经济向近代化的转变 D. 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出现严重分化
|
18. 难度:简单 | |
按规定,“陕甘宁边区参议会作为权力机关,可以选举、罢免边区政府主席委员及高等法院院长;制定边区单行法规,批准民、财、教、建、粮食及军事等各项计划;督促、检查边区政府对参议会决议的执行等”。此举主要是为了 A. 探索人民民主专政模式 B. 推翻国民政府独裁统治 C. 适应民族解放战争需要 D. 巩固边区政府自治地位
|
19.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指出,就“一五”期间的客观经济状况而言,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决定了建立以高度集中的行政手段管理为主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又决定了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及其可能性。其必要性是指 A. 必须走苏联的工业化道路 B. 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C. 农业经济迅速发展的要求 D. 建立单一公有制经济体制
|
20. 难度:中等 | |
在苏格拉底面临死刑的执行时,其弟子克力同劝他逃离监狱。苏格拉底回应说:“我们必须考察是否应当这样做。我这个人只听从那经过反思后在我看来是最好的论点,不光是现在,而是一向如此”。这表明苏格拉底认可 A. 人必须听从自己的感觉 B. 培育雅典公民独立人格 C. 理性是真理的最后裁决 D. 城邦充斥着“强权”公理
|
21.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指出:“虽然1688年革命缺乏前一个时期的丰富多彩的细节,但其结果对英国本身的发展和英国成为欧洲强国都更具有确定性和决定性的意义。”据此可知,光荣革命 A. 使英国找到了适合国情的政治体制 B. 保留了英国的君主制传统 C. 开启了温和地实现社会变革的方式 D. 实现了议会对权力的控制
|
22. 难度:中等 | |
法国启蒙学者博马舍在剧作中为老贵族巴尔多洛安排了这样一段台词:“我们这个时代产生过什么东西值得赞扬?尽是些胡说八道的东西.地心引力、电气、种牛痘、‘百科全书’、信教自由、思想自由。”这反映出在当时的法国 A. 启蒙运动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 B. 启蒙思想推动了近代科学发展 C. 出现了追寻理想世界的新思潮 D. 新旧思想之间存在激烈的斗争
|
23. 难度:简单 | |
下列柱状图反映了1953—1989年战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综合下图可知,这一时期 A. 工业发展国家的对外贸易出口额较为平稳 B. 工业发达国家在世界贸易中一直占支配地位 C. 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一直下降 D. 工业发达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持续上升
|
24. 难度:中等 | |
印尼开国总统苏加诺谈到某次国际会议时说:“当中国龙、印度神牛、埃及斯芬克斯(即狮身人面像)、缅甸孔雀、泰国白象、越南九头蛇、菲律宾虎和印尼牛一起共舞时,殖民主义将被彻底粉碎。”这次会议 A. 实践了不结盟运动的政策 B. 促成了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 C. 改变了联合国的力量对比 D. 力图推动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
25. 难度:简单 | |
在雅典城邦,任何公民都要在一年内为自己的提案负责,即使提案经过了公民大会的批准。如果实施成功,荣誉归于公民大会;反之,公民大会将追究提案人或执行人的责任。这反映出古代雅典城邦政治 A. 纵容政治领袖操纵民意 B. 公民大会徒具形式 C. 缺乏对公民大会的约束 D. 各个环节权责分明
|
26. 难度:困难 | |
美国学者亨廷顿等人坚持“文明冲突论”,坚持以美国和西欧为代表的基督教文明必将与以俄国为代表的东正教文明、以中国为代表的儒家文明、以阿拉伯国家为代表的伊斯兰文明发生冲突。这种理论 A. 为美、欧等建立霸权提供借口 B. 强调文明应该相互吸收而非排斥 C. 鼓吹欧美国家文化优越论 D. 经济全球化加剧东西文化的冲突
|
27. 难度:中等 | |
杨在军在《家族企业长寿之家族因素剖析》中指出;“步入近代,同仁堂药店除加强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外,还积极利用官方联系以图在原材料、定价权,品牌维护、资金方面获得好处,企业获得新发展。”这反映出同仁堂 A. 经营者专注于产品结构调整 B. 充分利用官商合办经营模式 C. 利用与官方的关系垄断市场 D. 借助政府力量加快市场开拓
|
28. 难度:中等 | |
1916年,北京中国银行最先使用女子司账,一时被称为“银行界之破天荒,妇女界之新事业”。1918年4月,上海曹某的理发店首次雇佣了二三十名女理发师。进入20世纪20年代,一些大城市的医疗、银行、商店、文艺、电讯等部门均有女职员出现。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 B. 政府提倡妇女解放 C. 资产阶级政治运动推动 D.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
29. 难度:中等 | |
1956年中共八大的政治报告提出:“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是不能够也不应该孤立进行的,它必须有各个方面的配合。特别是农业的配合,农业是工业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这段报告的意义是 A. 纠正了重工业比重过大的现象 B. 表明经济建设重心由重工业转向农业 C. 开始了农村所有制性质的改造 D. 是有中国特色的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
|
30. 难度:简单 | |
观察新中国城市化进程发展曲线,其中出现阶段“Ⅲ”的主贾原因是
A. 为完成“一五”计划 B. 正实施全面经济调整 C. 支持农业合作化运动 D. 为增强国有企业活力
|
31.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古代运河,2014年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近千年来大运河不仅沟通南北、也孕育了众多名城、承载了历史。 材料一 天津,因水而兴的城市。从金朝开始,随着北京成为都城,南、北运河与海河交汇处的三岔河口就成为河漕的重要枢纽。南方大量的粮食经天津运往北京,形成“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以利京师”的格局。 天津的估衣街等街巷都因毗邻河畔而繁华,有些街道名称的由来就是因这河舶来的商品在这里销售而形成的。由于交通便利,很多外地商人来津经商,运河两岸各类货栈、钱庄、会馆鳞次栉比,脚行、镖局等也应运而生。逐渐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 ——摘编自方兆麟《天津是运河载来的城市》 (1)依据材料一归纳古代天津兴起的原因和表现。 材料二 “镇江府位于大运河和扬子扛的交汇之处,据守着一个极其重要的置,因而在(那次)敌对期间,这里是大力防守的重镇之一。而它的陷落.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和平谈判的过程。” ——(英)约翰·汤姆逊《中国和中国人影像:约翰·汤姆逊记录的晚清帝国》 (2)材料二中的“敌对”发生于哪次战争?为什么“它的陷落”加速了谈判的过程? 材料三 至近代,漕运业逐渐显得落后而多余。至l901年.清政府下令停止漕运。随后运河两岸的扬州等城镇不同程度地衰落了。 ——摘编自吴琦《漕运与中国社会》 近代天津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当时天津的棉麻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量的50%以上。天津还成为早期工业和教育的兴盛之地,拥有被称为华北机器铸铁工业摇篮的三条石和中国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 ——摘编自方兆麟《天津是运河载来的城市》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停止漕运的原因和近代天津迅速崛起的条件。 (4)今天,继续维护和修缮大运河是否还有意义?谈谈你的认识。
|
32.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多位启蒙思想家都论及“社会契约”,又各有不同。 材料一 英国启蒙思想家霍布斯第一个全面阐述了国家起源的社会契约,只是他的结论是所有社会成员应相互约定把自己的全部权利交给一个人亦即君主,以建立起保障人们安全与幸福的国家,而且契约一旦确立就不可以推翻,人民应无条件服从君主。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霍布斯的观点。 材料二 洛克同意霍布斯关于人生而自由平等的观点,但他不同意霍布斯关于人们在订约建国时放弃自己的全部自由权利的看法,他认为人们这里放弃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政府不能履行这些职责,人们就有权推翻它,重新订立契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2)结合近代民主政治发展的历史,指出“人们放弃”了哪些权力而授给政府?自己又保留了哪些权利?按照启蒙运动的观点,“政府的职责”是什么? 材料三 卢梭认为,既然人民主权是全体人民的公共意志,每一个人也就享有主权,同时也必须服从主权。如果有人不服从,社会契约就强迫他服从。 ——吕一民《法国通史》 (3)材料三中卢梭对杜会契约又提出了怎样的新观点?新的观点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
33.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对戊戌变法的评价经历了一个渐变的过程。 材料一 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本身就是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统治者,他们改良的目的,从来不是也绝不可能是为了人民革命的利益,而是为了更好地剥削人民和巩固他们的统治……并企图以此来阻挡人民革命运动,把革命熄灭与无形之中。所以,改良主义绝不是中国人民的出路。 ——成本禹《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1967年 (1)材料一对戊戌变法作出了怎样的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评价产生的时代因素。 材料二 研究戊戌变法的历史,要考虑两个方面。第一,戊戌变法要求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在当时代表着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所以有进步意义。第二,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改民派发动的,他们走少数从地主阶级分化出来的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脱离了人民群众。因此,它走一个软弱的改良运动。 ——杨志钧《关于戊戌变法的评价问题》1980年 (2)试比较材料二与材料一对戊戌变法的评价。 材料三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做了有益的尝试。从现代化的角度来看,它是以实现政治制度的现代变革为目的的,因此,有些学者把戊戌变法视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危兆盖《回顾戊戌,重温历史》2008年 (3)材料三对戊戌变法的评价又有了怎样的发展?产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