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据记载,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燕王哙行禅让,让位给燕相子之,遭到诸国反对,认为这么做是“上逆于天,下不顺于人”的倒行逆施,这表明当时 A. 分封制破坏,诸侯争霸 B. 周王失去“共主”地位 C. 宗法制瓦解,禅让制复兴 D. 周制仍然受到重视
|
2. 难度:困难 | |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道“汉自孝武表联六经之后,师儒虽盛,而大义未明,故王莽居摄,颂德献符者遍于天下,光武有鉴于此,故尊崇节义,敦厉名实,所举用者,莫非经明行修之人,而风俗为之一变”。根据材料可知 A. 儒学在西汉时并未得到真正重视 B. 王莽新朝时儒家重在颂德 C. 东汉时期儒学主流地位得到巩固 D. 东汉选官制度开始重视儒学
|
3. 难度:中等 | |
唐末,财经部门出现了固定的职官机构即度支、户部和盐铁转运使。财税大宗都由盐铁转运使和度支使掌管,户部使在三司中是相对清闲的职位。据此可知,唐末财政机构改革 A. 有效避免了藩镇势力过度膨胀 B. 加剧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 对宋代制度设计产生重要影响 D. 导致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
|
4. 难度:中等 | |
宋元以前,我国江北、江南广大地区农民既种田又养蚕,并按规定上缴谷物和布帛等产品给国家。明朝中期以后杭州、嘉兴、湖州和珠三角一带许多农民专事蚕桑,而其他许多地区“妇女无工于蚕事”,这一变化发生的背景是,明代中后期 A. 自然经济日益瓦解 B. 政府调整赋税政策 C. 经济中心南移完成 D. 海上丝路逐步兴起
|
5. 难度:中等 | |
1898年6月,清政府宣布“废八股,兴西学”,结果在民间引起轩然大波,三个月后清政府恢复八股。1901年清政府再次宣布废除八股取士,民间反对声浪却大不如前,八股取士得以废除。这一变化说明 A. 侵华战争激发了国人救亡意识 B. 变法图存成为统治阶层共识 C. 西学赢得知识阶层的广泛认同 D. 中体西用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
6. 难度:中等 | |
1911年11月6日,吴宓的日记记载“闻天津已陷,并闻北京非常惶恐。革命军已有照会给各国使馆,言令于五日内,将一切预备停妥。五日后,即进兵来攻北京矣”。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A. 天津已经“光复” B. 武昌起义已爆发 C. 清政府失去统治 D. 谣言为革命造势
|
7.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研究新文化运动时注意到: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时,以为可以轰动一时但是第一年,并不如所想象,销行无多,每期仅印一千份。1917年起,为数渐增,日后达万五六千份,大专学校及中学学生争先购阅,才算真正轰动一时,这种状况与其反对旧道德的言论固然有关,但更与引起青年“新鲜的趣味”因素直接关联,这种因素是 A. “社会主义” B. “文学革命” C. “民主科学” D. “实业救国”
|
8. 难度:简单 | ||||||||||||||||||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北京市向知识分子发放“高脑油“(高级脑力劳动者补助油)关于发放的时间和定量,有以下记述。下列史实和“高脑油”发放相关的是
A. “高脑油”发放始于计划经济建立后 B.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提出 C.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全面起步的需要 D. 邓小平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
9. 难度:困难 | |
“在你们面前受审的是个有钱人,他指望以财富来开脱罪名。可是在一切公正无私的人心中,他本身的生活和行为就足以给他定罪了,假如今天他不能受到应有的惩处,那不是因为缺乏罪证,也不是因为缺乏检察官,而是因为司法官失职。”上述材料反映了 A. 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罗马法执行 B. 自然法精神在实践中面临挑战 C. 罗马法的理念在现实中无法实施 D. 罗马法不重视证据和法律程序
|
10.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示意图表,结合所学判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生铁产量的增加与蒸汽机的广泛应用密不可分 B. 生铁产量的不断增加催生了大工厂制度 C. 电力的广泛使用推动了生铁产量的增加 D. 生铁产量的变化改变了英国产业结构和世界市场格局
|
11. 难度:简单 | ||||||||||||||||
下表为某国《20世纪20—40年代工业总产值中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所占比例表》(单位%)。它反映的史实可能是
A. 日本﹣﹣明治维新中推行殖产兴业 B. 苏联﹣﹣国家工业化迅速推进 C. 德国﹣﹣采用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 D. 美国﹣﹣罗斯福新政取得成效
|
12. 难度:中等 | |
据资料统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差距,从1990年的20:1下降到2006年的16:1.在2003~2007年间,发展中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近30%,而同期内以七国集团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增长10%.这些变化 A. 反映出发达国家经济的衰退 B. 表明国际经济新秩序已建立 C. 利于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D. 表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主题
|
13.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洲的“中国潮”是在16世纪下半叶,由欧洲王室贵族掀起的崇拜中国器物之风拉开序幕的。16世纪之前,欧洲没有什么产品可以与亚洲交换,只能以金银购买亚洲产品。16世纪下半叶,美洲的白银打破了欧亚贸易的传统均衡,欧亚贸易规模扩张,供给增加。王室贵族和社会名流对中国产品的大加追逐和赞美,使瓷器、饮茶等成为上流社会追逐时髦,附庸风雅的一种时尚,促进中国产品从奢侈品向大众消费品转变。王室贵族与商人经营的垄断贸易公司因此获得了丰厚的利润。17世纪中叶以后,大量关于中国政治和文化的著作出版发行,将中国的文化文明推向了人类文明的极致,把中国的政体夸奖为世界上最优秀的政体。尽管那些赞美之词言过其实,但却是政府和商人合二为一的欧洲商人集团所迫切需要的。 材料二 18世纪中叶,中国的形象在欧洲开始发生变化,在孟德斯鸠、黑格尔等人的笔下变成一个专制、野蛮、落后、愚昧的国家。为了刺激本国丝织工业的发展,英国、荷兰等国都曾明文限制和禁止进口和穿戴亚洲丝织品。19世纪60年代后英国大力宣传印度和锡兰(斯里兰卡)红茶,饮茶又被拔高到了爱国主义的层次,是为英国经济作贡献的爱国主义行为。广告中的印度和锡兰红茶可以美容健身、治疗胃病,是高雅与品位的象征,而中国绿茶则会损害肠胃。中国茶叶在英国的市场份额不断下降。 材料三 在整个“中国潮”的潮起潮落中,中国政府和商人基本上处在一种无作为的状态,既没有意识和愿望在海外宣传中国文化、制造中国热、推销中国产品,也没有愿望去了解和参与当时的欧洲“中国潮”,甚至可能对当时在欧洲流行的“中国潮”都知之甚少或全然不知。 ——摘编自张丽等著《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视角——第一次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中国潮”的发展历程,并分析中国产品在欧洲畅销和衰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的“中国潮”潮起潮落过程中,中国政府和商人无所作为的原因,并谈一谈欧洲“中国潮”带来的启示。
|
14.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愿。 以下是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的部分目录: 第六编新兴西方的世界,1500—1763年 第22章西欧的扩张:伊比利亚阶段,1500—1600年 第23章西欧的扩张:荷兰、法国、英国阶段,1600—1763年 第24章俄国在亚洲的扩张 第25章全球统一性的开始 第七编西方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1763—1914年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全球化视野,为第七编拟写一个子目,并对其进行概述和评价。(要求:子目简洁、概述准确、评价科学合理)
|
15. 难度:中等 | |
材料 (东汉建立后)刘秀虽然然仍以三公(司徒、司空、太尉)担任宰相的职务,但进一步采用汉武帝重用内朝官员的办法,加重了尚书的职权,扩大尚书机构,正式称为尚书台。凡机密之事全部交给尚书。尚书台官员统管了军政、吏治、司法等政治事务,真是“众务悉归尚书,三公但受成而已。尚书令主赞奏事,总领纪纲,无所不统”。刘秀“以吏士责三公”,让三公只做一般官员做的事情,使他们各不副实。这种情况,延续了东汉一代。在地方政权方面,光武帝刘秀裁并了四百多县,这相当于西汉末年县、邑、侯国数的四分之一,吏职减去了十分之九,边塞的亭侯吏卒也陆续罢省了。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光武帝刘秀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光武帝刘秀政治改革的主要意义。
|
16. 难度:中等 | |
材料:美军在海湾战争中表现出巨大的信息化优势,由于苏式装备在传感器方面的落后,伊拉克飞行员对先进机载雷达了解不足,在海湾战争中遭遇雷达制导空中导弹攻击时,仍用低空飞行的老办法进行规避,结果只是为美军平添战果,例如,1991年2月初,快到日落时返回基地的美军F——111飞行员发现,利用“铺路图钉”前视红外线装置可以发现用沙子埋藏隐蔽的坦克装甲车辆,因为金属表面的冷却速度比周围的沙地慢。美军F——111战争轰炸机队开始试用一种名为“射击坦克”的新战术,F——111携带4枚225千克的GB——12激光制导炸弹,用前视红外装置寻找隐蔽起来的伊军单个坦克,并予以摧毁,海湾战争被人们定义为信息化战争的开端,正是由于技术先进的各类传感器,使得美军干净利落地赢得这场战争。 ——摘编自《海湾战争20周年启示录:真强国与伪强国的较量》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军在海湾战争中的作战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海湾战争对现代战争的影响。
|
17. 难度:中等 | |
材料:张謇对于实业上抱持一种主义,所谓“棉铁主义”,以为今日国际贸易大宗,输入品以棉为最……查近十年中海关贸易册,棉输入额多至一万八千余万。此乃海关估价,核之市价,近且及倍。铁需用极大,而吾国铁产极富,以至富之矿产,应至大之需要,岁可得数千万。一出一入,相差之度,不可以道理讲。……欲赢此数万万,当用何法?则惟有并力注重输入额最高之物,为捍卫图存之计,若推广植棉地,纺织厂:又惟有开发极大之富源,以驰逐于世界之市场,若开放铁矿、扩张制铁厂是。张的“棉铁主义”是一种具有进口替代色彩的产业政策,其主要目的在于扭转中国在对外贸易中的逆差局面。 ——摘编于严鹏举《张赛的棉铁主义与近代机械制造业之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謇提出“棉铁主义”的主要依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往右,简要评价张“棉铁主义”在近代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