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时期,在农业方面的成就突出。其主要表现是 A. 高转筒车的发明 B. 铁犁牛耕的出现 C. 耦犁技术的普及 D. 曲辕犁的推广
|
2. 难度:简单 | |
都江堰水利工程兴修于 A. 夏商时期 B. 秦汉时期 C. 春秋战国时期 D. 隋唐时期
|
3. 难度:简单 | |
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畅销海外的手工业产品有 A. 钟表 B. 丝绸 C. 象牙制品 D. 青铜器
|
4. 难度:简单 | |
中国古代“男耕女织”的经济结构中,“织”指的是 A. 家庭手工业 B. 宗法制 C. 科举制 D. 皇帝制
|
5. 难度:简单 | |
鸦片战争前后,江南的经济重心从苏州渐移到上海,地方人士慨叹苏州曩时列肆如栉,货物填溢,楼阁相望,“今则轮船迅驶,北自京畿、南达海徼者又不在苏而在沪矣”。导致苏州和上海地位更替的最重要的经济因素是 A. 苏州传统棉纺织业的衰落 B. 《南京条约》签订后上海开埠通商 C. 运河贸易被海运彻底取代 D. 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苏州经济
|
6. 难度:中等 | |
宋代以前的商业活动主要集中在一定场所内进行,这类场所被称为 A. 坊 B. 市 C. 城 D. 街
|
7. 难度:简单 | |
汉文帝说“农,天下之本也,民所恃以生也。”宋代李靓说:“民之大命,谷米也。”这两句话都体现了中国古代的 A. 闭关锁国政策 B. 君主专制 C. 重农抑商 D. 重商主义
|
8. 难度:简单 | |
19世纪中期,中国经济结构的主要变化是 A.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C. 商业活动开始出现 D. 资本主义市场繁荣
|
9. 难度:简单 | |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于 A. 鸦片战争时期 B. 洋务运动时期 C. 甲午战争时期 D. 五四运动时期
|
10. 难度:简单 | |
“忽如一夜春风来”、“零落成泥碾作尘”分别来形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哪两阶段最恰当 A. 一战时期、1928~1936年 B. 洋务运动时期、一战时期 C. 一战时期、抗日战争时期 D. 1928~1936年、三大改造时期
|
11. 难度:中等 | |
1915年创办于北京的双合盛啤酒厂,是我国第一家由国人创办的啤酒厂。其初创时期的资料可以用来研究 A. 洋务运动的不断发展 B.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 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D. 官僚资本主义的发展
|
12. 难度:简单 | |
1936年初,国民政府规定,对农产品加工,提倡就农村或其附近发展,对一般工业应由政府实行保护和奖励的政策,对于那些地方上无力举办的大工业,应由政府、企业家一致进行。这说明国民政府采取的行动是 A. 实行“币制改革” B. 鼓励外资投资国内产业 C. 提倡国货运动 D. 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13. 难度:中等 | |
周恩来在中共八大上指出:“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是不能够也不应该孤立进行的,它必须有各个方面的配合,特别是农业的配合,农业是工业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以上材料表明党和政府 A. 认识到经济需要平衡发展 B. 确立了优先发展农业生产的思想 C. 将重点转向农业和轻工业 D. 开始纠正“大跃进”运动的错误
|
14. 难度:简单 | |
1960年底,毛泽东大力提倡调查研究,并于次年亲自深入农村调查。其目的是 A. 推动“双百”方针的实行 B. 了解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实际成就 C. 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倾向 D. 决定是否在农村推行人民公社体
|
15. 难度:中等 | |
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 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 B. 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C. 中共八大的胜利召开 D.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
|
16. 难度:简单 | |
20世纪90年代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步骤是,开发开放 A. 深圳 B. 浦东 C. 厦门 D. 海南
|
17. 难度:中等 | |
1992年邓小平南巡深圳期间,傍晚散完步往回走时,有人建议从原路返回,邓小平却坚持走另一条路,并风趣地说,“我不走回头路!”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有 ①中国不走计划经济的老路 ②中国应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路 ③中国还没有开始经济体制改革 ④中国不应该对外开放 A. ①④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②
|
18. 难度:简单 | |
《春天的故事》中唱道“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诗篇的主题是 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B.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考 D.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
19. 难度:简单 | |
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在这一年抵达北京履新的前世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他当时的感受,“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 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 确定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C. 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D. 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
|
20. 难度:简单 | |
下列事物和现象表明当时中国尚未进入改革开放时期的是 A. 身份证、个体户、移动电话、豪华住宅区 B. 银行卡、私人轿车、互联网、出国旅游 C. 肉票、粮票、上山下乡、样板戏 D. 菜蓝子工程、安居工程、装修热、流行服饰
|
21. 难度:中等 | |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叶,中国的餐桌上出现了大量的西式食料,如西式糕点、卷心菜、洋葱、胡萝卜等等,对中国传统的食俗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体现了近代中国 A. 国人的饮食习惯日渐西化 B. 传统菜系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C. 政治生活趋于单调性 D. 饮食文化上的土洋并存
|
22. 难度:简单 | |
有人说,在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有的人看时间,先向外伸胳膊露出手表,然后翻手腕,最后才是看手表指针,形成经典的看下表部曲;现在看时间,只须低头看一下手表即可,再没了经典三部曲。这反映出新时期 A. 人们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 B. 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文明 C. 人们的虚荣心较以前减少 D. 手表功能发生了根本变化
|
23. 难度:简单 | |
辛亥革命时期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习俗改良的是 A. 断发易服 B. 婚丧仪式简化 C. 穿着洋装 D. 白话文风行
|
24. 难度:简单 | |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句话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A. “大跃进” B. 人民公社化 C. 文化大革命 D. 改革开放
|
25. 难度:简单 | |
“引进来”战略引进的东西不包括:( ) A、资金 B、先进技术和设备 C、先进的管理经验 D、西方资本主义制度
|
26. 难度:简单 | |
洋务运动中最成功最有远见的活动是 A.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B. 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C. 创办近代新式海军 D. 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
27. 难度:简单 | |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首先是在: A. 农村 B. 沿海城市 C. 城市 D. 国营企业
|
28. 难度:简单 | |
农村由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重大改革的变化表现在 ①土地所有制 ②经营管理方法 ③生产经营的权利 ④产品的分配原则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
29. 难度:简单 |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多种所有制经济是指: ②集体经济 ③私营经济 ④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④
|
30. 难度:简单 | |
中国对外开放全面展开的突破口是 A. 上海浦东的开发 B. 海南建省 C. 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 D. 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
31. 难度:简单 | |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调节作用的是 A. 市场 B. 行政手段 C. 国际环境 D. 人民自觉
|
32. 难度:简单 | |
中国民居建筑,向有“北在山西,南在安徽”之说。皖南民居以朴实清新而闻名,晋中大院则以深邃富丽著称。民国时期,乔家大院西北院进行改进,占用原来的厨房建成客厅,并按异国风情加以装修,又把旧厕所改造成“洋茅子”……新院的窗户全部安装大格子玻璃,装饰仿造西洋式,美观大方,别具一格。由此可知这一时期中国居室建筑的典型特征是 A. 设计精巧,建筑考究 B. 彩饰金装,工艺精湛 C. 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D. 内涵深刻,名扬三晋
|
33. 难度:简单 | |
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 A. 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 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C. 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 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
|
34. 难度:简单 | |
电视节目《奔跑吧,兄弟》吸引力众多观众。这体现的电视功能是 A. 娱乐大众 B. 播报时政 C. 普及法治 D. 再现历史
|
35. 难度:中等 | |
从“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到“出门坐车,购物上网”的变化说明了 A. 科技进步改变了人们生活 B. 人们一味贪图享乐 C. 传统生活方式被完全抛弃 D. 网购成为唯一购物方式
|
36.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苏州风俗考》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二:《吴县志》记载清代苏州情况是:“各帐房除自行设机督织外,大都以经纬交与织工,各就织工居处雇匠织造,谓之机户。” 《清稗类钞》记载:“(帐房)散放丝轻,给予机户,按稠匹计工资。” 《风麓小志》记载:“小机户无甚资本,往往恃帐房为生。” 材料三:《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材料四: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表明的本质是什么? (2)材料二同材料一相比,有何异同之处? (3)材料三反映出的现象与材料一、二反映的现象是否相同?为什么?它对材料一、二反映出的社会现象会造成什么影响? (4)材料四的观点对前面材料所反映出的历史现象会产生什么作用?
|
37. 难度:简单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05年10月26日20时原国家副主席荣毅仁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他是中国现代民族工商业者的杰出代表,1979年创办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开创了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窗口。1986年底,被美国《幸福》半月刊评为世界50名知名企业家之一,是建国后国内企业家跻身世界知名企业家行列的第一人。他的父亲:荣德生;伯父:荣宗敬,也是近代著名的民族资本家,近代荣氏家族的发展史,反映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一段艰难的发展史。据此回答: (1)你知道荣德生、荣宗敬兄弟崛起于什么时期吗?当时他们主要投资什么行业? (2)一战期间,他们的企业得到了飞速发展,这是为什么? (3)但到了20年代中期后,他们的企业却有些衰落,这又是为什么? (4)从荣氏企业的发展史中,你能得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哪些特点?
|
38. 难度:简单 | |
扼要回答下列有关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 (1)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什么伟大决策? (2)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3)我国首先开放的四个经济特区分别是什么?后来逐渐形成了一个怎样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的格局? (4)党的十四大上规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