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广东省普宁市等七校联合体2019届高三冲刺模拟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根据考古发现,商朝时期从黄河流域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城市遗址,尽管相距数千里,但在建筑布局、基础设施等方面却显示出较大的趋同性。这表明商朝时期

A. 已经形成功能齐全的城市

B. 各地之间存在经济文化交流

C. 政治重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

D. 城市工商业有较大的发展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十六国时期,北方地区普遍形成了坞堡经济。坞堡往往由一个或者数个大田庄组成,除了种植谷物桑麻之外,还种植蔬果,豢养鸡豚,自办樵蔬脂烛,生活资料基本自给自足。坞堡还组织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具有自我防卫的能力。坞堡经济的形成

A. 与当时战乱频繁的社会环境相适应

B. 有利于加强政府对地方的控制

C. 阻碍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

D. 是小农经济的另一种存在形态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两宋时期,随着对权力的分享程度日渐下降,政治上不断遭受挫败的士大夫们在外在的天道信仰(天人感应)不能约束君主行为之后,希望通过自内而外的“正心诚意”来加强君主的修养,从而达到约束君权的目的。这说明

A. “天人感应”理论已经无法约束君权

B. 心学注重通过内心反省来提高道德修养

C. 理学的形成融合了佛、道两家的理论

D. 政治环境的变化是理学兴起的重要因素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元朝在行省与路府州县之间设置“宣慰司”。宣慰司的职务是“掌军民之务,分道以总郡县。行省有政令,则布下于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这说明了宣慰司是

A. 地方负责上传下达的中间机构

B. 政教合一的地方行政机构

C. 有实际权限的地方行政机构

D. 行省之下的地方监察机构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晚清政府自主修建的近代中国最早的几条铁路:京张铁路(北京到张家口)卢汉铁路(卢沟桥到汉口)京奉铁路(北京到东北奉天)京绥铁路(北京到绥远)都是以北京为中心的。这主要反映了晚清的铁路建设

A. 适应列强侵略中国的需要

B. 体现了政治上中央集权的倾向

C. 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D. 适应了洋务运动的需要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1904年,中国科举史上进行最后一科会试:第一场考中国政治史论五篇,体现出注重现实、着眼改革的思想,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关于当时内政外交的重要问题。第三场考《四书》《五经》义。这次考试的内容

A. 强化了知识分子对清政府的政治认同

B. 折射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艰难努力

C. 充分暴露了清末科举改革的虚伪面目

D. 客观上有利于为辛亥革命奠定人才基础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1917年《新青年》第四卷第三号在卷首语中这样说:“所以中国今日思想,不要统一,只要分歧。”下面理解正确的是

A. 新文化运动反对思想上的专制

B. 新文化运动造成社会思想混乱

C. 新文化运动阵营内部存在分歧

D. 新文化运动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1978年3月,邓小平在中央一个有关国民经济调整的会议上指出:当前的中心任务是调整。过去提以粮为纲,以钢为纲,是到了该总结的时候了。这表明当时

A. 改革开放已经拉开序幕

B. 经济领域的“左”倾错误还未得到纠正

C. 冲破了“两个凡是”的禁锢

D. 开始进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试点工作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发端于德意志地区的新教向南传播至奥地利和法国的阿尔卑斯山地区,但基本上无法越过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本土。新教在西南方向的遭遇也基本相似,进入了比利牛斯山地区后,很难再往前推进。这种情况说明

A. 宗教改革的影响力极其有限

B. 地理因素决定了新教的传播

C.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相互抵触

D. 南欧地区的天主教势力强大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下图是16世纪至18世纪荷兰城市人口增长曲线图。

依据示意图可知

A. 荷兰城市人口的增长趋势与其兴衰基本同步

B. 工业革命的兴起推动荷兰城市人口的增长

C. 阿姆斯特丹成为西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D. 三次英荷战争导致荷兰城市人口大为减少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有观点认为,现代科学虽然起源于欧洲,但早期明显承继了东西方古老的科学传统体系,甚至美洲原住民、太平洋诸岛的居民都对科学革命贡献良多——美国原住民的某些医疗方式被英国医疗研究所借鉴,波利尼西亚(太平洋中部岛屿)人提供的数据改变了西方人类学。以下判断反映材料观点的是

A. 东方传统科技是现代科学形成的基础

B. 科学革命在不同国家与地区同时发生

C. 欧洲殖民扩张是现代科学形成的因素之一

D. 新航路开辟推动了西方文明的传播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苏联出现了一次地名更改风潮,斯大林时代很多以人名命名的城市都更改了名称,如莫洛托夫(斯大林领导班子成员)市恢复旧称彼尔姆,伏罗希洛夫(斯大林时代的军界首脑)格勒恢复旧称卢甘斯克,斯大林格勒则改名伏尔加格勒。苏联这次地名更改风潮

A. 反映了苏联在文化上回归传统的倾向

B. 与当时政治气候的变动密切相关

C. 是在对斯大林体制的弊端进行改革

D. 强化了中央政府对加盟共和国的控制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宋至清,我国人民的饮食原料结构较之以前有很大的变化。小米、高粱和小麦逐渐成为北方人民的主食原料。随着豆制品、粉制品的发展,大豆、绿豆、扁豆等很大程度参与了菜肴的烹制,成为主、副兼用的粮食。原产美洲的马铃薯和番薯,至清代在很多地方成为主食中的骨干品种。瓜菜原料方面,五代以来从国外引进的胡萝卜、甘蓝、菜花、丝瓜、黄瓜、苦瓜、南瓜、辣椒等百十个品种大大丰富了我国的馔肴。肉类原料方面,逐渐变为以猪、牛、羊、鸡、鸭、鹅等家畜、家禽为主,野禽、野兽肉类的比例越来越小。

——根据王明德、王子辉《中国古代饮食》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朴素的列宁装、干部服广为流行,旗袍、西装等民国年间的流行装束被看作是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事物而被人们所抛弃。随着统购统销政策的实行,城市居民整体饮食水平有所改善与提高。由于国民经济增长有限,并且在“一五”计划建设时期的“重生产,轻消费”等政策影响下,城市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仍然不高,普遍形成朴素节俭的生活方式。当时,党和政府也大力提倡勤俭节约的道德风尚。

——根据郑艳《新中国初期城市居民的物质生活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知识,概括两宋至明清时期我国饮食结构变化的特征,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居民形成朴素节俭生活方式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倡导朴素节俭生活方式的作用。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的发展并不像通常所说的“一事成功百事顺”。历史上曾经多次发生过“发达的文明中心在时代巨变中变得保守落后,而一些落后的边缘地区在从一个历史时期到另一个历史时期的转变中却居领先地位”的现象。人类学家们将这种现象称为“受到阻滞的领先法则”。该法则认为,最具适应性、最成功的社会要在转变时期继续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是极为困难的。相反,不太成功的落后社会更有可能适应变化,突飞猛进。

——根据(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所学的中外历史知识,自拟论题对“受到阻滞的领先法则”进行探讨。(要求论题观点明确,论证或者探讨过程须史实依据,逻辑清晰合理。)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4年,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出炉,确定了到2000年我国教育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并要求加快办学体制改革,进一步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状况,形成政府办学为主与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相结合的新体制,深化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体制改革,完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体制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同时,逐步实行高校学生缴费上学,大多数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制度,加快教育立法步伐,抓紧制定《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等一批教育法律和行政法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的主要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的主要举措及其影响。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战前,欧洲各大国在哲学和历史学中把战争神圣化的理论盛行的同时,与大众联系更多的教育和文学也在散播着“战争文化”。如:向青少年灌输大国沙文民族主义,宣扬光辉的历史和为民族事业献身的精神和个人英雄主义。浪漫的超现实的小说大量涌现,在这些文学作品中,战争被普遍描绘成一种英雄事业和积极的力量。向非洲、美洲的殖民扩张冒险活动、丛林战争,被描绘成传播文明和基督教教义的豪迈事业。将适者生存的原理广泛运用到人类社会中,激发人们的情感,动员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军事训练,鼓吹军人的荣誉、极度丑化敌人,打击敌国的光辉观念:只有战争是人们纯洁灵魂、发扬英雄精神与豪迈气概的机会。

——摘编自于沛等主编《世界历史·战争与和平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战争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争文化”的影响。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725年,彼得一世去世,俄国政局陷入混乱。1762年,叶卡捷琳娜二世(1762至1796年在位)夺位登基。叶卡捷琳娜二世对身边的贵族官员大量赏赐农奴,通过加强农奴制来稳定贵族情绪,稳定政局。在农奴制贵族庄园的形式下,农业发展起来,使用农奴工人的手工工场也发展起来。叶卡捷琳娜二世还下令取消工业专利权,宣布商业自由,而且允许贵族经营工商业。此后,俄国的工商业得到较快的发展。1768、1787年,叶卡捷琳娜二世两次发动了对土耳其的战争,最终吞并了克里米亚汗国;除此之外,还伙同奥地利、普鲁士三次瓜分了波兰。在叶卡捷琳娜二世在位期间,俄罗斯成为名副其实的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叶卡捷琳娜二世也成为俄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

——根据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叶卡捷琳娜二世继位后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功过。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