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香港歌星张明敏以一首歌曲《我的中国心》红遍大江南北,歌中唱到“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洋装”开始传入中国是在 A. 鸦片战争前后 B. 甲午中日战争前后 C. 辛亥革命前后 D. 五四运动前后
|
2. 难度:简单 | |
(英)呤喇《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1859年)我在街上散步,看见很多中国姑娘的天足上穿着欧式鞋,头上包着鲜艳的曼彻斯特式的头巾。我觉得广州姑娘的欧化癖是引人注目的。”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源是 A. 太平天国运动的推动 B. 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 C. 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 D. 广州被辟为通商口岸
|
3. 难度:简单 | |
武昌起义胜利后,当时有一《越风》杂志载文说不剪发不算革命,并且也不算时髦,走不进大衙门去说话,走不进学堂去读书。”1911年,上海军政府命令“凡我同胞,一律剪发,除去胡毛,重振汉室”。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这是源于南京临时政府的“剪辫易服”政策 B. 剪发与否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 C. 辛亥革命后近代社会生活习俗发生根本变化 D. 民族、民权革命的目标已实现
|
4. 难度:简单 | |
(题文)袁昶《乱中日记残稿》“顺(天府)属州县中穷民,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铁路之害者,约四万余人”。材料反映铁路的修筑 A. 阻碍当地经济发展 B. 利于反抗外国侵略 C. 促进社会经济转型 D. 改变传统就业结构
|
5. 难度:简单 | |
1905年天津《大公报》发表文章说: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即如那名山胜水、种景致、各种情形,种种事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电影实在是欧美各文明国学问美术进化的一种大表记。要说顶有意味,更是那讽劝讥诮的故事,叫人看了,能够刺激国人的神经,感到人的善念。文中作者认为:…… A. 电影兼具娱乐、开阔视野和教育国人的作用 B. 电影广泛地影响着广大民众的生活方式 C. 电影作为新兴娱乐方式一开始就受到国人的欢迎 D. 电影已成为大城市中重要的娱乐形式
|
6. 难度:中等 | |
美国人何天爵在《西方视野里的中国形象》中说:“1875年5月,一位尊贵的清朝官员与一位美国姑娘喜结良缘。得知这一消息后,我与领事想顺便就中美联姻一事向总理衙门的官员表示祝贺……我的话说完之后,有一段时间是死一般的静寂。最后还是恭亲王先抬起了头,接着他长长地出了一口气说:今天真是热得可怕。”官员出现“死一般的静寂”是因为 A. 婚姻观念简约文明 B. 中美文化趋向融合 C. 传统习俗受到冲击 D. 政府无法掌控婚俗
|
7. 难度:简单 | |
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 A. 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 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C. 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 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
|
8. 难度:中等 | |
1898年,清政府设立了矿务铁路总局和农工商总局。1903年又设立了商部,1906年又改商部为农工商部,并设立邮传部主管铁路和电报事宜。这些举措 A. 客观上有利于国内实业发展 B. 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富国目的 C. 有力支持了其政治上的探索 D. 意味着国内经济结构的改变
|
9. 难度:中等 | |
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突出反映了 A. 新式交通工具改善了人们的出行状况 B. 新式交通工具冲击了传统的伦理观念 C. 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D. 新式交通工具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
|
10. 难度:中等 | |
近代时期有人说,建铁路“是臣下之利非君上之利,是外洋之利非中国之利,是一二人之私利非千万人之公利。”对这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 当时修建铁路受到顽固人士的反对 B. 近代中国铁路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C. 此人认为在当时中国不适宜修建铁路 D. 此人认为修筑铁路破坏风水,是不适宜的
|
11. 难度:简单 | |
1912年10月,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正式通过了《服制法》,规定礼服礼帽“料用本国纺织品”。该规定主要反映了 A.中国民族工业生产水平的先进 B.促进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C.西方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掠夺 D.政府保护本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
12. 难度:简单 | |
1942年5月前后,日商企图强行收买上海申新一厂和八厂产权,荣德生严词拒绝。他说:“我是中国人,决不把中国的产业卖给外国人。”据此,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A. 民族企业要发展,必须完成反帝任务 B. 拒绝日本收购,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 C. 上海民族企业受到日本企业和官僚资本的双重挤压 D. 不把产业卖给外国人,体现了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
|
13. 难度:中等 | |
1912-1919年的8年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470多家,新增资本达13000多万元,速度和规模都是空前的,超过了过去半个世纪的成就。这一现象出现的外因是 A. 晚清政府的推动 B. 民国政府的鼓励 C. 世界性经济危机 D. 列强侵略的弱化
|
14. 难度:中等 |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最大的阻力是 A. 外国资本主义的竞争和压制 B. 自身力量的弱小 C. 本国封建主义的压榨 D. 战争环境的阻碍
|
15. 难度:简单 | |
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有些民族企业在内地创办,却在香港注册。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 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 B. 香港的政策自由 C. 本国投资环境较差 D. 与国际社会接轨
|
16. 难度:中等 | |
铁蛋的曾祖父铁锤是近代的一位民族资本家,由于更多外资企业在中国出现,他的企业发展受到很大影响。近代史前期外资企业大量外资涌入中国 ①是中国民族经济发展的需要 ②开始于《马关条约》签订后 ③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④是民族战争失败的结果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④ D. ①②④
|
17. 难度:中等 | |
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里的“柳”指 A. 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的传播 B. 西方先进政治制度的引进 C.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 西方先进的军事武器的利用
|
18. 难度:简单 | |
《颜氏家训》中说:“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材料反映的中国古代经济形态是 A. 自给自足 B. 集体劳作 C. 重农抑商 D. 合作经营
|
19. 难度:中等 | |
光绪年间的一本书描绘当时的上海“百货阗(充满)集”,“西人所购者,以丝茶为大宗”,“其售于华者,呢、布、羽毛等物,消亦不细(销售量也不少)”。这反映出 A. 民族工业集中于上海 B. 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上海成为国际大都会 D. 中国“闭关锁国”局面开始被打破
|
20. 难度:中等 | |
下列对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特点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变化最早出现在东部沿海地区 B. 中国出现外资经济、近代封建官办企业、民族资本义等新兴经济成分 C. 中国的小农经济迅速解体 D. 中国成为资本义世界市场的附庸
|
21. 难度:简单 | |
从1789~1848年,发生在英国的大变革……应该看作是一座覆盖了更广泛地区的火山的喷发,并且还在继续使整个世界发生变革。对“使整个世界发生变革”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工业化进程加快 B. 社会结构分化加剧 C. 洲际间联系加强 D.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
22.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认为英国“工业革命不能仅仅归因于一小群发明者的天才,天才无疑起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更重要的是18世纪后期起作用的种种有利力量的结合。”这里的“种种有利力量”包括 ①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 ②英国率先开辟新航路 ③圈地运动的开展 ④代议制立宪政体的确立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
23. 难度:简单 | |
《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写道:“由于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欧洲一鼓作气(或几乎如此)挪动了自己的疆界,从而创造了奇迹。”对材料中的“创造了奇迹”的最准确理解是 A. 哥伦布发现美洲 B. 荷兰建立商业殖民帝国 C. 美洲白银大量流入欧洲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
24. 难度:中等 | |
工业革命使欧美资产阶级最终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他们赖以征服世界,并使世界形成紧密联系的主要工具是 A、廉价商品 B、坚船利炮 C、人文思想 D、宗教精神
|
25. 难度:简单 | |
19世纪后半期,许多科学研究成果都应用于生产,各种新发明、新技术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这表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征是( ) A. 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B. 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C. 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 D. 科技革命同时在几个国家进行
|
26. 难度:简单 | |
1911~1913年阀,英国25岁以上人口中,4.93%的人拥有60%以上的财富。在德国,1911年时3425个富人平均每人拥有的财产价值532万马克。材料反映出 A. 当时严重的贫富分化现象 B. 主要大国之间的经济差距 C. 英德两国尚未采取济贫措施 D.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27. 难度:简单 | |
王斯德在《世界通史》中指出:垄断组织便是巨型企业发展逻辑的、必然的结果。从此意义上而言,垄断资本主义“是由巨型公司组成的一种制度”。这表明垄断组织的实质是 A. 巨型公司的相互联合 B. 生产高度集中的结果 C. 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D. 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
28. 难度:困难 | |
工业革命的核心是动力的革命。下列体现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动力变化的是
A. 蒸汽机车 B. 多桅帆船 C. 珍妮纺纱机 D. 汽车
|
29. 难度:中等 | |
1884年,世界20多个国家的天文工作者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会议,通过决议正式确定格林尼治时间为国际标准时间。该决议得以通过,主要是由于 A. 钟表制造业发展 B. 美国是当时最强大的国家 C. 与会各国的妥协 D. 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
|
30. 难度:简单 | |
《英国通史》中说:“……过去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秒为单位;……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为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依据材料能得出的结论是 A. 相对论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很大 B. 火车的发明使人们养成了戴手表的习惯 C. 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D. 科技发明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
|
31. 难度:中等 | |
1848年,英国第一个公共卫生条例诞生,第一个中央卫生委员会建立。从此,“国家就以一套杂乱无章的条例对疾病展开了毫无组织的战争”。卫生法散见于地方条例、工厂条例、埋葬条例以及种痘、煤烟、食品掺假等条例之中。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 ) A. 工业革命带来巨大环境问题 B. 英国的早期殖民扩张带来新问题 C. 新航路开辟带来航运中心变化 D.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确立改善了英国形象
|
32. 难度:中等 | |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时候。雇佣劳动力来源比欧洲其他国家更加充足。这主要是由于 A.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B. 圈地运动的进一步推进 C. 国外移民的不断涌入 D. 人口增殖的速度加快
|
33. 难度:简单 | |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这种“融合”和“统一”实现的主要方式是 A. 西方的殖民掠夺 B. 东方的借鉴学习 C. 正常的文化交流 D. 封建主阶级衰落
|
34. 难度:中等 | |
19世纪40年代英国最终征服印度,马克思感慨说:“问题并不在于英国是否有权利来征服印度,而在于印度被不列颠人征服是否要比被土耳其人、波斯人或俄国人征服好些。”下列观点最切合马克思这一论述的是 A. 英国最有权利也有能力征服印度 B. 英国侵略印度具有双重作用 C. 先进文明侵略落后文明值得肯定 D. 英国征服印度值得充分肯定
|
35. 难度:简单 |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归根到底,18世纪时,荷兰让位于英国和法国。”这些原因不包括 A. 资源优势的丧失 B. 技术优势的丧失 C. 体制优势的丧失 D. 战争的消耗
|
36. 难度:中等 | |
水手成了最令人羡慕和尊敬的职业;罗马教廷建立了“东方事务部”“传教问题部”等海外传教机构;信贷机构、殖民贸易公司、交易所等商业金融机构纷纷建立。对以上现象出现的背景概括最为准确的是 A. 新航路开辟带来的影响 B. 工业革命引发的连锁反应 C. 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D. 殖民扩张的方式有所变化
|
37. 难度:中等 | |
1524年,西班牙人说:“以前我们在世界的边缘,现在在它的中央了,这给我们的命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西班牙已经成为世界商贸中心 B. 西班牙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C. 西班牙成为殖民大帝国,掠得巨额财富 D. 荷兰打败西班牙掌握世界殖民霸权
|
38. 难度:简单 | |
新航路的开辟拉开了西欧殖民扩张的序幕,这些殖民活动对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开拓起了重大作用。如图所示新航路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A. 西班牙利用此航路发现美洲大陆 B. 欧洲商贸中心转移到地中海沿岸 C. 葡萄牙殖民活动据点延伸至亚洲 D. 荷兰人凭此航路成为“海上马车夫”
|
39. 难度:中等 | |
1520年,一位萨克森商人在里斯本买到了许多玉米回去赚了大钱,他讲“要感谢上帝……”另一位商人说:你还要感谢 A. 西欧一些特色农业区的资本家种出了玉米 B. 葡萄牙人从摩洛哥运回了玉米 C. 阿拉伯人从非洲运来了玉米 D. 西班牙人从美洲运来了玉米
|
40. 难度:简单 | |
明代晋商范世奎经商西北,“义而资益巨,占良田数百亩”;清代乾隆时期,山西浑源、榆次两个州县的富商大贾“且多置买田地”。当时,这一社会现象 ( ) A.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B. 促进了商品货币经济的活跃 C. 大大增强了城市的经济功能 D. 便利了商业资本的迅速积聚
|
41. 难度:简单 | |
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的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在于 A. “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 B. 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的发展 C. 鸦片的大量流入进而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 英国工业革命后大肆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
|
42. 难度:中等 | |
“锦上添花”、“丝丝入扣”等成语都是对中国古代纺织工艺的赞誉。下列对古代纺织业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商周时期丝绸产品远销欧洲 B.唐代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 C.明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 D.清朝官营手工业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
43. 难度:简单 | |
在在小说《水浒传》中有这样的描述:入得城(东京)来,但见:“千门万户,纷纷朱翠交辉;三市六街,济济衣冠聚集。风阁列九重金玉,龙楼显一派玻璃。……豪门富户呼卢会,公子王孙买笑来。”该材料主要反映的是 A. 宋代夜市繁华 B. 宋代市坊已分离 C. 都会城市富庶繁华 D. 古代贫富差距悬殊
|
44. 难度:中等 | |
“朝奉”本为官名,有些徽商是由仕而贾的,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而代之以“朝奉”。久之,到明末,世人统称徽商为“徽州朝奉”。徽商不愿被称为“老板”,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A. 徽商的谦虚 B. 明清政府对商人的歧视和压制 C. 徽商已走上了官商结合之路 D. 徽商的虚伪
|
45. 难度:简单 | |
中国的青铜器之多之重要,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古书说:“国之大事,在祀在戎。”从下面的几幅青铜器图片可以看出,当时我国的青铜器主要用于
A. 农具和酒器 B. 礼器和兵器 C. 礼器和农具 D. 兵器和农具
|
46. 难度:中等 | |
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后来居上超过了官营手工业,甚至在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其主要原因是 A. 民营手工业与市场的联系更为密切 B. 民营手工业的技术精良、经营灵活 C. 民营手工业主要分布于江浙沿海地区 D. 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腐朽
|
47. 难度:简单 | |
唐后期至宋代,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土地兼并和土地买卖频繁。南宋叶适记载说:“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材料主要反映了 A. 宋代租佃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B. 佃农之间土地买卖频繁 C. 地权所有者在土地买卖中获利 D. 政府维护地权流转
|
48. 难度:困难 | |
如图为《明代地契》,它的出现导致租佃制下的农民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不包括
A. 生产关系的重要调整 B. 在选择雇主方面有更大自主权 C. 和商品经济发生关系 D. 雇佣关系取代了租佃关系
|
49. 难度:简单 | |
我国有如下谚语:“及时刈艾(除去杂草)仓必满溢”“施粪如用药,适度为佳”“麻黄种麦,麦黄种麻”“深耕三尺三,来年必丰年”。这些谚语最能说明我国古代 A. 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B. 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 五谷丰登,生活舒适 D. 传统文化底蕴深厚
|
50. 难度:困难 | |
个体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社会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对这一经济形式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 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产生 B. 个体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男耕女织” C. 个体小农经济形式下的家庭结构很不稳定 D. 个体小农经济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
51. 难度:中等 | |
材料一 《清代全史》叙述:杭州人张翰的祖先在成化末年购织机一张。从事纺织。“每一下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开始有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在通商口岸举办了一些商办的近代企业,但在甲午中日战争前,商办企业始终没有得到清政府正式承认而处于“不合法”的地位,直到1898年清政府才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表示要“提挈工商”。 材料三 自1902年起,荣氏兄弟与友人在无锡合办保兴面粉厂,1903年独资更名为“茂新”面粉厂。1905年又设立振新纱厂,1912年后陆续在上海、无锡、汉口开设申新纺织厂、福新面粉厂、茂新面粉厂。历经二十余年,荣氏兄弟便进入了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家行列,成为名震工商业界的“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到1922年2月,荣氏兄弟经营的面粉厂和纱厂已经达到16家。 材料四 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在发展道路上存在许多荆棘坎坷,也有不少机遇和条件。有人用一幅示意图(见下图)来表示民族工业的发展。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明朝时期的什么社会现象?它是否发展成为社会经济的主流?为什么? (2)19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的商办企业为什么最早出现在通商口岸?甲午中日战争前,它为什么始终得不到清政府的承认? (3)1912年后到1922年间,荣氏兄弟能够陆续在上海、无锡、汉口开设多家企业,受惠于当时哪些有利的客观条件? (4)材料四中的F1可能是哪些因素?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民族工业发展的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