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福建省宁德市同心顺联盟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从春秋开始,随着铁犁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农业生产过程的个体性质也获得加强,农民大肆开垦,自垦田经营蒸蒸日上。这体现出

A. 井田制已经完全瓦解

B. 铁农具已经普遍使用

C. 自耕农经济逐渐发展

D. 个体生产已成为主体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下面是周朝各诸侯国之间战争的次数及君主姓氏的相关统计表(姬姓是周朝的国姓),由此可知

 

国家姓别

姬姓一姬姓

姬姓一非姬姓

非姬始姓一非姬姓

战争次数

130

331

328

 

 

A. 战争导致诸侯国数量锐减

B. 诸侯争霸导致国家动荡不安

C. 宗法制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D. 周王未实现对地方有效控制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孔子为人的道德修养设定了贤人、君子、仁人、圣人等由低到高的理想人格目标,并强调仁的实践从自身开始,“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这反映出孔子

A. 强调理性思考

B. 注重人的作用

C. 维护等级秩序

D. 强调以德治国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有专家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发现:西周灭商后,新建的诸侯国都是“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表明

A. 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制度

B. 宗族血缘关系对国家制度产生影响

C. 国家以分封制形式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D. 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商周时期的工匠采用“泥范铸造法”来铸造青铜器,其中包括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工艺。这一方法

A. 表明青铜铸造工艺领先世界

B. 是科学理论指导实践的产物

C. 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D. 反映了青铜器是重要的礼器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著述各异,各自提出挽救时弊的主张。墨子主张国家应“节用”,不要浪费。商鞅主张开辟草莱,制定阡陌。据此可推测二者都

A. 与统治者立场相同

B. 维护农民阶级利益

C. 以小农经济做考虑

D. 重视发展商品经济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有学者研究《左传》时发现:春秋时期,“卿大夫”群体的数量和重要性一直在下降,而“士”占总人数的比重却呈上升趋势。该学者的发现反映了这一时期

A. 中央集权体制已经形成

B. 各阶层文化交流频繁

C. 士阶层的政治权力增强

D. 卿大夫和士矛盾尖锐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韩非子》载:“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人臣之于其君非有骨肉之亲也,缚于势而不得不事也。故为人臣者窥觇其君心也,无须臾之休,而人主怠傲处其上,此世之所以有劫君弑主也。”材料观点

A. 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

B. 认为君臣之间无信任可言

C. 为中央集权出谋划策

D. 成为君权神授的思想来源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败之道,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谶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这表明董仲舒

A. 宣扬“大一统”学说

B. 继承了“天行有常”思想

C. 要求君主施行仁政

D. 以纲常名教为指导思想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汉武帝把全国分为十三部,每部设立一名刺史,刺史的工作是“乘传周流”(“传”指公家驿站的马车;“周流”意为到处巡视)。这一制度

A.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 成功解决了诸侯国问题

C. 完善了地方行政机构设置

D. 防止了地方官吏的腐败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有史家描述:西汉时“经商为富的,虽富而不荣;耕读传家的,虽贫而尊。一旦显扬,远为富人所不及……因此商人只要家境粗给,便急于改业,让他们的儿子离市场,进学校。”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A. 传统重农抑商政策

B. 商人谋求政治地位

C. 农民地位比商人高

D. 儒学独尊地位确立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汉武帝时,盐铁大商东郭咸阳、孔仅和洛阳商贾之子桑弘羊等,在盐铁专卖期间逐渐步入官场,东郭咸阳、孔仅被任命为大农丞,领盐铁事;桑弘羊为大司农,掌管国家财政。这表明当时

A. 引入专门人才管理国家的经济部门

B. 抑商政策时断时续

C. 取消商人一入市籍不得为官的规定

D. 国家垄断经济命脉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董仲舒指出:“君者,民之心也;民者,君之体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君权神授”基础上的民本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反映汉武帝时期民本思想进入主流意识形态,奠定了君主集权制度的基石。构成这段文字的是

A. 历史观点和历史解释

B. 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

C. 历史结论和历史解释

D. 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东汉光武帝设立“举谣言”制,将民谣纳入行政监督体系,以反映地方官吏为政善恶的歌谣来决定官吏的升黜,东汉出现了一系列因“谣言”而黜陟的官吏。这反映出东汉时期

A. 社会舆论影响官吏升黜

B. 监察体系臻于完备

C. 儒家思想决定政府决策

D. 选官标准发生变化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东汉前期,豪强地主田庄的规模巨大,行业齐全,劳动者多为投身于田庄寻求庇护的农民,还有不少是庄主的同姓同宗,他们与庄主形成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这说明当时的田庄

A. 能够与朝廷分庭抗礼

B. 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

C. 是地主剥削农民的主要形式

D. 可能影响封建国家政权的稳定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汉代法律允许特定的亲属有罪时相互包庇而不受惩罚或减轻刑罚,即“亲亲得相首匿”。儒家把父为子隐叫做“仁”,子为父隐称作“孝”,主张以“仁孝治天下”。据此可知汉代

A. 封建“礼”“法”的统一

B. 儒家经典成为法律基本原则

C. 儒家道德伦理等同于法律

D. 普遍存在司法权力滥用现象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欧阳修《新唐书》记载:“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而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材料说明了

A. 三省六部制遭到破坏

B. 尚书令的职位曾经空缺

C. 尚书省宰相权力增强

D. 仆射位居三省长官之首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旧唐书》载:“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新唐书》载:藩镇拥,独霸一方,“喜则连横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上述材料说明这一时期的藩镇

A. 控制了辖区内赋税

B. 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C. 威胁了中央的政权

D. 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唐开元四年(716年),汴州发生了蝗灾,中书令姚崇领导灭蝗工作,汴州地方长官倪若水拒不执行命令,姚崇乃牒报(行文通报)若水,强令其采取灭蝗措施。据唐朝三省体制判断,这说明了当时

A. 中书省越权行政

B. 三省六部体制瓦解

C. 相权膨胀威胁皇权

D. 藩镇割据抗拒中央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史书记载:唐朝后期长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哗,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材料体现当时崇仁坊成为长安城的

A. 政治中心

B. 商业中心

C. 文化中心

D. 娱乐中心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下面是唐代实行的均田制示意图,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 均田制有利于土地兼并

B. 农民承担国家的赋税徭役

C. 保护了农民的根本利益

D. 均田制是一种土地私有制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据统计,唐前期兴修的163项水利工程中,北方五道有项。唐后期兴修的项水利工程中,南方五道就有项,其中江南道占项。这种变化表明唐代

A. 南方地区逐渐开发

B. 北方经济盛极而衰

C. 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D. 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唐高祖认为:“武创业,文守成,百世不易之道也。若乃举天下一之于仁义,莫若儒。”由此可知

A. 唐初儒.道.释并行的局面结束

B. 唐统治者推动了儒学的创新

C. 唐初统治者注重用儒学维护统治

D. 唐初儒家思想重获正统地位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汉字讹变丛生,异体纷呈。而某个朝代书法强调书写的规范.统一,注重规范和法度。这个朝代的书法代表人物是

A. 王羲之

B. 柳公权

C. 苏轼

D. 文征明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秦汉时期,产生于春秋战国的那些家庭历史特质得到了进一步确认、整合和普遍化,成为两千年中持续保持的强固传统。夫妇与未婚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夫妇同一个已婚子女组成的直系家庭,成为中国历史上主要的家庭形式。

——据张国刚《中国家庭史》

材料二  下图是东汉河南郑兴家族简况

 

 

——据《后汉书》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期个体家庭大量涌现并成为主要形式的原因。

(2)据材料二,从政治、文化两方面概括郑兴家族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类现象的影响。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汉代察举的标准,大致不出四条,史称“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弟廉公之行。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据材料一指出与之对应的选官制度及其选官标准。

(2)据材料二分析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从选拔标准和选拔方式的角度指出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三、论述题
详细信息
27.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由于血缘宗族社会是中国数千年传统社会的基本形态,其中孕育生长的传统价值观念,便成为引导这一社会形态稳定发展的核心力量。换言之,正是血缘宗族社会的内在需求,为以伦理道德为特色的传统价值观提供了存在的合理依据,而作为中华元典的“六经”,正是传统价值观的承载者。它们共同塑造了中国“连续性”形态的文明。

——姜广辉.程晓峰《中华文明“连续性”形态形成的原因——从西周的宗法制度谈起》

请运用相关历史知识,对材料中中国文明“连续性”形态的成因进行探讨。(说明:可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论证.修改补充或提出新的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四、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石勒(274-333年),羯族人,于319年建立后赵政权。在位期间,他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吸纳汉族士族成立“君子营。”,规定“不得侮易衣冠华族”,中原的世家大族纷纷出仕后赵;实行租税制,停止以前“收掠野谷”的掠夺方式,重视安抚流人,减轻编户齐民的田租户调,常常遣使“循行州郡,核定户籍,劝课农桑”;鼓励生产,“农桑最修者,赐爵五大夫”;于“郡国立学官,每郡置博士祭酒一人,弟子一百五十人”,供汉族地主子弟入学,成绩优异者,推荐至朝中或地方任职。石勒的这些举措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据邓乐群《北魏统一中原前十六国政权的汉化先声》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石勒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石勒改革的意义。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