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载:“及至厉王,以恶闻其过,公卿惧诛而祸作,厉王遂奔于彘,乱自京师始,召公、周公二相行政,而共和行政焉。是后或力政,彊乘弱,兴师不请天子。”材料主要表明当时 A. 诸侯争霸危及中央集权 B. 周召二公开启古代丞相制度 C. 礼崩乐坏局面已经出现 D. 天子过失冲击国家宗法制度
|
2. 难度:困难 | |
史学家白钢认为: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在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文化上则推行蒙昧主义。纠其历史根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有权就有一切根源于宗法制 B. 家长制根源于王位世袭制 C. 官僚政治根源于中央集权制 D. 蒙昧主义根源于百家争鸣
|
3. 难度:困难 | |
唐代贡士如果通过科举考试,仅取得进士及第或者明经及第出身,尚不能正式入仕。只有再通过吏部铨试,才能释褐除官。出现了“榜出,势门子弟,交相酬酢,寒门俊造,十弃六七”的现象。据此可知唐代科举 A. 摒除门第间的差距 B. 促进社会阶级流动 C. 世族权门仍占优势 D. 选拔标准客观公正
|
4. 难度:简单 | |
孟心史《明史讲义》载:“历代宦官与士大夫为对立,士大夫决不与宦官为缘。明代则士大夫之大有作为者,亦往往有宦官为之助而始有以自见。”导致明代这一现象的制度因素是 A. 皇权旁落,朝廷吏治腐败 B. 废除丞相,君主专制强化 C. 设置内阁,权力中枢内移 D. 权分六部,制约机制形成
|
5. 难度:困难 | |
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把部落和氏族束之高阁吧!”是古代雅典一次改革后流行的谚语。与此谚语流行密切相关的改革措施是 A.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B. 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C. 设立五百人议事会 D. 向全体公民开放官职
|
6. 难度:中等 | |
《罗马法史》记载:“《十二表法》中包含一些以和异邦人的复杂关系为前提条件的规范,比如涉及‘要式买卖’,意思是说,对异邦人不适用时效取得制度,人们永远可以针对异邦人行使追夺权。”这反映了《十二表法》 A. 只处理与异邦人的关系 B. 不保护异邦人权利 C. 优先保护罗马人的权利 D. 调节帝国经济纠纷
|
7. 难度:困难 | |
“光荣革命”并没有教材描写的那么风平浪静。詹姆斯二世被废黜后并不甘心,他于1689年在爱尔兰复辟登陆。1690年7月1日,女婿和岳父的军队再次激烈交战,最终女婿获胜,岳父败退才最终绝望。针对这一历史现象,下列的分析正确的是 A. 历史真实远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加复杂和曲折 B. 后世史学家按照自己需求随意改写历史书写 C. 对历史真相的探求需要经常颠覆之前的观点 D. 政治斗争的书写受制于客观因素永远难客观
|
8. 难度:简单 | |
梁启超曾从一个中国人的角度来考察美国的宪政制度,他在《新大陆游记》中写道:“彼美国者有两重之政府,而其人民有两重之爱国心者也。简而言之,则美国者以四十四之共和国而为一共和国也。”这里主要是指美国实行 A. 共和制 B. 联邦制 C. 代议制 D. 三权分立
|
9. 难度:中等 | |
“国民议会成员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它的成员成功地维护了自己应该有的权力,尽管俾斯麦起初没想要给他们这些权力。”这表明当时德国 A. 议员享有独立立法权 B. 首相掌控着国家权力 C. 议会成为贵族保护伞 D. 政体带有代议制特点
|
10. 难度:困难 | |
1877年,中国第一位驻外公使郭嵩焘到达伦敦,所携带的国书却是“惋惜滇案”玺书,“并无充当公使文凭”。清廷依照与周边藩属国交往的规则,派出郭嵩焘、刘锡鸿一正一副两人,结果英国以不符合国际惯例为由,拒绝承认刘锡鸿的外交身份。这说明当时 A. 晚清谋求外交转型受到英国阻扰 B. 传统朝贡体系及观念已经瓦解 C. 传统观念阻碍了晚清外交近代化 D. 晚清政府对近代外交毫无了解
|
11. 难度:中等 | |
(题文)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指出:倘有百万家财者,先将家资契式禀报入库,然后准颁一百五十万银纸,刻以精细花草,盖以国印图章,或银货相易,或纸银相易,皆准每两取息三厘。……此举大利于商贾士民,出入便于携带。这段材料反映了 A. 太平天国后期农民阶级的经济需求 B. 太平天国领袖们共同的经济主张 C. 财富归公的圣库制度 D. 洪仁玕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
|
12. 难度:简单 | |
杨村战役之后,因为遭到聂士成军队的顽强抵抗,有西方记者认为“这场战争已经无法取得胜利”。俄国记者扬切韦茨基描述天津战役时写到:“整整五个小时联军都被中国人的炮火压在泥里动弹不得”。“这场战争” A. 进一步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完整 B. 迫使清政府允许其在华投资设厂 C. 将战火从广东扩大到了华北地区 D. 使列强获得武装控制京津的特权
|
13. 难度:中等 | |
李可夫在1917年讲道:“社会主义变革太阳将从何处升起?我想,根据现有条件,根据居民的生活水平,开始社会主义变革不是我们的事情,我们没有力量和客观条件来做到这一点……我们面临着伟大的革命任务,但我们不能超出资产阶级的利益的范围来完成这项任务。”该讲话时的俄国: A. 二月革命推翻罗曼诺夫王朝 B. 四月提纲提出用暴力夺取政权 C. 一战失利引发七月流血 D. 十月革命推翻临时政府
|
14. 难度:中等 | |
下图为华东人民出版社1953年出版的钱大昕的油画《把自己最满意的人选出来》。这一年,人民的选举 A. 有力地促进了《共同纲领》的制定 B. 开创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全新阶段 C. 使宪法草案大讨论迅速达到高潮 D. 为全国人大的召开奠定组织基础
|
15. 难度:中等 | |
在2012年6月第四届海峡论坛大会上,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洪秀柱说:“过去金门、厦门炮火隆隆,充满硝烟。而今根据我们保守地估计,金门每4个家庭,就有1户在厦门购地置产,每10个金门的居民,就有1个拥有人民币账户。”这表明海峡两岸( ) A. 由对峙走向全面合作 B. 民间交流得以加强 C. 都认同“一国两制” D. 统一成为历史潮流
|
16. 难度:中等 | |
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提出了“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对该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 肯定人的私欲,蕴含人文精神 B. 肯定人的私欲,主张人性平等 C. 否定人的私欲,反对偶像权威 D. 否定人的私欲,提倡经世致用
|
17. 难度:中等 | |
《中国通史》写道,他曾经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学官长,其主张在儒家中显得非常另类,认为需要礼仪来教导民众,还需要法令来制约民众。虽然他不能人孔庙配享孔子,但他的思想却融入到中国古代的统治术中。这里的“他”应是 A. 孟子 B. 荀子 C. 董仲舒 D. 朱熹
|
18. 难度:困难 | |
张世英在《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指出:“康德所面临的任务就是要在人权与神权继续斗争的同时,使人权进一步从单纯因果必然性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使人的主体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表明康德强调 A. 人的理性意识的重要性 B. 人权和神权的斗争永恒存在 C. 只有理性才能解放人性 D. 理性思想高于天赋人权理论
|
19. 难度:简单 | |
“使原料多样化,还能化旧利废,取材方便,提高了植物纤维的质量,便于普遍推广,成为书写的不可或缺的材料”。这种工艺带来的变革 A. 造出中国最早的纸张 B. 奠定了雕版印刷的技术基础 C. 为兴办太学创造条件 D. 便利科学文化的传播与推广
|
20. 难度:简单 | |
怀素曾这样描述一种书法形式“含毫势若斩蛟蛇,挫骨还同断犀象。兴来索笔纵横扫,满座词人皆道好。一点二笔巨石悬,长画万岁枯松倒。叫啖忙忙礼不拘,万字千行意转殊。”当时擅长这种书法的人物是 A. 王羲之 B. 张旭 C. 柳公权 D. 颜真卿
|
21. 难度:简单 | |
《三国演义》开篇叙述了东汉末年各地的灾害和异常的自然现象,比如青蛇降落、洛阳地震、雌鸡化雄、山岸崩裂,随后蔡邕上书认为是宦官乱政的结果。对这种政治思想评述正确的是 A. 反映了儒学天人感应的思想 B. 最早产生于元末明初 C. 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 D. 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
|
22. 难度:简单 | |
自17世纪以来,“一切自然过程都是连续的”这条原理,似乎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而它冲破了经典物理传统观念对人们的长期束缚,为人们建立新的概念,探索新的理论开拓了一条新路。在它的启发下,许多微观现象得到了正确的解释。材料中的“它”是 A. 牛顿经典力学体系 B. 达尔文的进化论 C.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D. 普朗克的量子论
|
23. 难度:困难 | |
孙中山根据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中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仁”加以糅合、陶铸。他认为“博爱和我们的民生主义是相通的”,是“人类宝筏、政治极则”,是“吾人无穷之希望、最伟大之思想”。这反映出 A. 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是民生主义 B. 孙中山为其博爱思想寻求历史依托 C. 孙中山完全寄希望于博爱的实现 D. 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
24. 难度:中等 | |
“经过政治教育,红军士兵都有了阶级觉悟,都有了分配土地、建立政权和武装工农等项常识,都知道是为了自己和工农阶级而作战。因此,他们能在艰苦的斗争中不出怨言。”毛泽东的这段话最有可能出自于 A.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 《井冈山的斗争》 C. 《论人民民主专政》 D. 《新民主主义论》
|
25. 难度:简单 | |
《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文章中提到:“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我们很多东西是靠自己搞出来的……这样,就可以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中,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 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B. 掌握载人航天技术 C.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 成功培育杂交水稻
|
26. 难度:简单 | |
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与中央同志谈话说,“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要经过严格考试,把最优秀的人集中在重点中学和大学。”他同时还指出,要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邓小平的看法旨在 A. 初步建立起国民教育体系 B. 推动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 C. 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D. 确立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
27. 难度:中等 | |
尤内斯库的《秃头歌女》描述了英国的史密斯夫妇在自家的起居室中,几乎没有什么共同语言。他们把此说成彼,把是说成非,在无聊无意义的语言中,他们的生活状态毫无生存价值。《秃头歌女》是没有结尾的戏剧,结局亦是开始,开始代表着结束。下列文学作品中与它同属于一个文学流派的是 A. B. C. D.
|
28. 难度:困难 | |
《希利尔讲艺术史》中讲述了一位画家最初坚持写实画,他笔下的人物和景物都非常逼真,但是不久后,他就厌倦了全然的写实,开始尝试不同的画法,比如在同一幅画中画一个人的正侧两面,从而举世闻名。这个画家的代表作是 A. B. C. D.
|
29. 难度:困难 | |
灾难片一直是好莱坞大片的主题之一它以恐怖、惊慌、凄惨的情节刺激着人们的神经,《全球风暴》打造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视听盛宴,各类气象灾难肆虚全球的场景如同世界末日,极致能撼又惊心动魄。该片一经上映,便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这说明影视艺术 A. 具有商业性炒作的投机性特征 B. 能够引发人们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 C. 渗透了大国强权意识和价值观 D. 相比其他艺术形式更易被人们接受
|
30. 难度:困难 | |
《季羡林谈东学西渐与“东化”》指出,我们对西方文化和外国文化,当然要重视“拿来”。这里涉及三个方面,物的部分、心物结合的部分、心的部分,都要拿。近代中国人“拿来”“心的部分”的表现是 A. 人民有权,政府有能 B. 自强之策,当及早变法 C. 人君当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 D. 国人欲摆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
31.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 材料二 君臣父子,定位不易,事之常也;君令臣行,父传子继,道之经也。夫天下之事,莫不有理。为君臣者有君臣之理,为父子者有父子之理,为夫妇、为兄弟、为朋友,以至于出入起居,应事接物之际,亦莫不各有理焉。 ——朱熹《朱子大全》 材料三 伏尔泰说:“这个地球上曾有过得最幸福、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遵从孔子法则的时代。”……他还说中国人是“所有人中最有理性的人”。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关于的核心道德规范思想。 (2)概括材料二中朱熹的思想核心。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朱熹关于道德规范的主张是什么?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体现的人文主义核心思想是什么?这实际上体现了当时哪场运动的思想主张?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长盛不衰的原因。
|
32. 难度:中等 | |
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见证了国人思想变化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教育方针讲,它培养的不再是为求取功名走读书做官之路的封建士子,而是适应时代要求,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和军事知识的近代人才。如福州船政学堂先后培养出628名航海、造船、蒸汽机制造方面的管理、驾驶及工程技术人员,为发展中国造船业和创建近代海军作出重大贡献。 ——孙春芝《略论洋务运动与中国教育近代化》 材料二 在戊戌变法前,社会舆论普遍认为,洋务运动的失败,其实就是当时中国教育的失误。因此,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希望以教育改革为突破口,培养新型的资产阶级人才,以达到政治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挽救民族危机的目的。 ——冯君《戊戌变法与中国近代社会的构建》 材料三 北大将当时中国思想最新、最开放的新型知识分子吸引进来,同时因为志趣相投的人们聚集到一起,有利于形成团体力量,共同讨论,进而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而这样一个生机勃勃的氛围与新文学前驱群体的形成,则更有利于新文学前驱在北大实践教育理想,推进思想解放。 ——摘编自覃文珍《新教育与新文学的相互推进》 完成下列任务: (1)据材料一,指出洋务派的教育方针。这一方针契合了洋务运动怎样的指导思想?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维新派的教育理念有何新发展?并分析其目的。 (3)据材料三,列举两位“新文学前驱”的代表人物。指出以新文学为主要内容的这场运动的积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近代中国教育发展见证了国人怎样的思想解放历程?
|
33. 难度:中等 | |
(10)“舞是诗兮诗是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硝烟战火何时了,赔款知多少?海边五口又通商,货运往来英佬把家当。江山万里应犹在,只是边疆改。问君港岛可曾留?对此只抛泪眼也无谋。 材料二: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引用了清末诗人丘逢甲的《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材料三:辛酸一九零一年,八寇强迫条约签。战火殃及到内地,国土步步被沦陷。不准反帝炮台亡,四亿多两作赔款。使馆界划东交巷,驻军北京山海关。主权严重被剥夺,中国社会陷深渊。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三的三首诗分别是针对哪些不平等条约而作?结合这三首诗,分析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2)材料二中“去年”指哪一年?“四百万人同一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1945年,台湾重新回归祖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1949年,台湾与祖国大陆分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34. 难度:简单 | |
中国的道路自信源于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成功实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历经艰难探索出了革命新道路,但是在一段时间里并没有被党中央认可和重视,反而遭到中央的点名批评。1930年6月9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主张城市中心论的李立三就点名批评了毛泽东。他说:“在全国军事会议中发现了妨碍红军发展的两种障碍:一是苏维埃区域的保守观念,一是红军狭隘的游击战略。最明显的是四军毛泽东同志,他有整个的路线,他的路线完全与中央不同。” ——刘宝东《从城市到乡村——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辟及意义》 材料二 毛泽东发现农民们可以动员起来,甚至能够夺取城市,但是不能够同国民军打仗。因此,毛找到了信心,认为中共是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的,只要在一个地区内有人力和粮食支持战斗,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1931年以毛为主席的“江西苏维埃共和国”就成了这一努力的榜样。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大革命失败后,关于中国革命的道路党内出现了怎样的不同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支撑各自观点的主要依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为实现“生存和发展”实践举措,简评其对中国近代革命的深远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简析中国革命道路成功的深层次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