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二里头文化遗址(公元前1800—1600年前后)发现有宫殿、居民区、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窖穴、墓葬等遗迹,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铜器、骨角器及蚌器等遗物,其中的青铜爵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容器。这说明二里头文化 A. 属于文明时代 B. 实行分封制度 C. 形成早期国家 D. 属于部落联盟
|
2. 难度:中等 | |
韩愈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其所指的道统是 A. 中国的传统文化 B. 孔孟的仁义道德 C. 魏晋玄学风盛行 D. 隋唐时三教合流
|
3. 难度:中等 | |
宋金双方在边境设置榷场,进行贸易。榷场的措置官、提点官由当地知州、知军、通州、通判等地方官员担任;主管官负责榷场的具体事务,由朝廷派遣;押发官由主管官委任,负责榷场的治安和缉查走私。这反映了 A. 南宋边境贸易繁荣 B. 官府推崇重农抑商 C. 官府控制榷场贸易 D. 南宋实行闭关政策
|
4. 难度:中等 | |
《农政全书》全书分12目:农本3卷,田制2卷,农事6卷,水利9卷,农器4卷,树艺6卷,蚕桑4卷,蚕桑广类2卷,种植4卷,牧养1卷,制造1卷,荒政18卷。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 全面揭示了古代农学的本质和规律 B. 是总结工农业科技进步的百科全书 C. 反映了农学具有独立的学科体系 D. 是当时农耕经济高度繁荣的表现
|
5. 难度:中等 | |
按照“天朝”的逻辑,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剿夷”不力,之所以“剿夷”不力,是因为“奸臣”的破坏。如果沿海疆臣均同林则徐,如果军机阁辅均同林则徐,中国一定胜利。……按照此忠奸的理论,“天朝”今后的举措是 A. 师夷长技以制夷 B. 免奸臣,用忠臣 C. 起用汉族官僚 D. 进行民主革命
|
6. 难度:困难 | |
熊月之曾专门研究过徐家汇公学的办学传统。他认为,早在19世纪中叶学校草创时期,创始人就构建了体育、智育、德育并重的体系。当时学校既讲授西学、法文,也讲授经史子集。这反映该校 A. 深受经世致用传统的影响 B. 是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 C. 利于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 D. 是近代西学东渐下的产物
|
7. 难度:中等 | |
北京的学生们看到《晨报》上“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国无亡日,愿合四万万众誓死图之”的呼号,踏上了示威抗议之路。而将北京五月四日发生的事件传遍全国,也端赖报章之力。据此可知 A. 舆论宣传推动了五四运动的进程 B. 五四运动是报纸宣传掀起的革命 C. 报刊宣传有利于民族进一步觉醒 D. 五四运动具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
8. 难度:中等 | |
1982年,全国农村已有90%以上的生产队建立了农业生产责任制。1985年,全国农村人民公社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工作全部结束,许多乡镇还建立了集体经济组织。这 A. 改变了农村土地所有制 B. 调整了农村的产业结构 C. 利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D. 实现了农村村民的自治
|
9. 难度:困难 | |||||||||||||||||||
下表反映了
A. 契约精神是古今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 B. 契约内涵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拓展丰富 C. 契约精神自古以来就是西方的主流思想 D. 契约是关于国家和国家权力起源的学说
|
10. 难度:中等 | |
亚当·斯密经常在其著述中把自由称为“完全自由”。但他主张这种自由只能在受到司法限制的环境里起作用,这种限制不是对贸易、价格、制造、工资的限制,而是在更加基本的层次上的限制,用以确保人们免受伤害和不公平的行为。这反映了 A. 重商主义思想 B. 三权分立学说 C. 凯恩斯主义 D. 自然法思想
|
11. 难度:困难 | |
以下思维导图反映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A. 帝国主义世界范围的统治秩序 B. 世界格局稳定、经济文化繁荣 C. 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共同发展 D. 世界现代史从繁荣走向了动荡
|
12. 难度:困难 | |
20国集团(G20)是一个国际经济合作论坛,最初只是由各国财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参加,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开始举行首脑会议,共同维护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的稳定。这些变化说明 A. 全球经济治理引起了各国高度关注 B. 经济全球化获得了迅速发展的动力 C. 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趋势加强 D. 政治多极化影响经济全球化
|
13.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7年德国占领胶州湾,第二年宣布青岛作为自由港向全世界开放并建设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包括青岛港、胶济铁路等。1909年,青岛取代烟台成为山东的经济贸易中心,1911年成为排名前六位的中国海港。1915—1925年,日本在青岛投资达5亿日元,涉及制盐、纺织、火柴、麦酒、矿泉、榨油及罐头蛋粉等行业,1914年青岛有5家民族企业,1934年则达到150家。在1937年的统计中,青岛的工厂数量在全国所有县市中排名第六。工业领域的投资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金融、贸易、商业、航运业等行业得到迅速,青岛从功能单一的外贸港口城市发展到区域综合性中心城市。1984年,被列为全国14个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1986年,被国务院正式批准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赋予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1994年,被列为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 ——摘编自李东泉《近代青岛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关系的历史研究及启示》等 材料二 1207年,为征服和控制爱尔兰,英国国王颁布法令,在利物浦兴建城堡和港口。很快,利物浦发展成了一个商业性港口。随着地理大发现和欧洲国家殖民扩张,利物浦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它不仅是通往“新大陆”、非洲、远东的主要进出港口,而且成为著名的“三角贸易”航线的中心,成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基地。18世纪晚期,工业革命推动了它的进一步繁荣,此时的利物浦是有名的棉花市场,也是有名的食品输入及工业制造输出港,人口迅速增长。19世纪中期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二战期间,在德国空军的轰炸下,港口设施有2/3遭受破坏。战后,在废墟上重建的利物浦又成为现代化港城,但已退居为英国的第二大海港。20世纪中后期,产业升级中没有及时跟进,传统工业日益衰落,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严重,出现大面积贫民区。 ——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青岛和利物浦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青岛相对于利物浦的有利发展条件。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利物浦为例,指出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
14.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3年周学熙创建了华新纱厂,后因一战爆发而中止。1919年再建,1920年竣工投产。开工初期,青岛只有“内外棉”一家日本纱厂,至1924年日本纺织厂扩充到六家,对华新形成包围阵势。日商凭借势力,竞相压价倾销,导致华新纱厂1925年亏损32万元。华新纱厂提出“六大改革措施”,改善管理,提高待遇,与日商竞争,始终立于不败之地。1935年,华新纱厂一举发展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纺织印染联合企业。1938年,日军侵占青岛,日商宝来纱厂强迫购买该厂。抗日战争胜利后,经一年多反复交涉,终将青岛华新纱厂收回,青岛华新纺织印染厂得以恢复。1953年,华新纱厂实现了公私合营,1966年,更名为青岛国棉九厂。 ——编自吕伟俊《韩复渠统治下的山东商业》等 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
15. 难度:中等 |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初承明旧制,官至极品俸银不过180两、禄米180斛,七品知县年俸仅45两。州县官员不能借以维持生活。于是有所谓“火耗”。火耗又称“耗羡”、“羡余”是正税之外无定例可循的附加税,也是默许州县官在收税时加征银两。雍正二年(1724)降旨实行耗羡归公,各省根据本省情况,每两地丁银明加火耗数分至1钱数分银不等。耗羡归公后,作为政府正常税收,统一征课,存留藩库,酌给本省文职官员养廉,也用来弥补各级政府的财政亏空,还有节余便作为各地政府的公用基金,用来修城筑堤等,也可用作各省间物资运转的费用。但州县官于额征火耗之外,又暗中加派,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吏治。 ——摘编自《雍正皇帝:火耗归公》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雍正年间推行“火耗归公”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火耗归公”的影响。
|
16. 难度:中等 |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苏伊士运河是埃及人民用血汗和生命筑成的,但却为英、法的运河公司把持。苏伊士运河公司每年攫取巨额利润,成为埃及的“国中之国”。1955年,埃及与苏联签订贸易协定,引起英、法、美西方国家的强烈不满并停止援助埃及。同年7月,纳赛尔颁布“关于国际苏伊士运河公司国有化的命令”,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10月,英、法、以色列军队对埃及进行武装袭击。在各国人民的支持下,埃及赢得了战争胜利。苏伊士运河战争标志着大英帝国的崩溃,意味着英国在战后希望能继续保持世界帝国地位的梦想彻底破灭。 ——摘编自《苏伊士运河危机与英美关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伊士运河战争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伊士运河战争的影响。
|
17. 难度:中等 |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在哲学上,柳宗元认为世界万物由“元气”产生,“曶(古通忽)黑晰眇,往来屯屯;庞昧革化,惟元气存。”在天人关系问题上,批判各种神学迷信,相信“受命不于天于其人,休符不于祥于仁”。柳宗元认为人类社会历史的发生发展,“非圣人之意也,势也”,批判了试图恢复“封建制”,“与三代比隆”的倒退思想。同时柳宗元认为“浮屠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不与孔子异道”,“余观老子,亦孔氏之异流也,不得以相抗”,三家“皆有以佐世”,可以“咸伸其所长,而罢了黜其奇衺(古通邪)”。 ——摘编自《柳宗元哲学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柳宗元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柳宗元思想的历史价值。
|